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连载】南京大屠杀新挖掘出的史实和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 -- 春秋的老胡

共:💬56 🌺55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连载】南京大屠杀新挖掘出的史实和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

今天是清明节,参加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追思会暨学术讨论会,见了王选女士和日本友人松冈环女士。

以前已知道,美国历史学家谢尔顿·H·哈里斯曾这样评价王选女士:“只要有两个王选这样的中国女人,就可以让日本沉没”。

今天当面听了王选女士震撼人心的发言,胸中立即涌起了激动的情绪,也更有了任重道远的叹惋。

衷心期望着王选女士和萨苏兄合作的书,可以早日问世。

散会时在大巴车上,坐在松冈环女士的邻座,用汉语交流证据挖掘工作时,她让我给她一张名片。

我愣了一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老百姓,没有名片的”。松冈环女士笑着用汉语说:“我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

我的心悄悄颤抖了一下,想起了很多关于松冈环女士顶住日本右翼势力的重重压力,协助从日本挖掘南京大屠杀证据的事迹,随之用也略颤抖的声音说:

“我以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的身份谢谢您,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您的……”

松冈环女士用激动的笑容回应了我。

————————————————————————————

晚上的这个时候,王选女士的声音还回响在耳畔,松冈环女士的笑容也浮现在眼前。心情又是如今天上午时那么激动。想起了从2010年7月起,搜集了多批此前从没进入学界视野南京大屠杀史料(已转呈了有关权威专家一起进行研究)。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5周年。特选从这一个清明节夜晚起,发一个连载帖介绍部分内容,让更多的国人知晓南京大屠杀新挖掘出的的史实,也知晓更多南京沦陷时几乎不为人知的英雄事迹。

不定期更新——

1、《逃出南京难民区》,南京大屠杀结束前已刊发的亲历报道:

链接出处

2、邹韬奋先生的记录:《首都惨象》

链接出处

3、《樱花票》:七十五年前在南京出现的“樱花”标志

链接出处

4、《敌入南京后之一大打击》:袭击日军入城式的英雄事迹

链接出处

通宝推:麦田揭发韩,goon,旧时月色,异域西行,马哥,行走的考拉,Mtknr20,一介书生,南京老萝卜,混天球,桥上,梓童,胡子,大井故事,契毖何力,南渝霜华,njyd,云意不知沧海,老调重弹,方恨少,渡泸,dahuahua,芷蘅,strain2,隔路山贼,d0lucyduck,oldnew,不会飞的鱼儿,赫然,
家园 1、《逃出南京难民区》,南京大屠杀结束前已刊发的亲历报道

(这份史料现交给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经教授补充研究)

《逃出南京难民区》,刊载于《血路周刊》1938年第2期(1938年1月22日汉口出版),作者署名“更生”。

从内容和出版时间可知,这一篇文章应该是一名曾陷于南京的记者,逃出时于1937年底至次年1月中旬前写成(文章刊发时南京大屠杀尚未结束),是较早关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亲历报道。

逃出南京难民区

自抗战爆发以来,战区及失地之难民几无不遭敌之肆意侮辱及奸淫残杀,此种事实,各种刊物,已屡有揭载。记者于南京失陷时,不及逃走,曾亲见南京难民区之同胞,亦均遭侮辱,且已多遭残杀。此种惨状,殊可作为我未死之同胞们之反省资料,故特追述于此。

当去年十二月中旬,我军准备退出南京时,全市民众匆促间作全体之总退却,其形势之急迫狼狈,实为笔墨所难尽述。当时南京全市人口总数。尚有二十万人左右,欲在一时间,全部退出,自为事实所不可能,故彼时留京外国教士,出而组织难民营,收容未及退出之数万难民。按情理推测,此种难民,全系非战斗员,既入难民区,自可不致有生命之危险,然事实却有出于吾人之料者!

(笔者注:作者关于南京人口20万左右的记述,和拉贝日记里面同样的记载,都指的是南京城区曾有记载的人口数字。没有包括南京郊区人口,也没有包括陷入日军包围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日本右翼势力常常利用统计上的问题混淆视听。中国有关专家曾多次予以有力驳斥,张连红教授发表于《民国档案》2004年第3期的论文《南京大屠杀前夕南京人口的变化》即可供参考)

敌军开入南京之当日,即向难民区示威,当时主持难民区之外国教士,即命全体难民,向敌军跪着高呼下面两口号:

“欢迎皇军,维持治安!”

“大日本帝国万岁!”

(笔者注:上述让难民跪着欢迎日军的记述此前未见,是不为人知的一个记载)

记者迫于敌军之淫威,亦只得附从全体难民,忍痛欢呼,此为生平最难受之事,口号呼毕,敌军即将我全体难民,分列为三部分:

一、残废老弱及妇女为一部分;

二、壮丁为一部分;

三、儿童为一部分。

记者年近四十,当然排列在壮丁一部分内,因知敌对我壮丁,不怀好意,如排列在壮丁之内,定无良好结果,故心中即决定想法脱逃。幸在排列时记者所站之位置,适靠近老弱之一部分,故即乘敌军不注意时,偷偷的跃入老弱之队伍内,此系记者生命之得保存之最初转机。

后来,上述三部分难民,由日军个别带走,不复相见。我们老弱这一队伍,多被敌军派充杂役。某日,记者正在马路上工作时,适遇一敌军军官,骑马迎面而来,其所骑之马,顽强而不服鞭策,跳跃在我等之前,记者即协力该军官,拉住缰绳,而制服其马,并随其出城。后军官骑马疾驰而去,记者乃得脱离虎口。经过千辛万苦,渡过长江向北步行。费十昼夜,而达徐州。

在赴徐州途中,巧遇一壮丁队伍之逃脱者,据云:“后来敌军即将我等全部壮丁,率领到下关怡和蛋厂附近一广场内,命令顺次排列成行,我因闻队伍后面,机关枪声与哭号声,相间勃发,乃佯装死亡而睡到地上。附近站立之壮丁,均被机枪击毙而倒在我身上,我乃伏在尸体中,历一小时,待敌军走去,始起身逃去”云。

(笔者注:这一记录是记述了下关“和记洋行蛋厂”附近的集体屠杀,在抗战胜利、调查日军罪行时留下了多份幸存者的记录。

例如《南京党史》1995年底4期曾刊载之前的调查:

老工人孙有发以耳闻目睹的事实控诉日军屠杀南京人民的罪行。他说,1937年12月14日,日本侵略军进入英商开办的“和记洋行蛋厂”,将逃在蛋厂外面和里面的数千名难民,包括电厂几十名工人在内,全部赶到煤炭港江边拘禁。当时,我和电厂几个同事被日本兵叫去帮他们烧饭,仍回到蛋厂,成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之一。15日夜间,日本侵略军架起几十挺机枪。对准拘禁在江边的数千难民,以密集的子弹进行集体枪杀,血流成河,尸集如山.惨不忍睹。

但是这一篇1938年1月刊发的文章《逃出南京难民区》,记叙的是1937年底的幸存者回忆,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证据)

通宝推:旧时月色,酒剑狂徒,南京老萝卜,dahuahua,oldnew,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没齿不忘!感谢为挖掘史实而努力的人们!
家园 这样的工作功在千秋! 宝推 你可一定要继续写啊

这样的工作功在千秋! 宝推 你可一定要继续写啊

家园 功德无量,老胡辛苦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没人做这些事,年青人都不知道了

家园 【求助】我多年前买过一本以当时南京记者报道编成的书

不知道这本书现在还能不能重新买到,老胡您参加这一类的研讨会,有没有看到相类似的书籍?

当年那本书,被别人拿走了。拿走的东西,是多数都还不回来的。

家园 已发行的每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籍都可以查到的

可否提供更多与此书有关的情况?

家园 就是一本全部以当时中国记者的报道汇编而成的书

差不多二十年前。当时还小,所以没记得是那个出版社。当时看完之后,怎么说呢,可能是年龄没到,所以有一种不能承受的感觉,也才会让人借走了。本来这样一本书,是绝对不能让人借走的。现在成年了,情商也成熟稳定了,总是想起来,所以想找回来。

可以这样说吧,这本书是奠定我现在世界观基础的其中一本。另外一本,就是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新旧两个版本我都有。

家园 老胡,那本书里,好像就有这篇文章。

自抗战爆发以来,战区及失地之难民几无不遭敌之肆意侮辱及奸淫残杀,此种事实,各种刊物,已屡有揭载。记者于南京失陷时,不及逃走,曾亲见南京难民区之同胞,亦均遭侮辱,且已多遭残杀。此种惨状,殊可作为我未死之同胞们之反省资料,故特追述于此。

这个开头,很熟悉,我应该是看过的。

家园 穆兄,那么大概的书名是否有印象?

封面装帧也是否记得?

另:

《红星照耀中国》很值得看一看英文原版,应该成为红色必读书

家园 这一篇之前应该没进入学界视野……同类文章很多有这样的开头

现在没挖掘出一个新史料都得查一下之前的书籍和论文的

家园 还真是不记得了

书名应该是比较普通的,我从来不太喜欢讲这些事情时,起个什么煽情的名字。装帧也比较朴素,就是当年很朴素的风格之类。实在是记不太起了。

是不是就是《南京大屠杀》战地报道之类的名字,反正是很朴实的名字。

谢谢您了。

红星是我经常推荐别人阅读的书。对建立对土共的感情真是有直接的熏陶作用。

于此,斯诺可称伟大。

家园 我感觉这篇是真看过,尤其是他说‘徐州’

不过这么久了,也可能会记错。不过您还是帮帮忙,看看能不能找到?

至于说学界,或许这本书只是出版社汇编的书,或许因为不是像一些作家那样自己收集资料再创作,所以没入学界法眼?

也许汪洋大海中,漏了那片小叶子呢。

我是真的想找这本书。

我十几年前看过《千江有水》这本书,当时没重视,看完就算了,现在回想起来就觉得好,所以又拼命找,这本书是小说,有重版的机会,就给我找到了。

但那本书啊,可能没有重版的机会。

家园 兄台说的应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纪实·证言》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收录了1938年初国内报刊的有关报道9篇

家园 您提到名字,我再搜一搜,看看是不是。

谢谢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