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大糖帝国 -- 淮夷

共:💬251 🌺1992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因可能是这样的

      刚开始看到大糖帝国的子民分布图,感到很奇怪,从直觉上说,本以为糖民们的聚集程度会按照糖度大小的不同分布,大多在糖山顶部大快朵颐,少数在山腰游荡,无糖的旷野上几乎无人。但出乎意料的是,书中给出的图形中,糖民们停留在糖度梯度的分界线上,“自发”形成了一个个包围圈,并发生了强烈的贫富分化。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不了解原书作者的全部设定,这里只能作个推测,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因为糖民对网格是独占的,即每个格子只容许一个糖民居住,并且不允许其它糖民穿过。另外,糖民在格子之间移动是需要消耗糖份的。于是,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对糖民们来说,与其无谓地消耗糖份向糖山的山顶移动,不如停留在高糖区的边缘,吃到的糖丝毫不少,还能节省移动的代价,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阻止其它糖民接近高糖区内部,从而实现对糖资源的独占。那种图形不是自发的群落,而是一圈圈封锁线,糖份的封锁线。所谓“自发”贫富的分界,实质上来自于“自发”的资源划分和占有。

      在自然界,这就是为什么狗狗喜欢在树根上撒尿,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在人类社会,这就是为什么部落会争夺地盘,为什么国家间会因为边界开战,为什么帝国会为殖民地大打出手,为什么会有国界、签证制度。在国家内部,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阶层固化、职业固化,为什么会有城乡差别,为什么会出现富人区和贫民窟。一切都来自于对资源的分配、占有、包围和固化。

      想改变地位是困难的。试想大糖帝国中,一个不满足于山腰地位的中产糖人,他向山顶移动,在花费了相当的糖份之后,会被先期到达的糖民阻挡住,想回头发现自己的位置已经被后来的贫困糖民占住了。这时自己的糖份已经消耗殆尽,只能停留在原地收获一点有限的糖份。如果设定吃糖的速度和范围和自身的体量成正比,正如人类社会中的实际情况那样,这个叛逆者会受到来自高糖和中糖人群的双向挤压,结局就很悲剧了。所以,糖民们都停留在糖度的分界线上,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为了保持相互距离,各自收割分内的糖份。

      从这个角度看,原书的模拟实验还是有点深刻的,尽管结论在政治上不正确,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揭露了社会运行的本质。但模拟毕竟只是模拟,实现结果取决于设定条件,只能是对真实世界的局部仿真,不可能完全复现所有情况,能有十分之一相似、能看出一点苗头、启发一些思路就算不错了,远不是对现实的理论说明,也不必求全责备或上纲上线,不过是个有趣的数据游戏罢了。

      至于我们的现实社会,我们身处的中华文明,是超越上述假定的,特别是糖格独占(如果有的话)这一点。不仅承平时期有读书作为上升通道,自从两千多年前那两个人喊出那两句话,下层糖人更是屡屡打破封锁线,最近一次就发生在六十多年前,把围住山顶的四大糖族送到边缘去了。就连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都知道,“山顶轮流坐,明日到我家”。当然,我们今天总该比猴子更高明,不是轮流坐山顶,而是找到办法,把糖山变成糖平原、糖河流,人人有糖吃,不必每两三百年山上山下折腾一次交换,毕竟往上爬固然不易,从顶上滚下来的滋味也不好受,希望我们能有智慧解决这个问题。

      通宝推:方恨少,淮夷,
      • 家园 您的“边界”说是很有意思的启发

        我读过另一本书说的是密歇根大学做的一个“文化分界”计算机模型,类似于糖人世界的agent-based modeling。

        模型里,不同文化区域彼此排斥和同化作用,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布局。这种稳定下来的小区域一种以“封冻”的方式形成的,形象的说,能看到很多所谓的文化“孤岛”。

        孤岛为何不被同化掉?这问题似乎可用计算机模拟得到一个量化的解释,而不全是因为偶然性使然。

        有时间再继续“孤岛”话题吧,最近比较忙。

      • 家园 感觉想得太复杂了,糖人分布图的形状取决于资源的分布形状

        就像人类依河而居一样,仅仅是因为河边的资源较多,生存下去的概率较大而已。

    • 家园 好是好,不过不够深刻。只说了个人尽皆知的现实
    • 家园 很好阿,说明完全依靠市场化人类只能进入贫富分化

      或者私有制是同样的结局。那么组织和政策,或者说全民均富的意愿,以及体现这种意愿的政党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按照文章所说,我爸是李刚不会保证官二代永远是富N代,倒是一个好消息。

    • 家园 作者讲的可能是指这本书里比较初等的工作

      大家在这里纠结如何完善模型,岂不是抢了那些生活在象牙塔里面的人的饭碗?

      这种模型,用一个讲金融的人的话说,能够解释相当多社会现实就已经很出乎意外了。别指望搞个好模型,然后大家一按回车就等着看答案——那是电影matrix。实际工作中,理论当然重要,但干活的人还要手拿螺丝刀调整的。

    • 家园 【商榷】对主帖结论的必然性存疑

      主帖实验所透露出的信息,并不足以支持主帖结论的必然性,值得质疑的几点:

      1.糖地图上糖资源的再生速度的分布,为什么没有说明?

      很明显,如果糖地图上的糖资源再生速度不平衡的话,不同地区糖人所能获取的糖的数量必然是不一样的。照楼主的意思,貌似这个实验糖资源再生的速度,是按深色区(最快)>浅色区>无色区(最慢)这样分布的。

      2.糖获取量最大的、糖获取量最小的糖人对比分析有没有?

      极富糖人共同特点是什么?穷糖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得出支持楼主结论时,这个实验做了多少次?每次模拟实验进行了多久的时间?

      每次模拟实验的时间周期很重要,这会决定这次糖山实验经历过了多少个资源再生周期、随机新生了多少个糖人。因为主贴所引用的实验中说,糖人的个体差异、出生环境都是随机产生的,那么,只有长时间、大样本的糖人实验,才能体现出随机性。

      同样,实验的次数也相当重要,实验中发生的有些现象,100次糖人实验或许找不到原因,但1000次呢?1万次呢?10万次模拟实验呢?大基数的实验数据或许就能找到哪些因素会使糖人们最有可能成为极富糖人,哪些因素又会使糖人们最有可能成为一般的穷糖人。

      从主帖所引用实验图中的数据来看,仅生成了250个糖人,这个实验周期实在是太短了,用这么短的实验周期数据来类比人类社会这么复杂的系统是远远不够的,说实话,如果这篇资料是中文的话,我很怀疑250这个数字是恶搞。

      4.最关健的一点:糖人的寿命有没有限制?

      举个例子,若计算机每隔一段时间就可能随机产生出一个“伟人级糖人”(看到6格,每次代谢只消耗1单位),根据帖子里引的图,每个资源相差的层次最多就是6格,也就是说,

      如果这个伟人糖人出生在任何有糖资源的地方,那么,它就能迅速判断出糖资源的极富地区的方向,从而决定往这个方向靠拢,同时,由于这个伟人糖人低消耗优势带来的高容错性,那么,它在与周围糖人竞争时,生存下来并靠近高糖资源区的概率,会远远大于那些高消耗的糖人。

      而且,主贴中所引实验貌似并没有对糖人的寿命做出限制,也就是说,只要实验的持续时间足够长,最后能进入糖资源极富区的,肯定都是伟人级别的糖人。如果这个实验的时间再足够长一些,到最后,整个糖人地图里能存活下来的糖人全部都是“伟人级”的糖人了。

      另外,就算糖山地图足够大,大到“伟人级”糖人一次看不到两个资源相差级别的边界,它的6格视野、1单位消耗也会给它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容错性。

      而且,按照主帖中所引用的实验,“伟人级”糖人的出现概率是相当高的,达到了1/24,每24个新生糖人中,就可能出现一个“伟人级”糖人。

      总之,我觉得这个糖人实验的最大启发在于: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不平衡的利益分配)会造成财富获取的不平衡。当然,这个结论基本上就是一句谁都知道的废话,而且这个结论还是建立在“一定的空间内只能容纳一定的糖人”这个基础之上的。

      若主帖中实验允许同一格子存在多个糖人,也就是如果允许资源共享的话,那么,不管糖地图的资源如何的不均衡分布,整个地图上所有的糖人都将获得、并且仅获得能维持它们生存的糖,并且,糖人数量将达到一个“与所有糖人的消耗因子有关的”固定的最大数,多出生的糖人会被饿死。

      当然,如果糖人寿命没有限制,且实验持续时间够长久的话,最后能存活下来的,肯定都是“伟人级糖人”(看到6格,每次代谢只消耗1单位)。

      • 家园 几个解释

        1,糖再生是均速的,每期长一个单位。换言之,是公平的。例如糖山一格4个单位,吃后4期长满。

        2,富人和穷人特点与能力和出身资源间似不存在高度相关性。否则你看到的最终模拟结果将不是两极分化而是随机分布。

        3,实验周期必须很长,研究者要观察的是长期趋势。短期异动没有什么参考意义。你也可设成1000个糖人或者任意数量,但是趋势上的结果基本没有变化。

        4,寿命有限制。扩展版的还有生育。

      • 家园 我认为财富不均衡是自发现象

        即使资源分布均衡,人的活动可以迅速改变自然均衡。因为人群有自发的不均衡聚集度,这将导致获取资源的成本差异,继而人为地将资源的自然均衡状态改变为不均衡状态。

        • 家园 资源分布均衡并不会导致贫富分化,出现贫富分化的原因是交换

          资源分布是静态的,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只会造成资源获取量的不平衡,而不会产生贫富分化。

          贫富分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描述的是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

          当资源能用于交换时,资源占有量多的人,可以将资源占有量上的优势转化为交换中的优势,从而从交换中获取更大的利益(相对其它参与交换的人而言),才会产生贫富分化现象。所以,只有资源交换,持续的资源交换,才有可能产生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的现象。也只有当资源可交换、交换活动能持续进行时,贫富分化才能可能发生。

          若资源不可交换,则只会产生资源获取量上的差异,而不会产生贫富分化现象。

          就像糖人实验里的一样,实验统计出来的糖人对糖获取量/糖的消耗量,只是资源获取量上的差异,而不是贫富分化。穷糖人在生命周期内所获取的糖量/所消耗的糖量,在0-27之间,是稳定不变的。如果是贫富分化,则糖人在生命周期内的糖获取量/消耗量,会随着实验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而糖人实验后期,出现了少数糖人在生命周期内获取巨大糖量的现象,这个可以用出现了“伟人级糖人”来解释,并不能说明在“资源不能交换”的糖人世界里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糖人实验统计出来的糖人对糖获取量/糖的消耗量,在我看来,是一个被有意识选中的数据,用于得出一个裁剪过的结论。

          主帖想告诉大家:糖人实验的结果证明,贫富分化是必然的。

          但实际上,在主贴所引用的糖人实验环境中,每个糖人在生存期内的糖获取量/糖消耗量,取决于糖人能活多久,在糖人本身的寿命无限、只能被饿死的设定之下,糖人的实际生存寿命取决于糖人的先天条件(视野的宽度、消耗的速度),以及出生时的周边环境,用主帖的话说,糖人平均的实际生存期,在于你个体智商有伟大、以及环境有多好,简而言之,就是拼生得有多好。

          • 家园 我强调的是贫富分化的自发本质

            这个实验的前提是资源分布不均衡,符合我们日常观察,即自然资源分布天然地不均衡。其结论是因此而导致的贫富分化的先天性,有强烈政治经济学意义。所以我认为,不管作者实验假设、结论或个人政治立场如何,这个实验有必要改进,特别是在资源均衡分布条件下模拟,再对比讨论。我对该动力学实验的直觉是(当然可能是错的),如果时间足够长,决定因素是糖人相关的变量,而不是资源分布这个常量,不管资源分布设定如何,结果一定是贫富分化。那么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将反映贫富分化的自发性,而不是先天性,其政治经济学意义就很不一样了,是不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