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恭喜老张,你又拍了一部武侠片 -- 冷眼人

共:💬9 🌺67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恭喜老张,你又拍了一部武侠片

    我评价电影,就两类,好看的和不好看的。好看的电影都是相同的,使人感动和回味。不好看的电影则各有各的不好。或假或烂或丑,或恶心或无聊。前两天看了老张的新片,窃以为属于不好看的一类。哪里不好看,则是人言人殊,到我这儿就一句话,“太不靠谱了”。这也许是我的错,因为我原以为这是一部反映战争中真实人性的正剧。

    看完电影,我总的感觉就是,老张继“英雄”“十面埋伏”“黄金甲”诸武侠片之后,又拍了一部声光色大全的武侠片。声光色就不用说了,那是老张最拿手的。故事也是非常的武侠。那李教官端的一付好身手,弹无虚发,巧布雷阵,国军战士们也是个个了得,甚至排着千手观音的阵形,前赴后继地炸坦克,不可谓不勇武。那十三个窑姐儿,为了证明“婊子有情”,精神境界顷刻间集体升华,李代桃僵,欣然赴死,不可谓不义,金陵十三钗,实乃金陵十三侠也。中国历朝历代,有名有姓的侠义粉头儿们,从李香君到小凤仙,怎么数也不超过十个人,原来漏网的都跑到教堂的地下室里集合了。

    摄影出身的老张,崇尚视觉冲击,拍起电影来,光影色彩无所不用其极。到了“黄金甲”时,已臻化境。除了给每个女子的胸前都挤出一对屁股蛋子,还使用了团体操的阵容,造就了人的海洋,花的湖泊。这一手用在奥运开幕式上倒是不错。但拍电影是要讲故事的,故事讲不好,一切都白搭。

    老张虽善于搞视觉冲击,却不太会讲故事。以至于弄出像“三枪”这种红配绿赛狗屁的故事来。老张最好的电影是“活着”,视觉冲击全然没有。平铺直叙,非常的真实动人。这部好片子,往小了说,要归功于余华的故事和葛优那副失魂落魄的颓样儿,往大了说,要归功于上个世纪中国老百姓的血泪历史。也正因为如此,朝廷才不敢让百姓们一睹为悲.

    这一次,老张自以为找到了一个朝廷认可的好故事。而且,战争妓女强奸诸元素,还可以为视觉冲击提供大量眼球。于是,老张就一边讲故事一边视觉冲击,结果用力过猛,搞得到处是硬伤。最大的一处硬伤,莫过于成年妓女换少年处女的戏说。不幸的是,这一戏说恰是影片的卖点。当然,在伪劣货充斥的中国市场上,多一部戏说,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我看过严歌苓的原著。对于最终的结局,作者有很多的细节铺垫和心理描写,包括数个伤兵及其长官与妓女们一同躲入地下室避难数日的情节。伤兵妓女和学生们从龃龉不合到相互慰籍。国军们的英勇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后来为了保护女人们主动向日本人投降,然后被残暴地杀害。严歌苓细腻的文字,为妓女们最后的义举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说服力。饶是如此,我仍然感到斧凿的痕迹过重。好在小说还没有堕落到让神父或国军和妓女上床的地步。这篇小说仅是严歌苓的一个中篇,写的挺随意。与其“第九个寡妇”和“小姨多鹤”相比,高下立见。而老张的手法则更逊一筹,不仅不能用有效的电影语言传递原作的文字描述,从而为妓女们的自愿牺牲提供更有说服力的铺垫,反而加进些匪夷所思的性爱场景。日军屠城枪声在耳,生死线一墙之隔,妓女们甫入院门,便袅娜着腰肢,一边款款走向教堂,一边向神父飞吻调情,编导者的媚俗趣味,由此可见一斑。

    我原以为,老张的本意,是要拍出一部关于战争关于死亡关于人性的正剧展示给观众。手拿六个亿,心向奥斯卡的老张,要拍一部动人的戏。要拍一部 EPIC MOVIE。这就使人们不得不把其作品放入“大兵”“名单”“钢琴家”“朗读者”的行列中去进行比较了。显而易见,老张的东东自然是奉陪末座。

    好的战争正剧的共同之处,是真实。故事人物都可以是假的,但给人的观感却是真实的,因此才会动人。观众的心绪才会随着人物的命运和戏剧冲突,有逻辑地产生起伏和共鸣。这就是好的战争正剧的独到之处。没有了真实,就无从回味和反思。没有了真实,就是戏说,就是意淫,就是娱乐。作为意淫片娱乐片的战争戏,也可以是好戏,好莱坞这类电影不少,最近的好戏就有 Quentin Tarantino 的Inglourious Basterds,尽管是胡说八道,但自成逻辑,引人入胜。其中的黑色幽默,更是令人叫绝。不过,作为娱乐片的观众,是可以一边看一边嚼爆米花的。而看着老张的东东,着实觉着拧把,手中的爆米花是吃还是不吃呢,吃吧,对不起老张苦着脸弄出来的“光辉人性”,不吃吧,对不起那几块钱.

    且不说有几个妓女懂得杜牧那句诗的含义,就算是要“证明”给世人妓女也能“干大事”,也要拿出令人信服的缘由。那墨玉的“战前动员”,怎么听怎么觉着像是政委说的。在一番说教之下,商女便知亡国恨,于是怀揣玻璃碴,要去把鬼子的后庭花了。如此的同仇敌忾,如此的义无反顾,哎,只能当娱乐片看了。

    把“十三钗”拍成娱乐片,不会是老张的初衷。但事与愿违,由于剧本的单薄,故事的失真,编导的思维局限和功力不逮,看不出“十三钗”要说明什么。妓女们高风亮节堪称“十三侠”,为了一把琴弦两只耳坠儿再入虎穴可谓“十三点”,又哭又笑,一回打情一回骂俏,整部片子的叙事风格断裂。神勇者神勇得异常,侠义者侠义得无厘头,再加上假神父的修车修面的神技,实在是有些“十三不靠”,总之,一部杂烩,落入了娱乐武侠片的俗套。

    有人可能会拿莫泊桑的羊脂球说事儿,那不是经典吗。凭什么法国妓女的人性是人性,而中国妓女的人性就成了娱乐了?

    请不要忘了,莫泊桑那篇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在于写出了一个卑微妓女无奈之下的义举,而在于其后的描述。那是在羊脂球替人受虐后的第二天早上,所有受其庇护的人们对她的冷漠,和对她的嫌弃,这才是莫泊桑所要揭示的真实的人性,这才是此作品能震撼人心的原因。所以,按照老莫的路数,老张应该把戏编成如下的结局:妓女们为了应否为学生妹出头而争论不休,少数妓女和多数学生认为应该,多数妓女和少数学生认为不应该,于是产生了内斗,并愈演愈烈,最后由于内斗,有人出卖,走漏了风声,被日本人发现了教堂里的实情,结果将所有的女人一举全奸。所有的这一切,来自于一个唯一的幸存者的回忆。也许,这才是彼时彼地更真实的故事,彼时彼地更真实的人性。不知道老张是否愿意这样改,我想鲁迅在世的话,以他揭人伤疤为己任的嗜好,是会这样改的。当然,中宣部那里是肯定通不过的。

    二战结束仅七十年,就像犹太人不会拿奥斯维辛集中营为背景拍娱乐片一样,今天的中国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违,拿南京大屠杀作为背景拍娱乐片。对历史的认知,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带给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的体验。越是距离历史事件近的人们,就越不能忽悠他们。戏说可以,但请不要涉及近代那些令民族耻辱的历史剧痛。

    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离我们太近了。对那段国殇,那份耻辱,中国人记忆犹新,他们还在痛着。观众中,有奶奶那辈的人被日本人奸杀了,爷爷那辈的人,要么当时揣着手傻在那儿,浑身发抖。要么放了两枪一看长官跑了于是丢了家伙换身衣服装平民,结果和老百姓一道,像数万头猪一样被日本人赶到江边砍了头。这都是有图有真相,有稽可查的。当看完老张虚构的李教官之神勇和窑姐之侠义后,这些爷爷奶奶的后人们,难免不在心里暗吼:操,是他妈这么回事儿吗? 要是像影片里说的那啥,中国的抗战还会那啥吗?

    今天,没人再会“看三国落泪,替古人担忧”了。太远的就不用说了。现在的人们说起扬州十日或嘉庆三屠,对满族人的义愤就没那么填膺了吧。以遥远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意淫,随编导怎么折腾,也不会招来多少口水。老金的武侠作品,爱恨情仇离奇古怪,功夫法术更是违反物理定律,大家不一样看得过瘾,谁在乎是真是假. 故事里的蒙古人再怎么不是东西,也于我无关了。老张这部既然是武侠,就该把时代背景换一换,这样,大众接受起来就痛快多了。

    老张这部片子的时间应该换到几百年前的南宋末年,把日本鬼子换成蒙古鞑子,把李教官换成郭靖,地点可以是襄阳也可以在金陵。故事照旧:郭大侠使用各种手段杀敌无数后,兵尽力竭,惨烈地死于万箭之下。城破之时,一伙儿窑姐儿躲入了尼姑庵,同时混进去还有一个酒肉和尚和几个伤兵。众人与尼姑们厮混数天后,渐生情愫,当鞑子要求小尼姑们去为战死者诵经超度时,窑姐儿们义字当先,挺身而出,然后花和尚再把小尼姑们弄成小和尚模样,从后门一个个溜走。。。这样一来,电影院里的人们就可以泰然自若地嚼爆米花了。待到影片结束,观众们心满意足,起身时掸掸身上的碎渣,没准儿还会说一声,“不错”。

    不知老张的下一部武侠片要怎样拍。不管老张今后拍什么,有一点是肯定地,我观看时一定会大嚼爆米花。

    通宝推:dashanji,zhikantie,南寒,dfindy,
    • 家园 Gun!就一个字
    • 家园 恭喜您,真相党了一把

      顺便让大伙了解了一把“真实的人性”。

      其实好乃物的电影都是扯淡, 尤其是英雄电影, 是王八蛋中的王八蛋。

      您的真相其实就是: 中国没有英雄,没有义士,只有小人和懦夫还有白眼狼。就是有,也是虚构的,比如郭靖。

      恭喜您,赶紧投稿给nytimes把,他们一定喜欢您的这个调调。

    • 家园 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

      一部电影能够让人争论不休,长期占据各种媒体的主要版面,已经达到导演和投资人的意图了。

    • 家园 我觉得你说的不对

      老张的本意,是要拍出一部关于战争关于死亡关于人性的正剧展示给观众。

      不对。张艺谋明摆着是按照奥斯卡的评委口味打造的这部电影。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

    • 家园 你确定你看过?

      看看你说的:“最大的一处硬伤,莫过于成年妓女换少年处女的戏说。”

      又见处女说,你的视角和日本人很像啊。

      还有:“现在的人们说起扬州十日或嘉庆三屠,对满族人的义愤就没那么填膺了吧。”

      恩,又见把南京大屠杀和扬州十日相提并论的。你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这个我赞同:“观众中,有奶奶那辈的人被日本人奸杀了,爷爷那辈的人,要么当时揣着手傻在那儿,浑身发抖。要么放了两枪一看长官跑了于是丢了家伙换身衣服装平民,结果和老百姓一道,像数万头猪一样被日本人赶到江边砍了头。”

      看过很多关于南京的图片,有时候心里很痛,为什么他们不反抗呢?所以鲁迅弃医从文,要唤醒国人的愚昧和麻木。张纯如自杀了,为什么?我想,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中看不到一丝希望,应该是原因之一。

      ——但是,我们还是有杨靖宇,有马本斋,有方振武,有吉鸿昌...

      十三钗只不过没有展示那种绝望,而是歌颂了当时中国人的舍生取义的那种高尚,从某个意义上,是为当时的国人添点亮色而已,有错么?稍稍美化下祖先,有错么?这是电影,不是纪录片。而所有的情节,都能在历史中找到原型。

      比如,排队冲坦克,比如,你口中的"成年妓女换少年处女的戏说"

      这不是戏说!玉墨是有原型的,后来被毁了容,再后来出庭指证日军的暴行,其余的都死了。看看,这就是你所谓的“戏说”,这就是你所谓的“成年妓女换少年处女的戏说”。

      您真高尚。

    • 家园 还是那句话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当代史基本上是票房史

    • 家园 Best post on this topic!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