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汉朝故实 -- 曹仲德

共:💬37 🌺214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汉朝故实

    汉朝故实之一:“吾”和“朕”

    我们知道,“朕”这个词本来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自称,到了秦朝建立,这个词就有皇帝一人能用了,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张口闭口朕如何如何是电视剧和文学作品赋予汉朝皇帝的特有形象,这给人一种汉朝皇帝历来是妄自尊大的感觉,就好像一个局长三句不离“本局长如何如何”一样,纯粹就一暴发户形象

    实际上从《汉书》的记载来看,汉朝皇帝在和臣子在私下谈话的时候,和普通人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他们并不怎么用“朕”这个自称,而多数用“吾”或者“我”,连君权思想最严重的汉武帝也不例外,比如他和田吩谈的话。田吩是丞相,开了一长串用人名单,时间久了,武帝就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你用人用完没有,我也想用几个人呢)。再比如汉武帝因为打仗搞得国库空虚,号召大家捐款,大家都没反应,只有一个养羊发了财的卜式跑出来响应号召,汉武帝很高兴,想封他当个小官,卜式推辞说,我不会当官,只能放羊,汉武帝回答说,“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我在上林苑中有羊,想让你来放牧)。

    汉朝皇帝也用“朕”,但绝大多数是在公共的正式的场合,比如下诏书等等。但现在现在却是不管什么场合,总让他们开口朕闭口朕,这就有些变了味道。就好像汉朝皇帝本来平居都穿得很随便,只在公众场合为了显得正式些才穿西装,而现在是不管什么场合,总要安排他们一身名牌西服出场,搞得好像他们是一些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存折有几位数的暴发户一样。

    汉朝皇帝里面刘邦是个老粗,和别人说话不高兴了,动不动就来个“乃翁”(相当于现在说“老子”),可见对别人是不讲礼数的;而对于别人对自己的礼数,也同样不讲究,后人送他一个“无可不可”的考语,就是说他的不讲究。他不但谈话用“吾”“我”,连诏书也往往这样说话,直到死前的诏书都还是“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云云。

    刘邦是不讲究,而刘秀则是刻意谦逊,刘秀是太学生,对待大臣和家人很有点谦谦君子的风度,他的姐姐湖阳公主是怎么称呼刘秀呢,不是“皇上”,也不是“陛下”,而是直呼刘秀的字“文叔”。

    元宝推荐:香山居士, 通宝推:heraclus,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清代皇帝自称也是为“我”,不用“朕”特别在口语中

      当然朱元璋也是如此。“朕”用来自称大部分都是第三者记录的时候转写

    • 家园 【原创】汉朝故实之五:关于禅让

      第四则谈了一些让清朝人赵翼心惊肉跳的“狂悖”奏章,下面则是一些汉朝儒生的奏章,足以让后世的理学夫子目瞪口呆。

      汉昭帝时睦孟推演易理以为当有天子兴于民间,上书:“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也就是直接叫皇帝退位让贤,结果被霍光砍了头。

      汉宣帝时盖宽饶又上书:“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若四时之运,功成者去,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汉宣帝将奏章交御史追究,盖宽饶引佩刀自经于北阙下,这也是劝皇帝退位让贤的,距离睦孟之诛不过二三十年

      汉成帝时谷永又有上书:“白气起东方,贱人将兴之表也;黄浊冒京师,王道微绝之应也……急复益纳宜子妇人,毋择好丑,毋避尝字,毋论年齿。推法言之,陛下得继嗣于微贱之间,乃反为福。”谷永说王道微绝,贱人将兴,实际和睦孟说的当有天子兴于民间是一个意思,至于建议汉成帝广纳微贱以求后嗣于其中,也是睦孟禅天子位于民间主张的变通。

      董仲舒开创的西汉儒学(准确来说是儒学里面的齐学),其中一个重要命意就是天命的转移,天命有盛有衰,不是始终眷顾一家一姓,具体到人事上,就是天下非一姓之天下,一朝国运衰落被其他朝代取代,这是很自然的事,董仲舒有句著名的话,乃是“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也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

      董仲舒的学术推演至极致,就是显示出国运衰落的迹象时时,皇帝应该主动退位让贤,睦孟盖宽饶不惜被砍脑袋也要坚持的,就是这种思想,汉朝自汉元帝之后儒学大兴,这种天下非一姓之天下的思想被广泛接受,谷永说贱人将兴,劝汉成帝纳民间妇人生子继位,求后嗣于民间,汉成帝也不会责难他,这就是因为风气已经如此了,当时连汉朝的宗室刘向也都认为天命不是只眷顾我们刘家一家的,对汉成帝说:“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

      这种思想实则也是一种天下为公的思想,天命无常,唯有德者居之,谁有德呢,能行义于民,上应天心则为有德,谷永还有段话:“天生蒸民,不能相治,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西汉儒生的这种思想,其立足点不在于维护皇室而在于维护天下,我看似乎要比后世以维护一家一姓之江山为己任,以为其守节或者殉死为孤忠的想法要高明些。

      后来王莽真禅了汉朝的天下,著名的文化人如刘歆,扬雄,桓谭还是做自己的官,起来反对的人很少。这是后世理学夫子痛心疾首的,说是满朝文武,只见阿附奸党,就没见人忠义愤发要和乱臣贼子不共戴天,西汉的风气也太恶劣了,明朝的王夫之进一步议论,这都是因为西汉儒学不兴,所以朝臣鲜廉寡耻的缘故。他这话恐怕是恰好说反了,之所以大家对王莽的禅位视为理所当然,正是董仲舒学说大兴,大家视天命由有德者居之为理所当然的结果(至于王莽实际上是不是有德,那又是另一回事了)。王夫之生在明末,把是否维护刘家的江山作为评价西汉人礼义廉耻的依据,这也就是所谓时代给他的局限性了。记得以前有人说过,好的制度下的昏君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比坏制度下的英主还强些,我想汉桓帝对于“狂悖”上书的态度会令很多圣主汗颜,这可算这句话的一个注解。也许我们还可以说,坏的制度下思想家的一些见解,未必会比好制度下的普通人高明。

      钱穆 《秦汉史》对王莽和新朝的影响的评价是我所读过的最精辟的,大意是说:这以后,汉儒五德三统求贤禅位之高调遂不复唱,万世一姓之观念重新统治天下,这是一代风气中尤其重要的,而后世论史者不着墨于此,汲汲于计较王莽一人的是非功过,这是值得感叹的呀。

      • 家园 顾炎武有亡国与亡天下之辨

        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第十三《正始》。

      • 家园 在现代政党诞生之前,家天下是最不坏的选择

        天下有德者居之。。。谁会觉得自己无才无德啊?那是无一日有安宁。

        稳定才有秩序,稳定压倒一切。

      • 家园 明末以后的学者确实是味同嚼蜡

        坏的制度下思想家的一些见解,未必会比好制度下的普通人高明。

        深有同感。

    • 家园 不介意我转到OCEF去吧?

      实在是很有意思的。

    • 家园 汉朝,一个上升期的民族。鲜花

      偶很喜欢,曹兄继续啊。

    • 家园 长了知识

      我在马植杰的三国史里看到

      “  曹魏时,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监察官的作用日益衰退。一次当大会,殿中御史(侍御史)簪白笔侧陛而坐,明帝问此何官主何事?辛毗曰:“此谓御史,旧时簪笔以奏不法,何当如今者,直备位,但?颈识?!”,说明监察官是趋于没落了。”

      平时这些细节都注意不到的,就是马老先生尚写文言文,有些还是看不懂。

      • 家园 这些细节光看二十四史不容易看出来,专讲制度演变的书才会分析

        比如《文献通考》之类

    • 家园 【原创】汉朝故实之四:上书的忌讳

      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汉代部分有一条是“上书无忌讳”,他举了三个例子:

      贾谊治安策说文帝“苟身亡事,畜乱宿祸,孰视而不定,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将使不宁,不可谓仁。”其中“万年之后,传之老母弱子”这话,言下之意说文帝将死在太后之先,太子未成人之时。

      又谷永奏成帝曰:“?h配九世,百九十鹞?q,擂篦之主七,皆??承天道。至陛下??哙道况?j,蒺身妄行,峰失君道,不合天意,亦已多矣。?槿酸崴茫?守人功?I,如此赝不??哉。”

      ?⑾蜃喑傻垡嘣唬骸氨菹??槿俗??O,而令??祚移於外家,降?樵黼`,况不?樯恚?奈宗?R何!”

      赵翼在后面感慨说:这样狂悖没有忌讳的话,普通人都会难堪无法忍受,而这三个皇帝受之不加谴责惩处,“可谓盛德矣”。

      赵翼处在清代文网密织的年代,连平日写书作文,都要小心翼翼,恐怕触及忌讳,更何况是写给皇帝看的奏章,对汉代上书的这种通脱风气自然是不太理解的,他说能接受如此“狂悖”的话可谓“盛德”,实际上这样的“盛德”在汉代真可谓举不胜举,根本就不是稀罕物,连汉代最昏庸的皇帝之一汉桓帝都有不少,比如窦武(“陛下自即位以来,未有善政”),再比如和杨赐(“陛下自即位以来,未有胜政”)

      汉代上书最严厉的一次也出现在汉桓帝时,来自京师三百里外的白马县令李云用露布(不加封的奏章,宣示众人之意)质问皇帝:帝者,谛也,是帝欲不谛乎(皇帝,就是要谛听下民意见的,这个皇帝难道想不听了么?言下之意是说那你还当什么皇帝)。最终在汉桓帝的坚持下李云被处死,但三公杨赐等人的反复上书营救还是表现了汉代是不太讲究忌讳的。这事放明清的话,十个脑袋被砍掉也不敢有谁敢出来帮着说句话吧。

      东方朔谋求进用,给汉武帝上书比较有意思,中间说:我十三学文,诗书读了二十二万言;十六学剑,兵书又读了二十二万言,总共读书四十四万言。现在年已二十二,身长九尺,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酱紫的话,总可以做天子的大臣了吧。

      这也是很引起赵翼感慨的事,他说这人“狂肆自举”如此,放后代,岂不因为“妄诞”被治罪。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