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摇摆的人性 -- 淮夷

共:💬35 🌺4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摇摆的人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上周去宁波见一个企业。企业家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深夜一点钟才谈好的交易条款,翌日又变卦了,于是只得打道回府。

    也有点小小的收获,就是往返路上读了一本相当搞怪的书《Elephants on Acid》。

    此书出版于2007年,作者是加州大学的Alex Boese,以研究科学史出名。此书主题是认知科学方面的一些离奇实验,这些实验涉及梦游、洗脑、精神控制、厕所行为、等等。实验对象则包括婴儿、死人、病人、大象、猩猩。

    如果你的口味够重,不妨找来读一下。

    书中一个有趣的话题是关于人性善恶的实验,这话题本身并无一个标准答案。性善vs性恶之争,从孟子荀子各执一词开始,往往流于玄谈,说来说去总像是循环论证。我更欣赏近代科学的视野,例如用进化论和博弈论的模型去解析人性善恶问题。而本书的社会实验和它们揭示的现象,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尝试。

    这些社会实验中,最有名的当属1971年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该实验的设计者是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Zimbardo。他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实验,并招募了24名男性志愿者。他们都是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没有犯罪记录。教授把他们随机分到两组,一组扮囚犯,一组扮狱警。

    这实验最大的特色在其逼真性。囚犯组学生被真正的警车拘捕,载到斯坦福一栋教学楼。此楼的办公室被改成临时监狱,学生囚犯被脱掉衣服,喷上清洗剂,换上囚服和脚镣。学生狱警则身穿制服,戴着墨镜,冷眼旁观。

    最初几个小时相安无事。狱警们不知道该做些啥,他们得到的指示只是,第一不能放跑囚犯,第二不能对囚犯施加身体暴力。囚犯们也很轻松,大家都觉得不过是一场游戏。

    没过多久,狱警开始进入角色,掌权的感觉来了,谁也挡不住。半夜两点钟,狱警强迫囚犯起床,靠墙站好,进行点数。第二天囚犯开始反抗,嚷嚷道“这只是一场游戏,不是真的监狱!”

    狱警们继续加大镇压力度。他们用灭火器作武器,对囚犯进行随机性的裸体搜身,强迫囚犯做操,拴着囚犯上厕所,而且把不服的囚犯关到禁闭房。囚犯也很快顺应了他们新环境和新身份,学会低眉顺眼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监狱实验原计划进行两周,结果才弄到第6天,因为情势失控,只得紧急关闭了。

    Zimbardo教授后来写了一本很出名的书,叫《The Lucifer Effect》(路西法效应),回顾他当年进行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详细过程。我在港岛一家书店遇到这本书,厚达600页,而作者的结论用一句话即可总结:社会角色的变化足以在短期内让一个人迷失他的本性。

    以监狱实验为例,原本安分守己的大学生,几天之内就进化成了变态狱警,每日折磨囚犯为乐。若这个实验揭示的现象具备普遍性,那么人们也许不应对美军在伊拉克战后的大量虐囚丑闻感到惊讶了------ 在某些环境中,人人都有恶魔的潜力。

    监狱实验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扮演囚徒的学生们,面对狱警的暴力表现出的顺从。

    这种顺从心理恰恰是一些历史悲剧得以发生的根源之一。对此,美国社会学家也创设出许多巧妙的实验,予以研究。

    其中最知名的是耶鲁大学在1960年代搞的电击实验。该实验的设计者是社会学家Stanley Milgram。他的另一个成果是波士顿寄信实验,并从中验证了“小世界”现象。

    Milgram征募了一些普通人做为实验者,譬如邮局职员、工人、销售员、教师。这些人代表着正常的美国公民。实验者被领入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两个人,都是Milgram事先安排的托儿。一个托儿扮演学生,另一个托儿扮演管理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实验的设置是这样:实验者给学生念出一串指令,让学生完成。如果学生做错了,管理员要求实验者按一下按钮,对学生进行电击,以示惩罚。错误次数增加,电击力度相应增大。

    扮演学生的托儿,故意答错问题,于是实验者开始按照指令对托儿进行电击。

    开始的时候,电压75伏,托儿发出Ugh的一声。随着答错的增多,电击伏特数越来越大。电击升到120伏,托儿痛苦的喊“疼死了!”。电击继续升到150伏,托儿发出惨叫,要求立刻停止实验,放他出去。

    托儿的惨叫其实是装的,只是实验者并不知晓。这实验的目的,是测试实验者是否顺从管理员的指令,对托儿进行不停的电击,直到把托儿电死为止。

    实验者是不停的按下去,300伏,400伏,直到最大的450伏?还是发挥人性之光,主动要求停止实验?

    Milgram起初的估计是,1000个实验者里最多只有1个人会一直顺从的按下去,一直按到最高450伏。

    实验证明,他大大的低估了人类对权力的服从心理。高达2/3的实验参与者根据要求一直按到顶。实际上,按到330伏电压,托儿已经 躺倒地上,失去意识。 而450伏电击足以让一个人挂了。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参与者只是普通的美国人,并非征募来的变态杀手。给他们指令的管理员,也不过是一个区区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即便如此,这些普通人“看起来”很愿意伤害甚至弄死一个无辜的人,这仅仅因为,管理员告诉他们需要这样做。

    Milgram由此得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推论,他写道(大意):“如果今天在美国出现了类似纳粹德国那样的死亡集中营,那么在任何一个中等规模的美国城镇,都能轻易找到一大批为集中营工作的人员。”

    受到Milgram电击实验的启发,1972年心理学家Charles Sheridan和Richard King也设计了一个虐狗实验,考察人类的本性。

    这实验类似Milgram的设置,只不过被电击的是一条小狗。小狗要按照灯光指示站到指定位置,如果站错队,就要被电击一次。每次电击,电压增加15伏特。

    与Milgram的托儿故意惨叫和装死不同,小狗真的被电击,以确保真实性。

    最初,被电到的小狗发出吠叫,随着电击伏特增大,它开始上下跳动,发出凄惨的哀叫。

    虐狗实验测试了26个实验者,结果20个人依指令持续升到最大电击,直到把狗电死完事。虐狗实验证实了Milgram实验揭示的2/3法则也许是普遍 是有效的。

    还有一个老鼠实验,其实是比前面两个电击实验更早的。1924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Carney Landis征募了20个实验者。Landis捧出一个托盘,上面是一个活的小白鼠。Landis要求实验者一手捏着白鼠,另一手拿刀子,活活的切掉小鼠的脑袋。

    这实验搞的超级血腥,不过,75%的人还是顺从要求执行了斩鼠动作,尽管他们并不情愿。

    不管是斯坦福监狱实验揭示的魔性、抑或电击/虐狗/老鼠实验揭示的服从性,你或许都可以为人性之光做一辩解:以上诸多实验都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做的,人们要么掌握强权,要么顺从强权。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伤害,也许只是受到特殊环境诱导,并非人类的本性使然。

    这听来也有合理因素。不过,下面的实验给予一个人完全的选择自由,你觉得他会怎样做?

    这个实验于1968年由哥伦比亚大学的John Darley 和Bibb Latane所创设。他们把实验者编成一个6人小组。其中,有一个是雇好的托儿,真正的受测者是5位。

    6个人分别坐在6个房间,彼此通过耳机通话。实验的设置是让每个人轮流发言,介绍自己的情况。托儿介绍自己道“我是XXX。我容易得癫痫。”

    这种轮番发言持续了几轮之后,托儿忽然在耳机里说“有人来帮我一下吗在?我很不舒服,好像癫痫病突然犯了!”

    受试者的第一反应是:噢,天哪。这个人需要帮助!

    继而他们开始犹豫:我该怎么办?要不要找管理员?别的实验参与者也听到了吧?他们会行动吗?

    托儿继续发出求助的呻吟。受试者变得更加犹豫了:拖了这么久,应该别人早就出去帮忙了。我现在再出去就显得太迟,太丢脸了,弄不好还给别人添乱。

    这个实验测试的是当一个人群面对紧急情况时,人群中的个体是否站出来帮忙,还是无所作为,任由事件展开。结果38%的受试者展现出令人惊讶的沉默应对。他们的内心也许对求救的声音是不安的,不过他们最终并未走出自己房间,施以援手。那些站出来帮忙的人,他们做出行动的时间也非常迟缓。

    哥伦比亚大学这个实验,揭示了著名的“Bystander Effect”(旁观者效应)。这个效应的意思是说, 紧急情况下,旁观人群的数量越多,某一个人站出来进行援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情景大概人人都遇到过吧)

    社会学家给这个效应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责任分散。作为集体的一份子,一个人最可能的反应是望一望他的四周,心想“肯定有别的人会帮忙”。没有人直接负责,后果就是,没有人采取任何行动。

    旁观者效应可以用来解释很多新闻事件。在美国最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Genovese谋杀案。1964年,28岁的女孩Genovese于凌晨3点回到她在纽约的公寓,寓所楼下被一个持刀者奸杀。这起暴行持续了半个小时,期间,楼上邻居陆续点亮灯,走到窗前查看楼下的惨剧。纽约报纸的报道说,有38个目击证人,但没有一个人给受害人提供帮助。

    中国类似的例子是广东小悦悦事件,十几个路人无一施救。我记得那时有很多媒体的文章,以各种角度分析国人的冷漠,是由于中国人信仰缺失?抑或转型期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抑或因为中国没有对见死不救立法?各自都有道理,不过我觉得“旁观者效应”也许是更有效的解答。

    回顾前面的诸多实验,你看得到人性在善恶之间的摇摆。我想这些实验的关键点,并不在于纠结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而在于它们揭示出,一个人从天使变成魔鬼的过程,远比你想象的更容易。

    就像白居易的那首诗: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通宝推:伊儿,常识主义者,无无名,雪域骑兵,庄汀,Parsifa,redbud,善良的恶霸地主,一条溺水的鱼,子承父业汪文轼,每周虎,滴滴涕,jellobean,无事忙,山远空寒,芷蘅,南京老萝卜,代码ABC,从头开始,AleaJactaEst,diamond,陈王奋起,老光,文化体制,夜如何其,冰弹,李寒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电影<Unthinkable>

      有一个美国电影<Unthinkable>中文名叫<战略特勤组>

      在搜狐上有.可以一看.

    • 家园 感觉善是很脆弱的

      所以人们才花那么大精力去防止恶和维护善。

      集体的善比个人的善又更加脆弱?

    • 家园 瞎说一句

      中国类似的例子是广东小悦悦事件,十几个路人无一施救。我记得那时有很多媒体的文章,以各种角度分析国人的冷漠,是由于中国人信仰缺失?抑或转型期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抑或因为中国没有对见死不救立法?各自都有道理,不过我觉得“旁观者效应”也许是更有效的解答

      我有个反例可以推翻你的归纳。。。在毛时代的中国,这种“旁观者效应”是很少见的;所以,我觉着,这种冷漠,是在一个参与感淡漠的社会里才有的。。。毛时代的中国,人人都主动或被动地参与社会,所以有雷锋这样的人物与事迹,同时也不会有这种冷漠旁观的事情。

      俺是想说,这个“旁观者效应”不是一个可以放之四海的道理,是需要考虑社会环境的。

      • 家园 非常同意

        这种人类行为,心理,潜意识的测试应该结合所处社会的状况而定。根据社会环境的多样性测试结果也必然会呈现不同结果。

        而且个人认为社会环境决定行为影响大于角色决定行为

    • 家园 类似的例子,利用谣言诋毁一个人

      当足够多的人相信了谣言以后,对哪个被造谣的人的仇恨煽动起来了,群体仇恨效应就出来了。人群的在集体攻击一个对象以后,至于最后真相已经没有人去关心了。

    • 家园 有一本书《路西法效应》讲的就是这个

      《路西法效应》讲的就是这个,作者就是那个实验的组织者菲利普津巴多

    • 家园 怀疑出品,必属精品

      消费两枚通宝推荐 关闭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4;铢钱:20。你,乐善:4;铢钱:-32。本帖花:4

    • 家园 扯一点和人性不相关的事, 最近的太湖事件,见视频:

      外链出处

      假如我的至爱亲朋落水,而我就在岸上,面对船老大的反应,我会怎么办?这是我看到这条新闻后的一个问题。

      很显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跳到船上,制服船老大,逼着他开船去找。

      看着那些大学生的表现,没法儿说....

      老话说的好,事急从权,事急无君子。

      关键词(Tags): #事急从权 事急无君子
    • 家园 有中文版的阅读或下载吗?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