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daharry挖河记(一) -- daharry

共:💬101 🌺966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革期间教育实际就是以降质量换高数量。

            通过缩短学制(12年变9年),降低教学知识难度,翻牌升级学校等级(初中变高中),降低教师资历的门槛,达到增加数量的目的。

            实际上国家真金白银地付出很少,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在1973年(43.6亿)才超过1966年(40.5亿),中间最少的69年才27亿。

            学生数量的数据漂亮,面子上好看,可以说是以最小的付出获取了最大的面子,这比朝鲜为挣面子盖“金字塔”聪明多了。

            • 家园 我应该是最后一拨九年制的

              中学时学校曾经研究过一次,我们这届要不要改成中学六年,最后决定不改。很庆幸这样的决定,我们读了四年中学就参加高考了,下一届就改成了六年,一个小玩伴就因为小我几个月,小学入学晚了一年,结果考大学晚了3年。

              其实严格地说,我上了九年半学,小学五年半,中学四年。小学入学时还是春季入学,到了小学毕业时改成秋季入学,本来主席逝世的那个秋天应该是我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结果77年上半年又在小学多呆了一个学期。

              我一直很庆幸自己的学制是最好的,小学五年半,除了学文化课,还有学农学工学军学雷锋,学校有小农场,自己种红薯玉米自己收,有时还到周边的农村去收收稻子,帮农民积肥,上山采茶,那时最遗憾的是学校没有校办工厂,放学就是漫山遍野地疯玩。77年上中学,刚好高考恢复,在学校农场收完最后一次棉花后,就开始好好学习,学四年,考上大学,多好。

              主席说的学制要缩短,其实我是很赞成的。我们之前的中学,当然不行,文化课学得太浅太容易了,但我儿子现在学的十二年制,我觉得又太狠了,没有必要。我这样的看法是源自我的观察,当年在大学,看我们78级的那些大哥们,虽然用我们当时的观点看高考难度很低,但他们在学校表现出来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一点也不比我们这些经过更难高考进入大学的本科生小孩差,而现在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十二年学的远比我们那时多、难,但现在的研究生、博士生也看不出比我们那时更强。说穿了,只要机会差别不大,各个时代的Top1%,Top5%,Top10%其实水平差别不大。

              现在知识爆炸,想做点技术、研究工作,得读到硕士、博士才行,这样十九岁进入大学,二十三岁本科毕业,二十六岁硕士,28-30岁博士,林彪23岁就当军团长了,这里读完硕士进入社会都26岁了。关键是在中小学耽误了太多时间,其实10年制是比较合适的,再多的时间其实已经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练考试术变成考试机器了,就像练竞技体操,已经不是锻炼身体,而是竞争排名练比赛能力摧残身体了。

              • 家园 咱俩同年?

                俺也是小学5.5年,春季入学改秋季入学,不过是在小学一年级读了1年半。

                1976年毛主席去世俺小学5年级,1977年秋读初中,才开学,老师--刚刚从农场解放出来的--恶狠狠地对我们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你们要好好读书了!

                俺那里那时候的老师,多半都是大城市名牌大学毕业,流放俺们那旮旯劳动的。随着形势的好转,他们从农场进城,再孔雀东南飞。以至俺现在很难看到他们,我敬爱的老师们。

                然后是初中3年、高中2年,没考上的继续读高三,下一级高中改3年。你怎么才4年。

                • 家园 应该是同年入学

                  入学时年级不叫年级,叫连,班级不叫班,叫排,我们班叫一连二排,就不知道当时校长是不是叫营长。没有学生证,每人发一个符号,别在左胸,上写XX学校X连X排XXX。

                  刚开始先进分子入的是红小兵,戴菱形的臂章,大约二三年级的时候才改成红领巾。

                  中学只读了四年,初中2年,高中2年,很爽。大学入学时,我们那届平均年龄17岁出头,北方同学有18岁的,南方同学有16岁的,我们年级最小的一个14岁,安徽的。

              • 家园 我前面说了是12年制好还是9年制好,这完全可以讨论。

                但是如果是领袖一言,其余众人只能唯唯,显然不正常。

                回到学制年限的讨论,很显然长年制总是让人厌烦,不仅枯燥,而且等于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成本。

                但以现代社会而言,这恐怕是无法避免的,因为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人类知识积累的成果,而且其发展高度依赖知识的再创新。知识是越来越复杂,我们想要超越,实际只能一是分工,二是增加知识的获取量。一决定了想要全体成员全成为通才,实际是不可能的,只是空想。二决定了学制是很难降下来的,未来社会的学制应该会更长,工作的时间可能会缩短,也就是成为一个合格劳动者的时间成本会更大,但劳动者的效率会更高。“57指示”所设想的社会,要么是空想,要么只能回到中世纪那样的简单社会。

                • 家园 俺觉得12年制好

                  3岁进幼儿园,6岁入学,18岁毕业,算成年了,开始工作、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

                  这是人的发育生长规律决定的。

                  只是,12年,算基础教育,应该多以基本的语言教育、数理化天文地理基本常识、生活基本技能、社会法规常识等教育为主,让孩子在满18岁之后可以面对自然、社会有用基本的生存本领。

                  培养科学家、工程师,是大学大专等高等教育的事情。

            • 家园 我觉得挺好

              毕竟有了数量不是

              印度就差个数量

        • 家园 读书无用论是改开后才沉渣泛起的吧

          根据俺当过知青的娘的说法,她当年在乡下当过小学老师,给村里的孩子教课来着。

          另外尽管物质条件很差,她书可没有少读,90年代书店里流行的世界名著她20年前就读了个七七八八。她的说法,跟河里caoban的自述可以相印证。

          • 家园 准确地说,是大学无用论,而且早于文革就有了

            我问过家里上一辈人,都在工厂里当工人的,他们中学小学上的都是子弟校,那时候很多人第一选择基本上都是招工进厂当工人。

            主要原因总结下来无非一是早工作早挣钱,而且工龄长,工作四年后挣得比大学刚毕业的人还多。那时候大部分人家里小孩多,穷,这点还是很重要的。二是进大学比较难,毕竟招生人数就那么多,一旦进去经济负担也有些重。虽然国家基本上都包得差不多了,但还是有些费用的。说得不好听点,你上学总得自带床被子吧,但如果你带走了,家里的兄弟姐妹就没用的了。

            • 家园 交通问题也很头痛

              俺伯父考上了一个重点高中,可惜离家太远,自行车买不起,住校也住不起,只好去了个家边上的普通高中。俺后来也考上了那所重点高中,报道时是俺伯父陪着俺去的,就是为了圆梦啊。。。

          • 家园 个例不代表整体

            文革期间就是没啥书,除了少数,书都不出版了。78年以后编辑、出版了一批,那一拨书质量非常高。

            至于读书无用论,其实没有宣传过。可惜人民群众一般都比较庸俗,一看大学不让上,中学毕业还要去当知青,读书风气相当不高。以我家为例,学历是两头高,父亲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我也是大学生,叔叔婶婶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了。农村情况我不清楚。

            • 家园 私人的书大多都烧了...

              那时就到行政干校图书馆偷书...

              图书馆的门被砖砌上了...就留一窗口(就是一洞洞)进出...

              还要买点酒菜...给管理员上上...说点好听的...

              每次能抱回20本左右...看完再换...有些好书就不还了...

              到78年以后...开始买书...其实大多书都看过了...在书架上摆放着...再没看过...

          • 家园 90年代书店里流行的世界名著她20年前就读了个七七八八。

            70年代?都是毒草吧,除非特殊的原因,才能接触到

            读书无用论请搜索“白卷英雄”。

            如果拿识字率或者中小学升学率来说话,嗯,那是很好的!

            一般高中年龄段开始有思考,那就去造反吧

        • 家园 有图为证:

          点看全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