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将所有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 -- 喝点红茶上会网

共:💬67 🌺527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真要发展出人体传送的话,需要如下的技术实现

        1.要对人体秘密完全掌握,人类不会再有任何绝症;

        2.能用分子造人;

        3.能复制灵魂,能消灭灵魂;

        4.能复制记忆;

        5.能无损传输所有生命信息。

        如上这些,在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层面,是不可能的。

        因为目前的科技是没有把灵魂这种非物质进行运算操作的可能。

        也就是说现在的“科学”这个体系无法描述“非物质”。

        • 家园 你这就是先假定有灵魂这玩意存在了....

          "非物质"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好不好

        • 家园 说的没错,不过我们自身文化是否能突破

          当前科学的瓶颈呢?

          • 家园 我简单说一下吧,我这人还是比较懒的

            现代的这个科学这东西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这体系是没包括非物质的。

            举一个简单的栗子:

            道家的理论来自与最原始朴素的阴阳五行,却发展出“成仙”这条道路。咱先不说“成仙”这东西的真伪,这太惊世骇俗,只是重点说说这条道路上其中一步。

            我把整个步骤简化如下:

            第一步:修炼肉身,到达阴阳平衡,五气调合的状态。

            第二步:修炼灵魂,能达到对灵魂的完全驾驭。

            第三步:灵魂与肉体的随意结合和随意分离。

            第四步:舍弃肉体,纯灵魂的锻炼。

            后面的东西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在这个三维世界里,讨论无意义,也无法随意证实,当然也无法随意证伪。

            我这里只抛出一个问题:有谁能在安静坐着,或者躺着,无任何外力的帮助下,随意"死去"?

            我们道家的修炼入门标志,就能到达对灵魂的感知,这是科学无法触及的部分。现代的科学家也发现,整个三维世界只有4%是可知的物质世界,96%非物质世界是科学无法触及的。现在的人总说需要科学的解释,可是科学很多东西无法解释。你拿算术如何去解释微积分?

            修行人看到的东西,远比我们多,比如到悟空阶段的修行人,他们的“空”可不是我们以为的三维空间里什么都没有的“空”,那只是什么都没有,并不是“空”,给你一个三维的物体,你这个“空”就没有了,那如果给你一个“四维的物体”呢,你又看到什么了呢?

            这里需要说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要系统的把这个最简陋的三维世界说清楚,我就成佛陀或者是老子了,还是就到这里吧。

            真不是我故弄玄虚什么的,真要能说清,早有古人说清楚了,还轮到我?

    • 家园 看标题还以为是讲述国家进步的,内容原来是指向整个学术界的

      上下五千年纵横两万里,看似言之凿凿,但是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比如作者为了攻击学术界干浪费经费不做事,硬是创造出了一个“技术革命停滞期”的概念,但是论证过程中又不断的偷换科学跟技术的概念,对于技术上的进步都从科学原理的角度来贬低,不是原理早就有了,就是几十年该技术没有发展,我不否认相关的科学知识都已经发展成熟,但是也不能否认技术飞速进步。

      如手机,其原型在半个世纪前就存在了,但一直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在其它部门的配套科技水平(微电子)跟上来之后,再加上商业化组织和营销方面的创新,手机才大规模推广开来

      这段话就有问题,如果从基础物理出发你完全可以说手机的原理在1864年麦克斯韦方程提出以后就有了。但是如果你看过手机的电路图就绝对不会说半个世纪前就有手机原型,可能是射频终端使用的超外插收发机原理类似,哪怕是90年代初期的大哥大也只是使用模拟的调频来调制信号,跟现在的数字调制方式完全不同

    • 家园 泰勒·考恩和大停滞

      刚才一位同学给我发来信件,里面内容是从google上搜来的,转帖一下: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一向以技术和创新引以为傲,并将其视作在全球经济中继续领跑的主要动力。但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对这些被广泛认可的美国繁荣之本提出挑战,认为技术和创新已经不再是美国经济的重要动力。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泰勒·考恩(Tyler Cowen)提出这样一个挑衅性的论点:在过去40年间,技术和创新的蓬勃发展,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和生产效率的改进。他给自己的新书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大停滞》。

        这本通过电子书形式发行的著述还有一个副标题:美国怎样吃掉现代历史中所有的低垂果实,生了病,并将(最终)好转。

        美国电子杂志Slate的资深作家蒂莫西·诺亚(Timothy Noah)在他撰写的书评中,将考恩的著作和1998年出版的一本书做了比较。

        那一部由华尔街日报著名记者鲍伯·戴维斯(Bob Davis)和戴维·韦塞尔(David Wessel)合著的书题为《繁荣:未来二十年的繁荣以及它对你意味着什么》。两位作者相信,因电脑而得以提高的生产效率,在加上社区学院入学人数的不断提高,将会把陷入经济停滞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美国中产阶级解救出来。

        和戴维斯和韦塞尔一样,考恩的论点也是基于美国现代历史中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谜题:从1947到1973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翻了一番;而那以后,到2004年的30多年间,这个数字只涨了不到四分之一。

        不同的是,前者当时乐观地认为,技术和教育将会给美国中产阶级再次带来好运;而考恩的看法却完全相反。他在书中写到:“我们依赖低垂的果实已经至少有300年时间了。”但是,他悲观地说,这些美国人赖以建立其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低垂的果实”,已经基本上被吃光了。

        考恩以所谓“低垂的果实”来比喻美国经济长期以来所享有的唾手可得的优势:免费的土地、移民劳工、强大的新技术,以及教育。

        戴维斯和韦塞尔十多年前乐观地认为,这些优势会振兴美国中产阶级。但是他们的预言没有应验。

        在经历了大萧条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后,考恩的看似悲观的论调则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在他所说的“低垂的果实”中,免费土地早就不复存在了;而最有争议的,当然是他对技术作为经济动力的看法。

        考恩认为,美国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处在一个技术停滞期(technological plateau)。他认为,被广泛视作美国经济优势和动力的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并没有真正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就业机会,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考恩认为,技术和创新虽然仍在不断涌现,但是已经不再惠及整个社会。

        他在华盛顿信息技术和革新基金会就他的观点举行的一个谈论会上说,他的批评者们通常以2001到2004这段新技术蓬勃发展时期来反驳他的观点。但他回应说:

        “那一段时期看起来是不错。但是严肃的经济学家们都同意,2001年到2004年那段时间只是一个幻象;中产阶级并没有从中受益。”

        考恩在书中说,从技术革新中受益的仅仅是华尔街的金融家们,还有就是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和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人,并没有转化成为新的就业机会。他举例说,iPod在美国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到1万4千个;Facebook雇的员工不到两千;Twitter雇用更是少于300。

        他说,美国GDP的四分之一被用于“政府消费”、教育和健保等。

        考恩被认为是个“自由意志论者”(libertarian)。他在书中左右开弓 - 既数落了即便在中产阶级囊中羞涩之际还要大手花钱的民主党政府,也批评共和党人秉承的以减税刺激经济的论调是“不切实际”的。

        不过,考恩拒绝承认他是个悲观论者。他说,问题虽然不会在一夜间得以解决,但仍然有乐观的理由。考恩说,美国人要做的只是认识到过去繁荣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如何创造出更多“低垂的果实”。

    • 家园 一部分回复

      请多谈谈自己技术领域的现状

        -----------------------------

        赞同楼主的感觉,深有同感。本人也算是个搞技术的,具体是煤炭的加工,现在的技术和5,6十年代的原理完全一样,现场不同的是多了计算机控制,还有就是大型化,原理完全相同。现在大学用的教科书还没有70,80年代的教科书好,如果要仔细学好老师就推荐看20年前的教科书。

        更可笑的是,有些人用所谓的新技术获得了院士,其实这些创新是上个世纪的东西,没看错,就是上世纪20,30年代国外的有的技术而且当时也使用了,就是因为不好用而被淘汰,100多年以后重新拿出来增加计算机控制,在现场推了一两家,名曰创新,还获得国家奖项,让人哭笑不得。其实所谓的创新成果也就是一两家应用,是厂家和研究人员串通获得经费,获得奖项的闹剧。

        可是院士是终身荣誉,让人真的不敢想象

        强烈建议国家对院士的成果进行跟踪评价,否则对大众不公平,也对有真实水平的院士不公平。

      -----------------------------

        我前面为什么说科技工作者构成了一个利益集团,原因就在于此,互相捧场,互相遮掩。

        很多从事技术工作的朋友回帖中都暴露了所谓大牛的不诚实行为,而另一方面,我发现很多朋友(估计是学文科的为主)都对技术的发展充满了乐观态度,认为是如今是一个技术爆炸的年代,因此,我继续来说说科技利益集团的一些行为。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媒体和大众。

        任何利益团体都喜欢用大话讹人,比如计生委喜欢讨论人口爆炸,石油集团爱宣扬石油即将枯竭,那么科学界喜欢用什么来宣扬自己的重要性?

        科学界最喜欢宣扬的就是科学知识爆炸。比如说,如下一段话是过去几十年在各种报刊上常见的:

        ----------------------------------------------------------------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科学知识的“爆炸”的时代。1995年,知识的量每5年翻一番,到2020年,世界的知识量每73天增长一倍。今天已知的科学的信息量相当庞大,科学知识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任何人要跟上它都是不可能的。霍金在1998年白宫千年晚会上发表演讲时曾说,如果科学知识仍然以现在的发展速度增长的话,到2600年,如果你将新书依次摆放的话,你要以每小时90英里(144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走才能跟上新书出版的速度。即使是世界上最博学、最聪明的科学家也无法记住所有的科学知识,

        ------------------------------------------------

        注意:以上报导由科学界的人提出的,但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对此保持沉默。

        我第一次看到类似的报导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当时觉得前景太恐怖了,难道自己越学,知识相对越少?感觉像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读博后,开始发现这类报导的奥秘。这类报导你要说错,也没错,但要严格意义上追究起来,却又大错特错。

      =======================================================

       @羊洋样 1241楼 2013-09-27 02:14:27

        楼主是亲人啊...化药的停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物药的兴起,一堆人去研究基因筛靶点,可计算量不是几个小服务器就能搞定的,况且还有那么多不明的机理,结果生物工程这么多年除了克隆个猪牛羊,其他也没搞出什么名堂。可还有一堆人在搞,包括俺。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一开始的方向就不对呢?可不对的话什么才是对的?大牛们的SCI摆在前面了,不去踩巨人的肩膀而是另起炉灶?

      • 家园 化药的停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物药的兴起

        Twisted:

        生物药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化药的停滞

      • 家园 汽车业的忽悠

        作者:动力阿剑 时间:2013-09-27 13:48:37

        本人是汽车发动机行业的。

          最近一二十年,骗政府经费、骗学位的都是立项搞HCCI。

          很多人就是用不同燃料做,或在高原做,然后写论文。

          不能说对发动机的技术进步全无价值,但接近于全无价值。

          汽车发动机的技术突破是完全可行的。就是蒸汽机与内燃机相结合,甚至在制动时,将发动机转变为空气压缩机回收能量。

          成本不高,单台(量产后)增加成本不会超过1万元。增加重量也很少,100~200kg吧。

          当然,这项技术讲给专业人士听,都至少需要1~2个小时,层次低的都未必懂。所以就不再这说了。天涯有高手,但难遇到。脑残和喷子倒常有,懒得自找罪受。

          有间接证据表明宝马在搞。但不肯定。如果宝马真在做,预计14年或15年会发布。拭目以待吧。

          这项技术能否够得上“突破”的标准,还是由别人去评判吧。

        ==============================================

          @未来动力源 1160楼 2013-09-26 21:30:00

          你们仔细看看“才”这个字,就是一个用两条腿飞奔的人。纯理科生缺乏历史视角,容易忘本,从而少了血性和坚持;纯文科生缺乏实践能力,容易虚无,从而狂热和莽撞。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本质是血性和坚持,你们懂得这一点吗?

          -----------------------------

          哥们,你说的血性与坚持我完全赞同。不瞒你说,本人带领的团队11年来,在某一领域就做这件事!!!最近几年,已经在国际市场利用竞争蹂躏欧/美/日。

      • 家园 科技界的噱头也不少

        前面一个网友提到了纳米材料的造假。纳米材料在20世纪末甚嚣尘上,炙手可热,无论国内外,一谈高科技,除了IT和生物工程外,必谈纳米材料,比如有了纳米材料,就能造太空电梯,有了纳米材料,可以造出无数微米级的机器人,潜入人内脏里,在体内切除肿瘤。(附带说下,这些宣传材料倒是给写科幻小说的提供了不少素材)。2001年IT泡沫破灭的时候,纳米材料的宣传达到了顶峰,大有“舍我其谁”的势头。当时申请自然科学基金,不挂个纳米材料,还真不好拿出手。

          十几年过去了,钱已经到手,当年的狂热谁也不提。

          另一个比较新的科技噱头就是物联网。

          这个就不细说了,天涯国观曾经有一个帖子,揭穿了物联网的忽悠本质。相比于其他噱头,物联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锡成了冤大头,前任总理在这上面马失前蹄,吃了一个闷亏。

          别的地方不说,借助物联网这个噱头,无锡和南京的物联网大楼倒是盖了不少。

          最新的就是石墨烯。

          借助诺贝尔的名头,吹得天花乱坠,好比“正反物质湮灭提供能量”这样的能源解决方案一样,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附带说一下,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竟然真的相信石墨烯会改变世界,和我争辩了一个上午。本来搞新闻的都是忽悠别人,这次竟然被相关科技利益集团给忽悠了。

          带一点噱头色彩的是3D打印。

          有一定用途,但作用被极度夸大了。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大突破,什么下一次工业革命这样的牛皮都敢吹。

        • 家园 插句嘴,俺觉得3D打印还是满有突破性的

          3D打印至少对机械设计专业的冲击不小,很多观念都可以更新了,很多金科玉律都可以被扔一边了.不能说工业革命,制造业革命是肯定会发生的.象飞机制造业,减重是永恒的话题,还有发动机里的某些结构复杂部件,可以轻易解决这些问题的3D打印技术肯定是将来飞机零件制造的发展方向.

          • 家园 关于3D打印

            吹嘘的媒体声称

              首先,3D打印的数字端取代了人力端,第二,对产业链的冲击是绝对影响技术架构和社会结构的,第三,未来的太空时代,基础在于智能化生产,3D打印使无人化生产可以替代人来做好星际殖民的前期建设工作。

            3D自身严重缺点

            1.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技术。真正的突破是王华明的钛合金3D打印,一万元一公斤,估计没几种商品用得起(研发样件制作和航空可用)。在可预见的将来,对于90%以上的日常用品,3D打印都没法在成本上与传统生产方式竞争。鸿海的那个老板的看法是有点道理的。 

            2.

            不是所有材料都适合打印,适用面太窄目前成熟只有王华明的钛合金。

            郭台铭表示,3D打印绝不等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是噱头而已。3D打印技术发展很久了,鸿海30年前就在用3D打印技术,不看好的原因是,此项技术无法大量生产用在商业用途,不具有商业价值。他以电话为例,3D打印可以制造出,但只能看,不能用。因此,3D打印商品不能加上电子的组件在内,无法成为电子产品量产。

              一摔就碎 很好看但不好用

              即使不成为电子商品,其无法用皮材质,因此无法持久,只可以做少数一、二个,但完全无法量产。且一摔就碎,很好看但不好用。

              

            通宝推:迷途笨狼,
      • 家园 知识真的爆炸了

        首先,知识量如何定义?很难严谨的下定义。勉强拿发表的论文数来比拟,数量的确是在爆炸性增长。

          但仔细观察,发现论文是越来越水,无论国内外,一篇论文,里面有10%的知识属于原创,都已经很不错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论文,原创比例大幅下降。有时我看国外的一本行业顶尖期刊,看完后,感觉里面的30多篇论文,大部分有为了论文而论文的嫌疑。

          即使很多论文,具备了表面上的原创性,但如果仔细想想,这种知识没有任何用途。打个浅显的比方吧,如果某位科学家在行业顶尖期刊上第一个发表论文,探讨在木头桌子上用工具刀雕刻玫瑰花,会让桌子看上去比较好看。之前没人考虑过在桌面上雕花,所以第一篇的原创性最高,是对人类知识的一种有益积累。但沿着这条思路下去,有人探讨雕花需要花费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工具相关公式,这也算很强的原创性,但之后,由于谋生和晋升的需要,相关论文会越来越让人目瞪口呆,理论上,可以发表成千上万篇论文来讨论雕花,因为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花,每种花都可以写一篇论文,每一篇论文都是原创的。

          接下去,会有人来探讨用斧头雕,用菜刀雕,用锥子雕,每一个还振振有词,你用工具刀,不可能在所有的场合都适应,我的工具在某些特俗场合可以用。

          更要命的是,还会有人来探讨在床上雕花,在地板上雕花,在椅子上雕花,在皮肤上雕,你能说有朝一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最后,还会有人来探讨开直升飞机到岩壁上雕,开宇宙飞船到月球上雕。

          无穷无尽的组合。

          当然,后面的论文不一定能在顶尖期刊上发表,可以发表在在其它档次的期刊上。于是,一篇论文带动了一个产业链。一个例子就是国内某位大学做晶体研究的,一年能发表个几百篇SCI论文,奥秘何在?就在于此。

          知识要爆炸了,科技人员的地位自然要提升,经费自然要多多益善,这就是宣扬知识爆炸的最大好处。

    • 家园 这些问题是老毛文革动机之一吗

      世界上的利益集团很多,石油巨头,军火贩子,房地产。。。例子举不胜举。科技界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自然有着大部分利益集团共用的性质:群体掩盖个体,利益至上等等,但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之处:

        (1) 难以理解性。大部分的利益集团,其图谋和目的的表达方式都是比较简单的,民众可以通过查询资料和阅读报导来加以了解。而科学界由于其专业知识的高门槛,普罗大众不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很难明白科学界要表达的是什么,就是在科学界内部,也是隔行如隔山,比如,一个研究数学的,对于生物学领域的进展基本上不花一点时间也搞不懂。

        这种高门槛还给科技界带来了另外一个特点:自我评价性。能对科技界做出评价的,只能是科技界本身。科技界所发表成果的刊物,也只有科技界能看懂。任谁离开前沿10年,前沿已经是陌生领域。

        (2) 道德外在性。相对于房地产等利益集团的目的鲜明性,一般人无法对科学界的利益图谋形成若干清晰的概念。绝大部分人都下意识的认为科学家都是为研究真理而忙碌,再加上几百年来绝大部分科技界前辈(伽利略,法拉第等等)的道德示范作用,以及受科技界所控制的大学的宣传,民众普遍都对科学工作者抱有好感。媒体即使对个别科技工作者的卑劣人品有报导,但作为一个整体,科技界所享有的声誉在人类社会是位于顶尖位置的。

        这种道德上的超然地位还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一个好处:大众对科研成败的宽容态度。毕竟科技工作者是在为人类的前景而工作,失败了不要紧,态度比成果更重要。

        (3) 内部传承性。由西方所建立并传播开来起来的导师---学生制度,造就了科技界的人员封闭性。内部人员可以从一个实验室流向另外一个实验室,但没有导师的指点和带路,要弄明白前沿在开展什么工作,很难很难。参野狐禅的外来人员要进入某个科学领域并崭露头角,更是难如登天。事实上,科技界有着一个隐隐约约的阶层体系。典型外在表现就是,开会的时候,都喜欢说自己的导师是谁,xx的导师是谁等。

        (4) 期待不一致性。绝大部分职业中,出资方(或老板)都会关注付出和回报,并且都建立了可量化的考核指标。政府出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肯定是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但科技界成功的对外塑造了一种观念:研发就是多发论文。科技界内部一般都明白论文的质与量间的差别,但对外忽悠政府拨款的时候,都喜欢用明确好看的数字来糊弄官僚。

      ============================================

      早期的科学家是有了成果后发论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科研的目的变成了为了发论文来找成果,看看各种基金申请书,看到那一个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数字,你就会明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点国内外都一样,洋人并不高尚)

        当论文成了考核指标后,其实用性就无人关注了。

        可以对比高考和科研。

        很显然,高中阶段学习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高考,高考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考本身成了高中阶段学习的唯一目的,在绝大部分高中,与高考无关的课程被极大的压缩,而大部分课程教学中,并不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教授学生怎样解题!

        本来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自然,解决人类前进途中的问题,发表论文只是一种成果公布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科技工作者成功的给拨款者(一般是外行)树立了一种观点,科研成果就是看论文。于是,发论文成了科研工作的唯一目的。

      那么,科技界作为一个利益群体,其目的是什么?

        科技界的利益所在,就是采用一切手段来获得越来越多的研究经费,以维持自身职业的超然地位。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工作者有的主动出击,有的则是闭口不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科技界并不关心所从事工作的费效比和前景,所关注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上述目的。为达到目的,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会下意识地维护群体利益。

        和大部分利益集团不同,科技工作者维护自己集团利益的手段很有独到之处。其它利益集团要占有利益,比如商人集团想让政府少收点税,农业集团想让补贴多一点,这些集团往往主动出击,嗓门越大越好。而科技界的手段给人的感觉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过去30年来,科技界作为一个利益群体,面对众多技术领域的踯躅不前,在干货不足的情况下,开始采用越来越多的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