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 大西洋14

共:💬108 🌺1221 🌵6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忘记历史(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革命导师列宁说的,不要告诉我说你不知道列宁是谁,如果真不知道列宁是谁,那就真是忘记过去了。

    这句名言也不是从列宁的著作中看到的,而是通过一部电影听到的。电影的名字是《列宁在十月》,抑或是《列宁在1918》,记不清了。在那个年代,电影院里没什么电影可放,翻来覆去就那几部。电影里的精典台词,人们背的滚瓜烂熟。“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就是其中的一句。

    当时觉得列宁真不亏是革命导师,说出的话是那么的富有哲理,于是拼命的学历史、看历史、记历史,以免成为“叛徒”。实际上当时所学、所看、所记的“历史”是片面的历史,一面之词的历史。

    后来才知道,不仅仅革命导师有过这样的教导,我们的老祖宗2000多年前就有过同样富有哲理的忠告,且更加言简意赅,更据中国特色。

    西汉末年刘向编纂的《战国策赵策一》中就写到,公元前450年,晋国大夫赵襄子谋巨张孟谈在告老还乡前就对赵襄子说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后世人以此为警句,提醒人们其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与此相同的典故还有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得巨魏徵去世后,他曾对人说: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李世民可谓明君。

    由此而想到德国人与日本人对待二战的不同立场和态度。德国人(包括历届政府和民间)对二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且对世人深深谢罪。总理勃兰特在遇难者纪念碑前下跪就不说了,在民间,此类事情也是屡见不鲜。仅举一例,据媒体报导,欧洲杯开幕前,德国足协曾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助理教练汉斯-弗里克出席。汉斯在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句话引起了轩然大波。当记者问如何防住葡萄牙队的C罗的任意球时,汉斯表示:“只能准备钢盔,然后高高跃起挡住任意球”。按说这只是用军事术语谈论足球而已,这也是人们评论足球时经常用的表达方式,没什么大不了的。汉斯这样说这所以引起轩然大波,仅仅因为在德国,钢盔这个词容易让人想到纳粹和战争。在波兰进行欧洲杯的这个敏感时期,汉斯提到钢盔,只会让人想到二战时德国士兵们头戴钢盔,涂炭波兰人民的恶行。

    为此,汉斯在德国足协网站上为自己的失言进行了道歉:“我为因为我不适当的表达所产生的误解感到十分遗憾,这只是一个口误,我不希望给大家留下错误的印象。我一般不会选择用军事用语来评价体育。我为我这样的表述向大家道歉,我现在对我的失言也是悔恨不已,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

    你想像得到吗?仅仅因为一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纳粹,说了这个词的人必需道歉,这就是德国人的认真。为此,日耳曼人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反观我们的近邻日本,同样是二战的罪魁祸首,入侵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掳掠、涂炭生灵、无恶不作,却从未做过深刻反省,说什么“添了麻烦”的屁话;拒不承认入侵,说什么“进入”;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怪不得需要国人经常教育大和民族要牢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了。

    进而又想到,国人是不是有时也会健忘呢?

    远的不说,说点儿近的吧。毛主席说过,他一生只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把蒋介石赶到了海岛上,另一件事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头一件事是大好事,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经过多年的教育、灌输,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对此历史还是有着深刻记忆的。年轻人,只要学过中国近代史,对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再年轻些,或者没有学过历史的人,对他们来说,这段历史恐怕就只是一些名词了。年代太永远了,现在的年轻人对此也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感兴趣了。

    第二件事无疑是件大坏事。在那动乱的十年间,人性被扭曲,生命被摧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惨痛的经历。我们对此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吗?有人建议建立“文革博物馆”,以铭记这一民族的教训,迄无进展。一句“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就把这一页历史翻过去了。真的翻过去了吗?能这样翻过去吗?现在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恐怕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

    这不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而是“彻底忘却文化大革命”。

    “宜粗不宜细”自然有其道理,如果仅仅纠缠于谁批斗了我,或是谁打了谁,自然不合事宜。可如果不弄清楚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不弄清楚何以领袖一个人说了话,全党噤若寒蝉的原因,总怕更加不合事宜。保不齐就会出现以文革的手法批判文革的现象,也保不齐文革再次发生的可能。

    也试举一例,当然还是媒体报导,说的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的毕业生身着上个世纪的军装样式服装,手拿“红宝书”在校园里拍摄毕业照的照片,引起争议。不少人,其中不乏所谓名人,在网上炮轰这群学生“不尊重历史”,认为这姿态有着鲜明的“文革”时代烙印。弄得好像这些个年青人向往文革似的。

    看了这条所谓的新闻,心里有点儿不是滋味。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就二十二、三岁,文革结束的时候他们还没出生呢,甚至他们的父母可能还没结婚,他们知道文革是个什么东东?他们的父母也不会向他们讲什么文革(现在,除了学术领域,人们对文革这个话题还是忌讳如深的)。

    年青人,出个馊主意,弄个怪点子,都很正常。谁没年青过呢?年青时谁又没做过荒唐事呢?毕业了,穿着军装(又不是鬼子的军装)照个像留个念,闹着玩罢了,何必和文革挂勾?

    实际上,批评这些年青人“不尊重历史”的人才是有着鲜明“文革”烙印的人。

    需知,动辄上纲上线、夸大其词、歪曲事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莫需有”,这些都是文革时整人的典型手段。以文革的手法发表评论,恰恰说明没有对文革进行过深入的反省。温总理警告说有人想搞文革那一套,并非耸人听闻。

    还是理解、包容一些吧,这才是人性的正道。

    文革结束已经近四十年了,我们真正反思过吗?

    通宝推:米宝,柳叶刀,df31,GPRS,往往外,野草魂,榜样,daharry,njyd,车雨田,
    • 家园 不太赞同:何以领袖一个人说了话,全党噤若寒蝉的原因

      TG在长期的打江山历史中,吸纳了太多 的人才,有的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者,有的不过是抢皇位、抢票子、抢女人的现实主义者。

      文革根本就是TG内部理想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的分岐:在打下江山之后,如何坐江山,如何分配、享受打江山带来的红利。

      一般来说,打下江山之后,理想主义者一般都会向现实主义者妥协,或者被干 掉。

      不幸的是,理想主义者里出了一个斗争高手:毛主席!悲剧就这样发生!

    • 家园 我先严肃一点的说几句,

      其实我很不习惯严肃。

      对和错其实是个程度问题,我们说一件事情错了,不意味着它整个一无是处,其中很可能有很大的合理部分。过度的反思本身也是一种错误。尤其是历史事件。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秦朝的反思。如果评选对中国贡献最大的领袖(只说好事不看坏事),秦始皇大概是No.1(如果说有竞争对手,就是老毛),这个人奠定了中国的雏形,领土上汉武在他的基础上又发挥了一下,然后我们基本上几千年来就没什么长进了。他的很多政策都是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可以说他建立了中国历史的原点,很显然:第一,这种情况下当然会犯错误;第二,这种错误当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第三,后人当然会对他的这些严重后果进行反思。

      我看历史书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后人对秦的反思过了。以至于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只要有人提出来,秦朝也干过类似的事情啊....那么这次讨论马上停止,提案被否决。不管当时的条件与秦朝是否有差异,都没人敢提出异议,哪怕是皇帝。史书上这种例子很多,耽误了很多事情。最严重的一个后果大概就是“法家”从此在中国转入地下,基本上属于见不得光的名词。大家不是抱怨中国没有“法制”传统吗,这个根源其实就在这里,对秦朝的反思太过了,对秦朝的大部分政策的合理性也无视了。吃饭噎着一次,从此绝食到死。

      那么现在对文革的反思是不是类似?我看是,反思的也过了。“文革”本身不是一个褒义词,也不是一个贬义词,就是个普通的名词,但是现在被搞的完全就是个贬义词,跟撒旦差不多。难道文革没有合理性?我就不信13亿人全缺心眼子,就是打定主意要干坏事了才参与了进去。

      反思当然对,但是你得把这个事情的好处坏处一起列出来说。不能像现在这样,“你们要是不怎么怎么着,小心文革重演啊”——吓唬谁啊,是不是很希望有小儿止啼的效果啊——说实话我等P民还真不怕文革。

      那么下面我再不那么严肃的说几句啊。

      我生出来的时候文革正好结束,生不逢时,没有切身体验,所以——

      我比你们客观,至于观点正确不正确另论。

      我有个同事,大跃进的时候村子里死了人的,所以按照他的观点老毛就是个XXX,没有老毛,中国一样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但是没有老毛大跃进就不会发生,村子里就不会饿死人。所以你不能和自身利益在这件事里切实的受到了损害的人讨论这些东西,我和那个同事就不提老毛这三个字,他真跟你急,搞不好玩个割袍断义就没意思了,而且他这个其实还不是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是周边的人受到损害,就已经这样了。所以别跟我提自己或者家里长辈的惨痛亲身经历,一说这个你就不可能客观了,我要是文革里面被斗过我现在也说老毛是XXX,我很坦率的。

      那么我的观点呢,历史这个东西,想完整的如实复原是不可能的,也没意义。比较装一点的陈述如下:历史不可能同时具备完整性和真实性。那么顺理成章的推论是这个东西最关键的就是看你如何解读。

      如何解读是个角度问题,也就是立场问题。那么作为P民,立场应该是什么呢。

      首先对文革我们总的态度是欢迎的。作为无产阶级的一员,什么样的革命我们都欢迎。失去的只有枷锁嘛,为什么不欢迎。再来一次文革的话革谁的命?从上一次的经验来看不是我们的。

      其次就是革一次太少了,应该每20年来一次。

      大家可能觉得这个太频繁了一点,高潮不断铁的身子也受不了啊。其实不是这样,频率高一点才能控制高潮的幅值。如果每50年来一次,这个既得利益阶层就已经太稳固了,你革不起来了。50年不碰枪,肯定痿了。那时候再想干一次,就得玩大的了。就算是我们无产阶级,其实也不是那么想玩大的。

      所以说现在有人跟我说,“你要是不怎么怎么着,小心文革重演啊”,听这话其实我挺高兴的。能不能问一句,怎么着做,您才允许它重演呢?

      通宝推:天天向上A,王铁墩,二胖,
      • 家园 “历史不可能同时具备完整性和真实性”

        您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好像物理里面说的测不准原理一样。

        或许历史就是这样,重在解读(不是某人说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么?)。如果能对当下或者未来有指导意义那就善莫大焉。

    • 家园 这种帖子怎么能不表明态度呢,实名投个草是必须的。

      关于文革,我的态度就是这个主贴:

      链接出处

      但是呢,我也发现,西西河经过文革的人基本上都非常反对文革,比如lz,比如老南京,我很想找出合理的解释来,要不,我这赞扬文革的看法就立不住脚了。

      首先假设一下文革中国由于二元化政策也分成两个阶层,一个是城市阶层,先定义为上层阶层(群体、民众...),另一个是农村,就叫底层阶层(群体、民众...)吧。

      我再假设今天在河里反对文革的人都是文革中的上层阶层或者其子女,比如知青——知青毫无疑问是从城市到农村去的,所以至少其出身是上层阶层无疑,再比如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

      再根据现在各种信息,农村对毛的崇拜是惊人的,很多时候是把毛当神来拜,如果农村人尊重毛但反对文革的话,把毛的画像放在神位上就不好理解了,所以我再假设底层阶层是支持文革的——至少是不反对的。

      跑个题,前段时间有人在网上发了几个截图,是ccav的一个农村访谈节目,第一个画面在农民家里,墙上贴着毛的画像,第二个画面是几分钟以后的同样地方,毛的画像消失了,很有意味的一件事,呵呵,结果前几天看电视,也是ccav的一个类似节目,好像是美食方面的(当然不是舌尖那个),应该是在福建,一个女主持人在农民家中品尝美食,正面墙上有毛的画像,就是以前中国人放天地君亲师那个位置,画像两边有对联,正面摆着红烛,明显就是神位,当时我还在想,这次不错啊,没有把画像先揭下来。

      随着镜头的移动,侧面墙上出现了有趣的一幕,一张好像是中国传统绘画(镜头看不清)贴在墙正中,然后在这幅画的两边各贴着一个人像,一个是朱德,另一个......是孙中山!!!而且孙的画像的一个角还没有贴牢,有风就飘起来。

      也许这家农民就是这么贴的,但我怎么看怎么不协调,这不是广东,居然有人贴孙中山的画像(这玩意儿在农村好买吗?),不象马恩列斯那样四个人并排摆着,非要帖在一幅中国传统画的两侧,太奇怪了。

      跑题结束。

      好了,说回来,从建国以来,一直是牺牲农村来促进工业,严格说农村付出了太多,在这个过程中,按道理来说,城市阶层是获利群体,农村则是付出方,一直到文革,毛决定用城市反哺一下农村,一方面把医疗、教育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另一方面,为了把对农村的输血功能变更为农村的造血功能,把很大的一个城市群体——知青——派到了农村,应该说知青到了农村,对农民整体的思想观念是一个很大的提升,总听说回城知青回到当年落户的农村收到欢迎的事,和伤痕文学里面农民恨死偷鸡摸狗的知青的描述是完全不符合的。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毛是用先富带动后富,这就是文革,所以他得到了底层阶层的普遍崇敬,但是“先富”的上层阶层确实有受损者,导致这些受损者对文革颇有微词,比如知青。

      这样解释的话(似乎比较自洽),我的文革的正面肯定又要加重三分了。

      我认为要正确评价文革,首先不能像现在这样要么妖魔化文革要么抹杀文革记忆,第二更重要的是至少要经过两代人把文革的直接影响彻底清除以后才能客观准确可靠。

      • 家园 其实你文中已经给出答案了

        中国是一个很复杂的国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诉求和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因此中国人的灶台是供满了奇里古怪的神位的。而毛公文革所做的,却要把中国人的思想尽可能统一到全心全意工业化这么一个单一明确的诉求上,可想而知会带来多么大的阻力。在农村这个约定俗成的地方,贴毛画像并不见得农村人就很崇敬毛,事实上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可能完全不清楚,只是毛公打下了江山,很强大很“灵验”和灶王爷有的一拼,有时事实往往就是这么简单。

        毛公的文革采用的是暴力强推精神的做法,其带来的反作用可想而知,但凡拿过笔杆子的有点思想的肯定都不太待见,只是有部分人事后会想得通,有部分一辈子都想不通。而利益得失,仅拿这个来评判文革后的喜怒情绪,是非常片面的,西方人总喜欢把人往简单了理解,但是事实上,即便是得利方怨恨政策执行者也是非常稀松平常的,比如说“嗟,来食”。越是强加的东西越会带来激烈的对抗,尊严很多时候无价。

    • 家园 如果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

      如果回顾建国以来的历史,大约可以发现,以成份决定论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49年建国之后,新中国迫切的需要建设人才,而这些人才,大多数不是“无产阶级”。那个年代,无法也根本不可能以“成份”来做为一个标准去决定一个人可不可以加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说句实在话,如果排除了这些后来被认为出身有问题的知识分子,中国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建设。而需要的建设资金则采用公私合营来解决,剥夺那些资本家的资产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老实说,这也无可厚非,在改朝换代中,占有原来统治阶级的财物没什么可指责的。

      随着新中国建设的发展,那些没有足够的知识参与新中国具体建设的革命者们发现,他们所想要的位置已经被那些在建国前,民国时代所培养的知识分子所占据。如果单从业务角度,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实现超越。那么,只能用出身,用阶级,用成份,用虚无飘渺的对党的“忠诚”来作为上位的手段,于是,那些在民国时代被培养的知识分子倒霉了。他们为新中国所作出的贡献可以一笔勾消,与其说他们不红不专,不如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看看那些在文革中死去的知识分子的名单,这么多人,从49年66年,他们难道都是怀着对新中国的仇恨工作的吗?新中国在文革之前的建设成就,没有他们的贡献吗?也许以前他们家里有钱,属于统治阶级,但是在公私合营之后,他们已经没有占有生产资料,他们是靠着自己的工作挣钱养活自己和家人,他们为什么不能属于无产阶级呢?知识分子成为打压的对象,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是有能力竞争领导工作岗位的人。

      张铁生的白卷英雄说明了,无产阶级对于考试的本能的排斥。因为在这个领域里,那些“旧知识分子”的孩子们比他们有更强的竞争力,尽管他们在生活处境上比“张铁生”们差得多。成份成为新的“九品中正制”,只有在解放以前有好出身的,才能进入到统治阶层。于是,新的阶层社会产生了,一个人会因为他从未见过的祖父、外祖而被社会排斥在外,他们是新的贱民阶层。无论有没有能力,你只能接受这个现实。而这,形成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当一个岗位不看能力而是看成份或是无从量化的“忠诚”时,根本无法保证这个岗位上的人是真正有能力担任这个职位的人。这样僵化的社会阶层,也根本无法满足新中国继续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我个人认为是对那个僵化的社会阶层的一种打破。也是新中国发展的需要。而这一轮建设的资金,则来源于上一轮的积累——那些被私有化了的前国企们,那些被下岗的工人们这次轮到他们对于国家的奉献被漠视了。不,我并不觉得这对那些下岗工人们是公平的,他们配得上更好的对待。这一轮的建设中,被践踏的是那些普通工人们的利益,而那些官员们,他们往往可以凭着与行政挂钩的职位,拿到丰厚的回报。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出现部长级的大学校长之类让人啼笑皆非的官僚化。

      新中国的发展又到了一个阶段了。这一轮的建设资金,是会从哪里来呢?我个人希望来源于那些在上轮的建设中吞吃了巨额国有资产的那些“民营”资本。现在他们是真正的资本家了。

    • 家园 胡说几句感想

      从刘少奇反右扩大, 到李井泉之流饿死老百姓, 到韦国清文革武斗乱杀人,最爱乱搞的都是邓一条裤子的那些人嘛。 这些人文革前当权,猫摸改开后也当权。我理解他们痛恨文革。我不理解的是毛长时间根本不在一线, 他和张钦礼之类的"毛派"干部, 为什么最后成了背“全部”黑锅的倒霉蛋蛋了呢? 毛泽民烈士的儿子先被没有审判的秘密关押十年,审判后一直关到一九八9才允许保外就医。 张钦礼也是被关了十三年。整死自杀的就不说了。 这有人想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么?

      这个"史"字蛮有意思的。 上边是一个"中",下边是一个手。甲骨文到简化字都是这样。 我们也别老扯忘记历史背叛历史啥的了,幸好过去的时间并不远, 我们先弄明白写历史的手歪了没有, 再投入感情也不迟。

      通宝推:ifuleu,踢细胞,
      • 家园 我国是党指挥枪

        枪杆子里再出政权。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69年4月中共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73年8月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任期内全国成就有多大功劳, 就对任期内全国问题有多大责任。

    • 家园 几个80末或是90头,照张照片,惊着某些人了而已

      文革是被否定的、是邪恶的,竟然一群年轻人还注意文革,岂不是偏离预定轨道?

    • 家园 要想彻底否定文革,必须彻底忘记文革

      文革不是毛一个人的夺权,而是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夺权。文革的发动有其内在的历史合理性,遑论60年代正是世界左派大潮汹涌澎湃之时。

      所以,要想“彻底”否定文革,必须彻底忘记文革,把文革的所有细节封存起来,然后给它贴上“绝对错误”的标签,才能防止人们汲取文革的斗争理念。否则在一个华尔街也被“99%”包围的年代,群众自发地当个“余孽”也不是没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不能谈论文革的原因: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通宝推:山海马甲,
      • 家园 妖魔化的另一面是神化,一个彻底被否定的东西是不能被遗忘的

        某些人恐惧文革,为了不让文革复活,他们试图封印了文革,所以才把文革贴上“绝对错误”的标签。而把文革贴上“绝对错误”的标签,正是文革无法被遗忘的的根源。

        一个“绝对错误”的东西怎么可能被遗忘呢?为了加强封印的力量,文革必须被批判,而且必须时不时地批判一下。反反复复如此以后,文革必将成为民族最深刻的记忆。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某些人试图让后代彻底遗忘文革,而否定了文革,而正是他们对文革的否定和封印让这个民族彻底记住了文革。因为他们封印文革的力量正是来自文革本身。从这个角度来看,文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宝推:贼不走空,
    • 家园 【讨论】我们走得太快,以致于灵魂都跟不上了。

      文革之后,有过短暂的反思。从伤痕文学起步,逐渐深入,到《芙蓉镇》等等作品基本达到一个高峰。

      随后是市场经济大潮,泡沫泛起,有深度的思想都沉下去了。

      现在,已经没有思想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