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卡桑德拉的预言——双面君王光海君 -- 京华烟云AMIP

共:💬14 🌺15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卡桑德拉的预言——双面君王光海君

    朝鲜李朝建立于公元1392年,其开国君主李成桂废黜了高丽国王,随即请求明朝册封,而“朝鲜”这个国号,也是明太祖所赐,意为“朝日鲜明”,也就是“一颗红心向太阳”。

    做为明朝的藩属,李朝君主自然不能称帝,他只能称国王,不仅如此,开始时就连国王也只能关起门来自称,因为朱元璋对李成桂印象很不好,认为此人“顽嚣狡诈”,只让他“权知国事”即代理国王。

    这一代理就是十年之久,直到建文帝时,为了拉拢朝鲜从背后制约谋反的朱棣,明廷才正式册封太宗李芳远为王。建文帝还允许他使用“九章冕服”即九种纹饰的礼服,按明制这已经是亲王的待遇,而李芳远的正式级别,本来只能到郡王。朱棣夺得皇位后,同样为了拉拢朝鲜,再次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

    为了与宗主明帝拉开距离,朝鲜国王只能自称“孤”而不能称“朕”,臣下对他的尊称也只能是“殿下”而非“陛下”,此外朝鲜王后称“王妃”而非“后”,王太后称“王大妃”而非“太后”,国王的祖母称“大王大妃”而非“太皇太后”,王太子则像明朝的亲王继承人那样称为“世子”。以上这些,都是韩国古装宫廷剧里经常出现的称谓。

    对于朝鲜,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宣布它为“永不征伐之国”——但其实,这个名号不怎么值钱,因为同为“永不征伐之国”的还有日本、安南(即越南)、暹罗(即泰国)等其他十四个国家,几乎涵盖了明初所有邻邦,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明太祖是为了避免元朝海外用兵的覆辙。两国此后关系一直良好,李朝对明朝执礼甚恭朝贡不断,而明朝也满足于名义上的宗主地位,基本不干涉李朝内政。

    “壬辰倭乱”时,明帝以倾国之力帮助朝鲜,后来明朝与后金爆发战争,轮到朝鲜国王来投桃报李了。但是在萨尔浒之战中,协助明军的朝鲜部队,基本上没怎么抵抗就投降了后金,努尔哈赤还借此机会给朝鲜当局写了封信,说自己完全理解朝方的苦衷,只希望今后他们能够两不相帮即可——“尔朝鲜以兵助明,吾知非尔意也,迫于其势有不得已”。

    这时的朝鲜国王,后来的谥号叫“光海君”。熟悉礼仪制度的朋友肯定能够想到,谥号为“君”而不是通常的“王”,这意味着此人很可能最终被废黜了,而且十有八九未得善终,事实也确实这样。由于其王位并没有得到后人承认,因而有关他在位期间言行的朝鲜官方记录,也就不能称为“实录”,而是改称“日记”,这便是很有名的《光海君日记》。另外,前段时间韩国有部很火的片子——《双面君王》,说的就是这位不幸国王的故事。

    光海君名李珲,虽然只是朝鲜国王李昖(庙号宣祖)的庶次子,但他从小被不育的王后养大,并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自己十七岁的时候,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被立为“世子”,也就是王位继承人。当此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王子展现了极强的勇气和魅力,在父王和主要大臣都逃到中朝边境避难的情况下,他率部分朝臣坚守故土并“权摄国事”即代理国王,极大振奋了朝鲜军民的抗日信心。

    国家在明朝的帮助下光复后,声望如日中天的光海君很快遭到了当初贪生怕死的宣祖李昖忌恨,父子二人闹得不可开交,尤其是后来嫡子(继任皇后所生)诞生后,光海君的地位更受到严重威胁,而明朝也以“继统大义,长幼定分,不宜僭差”为理由,拒绝承认他的世子身份,这让他更加坐立不安,进而对宗主国心生怨恨。

    光海君可能不明白的是,明帝国这么做其实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并不是对他有什么成见。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即后来的福王,对长子朱常洛即后来的泰昌皇帝十分冷淡,这让极力维护宗法制度的士大夫们极为反感,帝国内部为了立储之事,两派人马闹得不可开交。

    如果承认了既非长子又非嫡子的光海君之世子地位,无疑会给政敌们落下口实,因而明廷死活就是不同意。但其实,如果按照朝鲜自家的宗法,光海君继位又是完全合法的——李朝规定,确定世子之后,即使再有嫡子诞生,无论世子是嫡子还是庶子,继承人也不应再修改。

    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还没有下定易储决心的李昖国王提前咽气,光海君登基,随即再次遣使向宗主要求册封自己——据统计,光海君从被立为世子到继位,十四年间明朝竟然先后五次拒绝拒绝了关于其王储地位的册封请求,这对他无疑是极大的侮辱。这一回,帝国当局本想照例置之不理,但在朝鲜方面的银弹攻势下,朝廷负责此事的礼部官员们最后还是让步了。

    公元1609年,明廷终于正式册封光海君为朝鲜国王,可这样的奇耻大辱无疑严重伤害了朝鲜新国王的感情,导致藩属对宗主离心离德。在后来的萨尔浒大战中,光海君虽然在明廷要求下勉强出兵,但朝军态度消极,绝大多数人马仅做了像征性的抵抗,便在总司令都元帅姜弘立的授意下放下武器投降。

    后来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朝军此举很可能是光海君提前授意的,因为这位国王事后不仅拒绝以卖国贼的罪名逮捕姜弘立的家属,甚至还亲自为他们辩护:“弘立等只陈虏情而已,有何卖国之事乎?”

    而朝鲜史料表明,光海君早在战前就暗中了解了明金双方的实力,他判断出明朝是只色厉内荏的纸老虎,而后金则凶恶无比,身为弱者的朝鲜只能左右摇摆,在夹缝中求生存,千万不能惹恼努尔哈赤:

    “大概中原兵马疲残无比,虽为夸大之言,少无实效。此贼兵势,无异于阿骨打,姑为弥缝,以过凶锋可矣。若徒为高谈,益激犬豕之怒,其祸不测,分兵侵我,有何所难乎?”

    萨尔浒之战后,朝鲜收到了努尔哈赤的来信,光海君思索再三,写了一封很有艺术的回信。里面说,朝鲜出兵帮助明朝是理所当然的,“大义所在,固不得不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宗主而伤害了邻居的感情,“邻好之情,亦岂无之”;最后,他向努尔哈赤建议,咱们双方还是点到即止吧,都不要再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各守封疆,相修旧好”。

    朝鲜史料《光海君日记》中,如此描述这位国王的心声:

    “我国家丧败之余,少无可御此贼之势,故不得已姑为羁縻缓祸之计耳。予观时事,此贼为金、元、辽、夏,则予虽未详,而如五胡之乱华,则足以为之。天朝亦既不得一鼓荡平,则虽非此贼,中原亦因此多事。”

    在光海君看来,努尔哈赤对明朝的入侵,最起码可以与五胡乱华相提并论,即使建立金、元、辽、夏这样的王朝,也在意料之中,由此他判断,中国今后的大动乱是免不了的。

    “胜、广起兵,秦室渐危,黄巾倡乱,汉家亦亡。执此见之,则必他贼先动,奸雄继起。此贼终不知如何,而为天下乱贼之首矣。我国不幸,与此贼接壤,道里亦近,不如倭寇之限隔沧海也。”

    从历史教训来看,就如同陈胜吴广灭秦、黄巾之乱亡汉那样,努尔哈赤也很可能给明朝造成毁灭性打击,光海君很有远见地认为,他就是“天下乱贼之首”。而对朝鲜尤为悲哀的是,自己离后金实在太近了,根本没有大海那样的天险阻隔。

    “固边自守之策,着实讲定,尽心料理,中原有事,则坚锁西北,若有抢犯之贼,则以死牢守,严明纪律,修缮器械,选将炼兵,据险积谷,而无事则优造军器、火器,大开屯田,谨烽火、恤将士,不弛一刻,可免顚跻矣。”

    因此,光海君给朝鲜制定的对策是“固边自守”,按照今天的说法,就是武装中立,本国在明金战争中将两不相帮,同时鉴于明帝国早已明确承诺不会入侵朝鲜,因此本国军民要时刻保持警惕,日夜操练做好准备,严防后金汗国可能的侵略。

    萨尔浒大败后,明廷痛定思痛,立即致力于修复与朝鲜的同盟关系,东林党把持的帝国政府以及熊廷弼主持的辽东当局,不断派出使者携带礼物前往对方处抚慰。

    查阅史料我们得知,明朝使臣的礼物相当丰厚,竟有白银一万两之多,显得颇具诚意。但是临时抱佛脚已经来不及了,被宗主前倨后恭的态度伤透了敏感心、同时对后金恐怖的军事实力吓破了胆的朝鲜国王,接待明使极其冷淡,以各种理由搪塞拒绝,再也不承诺出动一兵一卒夹攻后金。

    到了最后,光海君竟然把使者拒之于国都汉阳门外,甚至拒绝接受明朝皇帝的圣旨,《光海君日记》对此记载道:

    “时贺登极使吴允谦赍敕而回,推官孟良性亦奉敕而来,王托病不出,屡次退日,终不得迎。”

    这可就有些过分了。此举在当时只意味着一件事,那就是国王要公开谋反,背叛大明帝国,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朝鲜满朝文武顿时一片哗然。其中,尤以相当中央军委的最高国防权力机关——“备边司”反应强烈,其成员们公开罢工,也拒绝参加御前会议,导致朝政经常瘫痪。

    而与此同时,王国意识形态最高主管机构“礼曹”——相当于中国的礼部——也故意给国王上眼药,要求为其加上“建义守正彰道崇业”的尊号,这无疑是在提醒他:藩属要恪守对宗主应有的道义和责任,做人不能忘本,要是没有大明,你和你爹早就当了亡国奴。

    按照朝鲜儒生们的观点,明朝与李朝相当于父子,“自前中朝,视我国如内服,大小祸患,无不相恤,义虽君臣,情犹父子”,也就是二者有自然亲近的天性。

    朝鲜国王的不合作态度,以及该国与后金私下交好的传闻,自然引起了明帝国的严重警惕,甚至有大臣向皇帝建议,不如派官员“监护其国”,这就意味着废黜国王,将朝鲜直接纳入帝国政府的管辖之下。光海君闻讯大惊,赶忙派人去北京解释,宣称自己与皇帝绝对心连着心,朝鲜甘愿与帝国同生共死:“二百年忠诚事大,死生一节!”

    因为种种原因,这一建议最后并没有实施,光海君虽然保住了王位,但他从此在朝野声名狼藉,朝鲜的政坛再也没有平静下来,儒家士大夫对这位“无君无父”的不义国王越来越不满,汹涌的怒火在他们心中燃烧。据说从那以后,光海君被臣下们完全孤立,群臣不分党派对他群起攻之,甚至表示宁得罪国王也不愿得罪明朝。

    终于,两年之后的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三月十二日的深夜,朝臣们利用国王患病的机会,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拥立光海君的侄子李倧即后来的仁祖国王登基,这场政变因而被称为“仁祖反正”。光海君随即遭废,被用石灰烧瞎双眼流放,十八年后死于今天的风景名胜地济州岛。

    公平地说,如果从朝鲜自身的角度来看,光海君“不背明,不怒金”的墙头草政策显然是出于现实的无奈,甚至可以说颇有远见,也确实在一段时间内避免了朝鲜卷入战火。只不过在强者中间,弱者想左右逢源长袖善舞谈何容易,搞不好就成了自作聪明,甚至于作茧自缚。

    事实上,朝鲜的鬼鬼祟祟不仅在国内标榜忠义的士大夫中引起激烈反对,更让明廷十分愤怒,就连后金对其见不得光的外交政策也很不满意,抱怨道:“交则交,不交则已,何必暗里行走!”最终,这一骑墙政策两头不讨好,甚至成为“仁祖反正”宫廷政变的主要诱因。

    政变者在夺取权力后给光海君加上了“昏乱日甚,幽废母后,屠兄杀弟”的罪名,将他定义为堪与燕山君——即影片《王的男人》里的那个变态国王,他也是李朝历史上第一个废王——并列的著名昏君。其中一些罪状也确有其事,比如光海君确实废掉并囚禁了父亲的王后,并且杀害了对自己王位威胁最大的两个兄弟,包括宣祖的那位嫡子、年仅八岁的永昌大君,以及自己的哥哥即宣祖的庶长子临海君。

    但另一方面,政变者也未必有他们宣称的那样大义凛然,纯粹是为了维护君臣大义,事实上,光海君继位后的不少改革措施,都大大损害了“两班”(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官僚地主阶层,但与中国官僚流动性很大不同,朝鲜的两班多是世袭)们的既得利益,并最终导致了后者的强烈反弹,这里不多赘述。

    “仁祖反正”后,朝鲜王国终于再次捆绑在明帝国的战车上,并像当年光海君所预计的那样,遭到后金(及清朝)的血腥报复,而且惨烈得无以复加,直至国破家亡。

    【注】卡桑德拉是古希腊传说中的特洛伊公主,有预言未来能力的女祭司,但由于她拒绝了阿波罗的追求,神又诅咒她的预言无人会信。

    通宝推:忧心,常识主义者,白玉老虎,mezhan,SleepingBeauty,大黄,foureyes,AleaJactaEst,天涯睡客,上古神兵,可爱的中国,
    • 家园 两个鸡蛋上跳舞,是何其艰难而痛苦

      国与国,人与人,都应该以诚相交。想要玩两面三刀,想要在各个势力之间周旋,要么有超然的实力,要么就只能沦为笑柄。

      光海君很显然没有看清楚现实。他觉得自己已经看破了明朝的虚弱以及后金的强大,却没有想到自己必须站队的现实。事实上,明朝是否虚弱,后金是否强大,在当时还远是一个未知数。努尔哈赤起兵只有十三副盔甲,而明朝轻易就集结四十万大军围剿。虽然我们知道萨尔浒是以明朝失败而告终,但在此之前的人可是无法预料如此的结果。光海君又何来神算,就知道后金一定会胜呢。他无非是怨愤明朝,故意托词罢了。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朝鲜弱小,刚刚在明朝支援下复国不久,国小力少,却无礼拙交,想在两个大国之间徘徊,却不知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险之极。

      小国没有置身事外的权力,只有选择站队。这是必然的命运。

      想得长远一些,中国必然崛起,地区性强者已经逐渐成型,而韩国却又站在美国的阵营里。未来朝鲜半岛势必再次面临选择站队的局面,是跟随美国爸爸,还是跟随身边的巨人?

      大概这是一个无解之局,怎样选都是输家吧。

    • 家园 明廷对光海君印象不好是否和他在壬辰战争的表现

      有关? 入朝将领对朝鲜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支援深表不满.....光海君这时是有部分实权的,至少他得维护一下自己的废柴下属吧,是不是因此得罪了人呢?有没有这方面(入朝明朝官员对光海君的评价)之类的材料?

    • 家园 朝鲜亲大明的势力可不小

      壬辰之役后的那一代人对大明极为感恩

        当时的李朝上下皆视清朝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除对清朝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仁祖庄穆大王实录》,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在明亡后用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在仁祖之后的历代朝鲜国王《实录》,只书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纪年。记载朝鲜李朝宗室谱系的《璿源系谱》中所载的李淏即位年份,即为“崇祯后乙酉”。至于私人著述,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 “崇祯后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

        当时朝鲜君臣认为,“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宣祖大王所谓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实是真诚痛切语也”。李朝孝宗则以光复大明天下为己任,倡议北伐。他对大臣说:“群臣皆欲予勿治兵,而予固不听者,天时人事,不知何日是好机会来时。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对大臣“万一蹉跎,有覆亡之祸,则奈何”的担心,他说:“以大志举大事,岂可保其万全也。大义则明,则覆亡何愧,益有光举于天下万世也。且天意有在,予以为似无覆亡之虞也”。

      完全无视这股力量的光海君倒台几乎是必然的,尤其是在后金还未入关明朝尚未灭亡的时候就开始骑墙只能说是不做死不会死。

    • 家园 几个细节问题请教一下

      1. 姜宏立投降之后,待遇如何?武器装备留下,人员空手放回?

      2. 像这种跨国执行武装任务,是朝鲜军队自带干粮吗?还是天朝管饭?另外,当初明军入朝抗倭,粮草是从天朝国内运,还是就地征发?谁买单?

      3. 广海君受过的教育无疑极好,引用的天朝历史,类比非常贴切.而且他还不是个书呆子,看得出明朝和后金的实力对比,算是能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早年,他又曾经独立工作过一段时间,那么后来被颠覆的时候,怎么会没有自己的班底铁杆呢?

      • 家园 投降努尔哈赤的朝军司令姜弘立

        光海君自然有自己的铁杆支持者,带兵投降后金的姜弘立就是一个。此人出身名门,爷爷做过右议政(相当于朝鲜的右相),他本来是进士出身的文官,一直得到光海君的提拔,到1618年也就是萨尔浒大战的前一年,被封为晋宁君,达到了朝鲜异姓贵族的顶峰。

        萨尔浒之战,当时已经六十岁的姜弘立以五道都元帅的头衔,带一万三千朝鲜兵出征,但这支部队基本上没发挥什么作用,最后向后金投降。俘虏们都受到了努尔哈赤的优待,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后被释放回国,至于他们的武器装备,我觉得应该留下了,这支朝鲜部队装备很不错,其中包括几千名火枪手,可能还有火炮,后金没理由不扣留这些新式武器,尽管努尔哈赤对火器并不感兴趣。

        至于姜弘立本人,也许是他打败仗没脸回国自愿留下;也许后金强迫他留下,因为他说得一口好满语;也许是在光海君的授意下,总之他留在了努尔哈赤的宫廷任职,而且还和爱新觉罗王族结了亲家——他的二儿子娶了大贝勒代善的养女,这个儿子应该是和老爹一起被俘的。此时,姜弘立估计是打算做李陵的,要致力于发展朝金友好关系。

        他在后金过得很滋润,不过好景不长,不久后朝鲜爆发了“仁祖反正”的宫廷政变,姜弘立的恩主光海君被废,朝鲜与后金断交。姜弘立听说,自己的家眷被仁祖朝廷都给杀了,盛怒之下,他由李陵变成了伍子胥,发誓要报复。

        到了皇太极时期,姜弘立果然说到做到,做为带路党领着金军杀入了朝鲜,这就是著名的“丁卯胡乱”——丁卯,公元1627年也。这场战乱中,朝鲜国破家亡大败亏输,被迫与后金签订了合约。再多说一句,此战中明将毛文龙在侧后极大牵制了金军兵力,使得后者没法全力发挥,这也使得皇太极下定了不惜一切代价除掉毛文龙的决心。

        不过在丁卯胡乱过程中,姜弘立得知自己的家眷原来活得好好的,并没有被仁祖杀害。愧恨交加的他很快病倒,不久以后就死了。在老家,姜弘立自然被当做叛国者,直到后来清朝彻底征服了朝鲜,他才被恢复名誉。

        除了姜弘立,光海君还有一些支持者,比如当朝鲜讨论是否派兵参加萨尔浒之战时,便有七个官员支持国王不参战的决定。朝鲜史料说,这位国王年轻时品行端正、聪慧好学、仁孝兼备,显然受过良好的儒家教育,不过经过抗倭战争和一系列宫廷阴谋的洗礼之后,光海君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化,而更要命的是,他还把自己的想法公开表达出来了。

        这自然不被主流儒家文化所容,因而支持者很少是肯定的,就连前面提到的那七个人,后来也顶不住社会压力而纷纷改口,到最后,光海君彻底成了孤家寡人。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你打着红旗反红旗,那自然不难拉到支持者,可如果你公开反对红旗,那就麻烦大了,即使有人想支持你,见此情形恐怕也不敢了。

        至于剩下的那个问题,即明军和朝军的后勤供应,要分为“粮”包括粮食、军械、军服等,和“饷”即军人的工资和奖金,这两块来说。我知道的情况是,抗倭援朝时明军的饷银主要是由朝廷提供的,朝方即使有额外的奖金,数量占比应该也不大。军械和军服除了就地取材的,应该也是明朝提供。粮草则主要由朝方提供,不足部分由辽东当局来补,史料中记载说,杨镐曾因为朝方供应不及时而大发脾气。整个抗倭援朝战争,明朝“费帑金七百余万”,显然不是一个小数目。

        萨尔浒之战中的朝军参战部队,我想应该参照上例,即军饷由朝方自筹,军粮则由辽东当局提供,当然了,明朝政府也很可能以赏赐的名义变相承担一部分军费。

        • 家园 换位思考,如果我处在光海君的位置上

          对形势的判断

          1. 自己本身实力虚弱,保护不了自己

          2. 明朝外强中干,后金朝气蓬勃(这个判断不难,光海君别的不知道,还不知道杨镐的水平吗?)

          3. 如果和后金发生武装冲突,明朝保护不了自己,有亡国的危险

          4. 如果和后金和好,无法说法自己的干部群众

          唯一一条出路,就是继续敷衍明朝,明朝要出兵,就摆个样子(其实,朝鲜军队真打假打,效果也差不多),同时保持和后金的秘线联系,让后金了解自己的苦衷.等到洪承畴被俘那次战役之后,正式倒戈-----类似于拿破仑打俄国时的普鲁士.

          嘴上说的容易,操作起来太难.我读历史,对那些在乱世之中,势力不大,却能够安民一方的领袖,总是充满敬意.

          • 家园 另外我倒是觉得,光海君把个人恩怨卷到国家政策里了

            我们后代的人看,他有足够的理由怨恨明廷,但在国家主导思想层面,朝鲜政府当时没有背叛明廷的理由,而他身为君主却把这事挑明了,实在是不理智

            • 家园 关键是这么大的转弯最起码高层要意见统一

              他连军方都安抚不了就要强行公开这个外交政策,拿国家命运赌气,不倒台才奇怪了。

            • 家园 光海君的行为,可能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在里面

              楼主行文的时候,也是这么暗示的.

              但在国家主导思想层面,朝鲜政府当时没有背叛明廷的理由

              我觉得要看什么是国家主导思想,什么叫背叛了.

              小国在世上混,本来就难,在乱世混,更是难上加难.

              像普鲁士,俄罗斯那种崛起,简直是奇迹.

              朝鲜当时的问题是,后金打它,它肯定死.如果不想死,就得在一定程度上背叛天朝.而自己广大的干部群众,如果不到后来被后金杀怕了,又不愿意背叛天朝-----操作的难度太大.

              • 家园 明军在朝鲜,就是古代的志愿军啊

                不单自掏饷银器械,还连带着给朝鲜小朝廷发救济;对比食人生番似的日寇和女真人,选哪个当老大似乎是明摆着的,至少女真人没真打过来之前,要想让当时的朝鲜朝野转过弯来....不大可能。光海君....是个不幸的穿越者.....猜到了大结局,没猜到自己的小结局

          • 家园 朝鲜的君主和官僚连最基本的安民都做不到的

            壬辰战争时期,1592年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19天后的5月2日克朝鲜王京汉城,1592年6月15日陷平壤。两个月内朝鲜的管理体系已经瓦解,事实上,明廷不但掏腰包支付了远征军的军饷和器械,还另外先赏赐朝鲜国王2万两银,否则他的流亡朝廷就很难运作。

            所以,光海君确实有被推翻的理由,在明朝还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败象的情况下,他忘恩负义的太明显了

            而中方远征军将领和朝方最大的矛盾就是:粮食,因为完全从后方运粮在后勤保障上难度实在太大,而当时已经无法控制局势的朝鲜官员根本不了解地方存粮的情况,也不知道是否原有的储备已经被日本人夺取或者在战争中有意焚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