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科技创造问题 -- 晨枫

共:💬190 🌺1101 🌵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中国科技创造问题

    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看到中国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反思,洋洋洒洒,但并没有太多新意。不过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还是值得讨论。文章照例以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为引子,对中国科研提出三个质疑:

    1、科研的包工头化,大家四处拉项目,然后转包给研究生和年轻人。“这些科研“包工头”的存在,严重破坏了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与严谨性。”

    2、科研评价数量化,包括项目数、文章数、资金数,围绕政府意志形成激励,“从根本上改变、扭曲科研者的目标取向和行为方式,使科技研究领域失去自己学术专业的独立性。”

    3、科研人员收入不足,导致科研逐利,“大学者什么项目都拉,却荒废了自己的本业,青年学者为养家糊口不得不进行“学术依附”,这样,持久的科研创新就很难坚持下来。”

    他的解决办法是:

    1、清风明德,“引导科研工作回归科研本质,”拒绝将严肃神圣的科研变成圈钱的途径,避免科研低俗化、草率化、轻质化。

    2、增加科研投入,使科研人员不必疲于跑项目。

    3、增加科研人员收入,“让科研人员后顾无忧、有尊严的生活和开展科研活动。”

    霍霍,我不知道他生活在哪个星球,这肯定不是地球。他说的问题西方同样存在,甚至应该说,中国现在的这些做法是从西方传过去的,不是中国产生的。他的解决办法更加滑稽,他似乎不知道钱不是树上长出来的。

    他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大谈科研的神圣性,却对科研的目的和可持续性的来源闭口不谈。

    科研是干什么用的呢?

    1、探索自然界和社会的本质

    2、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以项目论英雄的做法应该是偏重第二点,但这和科研的用处并不冲突,只是偏颇了。但是探索本质和解决问题是要有一个平衡的。只有解决了足够多的问题,才有本钱探索更进一步的本质,否则科研就是脱离现实的象牙塔。所谓中国过去更加重视基础科研,而现在只顾抓项目,这是偏颇的看法。这是因为中国科技界过去整体规模小,而用于解决问题的部分不成比例地小。这不是中国科技界的偏颇,而是中国工业发展水平实在太低,还没有到有足够问题需要解决的地步。

    现在中国的基础科研的绝对规模绝对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但中国的工业发展速度太快,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不是每个问题都有歼-20、神舟7号那样的高度,更多的问题“没有学术价值”,比如说如何保证足够的木工加工精度,使得IKEA那样的组合家具谁都可以自己装,而且装得很像样,不需要后期调整。这样的科研不神圣吗?不严肃吗?相反,把科研当作象牙塔里的“玩意儿”,那才是不神圣,不严肃。

    “清风明德”这样泛泛的道德化说教没有意义,这和谆谆嘱咐人们要“做好人,做老实人,做有用的人”一样,道理很对,用处……没有!

    增加科研投入是一个好主意,但投入是要有产出的。在工业革命时代,科研有关国家的颜面,所以欧洲王室会资助科学家。苏联时代和中国文革前时代也一样,这是为国争光的事情,争了光,这就是产出。如今产出数量化了,要用人民币来衡量了,但投入-产出概念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要政府或者组织无条件地增加投入,只是为了科学家的好奇心,这样的乌托邦不是这个地球上可以指望的,因为国家需要投入的地方很多,比如说,为什么不投入到扶贫、环保、社保、医保、教育呢?完全用人民币衡量科研的价值或许偏颇了,但要国家和组织彻底不顾投入-产出也是不可能的。

    科研人员的生活水平应该提高,但应该通过自己的工作和国家和经济社会现实形成良性互动来实现。别的地方不知道,上海的中小学教师(包括幼教)现在是至少中上收入阶层了。这不是国家加大投入的原因,而是教师和社会需要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并不完全是良性的,有很多扭曲存在,但主流还是需求-供应的平衡导致的。科技也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具体做法可以商榷,但泛泛地指望国家增加投入,这是不现实的。退一万步,欧洲王室、贵族豢养艺术家、科学家经常不是因为爱好艺术和科学,而是为了颜面,“买一个乐子”。哪有那么神圣的事情?在今日中国,这就是国家和公司;在今日欧美,也是一样。想别人高薪请你,而你可以罔顾请你的人的需求,你是来自木星,还是土星?

    至于诺贝尔奖,这不是科研的目的,而是对科研成果的赞赏。中国体育唯奖牌是从,漠视增强大众体质和培养公平精神,很多人对此口诛笔伐,但到了科研,唯诺贝尔奖是从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什么狗屁道理?中国需要诺贝尔奖吗?不需要。中国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科研,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科研。中国科技人员在有效地创新吗?当然在!中国工业高速发展,没有大量科技人员在草根层次扎实创新,这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不足,但肯定不能抹杀。山寨当然不如原创,但山寨不是简单的开动复印机,只是低层次的再创造。不然让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也去山寨一个出来,让人们见识见识?山寨也是要有一点本事的。假以时日,希望山寨的本事变成被山寨的本事,但山寨是和现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相适应的,这是不幸的现实。如果哪一天中国培养的人得到诺贝尔奖了,那很好;但是没有得到,也绝不是中国科技界的失败。中国科技界最大的成功在于用科技帮助中国崛起,增进中国人民的福祉,而不是虚幻的“为国争光”。

    文章作者是:吴晓林,中国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这就是中国博士后的水平?Too simple,too naiive。

    通宝推:★kg90,mezhan,海底鼠拨土,strain2,乘波而来,jboyin,林风清逸,廣雅疏證,故乡在喀什,jent,善良的恶霸地主,脑袋,庄汀,逐水而行,chaos,一沙一世界,东方射日,蝶舞春园,cngood,我爱老婆,为什么不可以,njyd,上古神兵,陈王奋起,五藤高庆,
    • 家园 狠扇诺贝尔奖神论的大耳刮子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要转变社会对知识价值的认识,让技术人才拿得比管理人才多

      中国的科研问题是以往的传统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社会文化造成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活动,所能承载知识的量和质都是非常低下的,种地需要的是体力和农具,对知识的要求不高。在中国社会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由于高知识含量市场的缺乏,普通民众学习“知识”的获利,远不如学做人、拉关系、混社会、做官,自然整个社会对知识价值的认同也就成了问题,技术性行业被认为是下九流么,不要以为儒家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在捧知识,事实上儒家的书,侧重于教你“如何做人”这种社会生存经验,儒家的书是不教自然科学知识的,人家骨子里教的是“如何混社会”,是轻视你这个知识的。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科研环境不是单纯的靠给科研加大投入就能改善的,传统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文化和现存社会的竞争环境里,对知识价值的藐视才是最根本的,改善的方法只有一条:

      让学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所能获取的利益能超过“学做人”、“混社会(拉关系)”、“搞管理(做官)”这种传统文化中的垃圾。

      具体的操作手法有两个方向:

      一是培育起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市场,比如搞军火工业,军火工业向来不把经济效益列在第一位,从来都是各国提升科技实力的首选手段。或者不惜成本扶值培养出本国高科技产业(电子、生物等)。

      二是把中国人所喜欢的“拉关系”、“官本主义”行为进行产业化,也就是用技术手段剖析“拉关系”、“官本主义”行为,把"混社会"的能力的神秘主义面纱扯掉,给他平庸化,使任何一个平常人,在接受这方面的知识训练后,就能掌握好“拉关系”、“搞管理”的技巧,降低管理的从业门槛,使竞争加大,从侧面使“学做人学做官”的收益降低。

      在美国,搞技术的拿1W,主管拿8K,这相当正常,但在国内,如果哪个搞技术的拿1W,主管拿8K,这种情况可能会有,但非常的少。中国人从小农经济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从骨子里认为,主管就应该比搞技术的拿得多,这也迫使很多做技术的在到达一定的年龄段、一定的层次后,就被迫、必须往管理方面转,而这种转型,即浪费了技术人才,转型的效果也往往是差强人意。

      看一个社会对知识价值的态度很简单,看他的公司里,是不是存在这种状况:搞技术的有可能比搞管理的拿的多,而且这种现象很普遍。如果拿个学位出来搞技术的收入水平能与学会“混社会”相齐或超过,当然大家都会去学习知识了。

      依照国内的状况来看,专业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的的培养,社会对知识价值观念的转变,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培养。

      • 家园 管钱的没要钱的钱多,这是不可能的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干技术的拿得比干经营的多,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没有看到商业经济的本质:赚钱,而不是发明最棒的技术。最棒的技术只是赚钱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被“过度高科技”谋杀的公司大有人在。在西方公司里,干经营的也比干技术的拿得多,最高级的技术主管(在行业里相当于炸药奖的牛气)可能能拿到和中级管理一样多的钱,但绝不可能和高管一样。

        • 家园 钱不钱的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地位

          我想当下国内社会里,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作者收入已经比以前有很大的改观。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拿的没自己主管多,但比上不足比下还是绰绰有余的。至少吃穿住行都不用愁。

          但是平时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比如中学聚会啊,家庭聚会时就会发现,在座的有银行职员,公务员,老师,销售都能引起大家的热情招呼,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但工程师技术人员就相对会被冷落。顶多有人会问你爱疯5啥时出,用的几寸屏这类话题。当然回答也只能泛泛说些口水话,谈深了,也没人愿意听。

          我想这可能是由于技术人员在大家心目中还是个比较陌生的职业,一方面不了解你做什么,一方面也没兴趣了解。毕竟中国社会千百年来都是熟人社会,老师,医生,公务员,都是对自己可能有切身帮助的人,而技术人员常常被打上不懂"人情世故","死读书"的标签。。这种潜移默化的现象,比单纯的待遇问题更难改变。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前些年因公去对岸台湾新竹。打车去某半导体厂。本以为的哥不认得这公司,就报了详细路名。没料到的哥一下子就反应过来我要去哪个厂,还怪我不直接说。。我心里也憋屈啊,在大陆就算是高科技扎堆的魔都,你拦个的说我要去中芯国际,tsmc,不被反问才怪吧。一路上那的哥还一个劲和我介绍边上一些高科技厂的创业故事。和这边形成鲜明对比啊。。。

          • 家园 制造业作为一个地方经济主干和生活中心的时候

            制造业作为一个地方经济主干和生活中心的时候,人们对工厂就熟悉。文革时代的上海,地名一半是用路名,一半是用工厂名字,“上钢五厂”、“沪东造船厂”、“国棉十七厂”、“天原化工厂”、“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5703厂”,报出来很多人直接就可以告诉你怎么走,在哪里下车。

        • 家园 我理解Rusher的意思是

          工程师可以比自己的行政主管拿得多,这个以我的经验,在国外的企业里这种情况不少:很多工程师的技术级别很高了,但是他一直是做工程师,这样的话,比他的行政经理拿的多也是正常的。

          国内则是行政级别决定一切,虽然现在也搞技术等级,但是这个一般和行政级别挂钩的,通常来说,行政领导也是高技术等级人员,普通工程师的技术等级比自己的行政经理高的情况很少见。

          我想,这大概就是Rusher说的“让技术人员拿得比管理人才多”的本意吧

          • 家园 你说的是比直接的team leader多

            这不是没有可能,但对于绝大多数工程师来说依然做不到,做到的不多。但要是再上一级,到plant manager层次,基本上就不可能了;到director或者VP级别,就肯定不可能了。

            • 家园 嘿嘿,我的理解是比manager多呢

              部门内部的资深工程师或者牛x工程师比manager多是不少的。

              国内能达到这一点我就心满意足了

              • 家园 可能行业不同吧

                我这里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的。technical ladder和management ladder的hay points都是明摆在那里的,不会出现这样的交叉。

                • 家园 看来是这样了

                  我们这里员工发展路线分为3条:

                  1.行政路线:主管,经理,总监。。。

                  2.技术路线:1级工程师,2级工程师,3级工程师。。。专家工程师,总工程师

                  3.项目路线: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项目总监。。。

                  资深工程师技术等级可以很高,在某个技术领域是权威,但是他在行政上仍然隶属于某一个部门,有自己的经理,工程师的钱是按照他的技术等级定的,比经理高是很正常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