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 九霄环珮

共:💬172 🌺789 🌵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废话。第一集不看我能写出这篇观后感吗

                  火腿发酵发霉你看了没有?你看了作何感想?有没有吓死?

                  长期的发酵过程下面那点口喷的水算个P啊。就是因为长期发酵人家那火腿才特别。

              • 家园 其实这才是《舌尖》真正感人所在

                中国饮食的魅力,源于家庭的劳作,所以镜头中多是一座座乡村、山寨,一位位母亲、娘舅。他们的饭,是做给家人、乡党吃的。吃他们做的饭的人,是家人、乡党。

                我不会在饭馆吃别人的剩饭,但是家里人的剩饭就可以照吃不误。这或许是思想被工业社会偏见所禁锢的人无法体会的。要干净,吃麦当劳去吧!

                • 家园 正解

                  正解

                • 家园 有时制作者自身也是饮食的一部分

                  小时候在老家,每次自酿醪糟,除了加特定的酒曲之外,必须请我的一位曾祖辈老奶奶亲自用手在坛子里摸过,酿出来的才好吃,除了她换成谁都不行。她过世以后就再没人酿醪糟了。

                  现代工业社会和对微生物的未名恐惧造成了一些人的过度洁癖,其实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没有必要完全排斥在饮食之外。

                  至于麦当劳的“干净”还是别提了吧,今年3.15麦当劳刚刚被揭发售卖过期食品,神马改时间标记,神马重新回炉,神马超过第二保值期......抛去这些不提,把食品当作工业纯净物来制造,也未必就是健康的方式,起码不是美食的要求。

            • 家园 可能被有的观后感给误导了

              很多人提到口水,其实感觉文化方面的关注多一点?所以可能有些失望,毕竟只看了10几分钟的片子,也不好太快下结论.其实从文化或者人文角度来讲,也未必不是个好题材,可是如同兄台所言,感觉铺的太开,蜻蜓点水了.比如提到中国传统的五谷,才知道小麦原来是舶来品,觉得如果展开一下也挺好的,不过就又跳到了馕,然后提了下馒头,就又转去稻米,也有点太发散了吧? 解说词倒没有太留意,本来以为是个美食节目呢,没想到象河殇。。。。。。

              • 家园 老祖宗们太伟大了,搞出来的米、粟和豆腐,都很健康

                欧洲人搞了几千年小麦和奶制品,现在发现麸质和酪蛋白还会让很多人出毛病。想不明白怎么会有这种事儿。

              • 家园 看来您还是不太习惯这类纪录片

                感觉您又象奔着某种资料片或者什么知识性节目去的。

                第二集是围绕几种主要谷物和中国南北两个地理区域之间展开而成的,一集内容不可能尽讲小麦的历史和科学普及,只能一带而过,不挺好的吗,给你一点要点提示,感兴趣可以自己去做功课的。

                这个片子如果给很多人带去一种“陌生感”,使得实际内容和观众预先期待的东西有所区别,我倒是觉得是一件好事。

                这个片子,用一句话来说,讲的是“中国人是怎么吃的”,重在一个“怎么”,而不是“中国吃什么”的那个“什么”。并且,此片更多的是关注中国“传统上”是“怎么”吃的。从“怎么”的角度,就要讲食物来源(这里产生和自然的关系),制作过程,买卖,(以上这些都是重要的,因为涉及食物是否地道的问题),甚至食物在家庭生活中的位置(涉及食物的意义),然后才是食物本身。

          • 家园 这个片子确实是奔着“人文”方面去的

            这个片子确实是奔着“人文”方面去的。如果观众存着“看一堆好吃的”心理去观赏,恐怕确实会有所失落,因为其中的食物表面上并不隆重,而且并不占据全部的镜头。

            就我刚看的前三集而言,这个片子其实讲的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文化遗产”的味道,探讨了自然与人,人与传统,食物与家庭等等人文话题。

            另外,片中的许多东西都是正在消失,或快或慢,或者行将被工业文明取代而发生变质的传统民俗文化,所以其中也或多或少带有编制人员对社会变迁的观察和思考,尽管,就前三集而言,这种意味非常非常的隐晦。

            说到底,看电视,再好吃的也只是看得见,吃不着。纪录片的意义首先还是文化。

            • 家园 我不太能想象不喜欢这个片子的人喜欢的是什么

              我能肯定的是这就是我想看到的片子。

              看到那个绥德老汉顶着寒风沿街叫卖黄馍馍,自豪的炫耀自己的手艺时,真的差点哭出来。

              • 家园 我的泪水已然涌入眼帘

                骨子里的勤奋和自信,咱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 家园 不喜欢的人可能觉得“黄馍馍破玩艺有嘛好吃的”

                土死了,人脏死了,寒碜死了......

                很多人口口声声“中华文化”,可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来了,他们又说“怎么可能是这样”。叶公好龙。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鲜艳的桌布,洁白的餐巾,高级瓷器餐具,以及精致的食物外相,要不就来一大堆的生猛海鲜吧......

                人这玩艺,太需要一种“人上人”的感觉了,食物,和房子、车子、衣饰等等物质商品一样,都是撬起这种感觉的工具。

                但也很奇怪,人有时也有某种感情需要,比如说某种回归、归乡的感情,《舌尖》这种带有寻根意味的片子,就勾起了一些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人活着,需要食物,但毕竟,不只是吃、吃、吃......

                通宝推:mingong,
                • 家园 这是你的臆测

                  土脏,这是历史.中国人的使命是改变这样的历史而不是停留在历史里.历史里很多东西需要继承,也有很多东西需要扬弃.停留在过去的历史里与人无益.与民族无益.

                  土与脏,如果回忆到往日前辈的艰辛而增强创造更好历史的动力,这是有益的.如果沉湎于虚幻的往日温情里,漠视前进的必要,试问谁有权力要求大众就这样陪着满足于回忆土与破的温情心理?难道还希望若干时光以后中国人还是这样的"土"与"脏"?下一代,再下一代还要继续回忆"土与脏"?

                  人当然不能光吃吃吃,人同样也不能老是温情脉脉的主动忽略责任与义务.改变老师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变老师傅的生产方式,使得黄馒头更健康,老师傅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周围的人免除潜在的风险,这才是中国人的责任.至于味道,大家不都说不重要么?

                  下一代的中国人所归的乡,应该比上一代中国人记忆中的家乡更好.强迫下一代接受上一代的关于家乡的记忆,固化家乡的一切甚至顽固的拒绝改变,这一点对去乡的人,是极自私与狭隘的.

                  至于所有这些关于家乡的记忆中是否都还带有中华遗传,这一点其实不用担心.这个遗传的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是不懂的.我想舌尖的主创也没有弄懂.因此遗憾,他们用完成伟业的热情干了一件半成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