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1942,一个民族的饥饿碎影 -- 范适安

共:💬55 🌺350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范明回忆录》上,前面几章有关于1910年代关中饥荒描写

      看了可是印象非常深的。

      如果仔细梳理一下,近现代历史上,区域性的、以及大范围的饥荒到底发生了多少次?

      1942年的这次能上电影,估计也有国际票房的考虑?因为是由于美国记者报道的缘故吗?

      • 家园 这方面的资料以前河里有整理过,主要是民国年间的

        民国1925年后旱灾的记载

        旱灾:

        1925年;地区:四川省;死亡人数115万(载于申报1925年6月25日)

        1928-1930;地区: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山西\甘肃\绥远\察哈尔\热河;死亡人数过千万(载于李文海著<中国近代十大自然灾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9页)

        1942年;地区:河南;死亡人数3000000(载于<河南文史资料>第13辑,1985年三月第50页)

        1943年;地区:广东;死亡人数500000(载于[德]王安娜著:<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412页)

        以上资料基本选1925年后,死亡人数50万以上记载,并不代表其他旱灾死亡人数情况.

        民国1925年后,水灾死亡人数15万以上相关记载

        1930年;地区:河南新蔡;死亡人数150000(载于<大自然探索>1984年第四期,第160页)

        1931年;地区:江淮流域皖\鄂\湘\苏\浙\赣\豫\鲁8省;死亡人数42.24万人(载于<近代中国十大灾荒>,第230页)

        1938-1947;花园口决口;地区:皖\苏\豫;死亡人数89.33万(载于韩启桐\南钟万著:<黄泛区的损害与善后救济>,行政院善后救济总暑编撰委员会1948年印行,第33页)

        另外还有其他各种自然灾害的记载,死亡过百万的一次,过10万的两次次,过20万的三次,过30万的一次,此外还有罹难人数过万人的自然灾害60多次.

      • 家园 著名的《西行漫记》里就有

        《西行漫记》第六篇第二节《死亡和捐税》里就描写了北方的饥荒

        西北大灾荒曾经持续约有三年,遍及四大省份,我(指斯诺)在一九二九年六月访问蒙古边缘上的绥远省的几个旱灾区。在那些年月里究竟有多少人饿死,我不知道确切的数字,大概也永远不会有人知道了;这件事现在已经被人忘怀。一般都同意三百万这个保守的半官方数字,但是我并不怀疑其他高达六百万的估计数字。

          这场灾难在西方世界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甚至在中国沿海城市也是如此,但是有少数几个中国国际赈灾委员会的勇气可嘉的人,为了抢救一些灾民,冒着生命的危险到这些伤寒流行的灾区去。他们中间有许多中国人,也有一些外国人如德怀特·爱德华兹、O.J.托德和一个杰出的老医生罗伯特·英格兰姆。我有几天同他们一起,走过许多死亡的城市,跨过一度肥沃、如今变成荒芜不毛之地的乡野,所到之处无不感到怵目惊心。

          我当时二十三岁。我想我是到东方来寻找“东方的魅力”的。我以为自己是个冒险家,那次绥远之行就是那样开始的。但是在这里,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蓦然看到了人们因为没有吃的而活活饿死。我在绥远度过的那一段恶梦般的时间里,看到了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在我眼前活活饿死。

          你有没有见到过一个人--一个辛勤劳动、“奉公守法”、于人无犯的诚实的好人--有一个多月没有吃饭了?这种景象真是令人惨不忍睹。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皱折;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的每一根骨头;他的眼光茫然无神;他即使是个二十岁的青年,行动起来也象个干瘪的老太婆,一步一迈,走不动路。他早已卖了妻鬻了女,那还算是他的运气。他把什么都已卖了--房上的木梁,身上的衣服,有时甚至卖了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他在烈日下摇摇晃晃,睾丸软软地挂在那里象干瘪的橄榄核儿--这是最后一个严峻的嘲弄,提醒你他原来曾经是一个人!

          儿童们甚至更加可怜,他们的小骷髅弯曲变形,关节突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皮锯末象生了肿瘤一样。女人们躺在角落里等死,屁股上没有肉,瘦骨嶙嶙,乳房干瘪下垂,象空麻袋一样。但是,女人和姑娘毕竟不多,大多数不是死了就是给卖了。

          我并不想要危言耸听。这些现象都是我亲眼看到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在灾荒中,千百万的人就这样死了,今天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中国这样死去。我在沙拉子街上看到过新尸,在农村里,我看到过万人冢里一层层埋着几十个这种灾荒和时疫的受害者。但是这毕竟还不是最叫人吃惊的。叫人吃惊的事情是,在许多这种城市里,仍有许多有钱人,囤积大米小麦的商人、地主老财,他们有武装警卫保护着他们在大发其财。叫人吃惊的事情是,在城市里,做官的和歌妓舞女跳舞打麻将,那里有的是粮食谷物,而且好几个月一直都有;在北京天津等地,有千千万万吨的麦子小米,那是赈灾委员会收集的(大部分来自国外的捐献),可是却不能运去救济灾民。为什么?因为在西北,有些军阀要扣留他们的全部铁路车皮,一节也不准东驶,而在东部,其他国民党将领也不肯让车皮西去--哪怕去救济灾民--因为怕被对方扣留。

          在灾情最甚的时候,赈灾委员会决定(用美国经费)修一条大渠灌溉一些缺水的土地。官员们欣然合作--立刻开始以几分钱一亩的低价收购了灌溉区的所有土地。一群贪心的兀鹰飞降这个黑暗的国家,以欠租或几个铜板大批收购饥饿农民手中的土地,然后等待有雨情后出租给佃户。

          然而那些饿死的人大多数是在不作任何抗议的情况下死去的。

        。。。。。。他(斯坦普)弄到的数字证明,在大灾荒期间,陕西有一个县,死的就有百分之六十二的人口 ;另一县死的有百分之七十五;如此等等。据官方估计,单在甘肃一省就饿死二百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十。要是官厅禁止囤积粮食 ,交战的军阀没有干扰赈济物资的运输的话,这些人有许多是可以不死的。

          这里引述一段这位日内瓦来的调查人员关于红军到达以前在西北见到的情况的话:

          在一九三〇年灾荒中,三天口粮可以买到二十英亩的土地。该省(陕西)有钱阶级利用这个机会购置了大批地产,自耕农人数锐减。中国国际赈灾委员会的芬德莱·安德鲁先一九三〇年报告中的下述一段话充分说明了该年的情况:

          “……该省外表情况比去年大有改善。为什么?因为在甘肃省内我们工作的那一地区,饥饿、疾病、兵燹在过去两年中夺去了大量人口,因此对粮食的需求已大为缓和。”

          许多土地荒芜,许多土地集中在地主官僚手中。特别是甘肃,有“数量大得惊人”的可耕而未耕的大批土地。“一九二八到三〇年灾荒期间,地主极其廉价地收购了土地,他们从那时候起就靠修筑渭北灌溉工程而发了财”。

        就个人来说,我觉得无论《金陵十三钗》也好,《1942》也好,张艺谋和冯小刚的电影在叙述中华民族苦难的视角都不是我们从小所受教育中、历史书上那一套历史价值观。他们不够纯粹,总要抖点儿别的的东西以示深刻和文艺范儿,这点和众多小资民国范儿们得审美情趣是一致的。但是这两部影片稍微叙述了点史实,就深深的刺痛了民国粉们得玻璃心肝儿,以至于“公知们”都来不及品评弦外之意画外之音,来不及“优雅从容”的重复他们在每一部作品——哪怕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绕出一大堆晦涩的哲学与文艺评论名词,引用某些偏僻的西方文艺评论家似是而非的某句话,然后人性、价值一番,顺带嘲笑嘲笑中国人的劣根、讽刺讽刺党国的铁幕、憧憬憧憬自由世界呼吸的甜蜜等等套路。不,公知们直接破口大骂,反而是一些左派自干五们“文艺而委婉的”觉得片子不够味不够纯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自认自干五的我支持。自干五们的意见无非是再呼唤个斯诺,属于得了馒头盼猪蹄的,公知们可就真是如坐针毡了——就算借古讽今,才弄出点儿真正的“古”,就把“借”的“讽”的快逼疯了,可见这“古”该有多烂,多不堪。这几个片子一出,民国范儿们对于民国真是欲借借不得,想掩掩不掉,偏偏精神寄托还在那里,只能精神分裂破口大骂影片了。真是好!

        另外,影音版有河友从周期律的角度品论此片,着眼点在中国官僚阶级横亘千年周而复始,现在的社会又滑向民国时的社会,这似乎是中华民族无奈的、悲剧的宿命。这个论题很大很深,一讨论就肯定绕不开人的价值判断、太祖、工业化、文革一类气势磅礴的话题,因而也不打算讨论。这里想说的是,如果让观众看了民国的官僚嘴脸和民不聊生的景象。对比之下,对现官僚更加警惕现时代更多思考,那么即使影片不那么纯粹,左派自干五们都应该欢迎这样的宣传。

        通宝推:向前向前,躲雨的猫,卢比扬卡,发了胖的罗密欧,
      • 家园 要是没有美国记者的报道,估计今天都没多少人知道这事了

        果粉们更要高唱蒋公了

        • 家园 太多人不知道了,不仅是果粉

          我姐看过电影后马上给我电话,问我是不是真的,我只好给她扫盲。

          汗啊,她长沙大火花园口啥的,都不知道,难怪对常凯申没太多恶感,这次我塞了一大堆资料给她,让她补补课吧。

          姐夫河南的,居然也不知道,耻辱啊。

          • 家园 河南很多人都是外地移民过去的。
          • 家园 那多半不是豫北的,或者说是郑州之类的省城的人

            河南也很大的,北部属于中原文化圈,南部信阳一带属于楚文化圈中的淮河系统,西部又跟陕西搭上界。

            • 家园 信阳那个地方没有那么简单。

              湖北的人我见的多了,信阳的人我也见得多了。这两个地方实际上差的远呢。尤其是几种湖北方言,不管是鄂西土家族的还是武汉地区的,我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信阳我感觉是南北多个地区移民的产物。有说豫北话的、有说淮北话的、有说西南官话的、还有说类似于东南方言的(有些信阳人说普通话简直就和广东人说普通话差不多)。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 家园 那就不知道咯,我见过的不多

                见过的都是一副南方人长相,吃大米....话说回来虽然似乎信阳成为移民避风港,但历史上灾害也不少,比如58-61年的时候...

                类似的移民避风港有不少,据我接触到的,湘西也是这种地方,东南西北的人全都有,而且现在都号称自己是土家族,估计多半是避祸的考虑...

            • 家园 是临颍的

              大概因为他父亲也是广东人,后来分配到河南工作的,所以不甚了解。

              • 家园 应该不是本地

                我就是临颍的,太爷兄弟三个在42年饿死俩,包括我亲太爷,大太奶奶不得不带孩子改嫁,好在后来挺过来了;小时候听家里人讲古,关于饥荒提最多的就是42与59,至于59,外婆一家(许昌的)倒是在那个时候逃荒到宝丰。

                1942,办公室里的一个果粉去看了,回来大讲59七千万,饿死三千万,该生未生四千万,让人无语。当然,这也是现政府的历史污点,如果以后能有导演不因为政治原因本着改过反省的态度拍出来,我会非常非常高兴的。

      • 家园 国际化嘛,扯上国际总是好的。
    • 家园 中国人吃饱饭的历史并不长

      我是挨过饿的80后,大学时候同学聚餐,我一直是最后一个放下碗筷,还要打包的人。到现在,同事们也常常拿我饭量大不挑食,狼吞虎咽来当笑话讲。

      饱汉子不知饿汉饥,中国人吃饱饭的历史并不长。

      我心里总是有对饥荒的恐惧。

      通宝推:小书童,
      • 家园 del

        中国人真正吃饱了我看最终还是要感谢科学昌明,良种,化肥,农药的大规模使用。只要不再瞎折腾,饥荒就不再是最大的噩梦。

      • 家园 这句话让人流泪

        中国人真正吃饱了我看最终还是要感谢科学昌明,良种,化肥,农药的大规模使用。只要不再瞎折腾,饥荒就不再是最大的噩梦。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