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书痴 -- GPRS

共:💬71 🌺36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二三线城市里还有私营小书店

          一些地方的旧书店还能淘一淘,等城中村推平,中心城区改造完毕,这些书店也就没有了。

        • 家园 国家图书馆只需要身份证就可以进入开架区。

          感觉外国机场书店也是卖畅销书、小说为主。。哪个赚钱卖哪个么。

          追求个性的话,网上买是不错的选择。

        • 家园 从书店观察中国,就知道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一百年不动摇。
        • 家园 美国的实体书店也在持续萎缩中

          比如Barnes&Noble,最近吞并了些倒闭的Borders的店面,但是它自己也不行了,罪魁祸首只有一个就是Amazon。电子书搞不过Amazon,而纸书的价格,总是比Amazon贵那么一点点,还有税的问题。我看B&N的倒闭也就是几年的事情,如果没有奇迹出现的话。夜店服务总是要实体店才能提供,书店就不一样了。

          至于中文书的品味,确实是个问题。美国虽然人口基数比中国少得多,但是中产阶级读者的数量和他们的购买力,远大于中国。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名人可以写书致富,而中国靠出书发财很难。

          • 家园 外国一本书也很贵的。

            有时候我觉得,书价那么贵,是为了垄断知识???

            • 家园 什么叫“也”很贵?

              欧美的书自然是很贵。中国的书价就是一顿快餐的价,基本上就是白送,为什么“也”呢?

            • 家园 这也分情况

              专业书,印数少,制作精良,往往价格就高了。我见过教授专门成立一个出版社就为出版一本书的。这种高价基本是没办法的事情。有本七百美元的专业书,我垂涎已久一直没有下手。恐怕只有海归的时候才会咬牙买了。这和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越是大众读物,比如古籍、小说什么的越爱搞包装,搞豪华本,价格惊人。很多专业书,比如大学里面的研究生教材,印装质量惨不忍睹。

              倒是英文通俗读物,第一次出精装本试水,如果好卖的话就出普及本,量大,成本下去了,价格也就很便宜了。美国一般的通俗读物,就是换算成人民币,价格也不能算高。比如每年COSTCO在圣诞季都会卖些礼品书,题材都是过了版权保护期的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马克吐温小说集之类的,仿皮面精装,书口刷金,纸张也很精良,价格出奇的便宜。这种书定位和中国礼品书类似,但是要便宜很多,编辑印制上也稍胜一筹。

              • 家园 建议下载。

                前一段最好用的gigea(具体忘了)关闭了,原因是侵权。不过,网上的资源还是很多的。可能下载不到最新版,但是旧版很多都能找到。仔可以用emule的KAD搜索下载,也可以直接放狗搜,下载链不少。

      • 家园 现在的问题是纸质书价格越来越贵

        以往那种淘书的心境都没有了。

    • 家园 【原创】书痴(二)藏书观的演化

      从开始藏书到现在,垂二十年矣。从中学生到为人父母,个人各方面都变化很大,藏书观也是。

      和大部分国人一样,我父母都是农村进城的,家里当然谈不上什么诗书传家。幸运的是父母对于我们教育一直很重视,对于买书,虽然谈不上什么指导,从来没有说过半个不字。

      没有指导的情况下,当然就靠自己摸索了。最早买书,只知道看名气,看是否便宜,不知道哪些书适合自己,更谈不上版本了。受了培根的蛊惑:“天下学问,皆吾本分”。殊不知培根的时代早已过去,自己也不是全知全能的阿西莫夫。最早买的书,记忆里面比较鲜明的是岳麓书社的《古典名著普及文库》,有四大名著、三言、二拍。这套书虽然是精装,但是是最简陋的精装(没有护封,又叫书衣,所谓Dust Jacket),每本很厚,用的纸张酸黄不堪,字体很小好像信用卡合同。当然好处是价格很便宜,校订上错讹较少(难为校对者面对那么多蚂蚁大小文字)。当然善本是谈不上的。还有一套就是《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这个书好像也引领了一段时间的古书今译的风潮。这套书有九十种,我大概买了30种。这书不搞花头,朴实无华,面对当代普通读者(如身为中学生的我),注释翻译做得比较扎实,有点20世纪80年代的遗风。可惜的是美编太过朴素。封面设计在今天的我看来比较失败。遗憾的是,二十年过去,其中好多书还静静睡在我家书架上,和买来时候一样,没有翻开过...一方面原因是卷帙浩繁,而这些年东奔西跑在家里时间很少,另一方面是我的藏书兴趣转移了。

      读得多了,开始慢慢注意到版本。我的另外一个帖子说过,其实中国可供选择的善本书出版社就是一个小圈子,所以很快发现了出版社的奥秘。版本在文科比较重要,理工科基本上以题材为主,同一题材版本不多,所以版本没那么重要。此后我购买的近现代文学作品基本都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主,古籍基本上是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人文小品基本是三联书店,翻译的学术著作当然是商务了。这个状态持续了好多年。这些书陪伴我的大学和研究生生涯。这些书基本是面对普通中文读者的当代善本,当然也有遗憾。四大谴责小说,不知道为什么人民文学独独迟迟不出《孽海花》?四大名著,人文为什么把彩图都删去?商务的好多书,为什么只翻译了上册,下册渺渺无期?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什么时候才能把他们那些已经模糊的旧版整理一下(这项工作商务已经在进行中了)?明明海外的原版还在不停升级,为什么三联的《泰晤士世界地图集》中文版成了绝响?

      后来到了北美,一度和国内的图书基本绝缘了。每天专业书连睡觉的时间都啃噬了,何况看闲书。直到了工作才有点闲钱和闲空。买了点洋人的书。比如W.W.Norton的Annotated名著系列,还有一些社会科学的图书,当然看英文书比中文书慢得多,有了孩子空闲时间少,加上无聊的网络八卦又蚕食了有限的悠闲,所以进展很慢,这点上真佩服淮夷读西洋书的速度。

      到了北美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从世界各地买书,只要付运费,海关一般不大为难,付款也相对方便。我从港台邮购了些图书,有远流的唐德刚的大部分作品、联经的《钱宾四先生全集》(第一卷开头“自从神州陆沉,吃货横流(哦打错了,是赤祸)”)是我有生以来买书最大的单笔投资,还有从小就向往的明河社《金庸作品集》(说实话,没有三联的富丽堂皇,纸张更是粗劣)。

      然后就是电子书时代了。我不太喜欢Kindle的e-ink,它目前的排版也仅适合读小说,不适于欣赏书的版式之美。这点上,iPad比较适合欣赏图文之美。

      电子书的兴起,导致传统藏书的意义下降了。所以现在我又开始收藏一些电子书没法提供体验的版本,比如线装书。比如超大开本的图书。细节以后再说。

      通宝推:李寒秋,淮夷,
    • 家园 写吧,各读各的书,各写各的感想,各尽各的力,迂腐者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