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殷鉴之殇(三) -- ccceee

共:💬26 🌺8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殷鉴之殇(三)

    国家社会主义,纳粹和国家资本主义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国身上显得有点模棱两可。之所以面目可疑,其一在于三者都强调国家或曰政府的领导作用,在本质上都带有或浓或淡的民族主义。其二,希特勒德国虽号称走的是国家社会主义道路,但与容克垄断财团和美国部分跨国资本的结盟,却又明显具备了国家资本主义的特征。纳粹是历史上第一个将国家社会主义付诸实践的政权,但显然——除了国家强力主导经济这点外——其极端的民族主义,生产资料的非国有,反民主的集权特征跟真正的国家社会主义主张相差甚远,反而和国家资本主义更接近一些。当然,按列宁的定义,纯粹的国家资本主义还意味着国家政权与资产阶级融为一体,直接控制某些资本主义企业,体现资产阶级的统治意志。如官僚资本主义,财阀资本主义就是比较赤裸的国家资本主义。在这点上,纳粹尽最大限度保障工人农民和失业者等底层利益的政策措施又与之有所区别。为了更好地区分,也有人建议将纳粹译为民族社会主义,而笔者则认为其实质是民族福利资本主义,是俾斯麦蒲鲁东等人的政治思想的延续——第一国际分化出去的右派。

    在一战前崛起的过程中,俾斯麦为了巩固权力武统德国,打压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民主诉求,拉拢左派,利用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及社会主义运动求得底层人民的广泛支持——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王朝的稳定——強力推行了6000多条劳工保护法例,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率先成为欧洲第一个福利国家。“只有现存国家统治政权采取行动.即由它实现社会主义要求中合理的、并与国家及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东西,才能制止社会主义运动的混乱局面。”

    这种原始的王朝社会主义实践,被尊为国家社会主义前身。这次生产关系调整,极大促进了德国生产力发展以及社会繁荣和谐,并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然而凡事必有得失,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使得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发展(旧官僚容克等封建势力也资产阶级化了,包括俾斯麦自己),并完成了向垄断资产阶级的转变,打破了俾斯麦压右防左的政治均势。德国政权性质也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而彻底资本主义化。为了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要求并由此煽动起来的民族主义情绪,威廉二世解除了俾斯麦宰相职务,将德国带进了帝国主义阶段,开始与英法争夺世界殖民资源和市场。西方资本主义力量的销长和斗争,在东方中国身上留下了浓浓的历史痕迹,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联军入侵,到1900年八国联军时候,联军统帅变成了德国瓦德西,山东半岛则沦为德国殖民点——完整的西方殖民史。

    争夺与反争夺,扼制与反扼制,二十多年明争暗斗,政治外交经济领域的不断碰撞摩擦,矛盾终于发展到高潮——用战争的形式一次性解决所有的争端和分歧。只是没有人觉察到诸神的黄昏后竟然是三千多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

    霍亨索伦封建王朝因社会主义福利政策而崛起,但因后期资本主义的扩张本质(尤其是本国无法进行深度利润压榨的条件下)而走向战争,因战争失败没能控制住国内局面,导致了王朝崩溃,坐大的资产阶级在与无产阶级争夺国家政权过程中,和第二国际右派力量联合(德国社会民主党),成功镇压了无产阶级起义而掌权。然而自由资本主义也未能拯救魏玛共和国(或许自由资本主义在条顿骑士团悲天悯人的历史传统和马克思主义诞生地的氛围中水土不服?),魏玛共和国在高达4815倍的通货膨胀率中结束了其短暂的统治。在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打着幌子而行国家资本主义之实)的旗帜下,千疮百孔的德国再度崛起。

    依靠沙赫特的金融天才和元首的煽动天才以及戈培尔戈林们对犹太人的掠夺,纳粹德国奇迹地扼制住通胀并实现了几乎零失业,福利政策和民族主义凝聚了整个德国众志诚城的民心。但元首与沙赫特的结盟一开始就奠定了德国必须重走一战之路的恶果。在社会本质和结构上,纳粹德国与威廉二世的德国其实并无二致。而且纳粹德国最终输在了本土容克垄断财团与美国跨国资本翻脸的关键上了。

    从德国和苏联的经验上看,无论是福利资本主义还是国有社会主义,都避免不了与自由资本主义对决的命运,前者争夺资源和市场,是利益抢夺,后者是意识形态争夺最终投射到资源和市场。

    那么,自由资本主义是否就会相对安全呢?至少欧洲历史答案是否定的,巴黎公社,俄国革命的惨烈,是一个国家不可承担之重。霍亨索伦王朝也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进行原始的社会主义改革。

    倘若最终避免不了国家间利益对决,而又不想重蹈俄国革命的覆辙,那么凝聚民心力量和阶层稳定就至为重要,因为这是国家间对决成败的关键因素。

    至少不会像国家资本主义一样一碰就碎。

    通宝推:史料推理,逍遥笑清风,海峰,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内因外因一同起作用,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

      谢谢分享历史内容和观点论据。

      每一个主义的说法实际都是意识形态的认知定义。当事方自身的认定、对外的宣传定义、真正实际操作的定义、冲突对立方对其的定义、后来从政参政者对其的定义、相对客观理性的研究学者对其的定义、人民群众对其的定义、等等,可以是相同的、相似的、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对立的。

      纳粹党德语全名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直译为中文是“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NSDAP,国家社会主义的德语简称就是NS(纳粹)。这是其自身给自己的定义。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纳粹强调的顺序是突出德意志民族,强化内部社会分配,特别是优待给工人劳动者。这也是能够吸引和得到广大德国工人和各业劳动者支持的关键措施。而和资本家容克集团、跨国集团等合作,是纳粹的政治操作手段还是其政治根本,需要有实际历史依据来辨别真伪。至少目前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来分辨,那么称其为民族社会主义应该更符合其公开宣扬的和其执行中坚持的单一民族利益为上的表现。目前称其为国家资本主义也可以,只是没有强有力证据证明这是希特勒纳粹德国追求的最终目标。

      正是因为纳粹用了国家社会主义这个称号,在其宣扬过程中蒙骗了很多非德意志民族的德国人,包括大量德国籍犹太民族的劳动群众。这些犹太人之所以没有及时逃离德国,就是对纳粹的国家社会主义还有幻想,以为真是所有国民都有份,殊不知其更强调的是德意志民族,而其他民族特别是犹太人,是在剥削消灭的名单上。这一点决定了其实质是真正的强化德意志民族,属于民族社会主义范畴。民族资本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是根本吗?同上面推理一样,需要历史实际依据证明,在资本和社会公平有冲突时,希特勒纳粹到底是更强化哪一个、打压哪一个,还是二者之间搞平衡。

      对外关系上,纳粹德国采取的实际是军国主义+种族主义,对其他国家,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还是封建王朝,一概打压。合作的两个轴心其实也都是强调军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国家。所以当时世界上主要国家给纳粹定义为军国主义、种族主义是恰当的合适的。这也是历史上大多数国家人民,不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为什么可以团结起来一致反抗其侵略压迫的根本原因。

      • 家园 英文nation的中文对等词

        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依上下文意思。中文翻译也是如此。

        所以纳粹的自我定义与犹太人的误解(我依你文字意)都是合乎逻辑的。

        • 家园 刚刚粗略查了一下Nation这个词的演变

          主要想了解一下德语中是如何演变的?何时比较有区分现代意义的“国家”和“民族”,或者是到现在还是根本没有明确区分。

          德语中nation的含义是如何演变的?

          英语中确实是不太区分。这和英国人历史形成的习惯性格有关。他们到现在本身内部还是四个Nation组成(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既代表了民族,又代表了地区。中文翻译成“自治区”?

          美国也类似,50个States,直译也可以翻译成50个“自治区”?联邦政府对各州没有行政管辖权。各州除了没有独立军事外交和发行货币权外,其他州内的权利都有。

          相对来说,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基本是大一统思想,和英美思想不一样。否则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各国如果一直延续下来,也是各个“自治区”了。

          另外有一个现象,从秦统一六国开始,中国古代史大致还应该分成两大部分:秦汉—南宋一段,因为这一段近1500年的历史中,各个朝代都是以原先春秋战国时代的国名来命名的,说明这段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完全脱离开本乡本土观念,获胜立国的统治阶级必须用起家的国名来命名朝代。

          从元朝开始,元—明—清三个朝代,都不再以春秋战国国名命名了。当然,其中元朝和清朝是游牧林猎民族入主中原,可以勉强解释成不合适用春秋战国国名(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非汉族政权还是几乎都用原国名啊),明朝为何也不再用了呢?

          我的理解是,元朝开始的民族文化大交流和大融合更加广泛了,大多数人主动被动地都搬迁过,凝聚民心的国号以哪一个地名都不再有原先那么大号召力了。可以说,到了元朝,中国上上下下的老百姓,从夏商周及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唐宋的本土观念才真正被打破,开始以直接奉天承运的字来命名朝代。

          通宝推:陈王奋起,
          • 家园 英语中的演变,这篇论文讲得比较清楚

            关于“民族”一词的译法

            在 13 世纪的英语中,nation 一词所指乃是种族群体或血缘纽带,而不是政治群体

            [1](P213-214)。16 世纪早期,nation 一词的意义在英国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开始被用来指称这个国家的“人民”。“人民”(people)一词本来所指主要是社会的底层。把一个国家的人民称作 nation,意味着把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群看作一个群体。可能在 17 世纪晚期,nation 被用来指代一个国家。总之,把一个国家的人民称作 nation,与“人民主权”、共和政体的兴起与王国、帝国的衰落有密切的联系。自 18 世纪,nation 一词便有了“民族”和“国家”的双重政治含义。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人群,一个民族必须组成自己的国家[2](P61)。19 世纪,nation 被理解为具有不同语言、文化和种族的群体。

          • 家园 按英语单词理解,国家民族大概都是“nation",原因大概是

            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缺乏民族融合的历史。。。。这个,全世界只有中国独此一家。即使现在的美国,号称”合众“,但一直主张各民族保留自身文化,本质上实现不了民族融合。

            在中文语境里,国家包含文化认同的各民族,是集合跟子集的关系。

          • 家园 中文与外文互译应该谨慎

            因为中国的文化概念与欧洲的不一样。中文语境下“民族”应该是外来词。

            中文语境下“国家”或“家国”的概念已经包括了欧洲文化中“民族”这个概念。中文语境下的“国”从“家”演化而来,乃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家”即是欧洲“民族”“种族”“氏族”“家族”这几个概念的等同,即华夏之人的社会组织。用西方文化概念讲解中国古代历史,”国家“是”华夏“人,华夏之外的人群是”蛮夷“。蛮夷可以加入华夏,如蒙古和满洲。

            西方强加给中国主体人群“汉”的“民族”概念。现在我们都接受了这个概念,自称中国有”汉“人和56个民族。如果沿用西方概念,这56个民族都可以是国家。这对于中国具有相当的潜在危险。

            • 家园 看了一下维基百科的解释

              民族主义是双刃剑。在18-20世纪特别是刚过去不久的20世纪期间,既起到了民族觉醒、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面作用(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拉美独立革命、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等),也有引起各种冲突战争(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和解体(苏东解体)分离(当代西班牙和英国面临的分离)。

              中文里的“民族主义”定义来源于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中的定义:

              在汉字圈的现代民族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870年代的日本,当时“民族”一语对应外语中的“民族”(nation)、“人民”(volks)、“人种”(ethnos)等多个概念且对于nationalism一词同时存在“民族主义”“国民主义”“国家主义”“国粹主义”等译法[11],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的梁启超开始接触并第一次在汉语中引进了现代的“民族主义”的概念,他在1902年的《新民说》第一次对民族主义给出明确定义——“民族主义者何?同宗教,同习俗之人,相视如同胞,务独立自治,组织完备之政府,以谋公益而御他族是也”。

              [url= https://zh.m.wikipedia.org/zh-cn/民族主義]维基百科:民族主义[/url]

              其实这是大自然和社会共有的一个客观规律:当一个新的事物新的概念出现,本身就预示着新的矛盾体出现了。好的坏的都在其中。

              想想:没有手机、电脑、互联网、电报电话、电气石油能源、煤炭蒸汽机等实体和概念前,人们还生活在传统的信息交通相对闭塞的社会中。虽然相对落后闭塞,也有那时的快乐、充实、忧愁和痛苦。

              没有“国家”、“国”、“家”这些私有观念前,人们还生活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啥都是公共共有的。虽然原始,也有那时的快乐、充实、忧愁和痛苦。

              每次进步或进化带来的不光是精彩,也有新的矛盾纠纷和冲突。

      • 家园 98年中文论坛刚兴起,海外有个宾大的女硕士写了个长文,题目叫

        《诸神的黄昏》(不是现在网上能搜索的,搜索到的不是这篇),数据详实,证据链充分,论述了美国垄断资本是如何隐秘进入德国跟容克资本融合的,包括克虏伯,巴斯夫,大众等,尤其美国军工财团,包括资本技术都深度介入,这里面的关键联系人物就是沙赫特。作者甚至对美国财团的退出机制都做了详细介绍。她的论点是德国选择开战绝非偶然。后来宋鸿兵在他的《货币战争》里几乎全部引用。现在网上已经很难搜到了。

        兄台的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即纳粹在民族国家社会主义跟国家福利资本主义之间面目模糊。不过我认为纳粹会选择后者,因为无论它上台时对共产党的屠杀血债还是跟美国垄断资本融合,决定它走不回前者道路。

        • 家园 今天看了几篇问答文章,供探讨

          [url=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84783271.html]百度知道:二战期间德国属于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url]

          这篇有倾向性,缺乏具体数据或大体实际比例来论证。

          [url=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4922498] 知乎:迈向战争之路(2)- 1939:纳粹德国的“自爆”宿命[/url]

          从经济角度观察分析德国在29-38年间的政策措施和结构变化。

          [url= https://xw.qq.com/cmsid/20210823A09SUW00?f=newdc ]华创宏观张瑜:德国模式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何借鉴意义?[/url]

          最近的文章,谈到二战后到现在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顺带谈到了二战前及期间德国采用的经济模式。

          看过之后,我个人的认知是,更赞同纳粹的根本思想核心就是种族主义+军国主义,是以各种手段尽可能团结本民族全体,来剥削压迫其他国家民族(甚至包括本民族智障或有重大疾病患者)。对德意志本民族尽可能公平分配,一部分国有资产可给予本民族资本家私有管理,以充分调动积极性。这么看,则无论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都是手段,都是为了种族主义+军国主义+元首独裁来服务的。

          这么看,当时的美英苏三巨头对希特勒纳粹的评价定性是公正的和有远见的。他们已经看到了,只要稍微对其妥协,让德国喘口气恢复,那么纳粹德国在消化好已占有的欧洲资源后,还会不择手段地一个个将英苏美及世界其他国家民族干翻,并残酷剥削压迫乃至消灭。

          通宝推:天空不空,
          • 家园 种族主义也好,军国主义也罢,在以国家为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只要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了实现资本殖民输出和竞争,最终会走向帝国主义。而极端民族主义或者军国主义一定会作为外在表现走上舞台。因为垄断资本主义造成的阶级矛盾需要对外转移,其次资本输出也需要国家意志背书。所以希特勒德国是容克垄断资本妥协的产物,资产阶级不愿意政权落到共产党手上,但阶级矛盾又因为一战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实质是国家福利资本主义)是折衷的唯一方案了。日本战前也一样,财阀垄断资本主义需要以军事手段拓展生存空间...以大和民族的名义。客观的说,同是帝国主义道路,至少德国人民还能享受点红利,日本人民却是吃糠咽草去支持的财阀战争。

            通宝推:潜望镜,曲道自然,
            • 家园 另外,国家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是相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英语中National和International两个词本身就是矛盾体。矛盾本身就意味着对内对外都是双刃剑,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并且过犹不及,过于倾向于哪个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 家园 说得有道理,赞一个

              垄断资本和集权易于演化成帝国主义,难以演化成平均主义。如果没有显现转移成外在斗争,那么内在斗争一定是激烈的。

              人类社会或者说大自然世界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在交流活动运动中,总是一步步趋向于集中、垄断;达到极致后,又趋向于分离、自由;再达到极致后,又趋向于反复。

              资本是这样,权力是这样;经济是这样,宗教是这样;物质是这样,精神是这样……层层变化,层层相关,无穷尽也。或许这就是生命在于运动的本质含义吧。

          • 家园 张伯伦已经是英国能妥协的底线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