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读读郎教授 -- 跳楼跳三年

共:💬1100 🌺6534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读郎教授

    中日货币直兑,要警惕引发可怕灾难

    郎咸平说了几个人民币国际化的危险:

    * 中国目前收紧的信贷政策导致了极高的利率,贸然放开会导致外国资金涌入,通货膨胀不受控制。

    * 国际化后,中国的操盘能力不行,被国际资本洗劫。

    这两点没错。可是他的对策是什么?

    * 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通过自由的资金流动来降低利率,直到和国际利率一样低。

    * 通过民营资本竞争,抽出国有银行的钱,从而强行控制地方基建投资。

    第一条,民营资金和外国资金有什么不同?利率低了,一样会毁灭中国的信贷政策操控能力,一样会导致疯狂的通货膨胀。

    第二条,这是在假设中国的通货膨胀来自于地方基建。但是,民营资本是否会比国有银行更加理智?放弃投资基建特别是房地产?

    • 家园 郎咸平是一个团队,不是一个教授

      和非诚勿扰一样,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一年对私对公不算个别什么班,收入大几千万是有的,都拜大家人气所至。

      打个比方,就和国内地方报纸上的那些包治百病的老中医一样,团队炒作,你们喜欢看什么,别人就怎么说,你们讨厌什么,别人就怎么批判。从最终消费者的角度,都是对的,就没有错过。

      通宝推:笑一笑十年,
    • 家园 郎咸平这篇关于香港经济的文章倒是没有错的地方

      郎咸平:是什么打垮了香港制造企业?

       

       工资快速上涨让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条是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走的路,其实就是和日本一样的道路;另一条就是中国香港走的路。我在《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一书中曾指出,从一开始,香港就比其他地区幸运,因为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香港始终有大量从内地偷渡进入的劳动力,这使中国香港一开始的工资上涨压力就没有日本那么大。但是,拥有大好形势的香港却坐失了发展高端制造业的良机。这是为什么?

        在60年代,中国香港的纺织工人平均每年工资上涨幅度是5.6%,10年下来是之前的2倍左右。但是在日本,社会工资总额累计增长245%,各行业人均现金收入由1.85万日元/月增至4.89万日元/月,名义累计增幅164.3%,远高于日本GDP增长的幅度。各位有没有发现,香港这段时间很像我们过去10年的东部沿海地区,我们东部沿海地区也一直有中西部的廉价富余劳动力补充,所以工资上涨幅度并不大。

        但是这反过来决定了两条道路截然不同的命运。从1965年到1980年,香港的经济命脉都是纺织成衣产业,而机械、造船、电子产业却没有发展起来。与之完全不同的是,韩国、中国台湾及新加坡都像日本一样,由以劳动密集为主的纺织服饰转变为以电机机械设备为主的技术密集工业国家和地区。

        本来香港在20世纪80年代还有机会,但是香港又有了一个独特的优势——工厂可以北迁,就是把自己的制造业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广东。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979年到1996年内地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里面60%来自香港,而广东省这个比例高达80%。1996年港商制造业企业在珠三角直接投资有600多亿港元,40多万家企业,直接雇用了400多万人,而直接为这些企业服务的还有100多万人。我引用这些数据,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港商曾经是多么辉煌,而这种辉煌是今天我们根本看不到的。但是现在,根据香港工业总会的数据,港商在珠三角的企业只有7万家。实际上,珠三角现在比较知名的企业都没香港人什么事儿,比如腾讯、华为、比亚迪(002594)。

        那么,是什么打垮了香港企业家?很简单,就是泡沫经济!香港企业因为有内地这个港湾,所以就“不思进取”,直接把工厂转移到内地。与此同时,香港又推行了错误的政策,由此催生了股市泡沫和楼市泡沫。这样,中国香港企业透过制造业积累起来的资本并不像中国台湾那样投入了IT产业,也不像日本、韩国那样投入了半导体产业和造船这些技术密集型产业。等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股市和楼市泡沫崩溃,香港透过出口导向型积累起来的这些财富顷刻间付之东流了。

        有关数据显示,从1991年到1997年这7年间,香港房价和股价的增值一共是7万亿港元,而这恰恰相当于香港在这7年间GDP的总和。也就是说,1997年以前香港所有的财富都被股市和楼市的泡沫吸走了。除了少数在卖空中大赚特赚的投机者,大部分人这么多年的辛苦所得全部化为泡影,整个社会的财富也都付之一炬。社会财富被掏空的结果就是经济陷入长期衰退。

        泡沫经济毁掉的不仅仅是财富,更是创业热情、公众信心和社会基础。因为泡沫经济崩溃之后,中产阶级都沦为事实上的房奴,这样整个经济都由创业经济变为收租经济,经济不管是涨还是不涨,都是拥有土地的少数人借由租金获得越来越多的财富。1997年香港人均收入28000美元、2011年32000美元,90%的港人生活条件在过去14年里没有得到改善,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1%的人占去社会总资产的43%,5%的人占去72%。

        在这种情况下,善政都会造成一场大洗牌,洗牌的结果就是社会中下层更加苦不堪言。比如中央政府出台了自由行,香港政府默许内地人赴港生子,还有批准内地巨型国有企业赴港上市。自由行毫无疑问是善政,但是在香港却造成了更严重的财富分化,仅仅是2011年自由行就给香港送去了4000万游客,可结果是什么?租金疯狂上涨!图利了谁呢?拥有酒店的老板赚得盆满钵满,但是酒店员工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多少。而这些既得利益者又绑架了政策,基本不允许拍卖更多的酒店用地,这样就使得他们的租金可以涨得更高,于是本来可以创造就业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再说内地人赴港生子,这完全是因为在香港的中产阶级被洗劫一空之后连孩子都不敢生了,所以香港政府偷偷修改政策默许内地孕妇赴港生子,可是内地产妇是要付钱的!这本来是繁荣香港医疗服务业的极佳机会,但是当地决策者研究了多年之后还是不批准新的医院用地,最后还荒谬地迁怒于内地。大家都看过那个“蝗虫”广告吧?我要提醒一下各位,报纸在香港都是私有的。那么,究竟是谁有钱投放这种大广告?又是谁在误导民意?在这种现象的背后,谁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呢?

        最后再说说允许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事情,这个帮香港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当然内地也从中受益,唯独香港老百姓在受难。香港现在的房价就是在既得利益者绑架了土地供应量的情况下,被金融新贵的旺盛需求给推高的。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发布了最新的全球住房负担报告,在调查的全球325个大城市中,香港房价负担水平已经达到家庭年收入的12.6倍,成为全球房价负担最重的城市。大部分人为六七十平方米的房子一生都要背上沉重的债务。但是,香港有三分之二的可利用土地根本没有被开发。我们都晓得,香港本土既不需要制造业也不需要农业,那为什么没有去开发这些土地呢?答案很明显,就是有一股势力不允许政府去开发。

        但愿,我们能引以为鉴!

      【作者: 郎咸平】

      • 家园 香港怎么发展机械和造船?
      • 家园 这篇文章说得不错

        郎教授在早期,表现很不错的。就是现在,有时候还是敢言的,当然提的操作方法可以商榷。

        • 家园 他的说法全部错光!

          1、郎咸平团队混淆了工资差额和工资上涨的概念,将香港人力成本竞争力降低归结于所谓的工资上涨,实际上,香港的人工从80年代到20多年后的今天,去除通胀因素,几乎没有变化,如果考虑购买力因素,倒退的很有点大。

          该说法的目的是为混淆视听,为今后抨击国内工资上涨做一个铺垫和论据,因为国内工资上涨完全可以用千奇百怪的方式归结为各种经济的负面,他后面用香港1997年的收入至今没有增长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为何不谈谈1997之前增长了多少?其实这是一个文宣的伎俩,两面讨好,既满足了港农的悲情心理,又让大陆的键盘批评家感到满足,皆大欢喜,以后我们做项目都要好好学学。

          2、至于香港和台湾以及南朝鲜进行比对,是一个极大的偷换论据的谎言,重工业的投资只有在主权国家才有可能,香港是一个殖民地,港英政府是不可能在1990后在香港进行造船和机械进行投资的,直接露骨的说,所有银行都不可能在香港支持任何造船和机械等投入大收益慢的项目。

          他的说法是为后续的所谓泡沫经济作铺垫,因为香港这种大陆人眼中的高级人集中的高级地方都因为房地产而搞的泡沫成堆,那么摸着石头过河的大陆更是让人忧心忡忡。

          3、房地产市场是所有公知必打的靶子,不打这个靶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教授。只不过中国大陆那些草台班子没有郎咸平团队这么厉害,把逻辑错误藏在云里雾里里这么成功。

          郎咸平团队的每篇文章都应该好好拜读,学习一下这种风格和这种把握时代脉络颠倒逻辑把人卖掉人家还相互传诵帮着数钱的套路。

          其实郎咸平团队也有改良之处,如果不是一味唱空,适当的唱多,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估计可以上ccav做特约评论。

          通宝推:红裤衩,
          • 家园 能不能把香港80年代以来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数据放上来?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

            香港的人工从80年代到20多年后的今天,去除通胀因素,几乎没有变化,如果考虑购买力因素,倒退的很有点大。

            看到一篇分析文章提到香港的劳动生产力年增长率为5%,而名义工资增长是1%。

            由于香港通货膨胀率在1.9-4.0%之间,那么实际工资增长为负确实是个事实。

            从文章的表4看到,劳动生产力与工资的增长率之差大约是4%。

            文章提到:

            劳动生产力于过去数年每年以5%以上的幅度增长,远较名义工资平均增幅1%为高。生产力及工资增长两者之间4%以上的差距,在缓和通胀压力方面担当重要角色。

          • 家园 香港发展制造业不见得非要发展重工业

            什么芯片设计、高档服装设计制造、各种电子产品。台湾在这方面做得就挺好。

            对于香港这种小地方,一两个产业搞得不错,就很爽了。

            虽然我是狼黑,但是他说香港堕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内地给香港提供一个发展广阔的天地,这帮香港老板就一味地发展依赖于廉价劳动力的产业,而没有费劲地爬升产业链。什么赚钱容易就做什么,本来就是资本主义的伦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