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薛仁贵说唐戟 -- 京华烟云AMIP

共:💬9 🌺18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薛仁贵说唐戟

    唐太宗征辽东,战争初期,唐军进展相当顺利,在李世绩等百战名将的率领下,多次打败高句丽军队,史书中频现“斩首千余级”、“所杀万余人”、“拔某某城”等语,战果一直相当可观,直到他们来到宿命中的那个终点——安市城。

    旷日持久的安市围攻开始后,唐军使尽解数,却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城上矢石如雨,还不时派小股部队下来趁夜突袭,唐军数名主要将领有可能包括太宗皇帝本人都受了伤,随着天气越来越寒冷,太宗最后只得承认现实,下令撤兵。

    东征高丽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却并没有实现太宗事先制订的灭亡对手的战略目标。但也就在这次战争中,一名年轻的唐朝将领脱颖而出,使得太宗皇帝惊喜不已。

    史载,在唐军围困安市期间,高句丽发兵来救,救兵的人数甚至超过了唐朝远征军的总数,不同的史书有十五万、二十万和二十五万等说法,而“高句丽全盛之时,强兵三十余万”,因此可以说是起了顷国之军。

    见高句丽援军依山结营,太宗于是分别命各位将领四面攻打。此后发生的故事如同一部精彩的孤胆英雄类型片:

    只见一位穿着醒目白袍的唐将手持大戟,腰上带着两张强弓,呼啸着纵马冲向敌军,大戟挥处无人可挡,战马踏过所向披靡,他前面的敌人纷纷败走,唐军于是乘胜进攻,高丽援军则不断退却,终于演变成彻底的溃败。

    仁贵恃骁悍,欲立奇功,乃著白衣自标显,持,腰鞬两弓,呼而驰,所向披靡。

    此役,唐军阵斩二万余级、俘虏三万余众,并缴获大量军资,朝鲜半岛最强大的一只武装力量从此不复存在。史载太宗欣喜万分,下马感谢上苍,并将所在山岭命名为“驻跸山”,随即飞马向留守长安的太子传递捷报。

    对于那位立下首功的白衣英雄,本身就是英雄的李家二郎皇帝自然不会忽视,《新唐书》这样记录了一段传颂后世的君臣际会:

    帝望见,遣使驰问:“先锋白衣者谁?”

    曰:“薛仁贵。”

    皇帝对薛的欣赏并没有到此为止,在不得不从安市城班师后,太宗又一次召见了他,这位当年也曾亲自披坚持锐的伟大君王,看到薛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暮年的李二郎无比感叹,从而留下了一段“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的佳话。无论太宗皇帝是真的求贤若渴,亦或他只是那个扬言葡萄酸而找到更好吃东西的狐狸,总之年青的薛仁贵从此扬名天下。

    正史中明确无疑地记载了薛仁贵的主战兵器——戟,后世通俗小说更对此添油加醋,演绎了无数神奇故事,导致人们一说起薛仁贵,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个一身白袍,手持方天画戟的英武形像,比如下面这本小人书的封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那么,薛仁贵时代的唐戟真的是后世传说的方天画戟吗?

    按照成书于东汉的中国首部字典《说文解字》中的定义:“戟,有枝兵也。”也就是说做为兵器的戟应该有两个要素:一是主干,二是旁枝,因为没有“干”就无所谓“枝”。从这个意义上看,戟包含的范围相当广,像三股叉这样的兵器其实也属于戟——其实,三股叉的另外一个名称正是“三叉戟”,也就是海神波塞冬所用的那件家伙事儿。

    先秦戈矛合一或戈上加矛的青铜戟以及汉代的“卜”字形铁戟就不多说了,其形状大家都比较熟悉,枪头般的主干其实起的是矛的作用,主要用于刺杀,而带刃的旁枝则主要用于切割钩杀(汉戟的旁枝前倾也有一定的刺杀功能)。从战国开始一直到汉代,戟都是中国军人的主战武器之一。

    但是进入两晋南北朝以后,身披重甲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大量出现,而对付这样的敌人,戟已经力不从心,其旁枝原本的切割钩杀功能在铁甲面前几乎没有效果,其零碎过多的缺点却被放大,甚至影响主干刺杀而变成了累赘。就这样,戟因无法适应实战的变化渐渐退出了战场,让位给没有旁枝但加强了主干的新式长矛——也就是所谓的槊。

    但戟并没有像它的前任戈一样从历史上彻底消失,也许是因为形状确实拉风,人们后来又赋予了它新的用途,那就是中看不中用的仪仗器具,尤其是官府显贵门前树立的仪式用戟,即“门戟”。

    作为一种等级标志,唐朝对门戟的制作、颁授、收缴以及列戟的数量、形式等方面,均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从而形成了极具唐代特色的门戟制度。它共分24、18、16、14、12、10六级,帝王所在的陵庙宫殿以及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公府门前都要列戟,分两侧对称排列。比如皇帝的宫殿门前门戟等级最高,左右各12枝共24枝,以下依次按级别递减,不可越制。

    就是说,到了薛仁贵所在的唐朝,戟早已经不作为军队中的实战兵器,而更多的用于夸张摆谱的正式仪式。但是,我们并不排除个别猛人仍乐于使用这种武器,起码从正规史书的记载来看,我们的薛礼薛仁贵确实就是其中之一。

    薛仁贵用的戟究竟是啥模样呢?起码据我所知,当代很少有唐戟出土或传世,也就是说唐戟的实物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但我们仍可以从其他途径知道它的形制,那就是通过保存至今的唐代壁画。

    比如唐代古墓中出土了许多壁画,生动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场景,其中也包括代表主人级别、做为仪仗用的门戟阵列。从壁画来看,唐代戟的模样与我们现在看到的方天画戟差别相当大,它呈“Ч”字形,与其说像后世的画戟,倒不如说更像是两股叉,大致如下图所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具体的例子。这是李寿墓壁画中戟的形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李寿就是著名的淮安王李神通,他是唐高祖李渊的从弟,他曾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建立了赫赫战功,于贞观四年去世。李寿生前是右翊卫大将军、淮安郡王,官阶从一品,按唐代规制可列戟七对共十四只,壁画中正符合此数。

    这是懿德太子墓唐代壁画中戟的形像,尽管比较斑驳,但仔细分辨的话,戟的模样与李寿墓壁画中基本相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懿德太子是李重润死后的封号,他是中宗李显与韦皇后的长子,也是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子,十九岁时被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诬陷而死于非命,其父中宗复位后追赠为皇太子。

    中宗和韦后想必对长子的冤死一直痛彻心扉,甚至不惜逾越礼制来纪念爱子,这从懿德太子墓壁画中戟的数量也可见一斑——如果按太子身份的话,应该是一边列九杆戟,两边一共十八杆戟,但壁画中却是一边十二杆,合起来共二十四杆,显然享受的是皇帝级别的待遇。

    另外说一句,当年获得皇帝赐予的门戟是一项极其难得的殊荣,按规矩大臣还需要上书表达谢意,《全唐文》中就保存了一道这样的奏章,名为《代郑相公谢赐门戟状》:

    门戟十二竿。右,今日中使某乙至臣私第,奉宣圣旨,赐臣前件戟者。臣伏以国朝之制,名器尤慎。吏考三十,始秩银青;战勋十二,乃号柱国。必资具美,方锡殊荣。於是有命服以朝,加戟於户,将劝劳而责实,亦驭贵而崇名。上无谬恩,下不虚受。臣迹非奇致,擢自诸生,先皇以廉谨赐知,密勿逾於一纪,陛下以勤忧过听,委遇首於群僚。叨据枢衡,亟移星岁。雷霆用武,曾无犬马之劳;日月垂文,岂有萤烛之助。徒以侍祠清庙,拜舞鸿名,累逢庆赉,骤假勋秩,礼异其数,物盛其容,新其×闳,赐之×戟。衡门燕雀,乍相贺於朱楹;武库龙蛇,忽追飞於陋巷。当代,宠灵自天,聚族知惭,杀身匪报。无任荷惧屏营之至,谨奉状陈谢以闻。(注:‘×’为缺字)

    这样的奏章还有《为杜相公谢赐门戟表》等,不一一赘述。这些戟的形制,应该都是唐代壁画中的“Ч”形兵器。

    至于我们今天常见那种具有月牙形刀刃的“方天画戟”,其实开始时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被称为“戟刀”,它很可能迟至北宋才出现——在宋仁宗时期编成的军事百科全书《武经总要》里,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它的形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那以后中国戟的各种模样,基本上都是从戟刀演变而来,这也深深影响了民间文学和戏曲艺术,于是无论吕布还是薛仁贵,他们的兵器在老百姓的印象中就都成了月牙形刃的方天画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完】

    通宝推:foureyes,上古神兵,桥上,黄袍怪,老醋花生,可爱的中国,
    • 家园 戟--唐之前

      《周礼·冬官考工记》戟广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与刺重三锊。---戟(刃)宽一寸半,内长是宽的三倍,胡长是宽的四倍,援长是宽的五倍,刺、胡与援、内纵横相交呈直角,援、胡、内、刺共重三锊( lüè,不知道折合成公制单位是多少。) 刺就是前矛头(没说刺的长度,估计有限,否则就不会称为“刺”),胡就是用于装长柄的一段,援就是左边伸出的尖刃,内与援相对。可见那时的戟应是上刺下胡、左援右内成十字形的。

      战国末期,加长了刺,援也改得窄而尖,又取消了内,所以就成了卜字戟。

      西汉以后,又把左面的援由平直改成弧曲上翘,增强了前刺的杀伤力,差不多就跟壁画中的唐戟一样了,所以《增韵》中说双枝为戟,单枝为戈。

    • 家园 想起滕王阁序

      都督严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印象中,直到清代,督抚辕门正门后还有门戟

    • 家园 不知道戟刀什么工艺做出来,估计不会结实
      • 家园 这种复杂的兵器肯定不好制作,焊接的可能性大一些

        如果用于实战,有可能是分部件锻打后再焊接在一起,如果整体铸造成型的话,就只能是生铁戟而非钢戟,大概无法达到实用武器的要求,当然,如果仅用于仪仗,整体铸造后再打磨是没有问题的。

    • 家园 感觉上方天画戟要比里面的唐戟先进一些

      戟的边枝,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可能是用来阻挡刺入过深,否则没法及时抽回。不至于杀了对方一个人后,武器还留在对方身体里,再杀过来一个人,就没法招架了。

      方天画戟的额外好处可能是,那个对着自己的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勾住”对方兵器,减少对方攻击频率。

      • 家园 和青龙偃月刀差不多,方天画戟应该主要用于仪仗和操练

        做为个别武士的兵器也许可以,但肯定不会成为大规模装备的制式武器,因为它两个都太复杂了,没有办法大规模加工生产。

        从历史资料来看,它俩主要在武举演练的时候用的多一些,以展示武举考生的力量和武艺,因此个头形制相当夸张,份量也都不轻,常常几十斤甚至上百斤,没个气力武功还真招呼不了。

        记得西游记开头那几回,猴子学艺后跑到东海龙王那里讨兵器,龙宫中最重的便是一柄方天画戟了,可惜猴子仍嫌轻,最后老龙没办法,只好把他带到了棍子那里:

        龙王心中恐惧,又着鯾提督、鲤总兵抬出一柄画杆方天戟,那戟有七千二百斤重。悟空见了,跑近前接在手中,丢几个架子,撒两个解数,插在中间道:“也还轻!轻!轻!”老龙王一发怕道:“上仙,我宫中只有这根戟重,再没甚么兵器了。”悟空笑道:“古人云:‘愁海龙王没宝哩!’你再去寻寻看。若有可意的,一一奉价。”龙王道:“委的再无。”......

      • 家园 应该还多个砍的功能
    • 家园 发此小文,祝大家中秋和国庆快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