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共:💬1143 🌺16076 🌵2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 补充
                            家园 说实话,老毛才是真正的“普世派”。

                            中国历代君王中,最有民主自由思想的人,他一生都喜欢发动群众,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他50年代中期让民主人士发言,不是最民主最自由的人吗?要是换了别人,早把那帮人的嘴给撕叉了。本来想学西方搞一把民主,显示一下共产党的胸襟,这下可好,人家把真实想法说出来了,受不了了,又一网打尽。

                            反右这个事情,我觉得是新中国最重要的转折,实际上,他的错误不是右派不知天高地厚,而是他根本一开始就不该给右派任何扯淡的机会。无奈他当时治国经验太嫩,一生又太轻信人,把人想得觉悟都很高,才弄出了一堆打脸的事情。

                          • 补充
                            家园 哈,引来大牛拍砖,谢谢

                            其实我们观点很多类似,我回复别人的一个帖子说了。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677825

                            我观点是毛的前三十年千头万绪成就很多,但是历史的原因还是留下不少遗憾的。此外改开30年也不是那么的不堪和倒退的,不能全盘否定前30年后30年,实际这60年乃至到1840年是一贯的一个脉络,当然建国60年是一个转轨。

                            毛本人是反对等级制度和血统论的,不过他或者他同事打造的贱民集团“地富反坏右”和小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子女的成分论是改开后废除的,这条政策无疑为后面的改开打破了制度,提供了人力资源的突破。现代各行各业的领头者,大量的当年的贱民阶层,这些人拥护邓就不难理解了。

                            你提到的那种儒家的传统的必须打掉,我认同。不过值得思考的是,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地区崛起的时候,抛掉美国为了围堵中国和与苏联竞争的放水,难道这些国家的传统没有发挥作用?为什么同样的东南亚地区,非儒家传统地区就没有发展起来?比如菲律宾反而陷入拉美化。儒家传统的枷锁怎么没有阻碍日本和四小龙,反而没有儒家传统的基督教菲律宾、伊斯兰教印尼、马来,佛教泰国在发展中出现问题?

                            此外关于土地私有化,我个人是反对的。但是奇怪的是土地确权和买卖做的最突进的居然是重庆这个唱红打黑的地方,实质上的土地私有化的院派推进的是成都那边。左右两边都在干一样事情,很奇怪。

                            • 家园 作个不太好的比喻吧

                              1949到1976,是各种各样的学说,思想,意识,在经历了1849到1949的百年磨合后的一段拉高速时期。起码主席缔造的共和国经受住了考验。

                    • 家园 毛是要创立新国家,让广大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人真正的到好处
                      • 家园 这是毛一直的根本

                        毛建国后的努力可以归结为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就要求我们有自己的国防和其基础的工业体系,当时的体系要么是苏联的斯大林体系,要么是英美的体系,毛在那个时候只能选择斯大林体系,这就是建国前十年左右的事情,但是毛随后发现斯大林体系的弊端,早早遇见其死路,所以从56年就开始切割斯大林体系了,但是中国的工业体系发展是有其惯性的,况且工业体系的来源是国家力量剥夺农民的剩余,在此基础上遗留至今的很多问题来源于上直到今天在慢慢解决。在66年后,中国要切割斯大林体系必然要对行政管理体系动刀,军队系统在正规化建军中也自然的斯大林化,所以后来取消军衔制以及军队在文革中搞去正规化努力导致战斗力降低,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从这个角度才能 理解毛晚年的那些努力,否则毛像改开后抹黑的那样建国无功,文革有罪不是很滑稽吗?

                        二 打破周期律,确立党的长期的执政基础。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依靠群众起家的,自然党的执政基础就是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国发展的好处要惠及老百姓。毛一生都追求这个,对应的等级制度自然要打破,所以毛当年搞赤脚医生等等,对教育部、卫生部的不满就可以理解了。斯大林体系就是中央集权和等级森严。中央集权无疑是政权稳定的基础,但是等级森严和中国传统等级制度能很好对接,所以文革中的血统论等等是不难找到其源头的,这恰恰是要清除的而改开后30年沉滓泛起,现在群众深恶痛绝的。

                        三 恢复中国的大国地位,这个是毛时代完全达到目标并惠及现在的。抗美援朝打出来的是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后面苏联体系老二地位和苏联的援助的一五计划。随后中苏分裂和中美建交打开的是中国面向西方的广阔世界,60年代中国对欧洲阿尔巴尼亚、中南半岛的革命、非洲革命的支援最终收获的亚非拉在联合国把我们抬回常任理事国。虽然这需要美国松口,但是对比我们进WTO的过程和WTO中的条款限制,我们进联合国无疑是代价很小成就巨大毫无后遗症的,这点红利一直惠及今天,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奠定雄厚基础。

                        通宝推:jboyin,hwd99,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个逻辑比较清晰

                      大的框架都讲了,送花。

                      我觉得,文革失败的根本,是目标订得太大,太高了,对立面太多。而人的旧思想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十年太短了!所以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感慨。

                      毛病和大跃进类似,结果也差不多。天纵奇才,却无力回天,真是悲剧!

                      • 家园 还好,成败相比

                        至少55开吧。

                        正是因为“人的旧思想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改变”,所以才有了“文化革命”的切入点,才有了“7、8年再来一次”的预言。

                        我想,“7、8年”有点短了、着急了,三十年似乎才是“再来一次”的周期。

                        有宝了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文革的目标确实很多

                        但文革也完成了很多国家50年甚至100年才能达到的目标,如国家工业体系的初步建成,如平等意识的深入(这个很多人忽视了),如妇女解放,如哲学的普及(辩证法和方法论的普及是文革一大成就),如两弹一星,如一个可以支持几亿人的农业,如对权威霸权的斗争,如输出革命带来的甚至可以超出国力的国际影响力,如加入联合国,等等。

                        目标多,所以很多可能都不尽善尽美,但没有这些进步,目前的中国就不是现在的样子了,而是另一个印度。

                        文革之所以要有这么多目标,是因为这些目标都是必须的造血材料,缺一不可。且,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毛泽东之外,还能有谁有此魄力发动文革呢?

                        所以,我认为还是不要轻易给文革贴上失败的标签了。

                    • 家园 这个同意

                      如果单纯的玩弄权术

                      党内没有人是他的对手

                      连蒋介石这样如日中天的领袖都能打倒

                      其他同辈官僚自然不再话下

                      • 家园 毛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建国后历次运动绝非是权谋的小算盘可以理解的。毛立志做秦始皇,也就是为今后中国道路开辟新路,过去的轨道要不可逆转的转向新路。

                        实际上秦始皇做的事情上启商鞅后达汉武,商鞅首先在制度上限制了以前的血统贵族的权力,向其他阶层开放了权力。

                        毛无疑是看到旧的中国的等级制度的问题和绵延几千年的血亲传统,所以他要打破,但是明确的制度的替换他没有。他的办法就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实际结果是没有制度的目标,群众斗争中各种力量不断转移斗争焦点,最终是最能保持秩序和组织力量的掌管权力。

                        改开前的架构最终其实是军队这个最有组织的群体做了背书,没有花帅哪里有小平的后来?小平又是那代人中最有管理国家体系能力的,当然是众望所归。改开的脉络从建国前才可以理解。

                  • 家园 这种证法真是轻松

                    反正官僚体系永远不死,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永远可以扔到那上面。

          • 家园 明白了。
    • 家园 《海瑞罢官》迷雾之姚文元其人其文

      姚文元素有文名。发迹前,他的主要活动区域为上海。1949年10月30日,《文汇报》报道了“上海国际青年节筹备会征文大赛”的选拨结果。征文诗歌类第一名的得主,就是时为上海沪新中学学生的姚文元。这个诗歌的题目很长——《粉碎敌人封锁,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上海而斗争》。

      过了2年多,1952年1月6日的《文汇报》告诉我们,这时的姚文元在青年团(共青团)上海市卢湾区宣传部任职,且在《文艺报》第90期上发表了一篇批判“庸俗、色情”滑稽剧《活菩萨》的戏剧评论文章。同年3月13日,《文汇报》又报道了1952年第五期《文艺报》的11篇文艺评论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姚文元写的,其内容为对张友鸾的小说《神龛记》和林焕平的《文学论教程》的批评。从该消息的报道方式可以看出,当时姚文元的评论文章还是比较受重视的。

      1955年年初,姚文元很可能已经是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了,并在理事会扩大会议上做了发言。发言时,他排在时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唐弢之后、上海教育学院(目前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衍文之前。在这一年,姚文元已经显示出活跃的“青年文艺评论家”的范儿了,写了很多批判胡风的文章。

      1956年,姚文元又在《文汇报》上发表了很多文风大变的“散文诗般的”评论文章,如《碎贝集》、《未来集》、《回忆》、《时代的歌手在哪里》等等。这段时间姚文元的文章比较抒情,或者说,带点“林妹妹”的小资情怀。在这一年,小资的姚文元,和“南社”发起者、1921年的老党员邵力子打了一场有关蝌蚪的笔墨官司——到了“知天命”年龄的邵力子,突发少年情,居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介绍“活吞蝌蚪避孕法”。是年9月25日,姚文元在《新闻日报》上发表了《谈猎奇心理》驳斥邵老先生不讲科学——呵呵,那时的姚文元有点方舟子的味道。最逗的是,同年10月22日,《文汇报》在“读者意见”栏目里,刊登了署名王洪俊的反姚文章,曰“不是进了实验室才叫科学”,让姚文元“不要拿科学的把柄打人”。

      在随后的数年里,姚文元一边发发抒情小诗,写写赞美文章,一边批批姚雪垠、王若望、徐中玉、巴金、徐懋庸、周谷城等人,一边地,还要撰文写写美学评论、诗词评论,还出版了包括《冲霄集》在内的数本个人杂文结集。在1960年出版的《上海十年文学选集之散文杂文选》中,就选用了姚文元的文章。

      在这段时间,姚文元的文章里不乏引用刘少奇语录做正确与否标杆的例子。1963年,姚文元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会议上刘少奇做了重要讲话,而姚文元和邓拓都是大会的发言者。

      在随后的一年,即1964年,姚文元应该已经加入上海市委写作组了。必须说一句,上海市委写作组,和其他很多地方的市委写作组、大学写作组一样,并不是为文革专门设立的。同为写作组的吴立昌、戴厚英、高云等人,会经常帮助姚文元打擂台。此时的姚文元,已经够突出了,但真的还看不出主角光环。他似乎只是上海滩上一个有点大名、但在中国大地上最多算有点小名的文艺批评者罢了。

      ……

      拉拉杂杂说这么多,只是想让诸位看官知道,姚文元就是吃“捧人、骂人”这碗饭的,虽然他骂人比较多,但似乎也并未超出正常的文艺评论者的“捧骂比例”。

      这是不是就表示,或暗示,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没有其他背景、只是姚文元自发的呢?说实在话,我目前依然不知道,我只是觉得这个也是有可能的。

      让我们首先看看姚文元的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吧——

      文章太长,就不全贴了,见链接外链出处

      姚文元的这篇文章符合其一贯的文艺批评风格。在一开头,就首先简单叙述了他理解的京剧《海瑞罢官》的主要情节,包括戏剧冲突的矛盾所在,以及吴晗给予的解决办法。之后,姚文元用大量的历史材料证明吴晗塑造的海瑞是个“假海瑞”(实际上,这种做法也是直到现在的几乎所有批评者对历史剧的惯常批评手法,海瑞形象不符合历史真实也是当时很多评论者的观点)。

      姚文元首先质疑剧中的退田。他认为明代官僚地主通过“投献”兼并的土地,来自于中小地主、富农,而不是剧中所说的“佃农”。海瑞主持的退田,也只是退还受献土地,土地只可能回到中小地主和富农手里,而不是剧中所说的贫农、佃农。而且据历史记载,海瑞没有反对过豪强对农民放债。也就是说,为了烘托海瑞高大形象的该剧前三场戏,完全没有历史依据。海瑞并非剧中描述的为贫农、佃农做主的“大青天”,其作为只是为了缓和地主之间的矛盾。

      姚文元认为,不仅剧中对“退田”的描述是错误的,对“平冤狱”的描写更是错得离谱。历史上松江知府、华亭知县根本没有被杀、被革,海瑞在苏、松期间也没有革过任何一个县以上官员。剧里安排海瑞杀掉徐阶之子徐瑛,在姚文元看来更是不应该,是为了“塑造自己理想的英雄,不惜改写历史”。

      质疑了剧中海瑞的真实性后,姚文元接下来开始批判吴晗的“清官论”,认为即便清官也不能给普通百姓带来福祉。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姚文元提到1957年某些人突然大喊“反对乡愿,不做甘草”,反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事,并将其与《海瑞罢官》里“羞为甘草剂”等台词联系起来,认为《海瑞罢官》有反对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嫌疑。

      先给一个讨论的背景资料吧——1957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施蛰存在当年6月5日的《文汇报》上发表了题为《才与德》的杂评,批判当时任命国家干部有“任德不任才“的倾向,但与此同时,部分国家干部的德之败坏,“骇人听闻”,有父子离弃的,有渔色学生的。在文章中,施蛰存说

      从历史上来看,英俊有为之君,总是任人以才的,只有比较保守的帝王,才任人以德。然而也必须是继世之君方可。若创业开国之君,则天下离乱方定,如果无才俊之士,相与共治天下,单靠几个拘拘于小德的乡愿,那是打不开大局面来的。

      单从文章来看,其实姚文元的联想并不算过泛过奇。咒骂甘草、反对乡愿,在吴晗此剧里,本就是一大特点,而且吴晗在写就《海瑞罢官》京剧剧本后,又多次发文强调这个,也多次强调“要注意历史剧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因此,姚文元也就有把柄可抓了。和姚文元之前的文章比,我看不出此文有“过分上纲上线”的迹象。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和其他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相比,太平和,也太符合姚文元一贯的写作风格,看不出明显的“被指使”迹象。

      在此时还有一个问题,即文章出台时间是否太巧了?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是不是太晚了?毕竟此剧已上演数年。我目前的研究对此没有定论。不过,我看过之前姚文元对其他人的批判,也并非每个都是即时出目标即时批判的,而是有一定的时间差。比如说57年批判王若望42年的错误,同年批徐中玉“文抄公”时翻出8年前的事。而在1958年,姚文元更是批判了巴金的处女作、1929年写的小说《灭亡》——这个对于文艺批评者来说似乎也很正常,没有现实目标时,他们会翻翻故纸堆。

      但是,但是,上面说的这些其实都不算重点,真正的重点是——

      目前有关《海瑞罢官》出台真相的回忆录有几个巨大的bug。首先就是关于柯庆施。甚至在左派写作者中,也会出这样的问题,如老田的文章。此谬误的源头,是科幻兼“史幻”作家叶永烈。

      在这些文章里,一般都会提到“柯庆施和江青在1965,上瞒中央、下瞒上海市委,整《海瑞罢官》材料”,且把细节写得有鼻子有眼、毫发毕现。可惜,1965年4月9日,柯庆施就死于成都,且在此之前最少有1年,罹患肺癌的柯庆施,主要工作是休养身体,很少抓具体工作了。由于柯庆施在死之前早已位列国家领导,上海的日常工作其实是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陈丕显、书记处书记兼上海市副市长曹荻秋主持的。柯庆施死后没多久,陈丕显就升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上海写作组其实早在在60年代初,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已经存在。而文革期间活跃的写作组班子,有的资料说是1964年由石西民创立的,有的说是60年代初由柯庆施创办的。我比较倾向石西民这个说法,因为这个说法是原写作组的人自己说的。在这些资料里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写作组直接归属上海市委领导,且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或位列第二位的人来领导。

      写作组选题是自拟还是有上面定?各处说法不一,有的说比较自由,有的说大的选题,特别是系列选题,需要上海市委定。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则姚文元写《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是他自己的意思,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则该文代表了以陈丕显、曹荻秋为主的上海市委的意思。此时在上海党政军排名中,张春桥不仅排在陈丕显、魏文伯、韩哲一、曹荻秋之后,也排在马天水、王一平之后。

      还有更直接的证据,来自原载《新闻午报》继而在各大报纸和网站上刊登的资料。外链出处该资料说

      市委领导陈丕显、曹荻秋看到写作班子成员夜以继日,很辛苦,就要市委秘书长李家齐来关心,要“慰问慰问同志们”。怎么慰问呢?烧几个好菜。当时大家不管在丁香花园或是在武康路二号,大部分人住集体宿舍,一日三餐都是从康平路市委伙房装上黄鱼车用棉被盖住拖来,大家自掏腰包买饭票吃饭。李家齐觉得过意不去,就用上交的稿费,要市委伙房的大师傅做了三桌菜,什么松鼠鳜鱼、脆皮鸭子等,送到武康路二号楼下大厅里,放在几张乒乓球案上。徐景贤把各组人员都召集拢来,把姚文元也请来,共同聚餐,皆大欢喜。
      很显然,陈丕显和曹荻秋不可能不知道姚文元的文章,也不可能出现姚文元背着陈、曹为江青或张春桥写作而陈、曹被蒙在鼓里的事。

      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一个问题了——要么,陈丕显是和江青直接联系的人,或认同并牵线姚文元和江青直接联系;要么,这篇文章本来就是姚文元自己写的,上海市委写作组认可该文章,并发表在上海本地的报纸《文汇报》。由于我目前没有发现陈丕显和江青的紧密联系证据,加之改开后陈丕显的地位和其子女的回忆录,因此我更倾向于第二种情况。

      文章刊出后,就不仅仅属于原作者了,也同时属于读者和社会。姚文元的这篇文章,显然是很容易获得毛泽东认同的。

      首先是对“清官论”的批判。我个人认为,在对吴晗此剧和姚文元文章的评论,刚开始走的其实是正道,是符合毛泽东意思的。毛泽东一向是反对“清官论”、反对“乞讨、下跪论”的,这其实从对《武训传》的批判就可以看出来。毛泽东一向认为,人必须自己站起来,必须靠自己,而不是等靠清官。

      其次就是对“退田”的批判。一来“退田给佃户论”本就得不到史学家的认同,这个在整个批判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海瑞罢官》剧本也确实有很多史实错误。二来,由于该剧中提到了“乡愿、甘草”,自然也就会让人联想到施蛰存的“乡愿说”,而施蛰存文章的时间和本意,都有反对社会主义改造和集体化的嫌疑。

      《海瑞罢官》的批判最后升级了,这是文艺批判通常会出现的问题,即扩大化、夸张化。但至少在前面,批判是比较理智的,这也包括姚文元的此篇批判文章。

      通宝推:jboyin,联储主席,mingong,隔路山贼,阴霾信仰,ifuleu,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