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连载】南京大屠杀新挖掘出的史实和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 -- 春秋的老胡

共:💬56 🌺55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感觉这篇是真看过,尤其是他说‘徐州’

            不过这么久了,也可能会记错。不过您还是帮帮忙,看看能不能找到?

            至于说学界,或许这本书只是出版社汇编的书,或许因为不是像一些作家那样自己收集资料再创作,所以没入学界法眼?

            也许汪洋大海中,漏了那片小叶子呢。

            我是真的想找这本书。

            我十几年前看过《千江有水》这本书,当时没重视,看完就算了,现在回想起来就觉得好,所以又拼命找,这本书是小说,有重版的机会,就给我找到了。

            但那本书啊,可能没有重版的机会。

            • 家园 很多当时从南京逃出的军民都是先到了徐州

              于是在回忆文章里面也会常出现“徐州”

              这本书搜得到封面,兄台看一看是不是——

              外链出处

              • 家园 看了图片又觉得有点不对,封面好像是'报道'而不是'史料.

                的字眼,莫非是时间太长真的记错了?里面的版式就像是摘抄记者的报道.有一个故事里说记者走在南京周边的乡村,看到树上挂着一具尸体,好像是农村的保长之类的人物.

              • 家园 那时的散兵逃跑路线都是出挹江门过江,其他方向都被围住了。

                  我一位表舅,守南京时在五台山高炮部队当一小官,上司不见以后,他往北逃的比较早,挹江门还有宪兵把守不让过,他找根绳吊下城墙,找到一个轮胎漂过江逃出生天,后来参加过远征军。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对比:

                  俺家(包括我知道的远亲)当兵参加过抗战的,国军方面有两个半,除了上面说的还有俺二伯,远征军时是汽车兵;俺爹,上军医大学毕业分到五十三军没几天就胜利了。共军方面有三个,两个姑父,一个远房表姐夫,他们的具体经历不清楚,但六十年代初时已经是团级,可以肯定是在45年以前参的军。

                  抗战中大约一千万参军的人中,与我沾亲的有五个半,反观那“三千万”人中一个也没有。

                • 家园 兄台可否多说一说您表舅的回忆,这也是难得的口述史

                  比方说“找根绳吊下城墙”,很多南京军民确实也是这样出城的,现在已搜集有多种记录了

                  • 家园 我外婆是六合竹镇人

                    住在江边,回忆说那时候天天在江边捞死人扒衣服。

                    另外说江水都是红的---这个我估计是小姑娘的夸张或者老年后记忆的混淆。

                    • 家园 从部分历史记录看,江水确实有可能短暂看上去已是红的

                      史料等各种记录展示出的当时场景常常会超出了想像

                  • 家园 这是口述的口述了。

                    这位表舅远在云南,远征军回国后就退役不干了,在保山找了个地主小姐安了家,大部分内容俺爹转述的。前些年到南京来过一次,在高炮部队就是那次对我说的。他本人也是富家子弟,上军校毕业后第一仗(没实际参战)就在南京。那次说的也很少,我能记得的就这点。

                      这些老人往往记忆不清,典型的如我二伯,问他远征军的事一问三不知,哪支部队,长官是谁都不知道了,只知道打一仗胜一仗,说明是第二次入缅的。他到过朝鲜,不算现在的旅游他是俺家近亲中唯一出过国的,问他番号、首长也是不知道。只知道一见照明弹就借光猛开,等敌机转回来已经开到暗处了。

              • 家园 是不是有人去了滁州

                反正字很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