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自动化的迷思 -- 晨枫

共:💬108 🌺816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自动化能不能拯救美国,俺不知道。可是自动化代表着机械产业

      抗拒潮流大势,咱们将跟人家差的越来越远。

      自动化能不能拯救美国,俺不知道。我们是做容器的,我们这样的小企业也在引进自动化,我们这个行业也在慢慢尝试自动化。譬如,以前的一个换热器几千根换热管,都是一根一根慢慢焊,现在都在尝试自动焊接机焊接,质量可靠速度快。自动化也许现在不能提供很多解决方案,但它终将成为机械行业的主流。人类解放自身的渴望以及在机械行业以及数控行业的进步,必将使自动化越来越普及。

    • 家园 机器学习是未来的趋势

      但有风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自动化是把责任从技能转移到技术

      晨大是化工专业的,可以关注一下制造业30多年前兴起的CIMS、FMS等自动化制造理念的兴衰。

      在80s-90s中国投入上千亿发展CIMS,养出了一堆专家院士。美国也类似,但是看看这帮人现在在干什么,就明白了。

      • 家园 正是关注了CIMS和FMS才写了这一段的

        100年前,机械化是趋势;现在固定程式的自动化是趋势;以后,机器学习是趋势。一代一代趋势下去,还是同一个道理:什么也代替不了对过程的深刻理解。改变的是,除了对过程本身需要深刻理解,还需要对程式和机器学习过程具有深刻理解。人类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化了,而是复杂化了。

        通宝推:波波粥,
        • 家园 如果能早些年看到师兄这句话就好了

          一代一代趋势下去,还是同一个道理:什么也代替不了对过程的深刻理解。

          我是在工作了以后才领悟到这个道理的,在领悟到这个道理以后我工作、对事物的认识实实在在的上了一个台阶,它在方法论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前些日子我和我带的实习生聊天的时候,和他讲,这个道理以及从它衍生出来的方法论才是核心know-how

    • 家园 活在机器里的孩子

      在自动化行业只待了不长时间,但印象比较深刻,纯粹自动控制技术上的问题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但是对文中有些看法觉得还是没进入这个行业去看。

      1、需求,需求总是最重要的。国内这些年工业发展速度很快,对自动化设备和自动化工作人员的需求极多,但是过去几年社会上能供应的自动化工程师比较少,基本上还是各个企业都在慢慢培养中,毕竟一个工程师,尤其是高级工程师是要几年的时间来学习,几年的时间来积累经验,然后自然而然,有所领会。所以国内工程师会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从一大批初学者,到一大批基础工程师,到一大批高工,慢慢来。

      2、产业循环的形成。社会有需求,人才配备了,设备当然更加需要了,早些年国外的企业在国内生意好的不是一般的好,一个项目负责人有可能会同时负责一个以上的项目,而且后面还有好多项目堆着,我记得2004年,西门子中国自动化部门接到的业务已经排到2008年以后了,该部门里来回游荡着国内各个厂家来做项目的工程师,数量远远超过西门子的工作人员。在国际巨头吃的胀不下去的时候,国内的一些自动化企业也在慢慢的发展着,高端点的去做PLC,低端点招一批工人,专门给人接线做一些自动化控制柜的简单活。活的远没有国际巨头那么滋润,但是好在总有口饭吃,慢慢也在成长。各地城乡结合带的小钣金厂也大有专门以做控制柜,自动化设备外面那层铁皮生存的。几年前当我游荡在城乡结合带,在各个看似关门闭户的小钣金厂中流窜找合适的供应商的时候感慨,卫星上肯定看不出,这些连水泥路面都没有的地方隐藏着一批产能惊人的生产基地,搞线切割的比办证的都多,那些生产机床的厂子不晓得业务有多好,哦,他们也是需要自动化的,一个个产业循环就这样出现了。

      3、循环中的上升。当我刚进入厂里,做个小学徒的时候,我是一窍不通的,一个理科毕业生,在国内的就业形势中,进入社会对自己的第一个认识就是自己好像什么都觉得能看懂,但是什么具体技能都不会。进厂后跟着老工程师们干,当然所谓老,也不过比我们大了七八九十岁而已。那时就听他们说,XX工程师好厉害,自己编写了神经网络的算法程序来对设备的故障情况进行提前预知,说的好神奇好厉害好高不可攀。我在和大家一起露出无限崇拜的表情后,心里在嘀咕:这神经网络算法程序我在学校里也是颇写了一批的,各种算法数学建模,程序编写什么的也是在国家竞赛里几进几出的,搞个这算法至于这么夸张么。但是当我做久了,慢慢我明白了他们的心态,之前的很多工程师,都是在现场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实践经验无比丰富,但是理论基础非常空虚,有些工程师以前是工人,自己函授或者自学慢慢学成,所学也都是基于现场,基于设备,基于本企业工艺流程和自动化控制方式,基于所有看得到的东西。而很多算法,设备内部的光电转换工艺,大量设备运行中的衔接,故障的概率统计和估算,从几个简单信号进行逻辑推理,发现真正故障原因,神经算法和其他预知算法的运作方式等等,对他们来说太抽象了,但是他们慢慢摸到这一步了,还会慢慢摸下去,太不容易了,这就像是街头混混打架打出内力来了,草都赶上树高了。现在像我一样,从学校里学了好多自己觉得无用知识的人来到了工业现场,拜他们当师傅,那是应该的,首先该学的就是这精神。当然我直到离开企业,都没说过自己写过神经网络算法。

      对自动控制进行比较基础的理论研究这方面,我就不了解了,不过我想需求的力量如此之大,这方面应该也会有更多的人去搞。

      中国人口这么多,工业搞不好 ,自动化搞不好,那连饭都要吃不上,人都要互相倾轧,社会要动乱,战争要爆发,以后搞好是自然地,搞不好是不正常的,没什么其他的,都是被逼的,被逼的。

      没压力的国家咱没去过,不知道,就像海里的孩子,不知道陆地上的孩子不会游泳,怎么生活。

      通宝推:jingshui,黄土布衣,海峰,不远攸高,北纬42度,
      • 家园 附议 jyzh, 多写点实践体会吧,至为珍贵, 我的体会

        大学学的课程都是精华,从实践摸爬滚打多年之后精炼出来的。

        可是大学生没有摸爬滚打的经验, 反而对这些精华就不领情, 没有悟性。

        而且这好像是教育界无法解决的问题。

        就好像我们把自己 “浓缩的人生智慧”讲给子女听, 子女却不以为然一样。

        我工作以后几个最激动人心的瞬间就是: 突然意识到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是大学课本上有的。 回去翻旧教材, 一顿恶补以后, 解决问题的境界立刻高屋建瓴。

        得到突出业绩, 奖励,提职之后就纳闷: 当初这门课我怎么还挂科了呢?

      • 家园 赞这句

        慢慢我明白了他们的心态,之前的很多工程师,都是在现场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实践经验无比丰富,但是理论基础非常空虚,有些工程师以前是工人,自己函授或者自学慢慢学成,所学也都是基于现场,基于设备,基于本企业工艺流程和自动化控制方式,基于所有看得到的东西。而很多算法,设备内部的光电转换工艺,大量设备运行中的衔接,故障的概率统计和估算,从几个简单信号进行逻辑推理,发现真正故障原因,神经算法和其他预知算法的运作方式等等,对他们来说太抽象了,但是他们慢慢摸到这一步了,还会慢慢摸下去,太不容易了,这就像是街头混混打架打出内力来了,草都赶上树高了。

        努力和经验真的是没法替代的。学校里也根本没办法教经验

      • 家园 看了你写的两篇文章,写的很好

        多写一些,介绍一下经历和感触吧?

        • 家园 请原谅一个粗心的人

          刚刚才注意到你对我说话,我到这里来的时间断断续续,往往是想到什么说两句,说完了,也许又离开一段时间。招呼不周,还请原谅。

          潜水久,说话少,因为可说的着实不多。

          希望能看到这迟到的回复。

      • 家园 自动化最大的难点不在于硬件和基本软件

        DCS系统的性能高点低点,系统软件性能高点低点,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花点功夫,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总是可以在功能上满足的。就像用DOS2加WordPerfect还是用Win7加Word2010写文章,关键在文章,差别顶多是配图、格式什么的,而不是文章的内容。自动化的难点在于对于过程的深刻理解,这是理论所不能代替的。最好的医生是最了解病人的医生,而不是生理学家、药学家、病理学家,哪怕是得诺贝尔奖的大家。问题的解决在于工具的最优应用,但工具本身的好坏并不是决定性的。阿波罗时代的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水平大大不及现在,但那一代人对航天控制具有深刻理解(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汗与血里练出来的)。神经元网络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但想到而且正确应用神经元网络,这才是了不起的,具体编程方面,大不了找一个人来编就是了,花公司里几个钱的事。

    • 家园 非常好。来说两句关于机器学习的事情

      首先,完全同意这样的意见:没有了中低层,高层就是无本之木,早晚要枯萎。这是美国的重大问题。他们如果要再工业化,必须要能够把中低层都再做起来才行。至于是否能够,就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他们的整体的社会问题,的确困难重重。不过,我想大家还是要看到美国社会的活力。有活力,困难总是能够克服的。

      我其实想说的是机器学习。先举个例子。不知大家是否看美国的电视片“How to Make It”?其中有很多工业自动化线的介绍。记得有一次看他们的可口可乐饮料的灌装自动线,自动线上有很多机器人,对其中的一个机器人有比较深的印象。压制好的铝罐从自动线上流水而来,速度很快,估计每秒过10个,那个机器人有摄像头,有智能判别,可以辨别铝罐是否合符质量要求,如果不符合,就把那个铝罐踢出去。不知道具体怎么做智能判别的,不过从电视上看,是有一个软件,对实时获取的图像,在屏幕上和已有的模板做对比,然后决定是否踢出。应该说,这是比较简单的模式识别的软件。不过,虽然是相对简单的软件,正如晨枫说的,要支持这个软件和实施操作,需要一个不小的支持队伍。特别的是,如果这个自动线是柔性的,可以生产多种罐的,每过若干天就换生产的内容,要支持这个机器人的队伍就更大一些。

      但是,如果这个机器人具备了比较强的机器学习能力,那么需要的支持队伍就可能要小一大截。目前的机器人,多半都达不到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能够做模式识别,其实还是靠的是很仔细的编程,也就是说通过人工,慢慢磨合,获取数据,然后把这些数据编进程序里面。不过,机器学习也正在上来。机器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后,这些大量的人工,就可以省去,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完全意义上的人工智能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比现在进一步,先让机器具备某种学习能力,特别是非常专注的方面的能力,例如那个判断罐子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的能力,还是可以有很大帮助的,在若干领域,也有可能起到生或者死的作用。

      我们有另一个帖子专门讨论机器学习等事情:围绕脑科学而发生的若干玄想链接出处

      • 家园 我经常看《How to make it》

        你说的那个“验罐机器人”,我想应该是检验铝罐上的印字(我是在关于“海涅根”啤酒厂的纪录片里看到的,应该和你说的系统类似)。铝罐上的印花是一次刷成,为避免刷歪或高低移动,用这个系统验货,每个铝罐经过时,都拍一张照片,然后用这张照片同电脑里设置的“标准照”作全尺寸比对,差若干个0.1毫米就踢出。这个系统,只比对图案,不负责检验铝罐品质。

        至于说机器学习,这里有一个实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有一个课题组,组建了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仿真大脑”Spaun,由250万个模拟神经元组成。比如,由一个摄像头“看”某静物,经过这个高仿大脑“想”,再用一个机械臂模仿着画出来。这类婴幼儿的动作(包括思考和回答问题),Spaun可以胜任8种任务,而且可以通过智商测试。

        而Spaun最新的研究成果非常有趣,就是这个仿真大脑,同样具有人类大脑的缺点,该迷糊时也不含糊。比如,听完问题后需要想片刻再回答------而科学家们本以为运算以毫秒计,提问的人是感觉不到这“片刻”的。而且,要Spaun记忆一组长数字时,它会只记得首几位和末尾几位,对中间的数字很模糊------这是我们人类记忆自己的信用卡的标准动作------而科学家们本以为记忆对于Spaun根本不是问题,想象力才是问题。

        这个课题组的领衔教授,居然是哲学系的,看来“人造马克思”已经不远哉。

        外链出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感觉spaun其实没有突破

          spaun能做的每一项任务,现有的、大家不认为有智能的神经网络都能做。而且我得说这些任务都很简单。

          spaun的变化有两点:1) 让连接神经网络时,参照了大脑的分区;2)让spaun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

          有了第一点,spaun的结果解释可以比较fancy。比如在数字识别任务中,原来一团糟的神经网络中,某个神经元在运算,你没法做出任何解释,现在你可以说,视觉神经区在工作。但是,其实这个结果在做之前就能想到。你只让摄像头和视觉神经区有连接关系,我们还能期待别的什么结果吗?

          关于第二点,Spaun其实感觉不到我们在让它学习多个任务,它只感觉自己在学习一个复杂任务而已。

        • 家园 这个讨论非常好,和我们的讨论很接近,请过去参加

          我们的讨论是:围绕脑科学而发生的若干玄想链接出处

          我也把你的帖子链接过去了。欢迎参加讨论。我看来,这将是今后若干年的经济热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