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纪念F-4鬼怪首飞54周年 -- 加特林

共:💬91 🌺315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纪念F-4鬼怪首飞54周年

    【整理】纪念F-4鬼怪首飞54周年

    1958年5月,美军F-4鬼怪战斗机的原型机进行了首飞。1978年5月,第5000架F-4战斗机出厂,为此进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时光飞逝,当第5000架F-4出厂时,许多河友都还没来到这个世界上。

    F-4是美国第二代战斗机的典型代表,各方面的性能都比较好,不但空战性能好,对地攻击能力也很强,作战能力非常全面。该机是美国空、海军、陆战队三个兵种的主力战斗机,这种一统天下的局面,以后恐怕不会有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包括F-4在内的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最大速度较高,借助于技术设备的发展获得了初步完善的全天候作战能力,重视对空对地作战能力的兼顾,“重型化”倾向明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其航空技术水平和飞机的性能来看,确实比第一代战斗机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发展。但在6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的越南战争和其他局部战争中,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使用效果( 尤其是空战使用),并不理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方面是由于战术航空兵遂行的任务性质决定的。轰炸机为避免进入防空导弹的毁伤区,多半在低空活动,担任掩护的战斗机也必须降低高度。另一方面,第二代飞机想以小盘旋半径实施不损失高度的速度机动是不可能的,所以高度也受到限制。

    在局部战争中,空战的速度范围也并不大,尽管双方都具有速度超过M2的战斗机,但经常进行空战的速度范围是M0.5~-0.9。

    但存在的问题并不能抹杀F-4的出色之处。也正是由于第二代战斗机的经验和教训,促使了第三代战斗机在研发中抓住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而成就了第三代战斗机的辉煌。

    • 家园 这个帖子怎么也有人投草啊

      实在是超出我的理解能力了。。。。。

    • 家园 有些设计细节很有特点

      看过一个击落过鬼怪的中国海航飞行员回忆,提到那架在南海上空被己方鬼怪误伤迫降的鬼怪后来被送到沈飞研究,还组织飞行员去观摩过。其中提到平尾是用蜂窝状材料做的,强度很高,这点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70年代我国还开过一个F-105会议,具体内容不详,估计是研究从越南获得的F-105战机零部件的技术会议。

      看环球时报提到朝鲜也派战斗机飞行员去越南作战,条件是希望获得一些F-4残骸进行研究,结果被胡志明拒绝。这使得后来朝鲜和越南关系一直很冷淡。

    • 家园 【原创】我的鬼怪们~~~

      都是1:72 模型~~~

      家里空间比较小,也比较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留下无数话题给后人讨论

      其实F-4也是百系列战斗机里的一员,只是后来碰上美军战机编号整合,成了F-4。

      其实和其他工程设计一样,飞机的设计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当你面前有很多选择的时候你往往不清楚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哪个是可取的哪个是不可取的。而当你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亏之后,再问你这个问题你就有明确答案了。这段话评价60、70年代美国战斗机的战后发展历史我觉得最合适不过了,没有百系列战斗机的技术冒进、实践失败就不会有战斗机黑手党和三代战机的技术、战术双丰收。以至于美军将领沃纳在总结海湾战争时强调:当时我们的多数飞行员都没有实战经验......成功源于刻苦、贴近实战的训练......越战给美国人上了一堂很生动的课,美国人学到很多。

      我觉得同样作为二代战机典型代表,F-4和Mig-23棋逢对手,在Mig-23之前,F-4在对付Mig-21时占据上风,但遇到Mig-23,顶多只能算平手。不管在黎巴嫩战争还是两伊战争,Mig-23对F-4构成巨大威胁,别说F-4,就是幻影F-1也对Mig-23敬而远之。

      可是性能接近背后还是两种飞机设计理念的巨大差异:双发对单发、双座对单座、固定翼对可变翼,这些差异远远大过同样安装了机载雷达和中距导弹的相同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觉得主导原因还是美苏基于各自国情出发对未来战争的想定,还有就是战斗机理念和设计传统的不同:美国强调战斗机重型化和多功能化,只有重型化才能带来体积和重量冗余,能够支持更远航程、更大载弹量;苏联强调在提高战斗机超视距作战能力同时努力保持轻型化,为的是维持近距离空战的优势,这也是苏联战斗机一贯的强项,为此宁可选用笨重的可变翼结构来保持不同高度和速度条件下的飞行性能最佳性;宁可选用单发单座来减小机身正面投影面积;宁可在Mig-23基础上设计Mig-27专门承担对地打击任务......

      很难说哪种理念是正确的,只能说各有特点、互有胜负。但也应了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F-4的低空低速性能还是稍显笨重,但由于美军拥有完善的预警、电子对抗体系,加上在机载航电和武器上的优势,还是能和Mig-21周旋周旋;Mig-23即便如此对飞行性能进行优化,但它的笨重和不易操控也是米格家族里有名的,加上可变翼结构难以维护、空间窄小升级困难,冷战后很多国家急急忙忙淘汰Mig-23,倒是Mig-21还在升级改进。相比之下F-4更是很多美国穷亲戚的主力防空战斗机。

      战斗机设计有自身特点,因为设计周期长,所以最初需求制定到最终投产时很可能或多或少发生偏差。这时候飞行员很可能要驾驶他们未必喜欢的飞机投入战备。如何吃透现有装备性能,如何扬长避短是每个军人必须思考的问题,这要比一味抱怨设计师没有提供最好的武器给自己要有意义的多。所以归根到底一句话:战场上决定性因素还是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