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家务里的烦心事 -- 天河行

共:💬214 🌺773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5000年文化延续传承,不必太悲观

                      500年前的大英帝国应该是亨利八世治下,如果底层与底层相比,目前怎么说也要比那个罔顾伦常的时代好些。中国这么多人,地区之间多有不均衡,那些开水泡馒头的孩子不是还在读书么,这就说明向上的门并没有为他们关闭。您是否知道一个叫会宁的国家级贫困县+高考状元县,这个县的孩子跟您说的河南山村孩子生活条件差不多,他们读书的动力就是走出大山。

                      亨利八世的时代横向的话对应于明朝中期,亨利八世跟明中期的社会发达程度肯定比不了,纵向比较明朝中期江浙地区的中农跟民国时期江浙地区的中农,除却战乱的因素外在生活上差别不是很大。小时候在收获上读过王莹写的《宝姑》,感觉那时候江浙地区自己有土地的农民生活还是可以的,有吃、有穿、有体面的婚丧嫁娶迎来送往。

                      40年代的欧洲经历了两次工业化革命,而40年代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不能用一个青壮年跟老太太比体力。

                      现今的小白领不能说是中产阶级,估计熬上个十年差不多吧,中产阶级是有一定资产指标的。小白领中投入产出相匹配的有,不匹配的也有,但我周围的人基本上算匹配,由劳动得食,精神和物质的富足程度都还不错。生活压力在每个阶级都是存在的,没有压力的生活自杀率很高,适当的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

                      长时间、高积累、高素质的家族非常低调,我们普通人看不到而已,平常出镜率高的不是贪官就是戏子,乱花迷眼。但是社会应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阶级固化并非好事。

                      底层中人虽然挣扎的很辛苦,但只要挣扎的对路,飞黄腾达也不是没可能。不管是哪个社会、哪个阶层,原始积累总是残酷的,到了二代三代也许会好,也许会败家,总的来说就是如果你养个儿子,你不好好教他,他害你全家。

              • 家园 恩,的确如此。 忽略了相对的环境

                从贫穷的山村出来的的人(我主要指温饱尚且有问题的地方),我个人的看法是走两个极端,真正能够中正平和的少之又少。信命,逆来顺受,但为了吃一口饱饭,势利,又极顽强。一旦富贵临门,小富即安者多。似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领袖都有这毛病。

                以一个亲见的例子说,父母逼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娶媳妇生子防老,手段则是,无论喜欢不喜欢,只要对得上眼,别人看的上你,直接抱回家,其他的,一切不管。实在条件差了,就上点眼药,生米做成熟饭再奉子成婚。

                后来,我发觉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持的现代前卫观念,和父母的看法完全相反,只是不好评价谁对谁错。

                至于90后一代,则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象。

                • 家园 不敢苟同

                  “从贫穷的山村出来的的人(我主要指温饱尚且有问题的地方),我个人的看法是走两个极端,真正能够中正平和的少之又少。”

                  真心不敢苟同,我所识之人有限,但见过最让我心服敬佩的却是出身贫穷,一个(没)上过学,一个读到高中的老人

                  • 家园 其实,我也觉得这话不严谨。但找不到合适的话来表达,有一种

                    模糊的感觉。

                    同时,也受自己接触的人所限,更与自己看问题的心态有关。

                • 家园 让腰缠万贯的富人去过赤贫的日子,又有几个人能中正平和的?

                  中正平和其实是人天生的禀性,跟出身关系不大。出身富贵,能用金钱和地位营造中正平和的假象。一旦剥掉荣华富贵的外衣,又有几个人能中正平和?我看富人中能做到中正平和的人的概率比赤贫的人还少。当然,也有人能通过后天修炼做到中正平和。

                  老一辈人和年轻人观念的差别,根本原因不在于教育,而是工业社会带来的物质繁荣。年轻人没挨过饿,不能理解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人出于生存本能的婚姻观。这不存在对错,完全是物质基础不同造成的。

                  • 家园 子曰:贫而无怨难,福而有仁易。

                    要共同致富啊,要共同致富啊。

                  • 家园 这倒是。最近注意了一下书香门第,不服不行,教育有一套。
                    • 家园 这个可以展开一下

                      中国传统的书香门第目前已经存者寥寥,见过的都是老一辈。从言谈到举止,都有一种气度融会在里边,令人钦佩。

                      书香门第的修炼方式是很辛苦的,就算是老一辈都不愿意用旧方法来约束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搞得文化成了断层。不知以后还有多少孩子能背得出三字经和弟子规,那礼记生涩的我都看不下去,甭说要求孩子了,回头顶多教教古文观止这种浓缩版本,其他的全凭个人造化。

                      我觉得中国最奇特的文化现象应该在民国,那时候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家,这说明先天的传统教育和后天的现代文化是没有冲突的。那么为什么现在就令这两个对立起来了呢,很奇怪。

                      • 家园 也不能光看形式,自小的教育方法与寻常百姓家就不一样。

                        我觉得 现在的书香门第也不能光看能不能背三字经和弟子规,关键在于内心精神的养成,良好的品质(自信,平和),对自己人生的清晰认识而不是蒙查查……我发觉这些的确与后天的家庭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

                        难怪忙总说寻常百姓家的孩子基本就是一堆野草,能成才者寥寥无几,成才全靠上天的运气。

                        以小孩出门买玩具为例,大多数百姓家都是两种选择:要么满足要求,要么严厉地训斥一顿;用引导的方式,迂回地控制小孩欲望与需求,是极少人才会做的。

                        还有自小教育如何收揽人心,如何培养自信,如何发掘自身的兴趣点,趋利避害……我看一般的百姓家也就关心孩子学习成绩排名,培了几个优,考了什么样的学校。

                • 家园 永远不要过于在意自己的出身

                  早年艰辛的生活可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很差的烙印,这对日后的处事影响很大。过于自卑的外在表现会是超乎寻常的自尊和不屑,这让人容易陷入由出离凡俗和卑微软弱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痛苦。

      • 家园 说得真好,光羽应该去搜狐的婆媳关系栏目看看,受受教育。
        • 家园 呵呵,婆媳栏目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婆媳永远是冤家

          矛盾冲突来自于对立的双方。在此我不是抱怨我老公是凤凰男或种种,就事论事吐个槽而已。

          然而我不是好事之人,事情的发展已然明了,也不用再纠结下去,所以教育就不用受了。受教育的结果无非是相互斗争和算计,然后日子过不下去,这个结果谁愿意看到呢?

          搜狐婆媳论坛里头除了把矛盾放大化以飨看客的情绪,里面说了什么能够平息矛盾、化解纷争的方法吗?就算有这些方法,是不是适用于个体情况还两说呢,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