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党史几则 -- 语迟

共:💬118 🌺1343 🌵6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书还是要多读,这都是前人总结的精华,只不过

                            身体锻炼不能落下。我赶脚着家长不要光送小孩去读奥数,英语之类的,应该多鼓励小孩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对抗性强的,需要集体配合的体育活动。像是足球,篮球,排球之类的。即锻炼了身体,又锻炼了组织能力和进取精神。

                            也别光眼盯着孩子,就我们成人,都不大注意体型,不是竹竿就是肥肚腩。先从自身做起,再影响孩子吧。

                        • 家园 中国的人种优秀得很,只要出屋锻炼 - 批读书至上论

                          人种方面的知识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从测量兵马俑,到测量出土的古尸骨骼和古人衣服就知道中国人在汉朝以前就已经是平均身高就在1米70到1米80之间了。山顶洞人的成年男子骨架,其平均长度达到174厘米,其壮年时的实际身高至少也是1米80。陕西发掘了3000多座秦国墓葬,骨架长度在170左右,生前的壮年身高应该在1米75以上。

                          而欧洲的古人要比中国古人矮很多。仅仅就王族和贵族而言,亚历山大身高1.50m,凯撒身高1.61m或不足1.60m,屋大维身高1.68m号称很高大,罗马人凭据身高1.6m(也有1.65m,1.5m多之说)。那么几乎同时代的中国的王族和贵族有多高呢?从测量十个汉墓出土的多件王族和贵族的金缕玉衣来推算,中国当时的男性贵族成年时的平均身高可能在184~185cm以上。所以这些人要在罗马帝国,各个都是巨无霸、铁金刚。

                          中国人这种身高优势一直保持到明末和清朝中旬。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载中国人较欧洲人高一些。直到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各国的士兵(不是所有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是:澳大利亚 1.72 m,.美国1.71 m ,挪威 1.69 m,爱尔兰) 1.68 m, 苏格兰 1.68 m, 瑞典 1.68 m, 英格兰 1.66 m, 法国 1.65 m,威尔士 1.65 m,俄罗斯 1.65 m, 德国 1.64 m, 荷兰 1.64 m,西班牙) 1.62 m, 意大利 1.61 m。

                          至于体力方面,你可能也知道战国时魏国招募职业军人的标准:身穿3层护甲(上身甲、股甲、阱甲)、头带铁盔、腰配剑、肩长矛、操十石弓,携箭五十支,背三天干粮,半天能行军百里(约合四十公里),到地方还能马上打仗。魏国的入门级别的职业军人(武卒)随便出来一个都是西方铁人三项的超级冠军。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身高发生逆转是清末到近代以来的事情,饮食确实是一个原因。西方人因为工业革命带来农业和畜牧业的丰收、加上殖民地开拓,有更多的禽、蛋、肉、奶作为日常食物,而中国方面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使得低蛋白低营养的多季生稻米被广泛种植,加上长期战乱,造成中国人的蛋白质、钙质和其他营养摄入受限。抛开统计平均,拣个别如姚明、刘翔的例子没有意义,即便是姚明和刘翔,最后也因为骨胳肌肉承受力相对有限,勉强拼搏造成经常不断受伤,最后被自己的伤病提前打垮了运动生涯。

                          但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所谓精英阶层,从南到北,普遍被'学而优则仕'的读书至上论所毒害,强逼自己孩子闷头读书,为此长期忽略孩子的锻炼和户外活动。中国人过去营养摄入不足造成身体羸弱。但如果孩子锻炼和户外活动的问题不改善,即便海内外中国人的营养摄入大大改善,则还是要身体羸弱:只是从瘦弱变成肥胖。你能想象一个从0岁开始(甚至从娘胎开始)就被圈在室内搞各种所谓的智力开发,闷头读各种成材书籍,能培育出任何强健身体的孩子吗?

                          基因的问题,我已经论证过了,中国人比西方人只好不差。而营养摄入的问题也不是绝对的,但锻炼和户外活动则是最最重要的。

                          即便在中国人营养摄入最成问题的一战时期,有大批劳工输出到欧洲去提英国法国打仗和修工式,从当时留下的影片看,中国的劳动人民身体也是很强壮的,据说和欧洲人在街头如果徒手斗殴也能屡占上风。但出国的中国'精英'们就差远了,自己不断裂,还不让自己孩子锻炼。后来欧洲和美洲留下的多是那类'精英',即便有一些中国的劳动人民留在海外,也各个都梦想自己孩子成为精英,最后这些孩子很多就被养育成一副德行了:瘦小羸弱加深度近视。现在这种思潮正在席卷大陆,连我的亲人都要对自己孩子下'毒手',逼一个四岁的幼儿放弃日常的锻炼和游戏,去报这班那班,去过度开发智力脑力,这样长期下去,不加制止,中国是要亡国灭种的。

                          都说毛时代营养摄入远远不如现在,但你对比一下韩寒、韩庚这些现在标准身材的文人体型,在看看我们70、80年代成长的人,从哪点能看出营养摄入多了就一定有强健的身体?有人看玩笑说三个韩寒或韩庚也打不过一个现在上年纪的王朔大叔,更别说对付姜文大爷了。就是张老谋子别看人家瘦,可身上全是腱子肉,生命力旺盛,要不怎么能狂生孩子呢?

                          总是,龙眼不但不认为中国的人种有问题,而是相反,中国的人种好得很,唯一要批判的就是吃人、吃小孩的读书至上论。

                          -------------- 另一文章---------------

                          现在又有那一小撮人开始对龙眼实施投草,无法发新文章,所以先把新文章写在此处,等有机会再发帖:

                          拿什么来拯救中国的小东亚病夫-谈毛主义的教育路线

                          毛泽东主义象野火,烧起时令人畏惧莫名甚至惊恐万状,但只有等过后很久才能让人回想起野火的温暖。毛泽东主义象闪电,霹雳时令人感到刺眼和战栗,但只有等后很久才能让人回想起闪电的明亮。可能很多人都不愿意野火烧身,闪电盖顶,但只有从野火那里取得火种,从闪电那里取得光明,人类才能从茹毛饮血的猿猴进化成高级的生命。

                          80年代是毛领袖逝去,但潜在影响仍在的时代,也是龙眼眼里最阳光灿烂的时代,抛开别的不说,对一个上学的少年儿童而言,算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学校里的作业不多不少,晚饭后两三个小时肯定做完,所以从放学到吃晚饭之间的时间就是在外边野跑玩耍的时间。那时的城市小区是按优化模式规划的,工厂、宿舍楼、幼儿园、学校、礼堂、等等的工作和生活设施都是集中在一起的,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很少,上下学都是步行,每次龙眼走在安静的林荫道上,想的都是放学后到哪里去玩耍,是去街道的小公园里抓蜻蜓?还是回宿舍楼群里藏猫猫?宿舍楼前有一大片的树林,藏起人来还真不好找。这就是龙眼对童年的部分回忆,也是龙眼北京乡愁的一部分。

                          可最近回了一趟北京,彻底把龙眼灿烂的家乡梦给染黑了。那些从小学到居民楼的林荫道,小公园和树木仿佛还残留一些,但都被各种商用平房侵占的七零八落,人行道上停满了车,连小公园的绿地上都停着车,人声鼎沸、车流如海、臭气熏天。街上几乎见不到小孩子在玩耍。龙眼在平地上几乎无法立足,只能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层建筑里见到了昔日的玩伴们,今天的人父人母们,龙眼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的孩子平时都到哪里去玩耍呢?

                          可他们问我最多的问题却往往是:你们国外是怎么开发孩子智力的呢?怎么能让多动症的孩子安心读书?怎样才能让孩子学好英语?学哪种乐器对孩子更有帮助?

                          对于我的问题,他们有的人感觉匪夷所思,“现在哪还有时间让孩子瞎玩呢?”“学习还学不过来呢?”“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搭上也不够”“外面车那么多,社会那么乱,哪敢让孩子到外边去?”“我就后悔当年尽在外边野跑乱玩了,我孩子可不能这样。”龙眼感觉中国又开始刮风了。当年批评大跃进刮共产风,后来刮文革造反风,后来开始刮打鸡血风、刮气功风,现在刮到‘开发小孩智力风’了。

                          但也有很多朋友认同我的观点,希望让孩子多玩耍,注重培养孩子的情趣和爱好,但自己必须加倍地拼命工作,好把自己和自己孩子的两、三辈子的钱都挣出来,这样孩子即使将来没出路也不至于饿死。我说“有那么严重吗?”我记得在80年代的教育路线还是在毛主义的实践路线与“白专”道路之间有很好的平衡的,采取初中毕业后教育分流的政策,就是一少部分的有能力,有兴趣读大学大专的学生考入比较好的高中继续向高考冲刺,一部分学习还凑合,但感觉上高中上大学太辛苦太漫长又没兴趣的人去读专业性很强的中专,最后一部分学习比较差,痛恨读书的人去上职业高中和技术学校。大家各取所需,最后都能找到工作,很多年以后回头来看,发现那些中专和职高毕业的同学很多也混得很好,怎么现在大家都一定要给孩子从零岁开始就开发智力,逼着孩子去考大学、读大学呢?

                          而另一方面,龙眼又听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是越来越难找工作,而雇主方面又抱怨说新来的大学生啥都不会干,远远不如中专生、职高生和技校生。所以很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要么是退回去海阔天空,去重读中专、职高、甚至技校以增加实践能力;要么是进一步深化教育,去继续深造,搞个国内的研究生文凭,或到海外捞个商业性的洋研究生文凭,再回来碰运气,最后搞不好还要‘大材小用’,甚至‘废物利用’。

                          龙眼真是搞不懂这么瞎折腾是为了什么?难道真是书读得越多就越好,文凭拿得越高就越好吗?我看未必,只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少年儿童坐得越久越不利于身体健康,看书越多越不利于身体健康,而身体是干一切事业的本钱。当年龙眼的老爹是绝不会允许龙眼一味坐在家里闷头读书的,这要换其他家长没准儿早高兴死了。每次周末看龙眼做完作业,我老爹就吆喝着说:“赶紧出去玩吧,赶紧出去跑吧,趁太阳还没下山去晒太阳吧。”后来在初三分流是龙眼老爹也绝没有要硬逼龙眼上高中考大学。而是悉听龙眼尊便。对龙眼平时考试成绩的要求,我老爹也是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行,我们那个小学和初中都是在北京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一般学校,可以说能不能将来上大学是50%以下的概率,抓一抓就能上,不抓就不能,龙眼老爹却始终是不作为的态度,他的观点就是身体才是最最重要的,为了学习而让孩子放弃玩耍,放弃锻炼,减损睡眠,都是得不偿失的。而龙眼老爹的观点则直接是受毛领袖的影响。

                          1964年在春节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们阐明了一些进步的教育方针。毛领袖先发言:

                          我今天主要想谈谈教育问题。现在工业有了进步,我看教育工作也要改一改,现在的状况还不行。我看教育界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但方法不对,要改变。今天有中央同志、党内同志、党外的同志,科学院的同志,把你们请过来,就是要研究一下教育的问题。现在请邓小平同志谈谈。”

                          邓小平简单地介绍了教育上存在的问题:“现在教育中一个迫切的问题是学制的问题,学制太长了。现在七岁上学,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有的六年,一般五年,共十七、八年的学习时间。一个娃娃从上学到二十四、五岁才能大学毕业,然后再劳动一年,见习一年,出来已二十六、七岁了。比苏联多二、三年。苏联中、小学十年,大学四、五年,二十四、五岁进入工作岗位。年岁大了,学文的问题还不大,学自然科学的就显得太长了。特别是搞原子能科学的,搞尖端科学的,毕业的年岁就太大了。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学自然科学的到二十四、五岁就可以做出贡献。例如美国、苏联搞自然科学,搞原子能有成绩的人,一般都是二十四、五岁,这个年龄脑子好使,而这个年龄在我们的学生还在大学,未进入工作岗位。二十六、七岁才工作,对发展科学不利。学制特别长,应考虑学制问题。”

                          毛泽东插话说:“学制可以缩短一些。”

                          邓小平接着说:“最近林枫同志有个意见,小学五年,中学四年,十六岁中学毕业。如果小学六年,十七岁中学毕业,问题是设备不行,每年大学只招十二、三万人到十五万人。其他的人十六岁就可以就业。中学毕业后搞二年职业教育,十八岁到工厂、农村就业,就比较接近。搞二年预科这样就可以和大学衔接起来,到二十四、五岁就可以工作。总之要搞得短一些。现在中央专门研究学制,建立了小组,由林枫同志负责。采取这样的意见完成国民教育,一般是十五、六岁就可以毕业了。不过有个问题,就是当兵,不够年龄,但可以当预备兵。”

                          毛泽东马上说:“这也不要紧,不够当兵年龄也可以过军事生活,不仅男生,女生也可以当兵,搞红色娘子军。十六、七岁的女孩子可以过半年到一年的军事生活,十七岁也可以当兵。这样把我们的教育搞得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现在书念多了害死人。现在的课程太多,负担太重,使中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的状态。中、小学生近视眼成倍增加,这样非改不行。”

                          邓小平说:“课程多而繁重,老师作业留得多,学生无法应付,紧张得不得了,没有课外活动和阅读时间。”

                          毛泽东说:“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要有娱乐、游泳、打球、课外自由、阅读时间。孔子教学生的课程只有六门:礼、乐、射、御、书、数。就这样还教出了颜回、曾子、孟子等四大贤人。学生只是成天读书,不搞点文化娱乐,如体育活动、游泳,不能跑跑跳跳,又不看课外读物等,那是不行的。我们上过那样的教育,害死人了。”

                          邓小平说:“学生紧张得不得了。我在家时,小孩子说门门五分没有用。”

                          毛泽东说:“历史上的状元很少有出息的。唐朝有名的诗人李白、杜甫既非进士,又不是翰林。韩愈、柳宗元还是二等进士。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蒲松龄、曹雪芹也都不是进士、翰林。蒲松龄是一个提升的秀才,要高一等,还不是举人。凡是当了进士、翰林的都是不成功的。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两个皇帝,一个不识字,一个识字不多。以后到了嘉靖知识分子当权,反而不行了,就出了内乱。汉武帝、李后主文化多了亡了国。可见书念多了要害死人。刘秀是个大学生,而刘邦是个草包。你们说这书应该怎样个读法?书总之是不能读多,那么多的书你就是一辈子读也读不完。只能是在参加工作以后,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学习。”

                          刘少奇说:“课程过多,作业多,学生不能独立思考。现在的考试办法把学生当作敌人,动不动就搞突然袭击。”

                          毛泽东说:“你说对了,现在的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的办法,而不是对人民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出偏题,出古怪题,还是考八股文章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彻底改革。我主张公开出考题,向同学公布,让同学自己看书,自己研究,看书去作。例如对《红楼梦》出二十道题,有的学生作出一半,但其中有几个题目答得很出色,有创造性,可以给一百分。另外有些学生学生二十道题都答了,是照书本上背下来的,按老师讲的答对了,但没有创造性的,只能给五十分或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甚至冒名顶替。冒名顶替的也不过是照人家的抄一遍,我不会,你写了,我抄一遍,也可以有些心得,可以试点,要搞得活一些,不要搞得太死。先生讲课有的罗罗嗦嗦,允许学生打瞌睡,你讲的不好,还一定让人家听,与其睁着眼睛听着没味道,还不如睡觉,可以养养精神,可以不听,稀稀拉拉,休息一下脑筋。”

                          毛泽东说了这番话,把在座的都弄得瞠目结舌,如果按照毛泽东的这个意图全部实现,这个学校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就要完全地重新考虑了。

                          邓小平侃侃而谈地说:“学制缩短了,可以抽出时间搞劳动或当兵。可以考虑优秀生跳班,不能老压在那里。我的小孩同一个班有一个同学,原来是优秀生,后来跳了班还是优秀生,可见跳班是可能的。关于学制问题,请林枫同志搞个专门小组研究研究。”

                          毛泽东说:“让陆平、张劲夫都参加这个小组。现在我们搞得太死了,课程太多,考得太死,我们不赞成。现在的教育办法是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不赞成读那么多书。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害死人,要停止。”

                          文化大革命中,毛主席在召见红卫兵中再次强调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设想:

                            一是学制必须缩短。毛主席说:小学六年太长,中学六年太长,荒废无度。要删繁就简。

                            二是办学体制应当创新。毛主席说:大学要不要办呢?要不要招新生呢?不招新生也不行。这个大学还要办,讲了理工科,并没有说文科都不办。并说:教育革命搞不上去,我们也搞不上去,何况你们。这是旧制度害了他们。学文学的你要写诗,写剧本;学哲学的,你给我搞家史。写历史革命的过程; 我并没有说文科都不要办,但要改变办法。学文学的要写小说、诗歌,学哲学的要写论文,论述中国现在的革命斗争过程。大学办得那么死,这个大学应该比较自由一些。

                            三是学校应当重视实践。毛主席说:这个哲学是能够在大学里学出来的吗?又没有做过工人、农民,就去学哲学,那个哲学叫什么哲学?现在学文学的写不出小说、诗歌。一个孩子读历史,不懂阶级斗争,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可是读了好几年,就是不懂阶级斗争。毛主席提出要给学生当工农兵的机会。当兵半年,一切就范,再当一年农民,两年工人,那是真正的大学校啊!真正的大学是工厂,农村。社会是个最大的大学嘛,坐在那个楼里怎么能行。整个社会是个最大的大学,列宁大学读了一年半,恩格斯中学没读完。我们两个比高尔基高明得多,高尔基只上过两年小学。华罗庚,数学家就是个中学生,自学的。苏联卫星上天,祖宗是中学教员。发明蒸汽机的人是工人,不是什么大学教师,是工人。

                            四是教学应当学生自主。毛主席说:学问才不是靠学校里学来的,以前我在学校里是很不规矩的,我只是以不开除为原则,考试嘛,60分以上,80分以下,70分左右,好几门学科我是不搞的,要搞有时没办法,他提出要组织个小组,自己读书,自修大学等等。来来去去,半年、一年,二年三年均可。要让工农兵都有时间去,到图书馆读书是个好办法。

                            五是考试应当改变方式,毛主席提出:不要考试,考试不是办法。一本书考十题,一本书一百个观点,不只是十分之一吗?就考对了么,对其它百分之九十怎么办呢?谁考马克思?谁考恩格斯?谁考列宁?谁考斯大林?并说:考试干什么呢?一样不考那才好呢!对于考试一概废除,搞个绝对化。

                          通宝推:天天向上A,废话多多,流云天下,知非,terron,平淡是真,黄河清,
                          • 家园 从毛主席这段话聊开去.......

                            毛泽东说:“你说对了,现在的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的办法,而不是对人民的办法。实行突然袭击,出偏题,出古怪题,还是考八股文章的办法,我不赞成,要彻底改革。我主张公开出考题,向同学公布,让同学自己看书,自己研究,看书去作。例如对《红楼梦》出二十道题,有的学生作出一半,但其中有几个题目答得很出色,有创造性,可以给一百分。另外有些学生学生二十道题都答了,是照书本上背下来的,按老师讲的答对了,但没有创造性的,只能给五十分或六十分,考试可以交头接耳,甚至冒名顶替。冒名顶替的也不过是照人家的抄一遍,我不会,你写了,我抄一遍,也可以有些心得,可以试点,要搞得活一些,不要搞得太死。先生讲课有的罗罗嗦嗦,允许学生打瞌睡,你讲的不好,还一定让人家听,与其睁着眼睛听着没味道,还不如睡觉,可以养养精神,可以不听,稀稀拉拉,休息一下脑筋。”

                            毛主席这段话的现实操作性本来有一半,那就是对理工科的行得通,对文史哲的根本不行。而主席偏偏又拿《红楼梦》举例,这就彻底地不行了。

                            经历过“反右”的人,有多少人不会把之前的“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看成“引蛇出洞”?

                            单是对《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里包含了多少价值观?

                            如果大家放开了整,早出了《讲话》的范围。要知道,毛主席在延安的《讲话》就是文艺的金标准。那些不听“话”的如胡风等早就被整下去了。再要提“创造性”,大家瞅瞅胡风分子们,只能呵呵了。

                            不管我以上说的对不对,主席这些话最后总是没成。

                            关于对操作性的重视程度,我觉得建国后的主席不如邓小平同志,主席在建国后的理想主义日益浓厚。这也可能是因为主席的权威性大大超过邓小平同志。而邓小平同志却只能利用人性来集聚人心、通过不同程度地“赎买”集聚人力,对操作性的重视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 家园 说的太对了。看看ABC里林书豪的例子。

                            我们这拨人都也曾经是"才子才女"出来的,多数人的阅历眼界还是局限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层次,就知道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上各类名"技校",LOL。小时候逼着弹琴跳舞,大了别说搞体育,想学艺术也的"over my dead body",那还不得要了饭?有点业余时间都是学习,个子有营养顶着是高了不少,可是从身体到精神上的那种羸弱,到处可见。女孩还好,男孩弱的真多。

                            所以我非常赞同林书豪的例子,文武双全,意志坚强,25岁的年纪表现出的身体强健人格成熟,真正是我华人之光,值得子弟们效仿。要说他父母也不过1。67米高,学电脑的书生,瞧瞧人家孩子养的。营养好睡眠足,3个儿子都1米8多,林二更是长到1。91,筋肉强壮,速度一流。能在满是老黑少数小白的NBA打出一定成绩,心理素质也足够过硬。

                            人的个体是有差异,但总的说没有什么大差异,差异主要在营养训练和价值取向。美国人是抢来的土地,他们这尚武精神和骨子里的野性,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通宝推:龙眼,
                            • 家园 所谓让孩子自由发展是建立在北美西欧现有福利

                              体制基础上的。即便什么都不会,在快餐店打份工,加上各种补贴,免税,政府房,养活自己带各种不良嗜好没问题。但是,凡事都有但是,现在这个福利体制能维持多久?

                              等到打一份最低时薪的工已经不能养活一家老小时,你让他怎么有时间自由发展?

                              在说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成林书豪的。能吃得了这份苦,动得了这份脑筋的,隔哪儿都能成就一番事业。

                          • 家园 那欧美的17-19世纪的大家为什么那么年轻就能取得那么大

                            成就,说他们是天才 是搪塞过去是有问题的。我觉得是教育的本质方向出了问题,大学出来都20多了,很多人没有独立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而读了博士的有部分还没有创新能力,知识面也是单薄。而历史上这个年龄段的 大家基本上已经功成名就了。据说那个时候的欧洲 人家是牧师/家庭教师教育大的。我个人推测他们当时重点是教授学习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现今中国人灌死知识,你如果让daharry 当年那么小的时候折腾炸药的劲头再有个专家点拨点拨,我估计十几岁就是专家了,实际上每个少年当时的研究破坏能力都很强,但多数人这个时候讨厌学习皆因为学习的兴趣多年前已经遭到破坏。人有本性,顺势导之才是最好的方式,小朋友学习能力都强,天资被人为折损,一个个天才被奴化为蠢材才导致今天的面貌。另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特别是家庭在培养孩子的独立自学的能力和兴趣上面占有很大的分量,很轻易的看到学者家庭父代和子代之间的传承关系和雕琢过的痕迹。 家庭中耳濡目染,近墨者黑的效应能够通过镜像神经元轻易的完成。

                            中国的教育个人认为浪费了几亿人大量的时间却得到更少的效果。是没有实事求是,尸位素餐,没做调查,没有改进的结果,没有作为,是一种极端的不负责任,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安全。

                            通宝推:forger,
                            • 家园 有个很严重的问题被你忽略了

                              那就是在19世纪以前,科研是个很简单的事,在20岁左右就可以做出出色的成果,但现在,无论哪一科这都不可能了,20岁时根本就没有完成必要的基础知识积累,遑论科研和出成果。也就是说,因为科学知识的积累,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漫长。

                              比如,高斯在19岁时就用尺规作正十七边形,欧拉十六岁就获得了硕士学位,28岁成了教授,法拉第自学都可以将自己写进科学史——现在可能嘛?

                              而且以前的跨学科现象也很多,现在,别说跨学科了,能在某个学科内研究两个方向就很牛了。

                              总之,现代科学越来越发达,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天才”出现的概率越来越低,取得突出成就的年龄越来越大,这都是必然的。

                              20岁之前,连基本的知识灌输都完不成,其他的就不要多说了。

                              通宝推:侯登科,
                              • 家园 中国人的教育观点在于分不清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科学。

                                科学,实际上叫做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是寻找知识的方法;而知识,是通过这个方法找到的规律和答案。这两个,一个是渔,一个是鱼。两者要兼备,但是从重要性来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无源之鱼总有吃完的那一天。

                                现代中国人的教育观点,通常就觉得“你要是没鱼吃,马上就得饿死。”然后拼命给人灌鱼,完全不管现在这么多鱼是不是已经够吃很长一段时间了,可以抽空学学“捕鱼的技巧”。最后的结果通常就是人到了老大年龄了,发现之前存的很多没吃完的鱼过了保质期都腐烂了,自己也过了学习捕鱼的最好年龄。结果就迂腐呆板脑子里空无一物,思想上还饿得前胸贴后背(倒霉的肚子跟着一起挨饿)。

                                通宝推:parishg,龙眼,
                              • 家园 你的观点无疑是对的,但不是主要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次要方

                                0. 谢提醒,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忽略和遗忘,潜意识里我把知识积累放在了第二位, 放在第一位的是与生俱来的折腾探索研究观摩能力,好奇心,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你的观点无疑是对的,但不是主要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

                                ------------------------------------------------

                                1. 你的说法有一个惊人的推论----曰:人类停止进步了

                                谢谢您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干扰因素,认为搞科研和发明必须依赖于 这种宽广的知识面,然而也正是这个面铺的太广,很多人从此就在这个普通的面上从来就没有曾经深入过,因为太宽广 从而导致火力不集中,浪费了大量有效青春,因为从现在的情况看人在1,20岁的时候是最有效的时间,而由于要打基础也就是大脑要吸收知识,而不是要输出新知识,就要把这个最佳的时间段给消耗掉而且没有多少产出。

                                照你这理论推理,1000年后人类会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武装大脑,那个时候的人要有更长久的知识储备时间,以至于人到50岁的时候还在上某种大学,因为学了50年还不能够从事相关研究,当然我还可以假定 那个时候人的平均寿命可以达到125岁,人最有效的时间可以增加范围为15~40岁,40岁后人的体力,智力,健康开始激烈的改变就如同现在的30岁的情景。因此根据此假设 那人在50~100岁之间是要进行研究的,但是他们的身体素质脑子等可能就不是那么好用,因此成果也是少的可怜,久而久之,后世

                                史家就可以说 在这时候起人类科学发展完全停滞了。

                                理由无非因为那个时候

                                一,知识太丰富了

                                二,人的寿命有可能撑不过学习旧预备知识的年限

                                三,人脑能够承受的 知识广度和深度都是有范围的,人的最好时间是有一个生理限制的

                                你觉得这停滞是可能的吗?我正在为解决他们这个问题而发愁呢!

                                延长人的学习储备时间的还有 以下几个方面(不全):

                                A.有意思的比如,在中国当今 故意延长学生学习时间的方法: 删除 脚手架,删减 重要的推导过程,不提发现的历史,让科学变的枯燥无味,不看重应用等。

                                B.科研方向问题

                                C.信息过载导致的问题(这个一般人能够处理)

                                D.拆掉获得科学知识的脚手架,看不到天才得到思维成果的幸苦,好像“天才”天生就可以这么牛。

                                E.科技知识信息泛滥,什么乱七八糟的都要学,还有各种莫名其秒的 狗屁龟腚和政治课,还据说要背诵,更糟糕的是这些知识并不是很好的组织起来供给人摄取的,其中中国干的最蠢的事就是主动把中间的脚手架给拆了,老师教着费力,学生学的痛苦。因此看被拆了脚手架的书成长的人 不大有伟大的发现。

                                F.另外信息太多,人的大脑运算能力吃紧。

                                这就更说明我们要研究出 创造的机制 和 制造大师的科学原理,而不仅仅是填塞知识到大脑。而且要更加努力的研究出如何吞食大量信息并消化吸收的技术和能力。

                                ---------------------------------------------

                                2.知识蛮荒的年代, 发现新大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即使当处于科学发现的原始地带,富矿好像到处都是,发现新大陆的可能貌似是易如反掌。但是历史长河中,只有那么少数人载入了史册,因此我想即使是有富矿,也是需要不一般能力的。取决定作用的是科学家的那种特质。而最重要的能力就是 发现,发明,创新能力。这个不是一般灌死知识就可以解决的。因此我要问,同处一个时代,为啥发现这宝的是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发现此宝是必然的吗?谁将最可能是那个发现此宝的偶然人物?

                                另外我发现,说知识积累预备时间长,也是为人类的无能找的非常聪明的借口。

                                ---------------------------------------------

                                3. 创新和发明 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积累,但是它要激发思想的火星

                                大家的想法:

                                爱因斯坦是这么认为的(网上翻译过来的):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地在各学科适应,进步和变化。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肃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好像卡尔马克思 说 他最欣赏的是那些具有质疑精神的人!

                                注:质疑很难得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危险。比如布鲁诺

                                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 这哥们以前还是学历史的,后来转学物理 也取得历史性成就,并且此人并没有累积很多年的专业知识。

                                历史上的大人物绝不是 什么纯粹的 字典 大书,数据库式的人物,人们觉得他们牛 肯定是因其创造发明 或者 发现了新东西,而且这些新思想,新发明改变了人类的进程和方向人们是因为其创造性 创新性而肯定。 正真的大牌 肯定不是靠 完全灌输而来的,很多都是大思想家,发明家,每一个大家几乎都发明或者发现了崭新的东西,有很多大牌 直接就是某科某方向的开山鼻祖

                                纯粹 累计知识不一定能够变成天才,但知识的积累会让你变成专家。

                                但高端的创造性 还是需要一点点高端知识作为佐料的,因此有必要发展高端的知识汲取技术。

                                因此是创新思维,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尽管知识的厚积薄发为这种创新带来了基础,但这些死知识还要有酝酿才能完成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动机。

                                创新 绝不是只累计知识就可以的,有的知识不多创新能力也是杠杠的,比如 欧拉 , 特斯拉,爱迪生,明显的 他们吸收知识之少,而输出新知识之多,二者比例极端不协调。

                                他们科学加工和提炼 知识的方法 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

                                4 ---搜索方向的问题

                                关于 方向的问题,我觉得 我们知道的越多,我们不知道的就越多,那个著名的改变已知和未知界限的外扩球面,把从球心向外发散的带箭头射线作为某类知识的大致方向,这无数的射线代表无数的方向,而且这一射线箭头你可以当作 分形树的根,又可以发出很多的带箭头的叉,这每一个叉又是一个相关的方向,因此这里就得到几种开拓的思路了。犹如在地下挖矿。初步的可分为富矿 贫矿, 废矿

                                关于搜索方向不完全说明:

                                1. 顺势生长法,在已有的基础上开方向。

                                A. 传承,并且向前推进,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是最为痛苦的那种矿工

                                B. 传承,向前推进,并且深挖的时候碰巧挖到了另一个富矿,发现别有洞天,和原来的方向内容大异。

                                c. 传承,向前发展,将某科 变成纯数学的,然后希望从数学中发现某种规律,现代的物理有这方面的倾向,物理快演变成数学了,估计是死胡同。

                                这3种 都需要深厚的积累,这个是很累的。大多数人都选择了A,功力深厚,都是专家级别的,但少有大师级别的。

                                2. 在原始未知的知识球面边界上 重新开凿一条射线方向出来(方向由内向外),你自动升为开山鼻祖,要问自己,所有的方向都已经有人光顾了吗?我们有那个发现的能力吗?而重开炉灶是开了条新道

                                比如 在大多数人研究长生不老的技术的时候,你研究下起死回生术(先拿植物实验),

                                比如 在大多数人考古的时候,你成功的变成了未来学家。

                                ....

                                3. 先顺沿生长,然后质疑,并且逆反。因缘际会,走了狗×运,你发现人家的理论有问题,通过你坚韧不拔的努力 你把它给推翻了。

                                质疑是一条很不错的路,方向是确定的,就是原方向取反。顺利的话能够取得大的胜利。虽然积累原方向的知识很痛苦。但前途光明的很。因为你学的目的是为了推翻它。

                                比如 推翻 光速不变( 而且 这个肯定能推翻,要么也给它来个相对真理的边界)

                                ----------------------------------------

                                5.没有获得尽早成功的原因初步分析:

                                1. 剥夺小孩天性,剥夺他们的观察力,远离自然同自然隔离,不让玩耍,而这样的人长大后却要去研究自然科学,先机尽失。告诉他们 不要去劳动 和实践,更加别提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比如河友 中 有谁 拿自家小朋友做实验了? 要求他们观察某一生物,种植某一植物,观察,记录,分析,教给他们如何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信息? 而且我也没有看见 有河友写诸如《如何折腾教育小朋友方术》的研究

                                2. 没有学到质疑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唯分数马首是瞻

                                3. 没有学到本质,看不到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脚手架,工作方法,和技术过程。没有学到思维方法。

                                4. 没有恒久兴趣 好奇心, 求知欲(通过提问 找资料表现出来), 坚持不懈

                                ---很多人 混了个博士就开始享受生活了,那是身体进了科研,灵魂还没有进入科研,就是没有那种科研附体的感觉,因此也永远没有那种圣光环绕灵光一现的精彩

                                ---科研应该是种生活方式,能看到那种100%纯度的美,并嫁给这种撼人的美

                                5. 现代人 觉得艰难是 因为步人后尘,没有发见新的大陆,也是没有创新能力的表现。我并不认为宇宙就快被人类研究完了,而事实恰恰相反。

                                6. 没有跟随大师和大师交流,没有遇到良师益友 和高人指点

                                7. 方向太窄的, 单一不广,思维受限。

                                ......

                                有用的尝试和思考:

                                因为 我觉得 过去的人是把 博士的方法运用到小朋友身上。培养并保持 孩纸们的兴趣。

                                .....

                                写的多, 漏洞就大,欢迎抛砖!

                                • 家园 好长

                                  文章真的好长,过完年再详细回吧,现在简略回复点。

                                  国内的素质教育搞得是红红火火,虽然到现在我还不知道“素质”指的究竟是什么。或许就是你说的质疑精神?

                                  你说的质疑精神,或者所谓的“批判式思维”,或者“独立思考”,我认为都是伪命题。

                                  任何质疑,都是在深入理解基础上、对原有理论不完善的地方进行的批判和改进,乃至否定。这才是质疑,否则就是瞎猜乱碰,和民科宣称解决了费马大定理一样搞笑,也类似于对转基因的无端怀疑(我声明,我反转)。

                                  没有知识基础的质疑是不足论的。

                                  另外,你说的培养小孩观察植物什么的,实际上就是在对小孩子进行科学实验训练——和他们长大之后在大学里受到的实验室训练一样,无论手段还是目的。

                            • 家园 加拿大的天才班更是扼杀天才

                              把除了犹太之外的天才都教育成庸才,犹太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 家园 我说f同学,天才班是中国人的叫法

                                去天才班的小孩,嘿嘿,通常异于常人,不是特闹腾,就是沉默寡言,和天才一点都不沾边。我一个朋友的小孩,根本就是多动症,而且还有暴力倾向。如果不被天才班收走,课都没法上。

                                你别说加拿大这么点人,能有啥天才。相当年中国的少年班是个什么水平,有出息的有多少?出家的,发疯的倒有几个。

                                • 家园 据我所知

                                  据我在多伦多的经历,公立中学有天才班,就是学生可以到自己学区之外的一个中学的天才班学习。这种学生算是比加拿大一般学生强不少。有的中国家长买不起号学区的房子,或者学区学校水平下降,就想让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原来的学校去天才班。这种天才班大体相当于中国重点中学的水平。

                                  不过多伦多大有个类似天才班的系,叫做Engineering Science。计算机发展史上有几个牛人来自这里。一个是Brian Kernighan(Unix上的程序语言),Alfred Aho(编译器和算法),不过他们的博士都是在美国读的。

                                  • 家园 您说的真心不对

                                    在多伦多,是否能上天才班是由老师推荐的,所以主观性很大。即使这个学校有天才班,本校的孩子要上,也得由老师推荐,和学区无关。

                                    学习好又social的孩子,老师带起来省心,绝对不会推荐去上天才班的。其实看一下天才班孩子的组成,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哎,清一色的华人。如果把天才班不叫“Gift class” 而是 “Special class”,即使老师推荐,估计也没人愿意去。就好像叫“平价鞋店”,未必平价一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