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1942,一个民族的饥饿碎影 -- 范适安
关于饥饿,我们大多对它的认知还是来自于传说。
1942,也就是我出生前20年的事。20年,似乎没有多远。而更多,在我的长辈嘴里听来的是1954年安徽水灾和60年代初的3年自然灾害。选1942这个年代的河南旱灾来拍,可能历史的启示性更为强烈。
几个灾民家庭、一个河南乡村、东家和佃户、吃大户的刁民和土匪、基督布道者、民国政府基层乃至省市官员、一国统领、日寇侵略军。这些人物在河南旱灾、在外患当前的背景里,演绎着一出民族低潮的人间惨剧。
这个故事的拿捏在于历史沉荷下的隐忍,这一点导演在有条不紊的影视叙事中做到了。据说张国立扮演的老东家从逃荒(他自己认为是避灾)开始的一家人到最后他 的唯一亲人小孙子捂死在他的怀里,导演就是不让他流泪。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你看。不仅要打碎,而且要有技巧的、精致的打碎,而做到这些就 是片子里细节对主题的镶嵌。比如日本军官精致的杀人设计及潇洒的收刀入鞘;比如蒋总统给河南省长早餐掰的一枚清水煮鸡蛋;比如被卖到妓院的老东家女儿因饿 极乍饱后的弯不下腰来;比如卖妻换裤的细节;比如日军空袭投弹手如游戏般的杀人;再比如“逃荒上吊都没有房梁”对白的黑色幽默。。。等等等等,情节走向的 节奏配合着大牌演员的入戏演绎可谓严丝合缝,精到之处可圈可点。如果说有遗憾,我只想说两点:一是和历史照片比,现代人还是“演”的太有神了;再是片子的 叙事调动太有条不紊了,而这一点恰恰会冲淡这段凄风苦雨的历史的原味性。仿佛一枚印,边角太整齐了就会降低它的沧桑感。
现代人可能很少能体会饥饿的感觉了。相反,现代病大多来自于过饱或油水过重。对于60后,除了少儿时期对厉行节约习惯的养成,我想70后、80后乃至90后已经很少对饥饿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了。这部片子的内涵,可以就饥饿本身唤起启迪,当然也可上升到阶级仇民族恨。
就饥饿本身来说,我对它的认知大多来自外婆。外婆是安徽人,对54年发大水饿死人是她老生前常唠叨的话题。她给我想象的场景是一口米汤可以救一条命;而在 难民集中的火车站,一桶稀饭可以被灾民哄抢的地下的一点米脂也会被用手指抹在嘴里。人被饥饿肆掠的时候大约像濒死的鱼一样是呆滞而空洞的吧,也许会像“卖 火柴的小女孩”一样会在幻觉中进入天堂。这让我咀嚼度日如年里的“度”字,它远没有“超度”那么有宗教意味,“度”就是苦熬,苦熬就是等死。所以 《1942》里,有“还是死了好”的生不如死的感叹。
人的经验往往局限于一个时代,过去时代有的不代表未来不会发生。天灾也好、人祸也罢,只要有人存在就有人间悲喜剧。《1942》是个警示、是个提醒,用升华了的生活,让我们艺术的体会一段民族的饥饿碎影。有可能的话,带孩子看看,值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byrg.html
我是挨过饿的80后,大学时候同学聚餐,我一直是最后一个放下碗筷,还要打包的人。到现在,同事们也常常拿我饭量大不挑食,狼吞虎咽来当笑话讲。
饱汉子不知饿汉饥,中国人吃饱饭的历史并不长。
我心里总是有对饥荒的恐惧。
看了可是印象非常深的。
如果仔细梳理一下,近现代历史上,区域性的、以及大范围的饥荒到底发生了多少次?
1942年的这次能上电影,估计也有国际票房的考虑?因为是由于美国记者报道的缘故吗?
一次国情教育。
没有粮食,是要饿死人的。
可惜他们六零后的家长宁可自己自杀给她们当粮食,也不愿委屈了自己的独苗。。。。
70后的那就更多了 :)我现在还是要求家里不剩饭。
周五公司聚餐的时候我总是点最大份的,比如下边这个, 还贼快的全吃完。
全公司都知道这个最slim的中国人特别能吃.
但是难道今天说这话的人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
当你越来越看不惯年轻人做派的时候,很可能是因为你已经老了
别太杞人忧天,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
果粉们更要高唱蒋公了
《西行漫记》第六篇第二节《死亡和捐税》里就描写了北方的饥荒
这场灾难在西方世界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甚至在中国沿海城市也是如此,但是有少数几个中国国际赈灾委员会的勇气可嘉的人,为了抢救一些灾民,冒着生命的危险到这些伤寒流行的灾区去。他们中间有许多中国人,也有一些外国人如德怀特·爱德华兹、O.J.托德和一个杰出的老医生罗伯特·英格兰姆。我有几天同他们一起,走过许多死亡的城市,跨过一度肥沃、如今变成荒芜不毛之地的乡野,所到之处无不感到怵目惊心。
我当时二十三岁。我想我是到东方来寻找“东方的魅力”的。我以为自己是个冒险家,那次绥远之行就是那样开始的。但是在这里,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蓦然看到了人们因为没有吃的而活活饿死。我在绥远度过的那一段恶梦般的时间里,看到了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在我眼前活活饿死。
你有没有见到过一个人--一个辛勤劳动、“奉公守法”、于人无犯的诚实的好人--有一个多月没有吃饭了?这种景象真是令人惨不忍睹。挂在他身上快要死去的皮肉打着皱折;你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他身上的每一根骨头;他的眼光茫然无神;他即使是个二十岁的青年,行动起来也象个干瘪的老太婆,一步一迈,走不动路。他早已卖了妻鬻了女,那还算是他的运气。他把什么都已卖了--房上的木梁,身上的衣服,有时甚至卖了最后的一块遮羞布。他在烈日下摇摇晃晃,睾丸软软地挂在那里象干瘪的橄榄核儿--这是最后一个严峻的嘲弄,提醒你他原来曾经是一个人!
儿童们甚至更加可怜,他们的小骷髅弯曲变形,关节突出,骨瘦如柴,鼓鼓的肚皮由于塞满了树皮锯末象生了肿瘤一样。女人们躺在角落里等死,屁股上没有肉,瘦骨嶙嶙,乳房干瘪下垂,象空麻袋一样。但是,女人和姑娘毕竟不多,大多数不是死了就是给卖了。
我并不想要危言耸听。这些现象都是我亲眼看到而且永远不会忘记的。在灾荒中,千百万的人就这样死了,今天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中国这样死去。我在沙拉子街上看到过新尸,在农村里,我看到过万人冢里一层层埋着几十个这种灾荒和时疫的受害者。但是这毕竟还不是最叫人吃惊的。叫人吃惊的事情是,在许多这种城市里,仍有许多有钱人,囤积大米小麦的商人、地主老财,他们有武装警卫保护着他们在大发其财。叫人吃惊的事情是,在城市里,做官的和歌妓舞女跳舞打麻将,那里有的是粮食谷物,而且好几个月一直都有;在北京天津等地,有千千万万吨的麦子小米,那是赈灾委员会收集的(大部分来自国外的捐献),可是却不能运去救济灾民。为什么?因为在西北,有些军阀要扣留他们的全部铁路车皮,一节也不准东驶,而在东部,其他国民党将领也不肯让车皮西去--哪怕去救济灾民--因为怕被对方扣留。
在灾情最甚的时候,赈灾委员会决定(用美国经费)修一条大渠灌溉一些缺水的土地。官员们欣然合作--立刻开始以几分钱一亩的低价收购了灌溉区的所有土地。一群贪心的兀鹰飞降这个黑暗的国家,以欠租或几个铜板大批收购饥饿农民手中的土地,然后等待有雨情后出租给佃户。
然而那些饿死的人大多数是在不作任何抗议的情况下死去的。
这里引述一段这位日内瓦来的调查人员关于红军到达以前在西北见到的情况的话:
在一九三〇年灾荒中,三天口粮可以买到二十英亩的土地。该省(陕西)有钱阶级利用这个机会购置了大批地产,自耕农人数锐减。中国国际赈灾委员会的芬德莱·安德鲁先一九三〇年报告中的下述一段话充分说明了该年的情况:
“……该省外表情况比去年大有改善。为什么?因为在甘肃省内我们工作的那一地区,饥饿、疾病、兵燹在过去两年中夺去了大量人口,因此对粮食的需求已大为缓和。”
许多土地荒芜,许多土地集中在地主官僚手中。特别是甘肃,有“数量大得惊人”的可耕而未耕的大批土地。“一九二八到三〇年灾荒期间,地主极其廉价地收购了土地,他们从那时候起就靠修筑渭北灌溉工程而发了财”。
就个人来说,我觉得无论《金陵十三钗》也好,《1942》也好,张艺谋和冯小刚的电影在叙述中华民族苦难的视角都不是我们从小所受教育中、历史书上那一套历史价值观。他们不够纯粹,总要抖点儿别的的东西以示深刻和文艺范儿,这点和众多小资民国范儿们得审美情趣是一致的。但是这两部影片稍微叙述了点史实,就深深的刺痛了民国粉们得玻璃心肝儿,以至于“公知们”都来不及品评弦外之意画外之音,来不及“优雅从容”的重复他们在每一部作品——哪怕是《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绕出一大堆晦涩的哲学与文艺评论名词,引用某些偏僻的西方文艺评论家似是而非的某句话,然后人性、价值一番,顺带嘲笑嘲笑中国人的劣根、讽刺讽刺党国的铁幕、憧憬憧憬自由世界呼吸的甜蜜等等套路。不,公知们直接破口大骂,反而是一些左派自干五们“文艺而委婉的”觉得片子不够味不够纯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自认自干五的我支持。自干五们的意见无非是再呼唤个斯诺,属于得了馒头盼猪蹄的,公知们可就真是如坐针毡了——就算借古讽今,才弄出点儿真正的“古”,就把“借”的“讽”的快逼疯了,可见这“古”该有多烂,多不堪。这几个片子一出,民国范儿们对于民国真是欲借借不得,想掩掩不掉,偏偏精神寄托还在那里,只能精神分裂破口大骂影片了。真是好!
另外,影音版有河友从周期律的角度品论此片,着眼点在中国官僚阶级横亘千年周而复始,现在的社会又滑向民国时的社会,这似乎是中华民族无奈的、悲剧的宿命。这个论题很大很深,一讨论就肯定绕不开人的价值判断、太祖、工业化、文革一类气势磅礴的话题,因而也不打算讨论。这里想说的是,如果让观众看了民国的官僚嘴脸和民不聊生的景象。对比之下,对现官僚更加警惕现时代更多思考,那么即使影片不那么纯粹,左派自干五们都应该欢迎这样的宣传。
很大程度是爹妈不靠谱,不得不自立引起的
作为差几天就是80后的70后,虽然也是农村,但是靠近黄河,人均也有近3亩地,父母又是全村数一数二的特别勤快的人,我们家小麦棉花亩产量一直比邻居们高,自己也从小就没挨过饿。甚至有个非常快乐的童年。
从小家里院子里有杏树、枣树和柿子树。亲戚家有核桃树,李子树,梨树,石榴树等,地里还有野生的酸枣、桑葚等。家里每年都种各种瓜果蔬菜,冬天爸爸还拿小麦换很多橘子苹果给我吃,当时也很能吃,一天吃5,6个苹果。现在家里种苹果了,一天吃2个肚子都不舒服了。
小时候就是吃肉少,只有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能吃肉,记忆最深的就是过年或是端午中秋等节日爸爸煮肉的时候把骨头给我啃,那是每年自己都向往的时候啊。家里有牛和鸡,但是都没吃过自家的鸡肉,只是每天有鸡蛋吃。
上初中前是我最幸福的时候了,上了初中,因为住校,吃的质量降低了好多,学校的饭吃不饱又差,每天两顿饭,劣质的一碗烩菜和一个疏松的全是碱疙瘩的馒头就是一顿饭。每周从家里拿十几个馒头和凉菜补饿,呵呵,正是发育的时候啊,就这么废了,住的也特别差啊,就是十几米的通铺,住30个人,冬天冷的大家挤在一起,半夜老鼠经常在被子上跑来跑去。
我姐看过电影后马上给我电话,问我是不是真的,我只好给她扫盲。
汗啊,她长沙大火花园口啥的,都不知道,难怪对常凯申没太多恶感,这次我塞了一大堆资料给她,让她补补课吧。
姐夫河南的,居然也不知道,耻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