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那些被遗忘或扭曲的三国人物 -- 就一南瓜

共:💬348 🌺4404 🌵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没看见后面的问号吗?
          • 家园 是“谥”而非“溢”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是孔子说的。大致是“谁开始第一个用人俑殉葬,我咒他断子绝孙”。你的意思是杜畿虽然坏事做绝,但是还有子孙?

            • 家园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这里是说董昭助魏篡汉被大家批为佞臣,他是始作俑者,但是他得享高寿,儿子还做了大官,可见,并没有报应到他身上。

              • 家园 反用,但是无法扭转通用义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代之也。

                孟子的原话有歧义。

                孟子原话是“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为其象人而用之,不如为其像人而代之。

                不过孟子当时说得清楚就完事了,没想过后人玩断章取义玩那么狠。

    • 家园 孤独的用间大师

        

        作为三国时代屈指可数的能臣干吏,杜畿杜伯侯无疑是个孤独的背影。

        说他孤独,并不是说他曾经孤身一人独入虎穴,而是说,像这样的一位世界间谍史上鼻祖级的人物、被誉为可与西汉萧何、东汉寇恂比肩的重臣,居然被罗贯中老先生忽略了,后世之人对其知之甚少。

        杜畿是京兆杜陵人,按照现在的位置大概在陕西西安附近。他幼年丧父,继母对他很苛刻,但他却以孝行被举孝廉。后避乱荆州,继母死后,他扶灵柩还乡,路遇盗贼。同行人纷纷逃窜隐匿,唯独他带着棺木无法逃脱,只得跟强盗讲道理:“你们打劫是为钱为粮,我身无分文,你杀我有什么用呢?”

        盗贼见这人镇定且有胆略,还真放了他一条生路。

        这次偶然的经历应该对杜畿的性格、处事之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杜畿后来敢于孤身犯险估计他也回想起了这件事。

        杜畿能走上出仕之路是个偶然,也是个必然。

        他是个率性而为的人,也是个天才的演说家、辩论家。

        他回乡之后,当时担任京兆尹的是他的朋友张时,张时见他回来就聘请他为功曹。两人始为朋友,后成上下级。这杜畿没理顺这关系,平时太随意了点,被张时批评了几句,杜畿背地里发牢骚说:“我没能力,我干不好这功曹。行,等着,我要到你老家河东去干太守,当一回你的父母官。”

        这杜畿真辞了官,跑到许昌,交接上当时的侍中耿纪。晚上,这二人抵足而眠,杜畿针砭时政,纵论天下,激动处慷慨激昂,直至通宵达旦。这一来,将隔壁之人吵得一晚没睡。

        天亮之后,隔壁之人敲开了他们的门,劈头就批评耿纪:“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如此国士你不向朝廷推荐,你真是失职啊。”

        这人说话太有分量,就像现今的古董鉴定专家,一句话说是国宝,马上价值连城;说是赝品,立马扔到垃圾堆里。

        这鉴定专家就是曹操的首席大谋士,政事、后勤总管荀彧。

        杜畿得到了荀彧的赞赏,自然也到了曹操的赏识,让他在身边干秘书,亲自培养。

        后来,杜畿就任河东太守,老百姓经常为纠纷来诉讼。这杜畿充分的发挥了他演说的天才,他办案的方式别具一格:说道理,一直说到你服气为止。回家以后还是想不明白,没关系,再来,我再说。

        后来,居然河东一地的诉讼案巨减,老百姓都学会了调解。

        杜畿一生浓墨重彩的事迹都是在河东完成的。

        在曹操身边干了一段时间的秘书,曹操发现此人可用,便让他持节出任西平太守。

        这时候,袁绍的外甥并州刺史高干投降之后又蠢蠢欲动,想连接刘表、马腾、韩遂再度叛乱。

        河东此地便成了战略要冲。

        曹操让荀彧在官吏中选拔一能臣去镇守河东,条件是此人必须要有萧何平定关中,寇恂治理河内的本事。荀彧开口说了一个人名:杜畿杜伯侯。

        此时,杜畿已经在赴任西平的路上,曹操转头对亲卫说道:追,快马追回杜伯侯。

        当亲卫追回杜伯侯的时候,估计此时的杜畿会仰天大笑三声:张时啊张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杜畿终于完成了我的人生理想,当上了你的父母官。

        荀彧告诉了杜畿河东严峻的形势:此时的河东外有高干的虎视眈眈,内有原太守王邑的抗命不从;而河东的百姓还不让王邑离职;河东郡掾卫固和中郎将范先又是首鼠两端,时刻都可能叛乱。你看看得需要多少人马才能够前去赴任?

        杜畿伸出了一个指头:“我一人即可。”

        于是,间谍史上鼻祖级的用间大师横空出世。

        杜畿并不是为了他“伟大的”人生理想的实现而得意忘形,甘愿提着脑袋冒险。

        他只是很快的找到自己的有利条件:河东正即叛未叛之时,还未公开同朝廷撕破脸,所以,一开始我性命无忧;其二,河东郡掾卫固和我有几分交情,这是我开展工作的切入点。

        荀彧又问:“那你需要多长时间能稳定河东的形势?”

        杜畿还是伸出了一个指头:“一个月。”

        杜畿单人匹马上任河东,中郎将范先跟他却没交情,首先就想先杀掉他。卫固念及过去的交情,说道:“毕竟我和杜伯侯相交一场,这样吧,把他吓走就算了。”

        于是,范先先后杀了太守府的郡吏三十余人。

        杜畿没走,却已吓得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对二人的行为举止更是不敢说半个不字。

        卫固、范先被杜畿的示人以弱的韬光养晦计谋迷惑住了。此时,高干的叛乱计划并未准备好,这二人见杜畿软弱可欺,为了拖延时间,便把他迎进了河东太守府,举行了上任仪式,以延缓曹操的大兵入境。

        杜畿就任,立即任命卫固为都督,将河东郡的军事指挥权全都交给了范先,让他们防范之心都踏踏实实的放进肚子里。他只是提了个小小的要求:我既然为太守,好歹也是一地方最高长官,以后太守府无论事情大小我们商量着办。你们当主帅,我给你们当参谋,你们看行吗?

        杜畿如此,只是他一肚子的坏水没地方倒,正好找到两个实验品来检验自己谋略的有效性。

        卫固、范先扩大势力要征兵。杜畿马上献上一良策:“不能公开的征兵,一征兵,老百姓以为要打仗,肯定要逃亡。你们卫家、范家都是大族,家里有钱,不如用钱来募兵,慢慢的壮大实力。”

        卫、范二人频频点头:言之有理。

        结果,下面募兵的将校大吃空饷,虚报人数,钱花了不少,兵却未征到几个。

        有了部队,就得训练,训练很辛苦,士卒们牢骚满腹,屡屡有逃亡的,卫固、范先又来问计。

        杜畿眼睛一眨,又是一良策:带兵之事,爱兵如子为上。士卒逃亡乃是想家,不如让他们平素家去,有事再集中。如此即省了军粮,他们也就不会逃亡了。”

        二人大悟,即刻让各将校带兵回家,有事再来集中。

        那杜畿又说了:“我是一方太守啊,我得去各县巡视巡视,被人簇拥着感觉真好。”

        二人深表理解,权力的欲望是人性的本能,应该应该。

        于是,杜畿暗交了不少朋友。

        高干起兵造反,卫固、范先举兵响应。这才发现,要么花名册上的人都是编造出来吃空饷,要么手下的将校连人都找不到。只得强行拉夫,四处劫掠。

        而杜畿呢,却带着几十名亲信跑到一个城墙坚固的县城,据城自守。平时暗交的各县众人一看战乱开始,马上带着人纷纷象杜畿靠拢。杜畿几天功夫便募集了四千人。

        高干大军到了,攻城未果,只能望杜兴叹。

        后来曹操派遣钟繇、夏侯淳率大军到来,剿平了叛乱。

        杜畿此后在河东太守的位置上干了十六年,每每提拔到朝廷,过不了多久又将他派回来,这河东不仅地理位置重要,非杜畿不可镇守,而且经过他的治理,河东已成为曹魏的粮仓。

        关西马腾韩遂叛乱,曹操亲率大军与之对峙多日。几万人的粮草全部由河东一郡供应,战争结束的时候,清点库存,河东尚有二十万斛余粮。曹操一激动,给杜伯侯加官进爵。

        后又征汉中张鲁,从河东郡调集民夫五千人随军搞后勤运输。千里之路,这五千民夫竟然没有一个逃亡。还豪言壮语的表态:纵使尸骨不还乡,也不可负我府君。杜畿教化民众之功可见一斑。

        杜畿在河东年间,不仅劝农桑、兴水利,薄赋役,还大力兴办教育。很多年后,河东一地儒生最多,尚学之风最浓。史书评价“河东常为天下最。”

        曹丕称帝之后,杜畿封侯,调往帝都,后为曹丕建造楼船,在孟津渡试水,船覆而亡,时年六十二岁。

        《三国演义》最后一章,那个官拜右将军,后来为羊祜临终推荐代己为镇南大将军,《左传》不离手的杜预则是杜畿的孙子。

      灵山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通宝推:渔儿漂漂,迷途笨狼,
      • 家园 又是左传?你还挺左的。

        后来为羊祜临终推荐代己为镇南大将军,《左传》不离手的杜预则是杜畿的孙子。

        没想到,这段时间西西河的网友都挺左的。

      • 家园 原来并州变河东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怪不得唐代山西的正式名称是河东啊。原来是这个时期地位上升了。

      • 家园 还可以说后来的少陵野老忙得很的杜甫是杜畿的重重孙祖
    • 家园 神人无功,达人无迹

      说起曹操的几大谋臣:郭嘉中年早亡,事迹反而凸显。论曹操与袁绍十胜十败、征吕布、算孙策、出卢龙等等。到曹操赤壁大败,曹操恼恨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更是把郭嘉抬到一众谋士之上。这只不过是曹操赤壁大败后的激愤语言,给自己兵败找借口罢了。但,至于曹操的统一大业,反而是郭嘉出力最少,毕竟他很早就去世了。

      公认曹操的大管家是荀彧,谋划能力、治政能力无出其右,功劳也最大,这个当没什么异议。

      贾诩,此人审时度势的能力一流,对人心的把握达到极致,称其鬼才并不为过,有专篇人物论传。

      被低估的谋臣是荀攸,被其他几位闪烁的星光遮蔽了。

      他死后,好友钟繇曾归纳总结荀攸一生密谋的十二条计策,可惜,文章尚未成篇,钟繇也死了,再无人知道。他跟随曹操二十多年,谋划了哪些计谋,我们只能从曹操和其他人的评价中探索一下他的事迹了。

      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这是荀攸正式归于曹操旗下时,曹操对荀彧、钟繇说的话。那时候,曹操已经迎汉献帝定都许昌,任命荀攸先后任汝南太守、尚书、军师。

      为何说荀攸“非常人也”?

      荀攸,字公达,是荀彧的侄儿,年幼失怙。荀攸13岁时,其任广陵太守的祖父去世,祖父的下属有个叫张权的主动要求为其守墓,荀攸见此人神色不宁,就跟他叔父说,此人有问题。他叔父晚上一审问,果然这张权身负命案,想借守墓逃避刑法。

      何进专揽朝权时,征辟海内名士二十多人,荀攸在列。到洛阳,即被授位黄门侍郎。那时候,曹操、袁绍等都籍籍无名。

      董卓之乱时,荀攸干了件纵观他一生最轰动的事:密谋刺杀董卓。可惜事不周密,董卓将他与何顒收监,何顒惊惧自杀,荀攸泰然自若,饮食如常。幸好董卓不久便被吕布刺杀,荀攸捡回来一条命。

      荀攸弃官回家后,又得到公府征辟,任命他为任城相,他不去。他看到蜀地富饶,地势险峻,便要求去担任蜀郡太守,走到荆州,道路断绝,便滞留在荆州,一直到曹操迎献帝定都许昌。

      荀攸的起点也确实比一般人高出不少,年纪轻轻名气就如此之大。

      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锺繇”;“ 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汉献帝到许昌之后,任命荀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荀彧不能经常随曹操四处征战,再说,许昌老巢也必须有人坐镇,所以,荀彧内举不避亲,推荐荀攸代替自己谋士的位置。

      初献“坐山观虎斗”计,未果。

      时年,张绣在宛城驻守,与荆州的刘表相互呼应。曹操与袁绍决战,必须要解决张绣这个后患。建安三年,曹操起兵讨伐张绣,荀攸以军师身份随行,他向曹操谏言,张绣与刘表互为犄角,攻张绣刘表必救之,不如暂缓进攻,诱使张绣投降。曹操不听,碰到了当时在张绣处栖身的另一大算无遗策的谋士贾诩,大败而归。曹操后悔道:悔不听君言!

      张绣归降之后,曹操从宛城出发,再度讨伐吕布。这一步走的是奇险无比。张绣初定,刘表蠢动,西边人心不稳。而北边的袁绍在一侧虎视眈眈,如果袁绍再果断一点,曹操的老巢再次被端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众谋士都劝曹操慎重,唯荀攸劝说曹操道:因为张绣、刘表刚刚被打败,势必不敢生事。袁绍善谋不断,犹豫不决之人。而吕布骁勇之人,又勾连袁术,若任其在淮泗之间纵横,众豪杰必将响应他,尾大难除啊。不如趁他现在未成气候,冒上一定的风险,出兵征讨吕布,解决掉后顾之忧。

      果然,曹操出兵攻打吕布,刘表不敢动,袁绍为儿子生病根本没想去奇袭许昌,坐等曹操剪除了他的羽翼为曹袁决战做好准备。

      与吕布作战,吕布一直败退,据下邳城坚守。当时,曹操的士兵久攻不下,疲惫至极,曹操也有了退军的想法。荀攸和郭嘉劝他:“吕布三战皆北,锐气已失,军队丧失了战斗的信心。陈宫虽然有计谋,但吕布不能够完全听从他,趁着他们还未恢复元气,急攻可下。”又献计引来沂水、泗水倒灌下邳城,下邳城墙倒塌,吕布、陈宫等被生擒。

      官渡决战,又是荀攸献计,斩了袁绍大将颜良、文丑。

      建安五年,袁绍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白马守将刘延告急,曹操出兵援救。荀攸谋划了声东击西之策,当时袁绍兵力强大,正面对抗胜算不大。荀攸劝曹操引兵到延津,摆出渡河攻袁绍后方的阵势,迫使袁绍分兵,然后使轻骑攻颜良,可解白马之围。

      曹操采用了他的计策,带着张辽、关羽轻骑潜行到白马。颜良未作防备,被关羽斩首,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

      接着,荀攸又献诈败计杀了文丑。

      曹操带着六百骑兵押着辎重缓缓而行,迎面遇上骑将文丑带领的三四千骑兵队伍。敌我力量悬殊,众人皆劝曹操退避大营。

      曹操荀攸相视而笑。命令丢下辎重,全军撤退。正当文丑骑兵为抢夺辎重乱着一团时,曹操回军大败文丑,文丑献首。谁杀了文丑,史籍上未留下性命,但肯定不是关羽。

      离间计,让袁谭、袁尚兄弟反目。

      袁绍身死,袁谭、袁尚兄弟争权,袁谭势弱,派出谋士辛毗向曹操投降并求援。当时,曹操正准备征讨刘表,手下人也认为刘表强大,应该先攻刘表。荀攸力排众议,劝说曹操道:刘表虽然势大,但他不是有为进取之主,占据荆州,却无图谋天下之心,此人不足为虑。袁氏经营河北数年,根基深厚,现袁氏兄弟拥兵十万,假如他们兄弟同心,必将为心腹之患。不如趁其兄弟争权不和,分而治之。曹操听从了他的分析,接受了袁谭的投降,封他为青州刺史,并让自己的儿子娶了袁谭的女儿,结为亲家。

      曹操一般喜欢嫁女结盟,这回用的是儿子,不久,袁谭复叛,曹操把他女儿还回去了,身为曹操子女也不容易啊。

      曹操用了荀攸、郭嘉的计策,先败袁尚,再败袁谭。袁氏父子三人,正是应了那句话:不作就不会死。

      “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荀攸是随曹操南征孙权的路上去世的,曹操每每提起他,都泪流不止,对那么多的下属,曹操对荀攸用的溢美之词应该是最多的。

      荀攸为人低调,从不争功,曹操评价他的智慧别人可以达到,但外表上的愚钝别人是学不来的。

      曾经有亲戚的孩子向荀攸打听曹操取冀州,他是怎么谋划的。荀攸答道:辛毗为袁谭乞降在前,大军平叛在后,与我有什么关系呢?

      荀攸生病,曹操叮嘱东宫太子曹丕前去探望他:荀公达,可为人师表,你应该以礼敬之。曹丕探病,跪拜在他的床头端茶送水。能受此大礼的,唯荀攸一人吧?

      钟繇与荀攸交好,他对荀攸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曾说:我每次要做什么事情,都经过反复思考,觉得无可挑剔了,再把意见拿去征询荀攸,荀攸每每都能提出独到的意见,出乎我的意料。

      说起钟繇曾想总结荀攸的十二条计策未果便人已亡故,裴松之对此很有微词:你钟繇死于荀攸之后十六年,这么多年,你都干嘛去了?荀攸的计谋不传于世,实在是太可惜了。

      我估计在荀攸的十二条计谋里,涉及到对将领谋士的评价定位有不少条,钟繇碍于面情不方便写出来吧-----荀军师去恶,不去不止嘛!

      灵山

      2014-09-29

      通宝推:广宽,铁手,繁华事散,
    • 家园 不逢其时乎?不遇其主乎?

      数千年过去,刘晔若有灵,当快慰于九泉。因为他终于被慧眼识珠了,而这双慧眼乃是世界进化史上永远有一席之地的伟大人物。

      1966年,当朝太祖在杭州一次小型会议上说: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这次说的是曹操攻下汉中后优柔寡断的事。早在50年代,太祖向党内高级干部荐书,提到《三国志》里需要读四篇传记:张鲁、吕蒙、郭嘉、刘晔。此后又说:放长线钓大鱼,此策出自刘晔。

      太祖推崇刘晔,无非是看中他的战略眼光,让党内的高级干部在工作中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立场。

      刘晔是光武帝刘秀的嫡系子孙,远非刘备自诩的那种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汉室宗亲。正因为刘晔继承了光武帝的纯正血统,所以,胆略过人的他13岁时就敢操刀杀人,这跟14岁时,因为别人辱其师而杀人的夏侯惇有一拼。

      十三十四岁的年龄,在现今看来,也就一屁孩,说起杀人,是不可想象的,这跟他们血液里流淌的传承是有关系的。

      关于血统论,我的观念也是后来转变的。曾经为一件杀人案跟刑事律师朋友交流过,他说过一个观点:我办过很多刑事案件,深入犯罪人的家庭背景调查,我发现,凡是杀人案、重伤害案,犯罪人的祖上往往都有干过刀口舔血的人。不信,你可以默想一下,如果你有很讨厌的人,激愤之下给你一把刀,你是否砍得下去?不仅如此,好赌的家庭、离异的家庭,很多都是有连锁反应的,不仅是榜样的力量,更主要的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

      对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

      刘晔刘子扬杀人是因为孝道。他七岁时,母亲病重,临终托付道:你父亲那个亲随,是个谄媚害人的祸害,我死后,他必然会祸乱我们家。以后你们兄弟俩长大了,能除了他,我就死而无憾了。

      刘晔长到13岁,对他哥哥说:差不多了,现在是完成母亲遗言的时候。他哥哥惊讶道:这怎么可以?刘晔独自持刀杀了那亲随,然后到母亲坟上告祭。父亲刘普得知后大怒,派人找回刘晔。刘晔神色坦然的对父亲请罪:母亲遗言如此,我愿接受不告而杀的惩罚。

      赵普估计也是被他震慑了,竟然就不了了之。后来,大相士汝南许劭避乱扬州,见了刘晔,给他四个字的评价:佐世之才。

      杀了一个小小的门客、亲随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刘晔仿佛为了证明自己的血性胆略,又杀了个更厉害的名人。

      当时的淮扬之地,法纪松弛,豪族大户各自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有一个叫郑宝的豪强,骁勇果敢,才能过人,当地人都很怕他。郑宝想将淮扬之地的百姓迁往江南,因为刘晔是当地的豪族,郑宝便想让刘晔来倡导迁移的事。刘晔不愿意投奔江东,但对于郑宝强大的实力也苦无良策。恰逢此时,曹操派出使者巡视到了淮扬,刘晔邀请使者住在家里。郑宝听说了之后,带着手下数百人向使者敬奉牛酒。刘晔在家设宴,暗令手下悍勇之士待他举杯为号,谁知,这郑宝不善饮酒,始终保持清醒,手下人一直不敢轻动。刘晔找了个机会,亲自用佩刀枭其首级,然后,拎着郑宝的人头对院中郑宝的几百亲随说道:曹公有令,诛杀郑宝,敢于反抗者与其同罪。众喽罗惊恐,一哄而散。

      按道理,刘晔已经事成,该收拾细软逃避郑宝手下的报复了。但他怕乱兵祸害地方,竟然又骑着郑宝的马,带着几名僮仆,直奔郑宝大营。这时,郑宝大营里已搜罗了好几千精兵。那刘晔毫无惧色的到了大营门口,喊道:那个带兵的谁谁谁,来来,过来听我说话。带兵的统领们来到营门,刘晔balabala一通祸福分析。王霸之气一发,众统领皆拜伏于地,恭请刘晔做了首领。时年,刘晔二十余岁。

      按照他目前的人生轨迹走下去,刘晔应该成为乱世中亦文亦武的名将,可从此之后,史料上却再也看不到他武勇的一面。

      刘晔考虑到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名声,把这几千以劫掠为生的精兵都交给了当时的庐江太守刘勋。

      刘勋在长江、淮河一带兵力强盛,孙策害怕他,便想出一个计策。派出使者带着厚礼来拜见刘勋,游说道:上缭这地方仗着人多势众,屡屡欺辱于我,我想出兵攻打他们,却路途遥远。可否借助您上国的力量协同我一起攻打他们?

      刘勋手下人为孙策卑辞厚礼所动,纷纷鼓动刘勋出兵。刘晔劝道:上缭虽小,但城墙牢固,护城河宽广,易于防守难于进攻,不是十几天就能攻下的。部队开拔,后方空虚,如果此时孙策来攻,何以御之?刘勋不听,派兵攻上缭,结果,孙策乘虚攻击,刘勋败亡投奔曹操。

      曹操攻占寿春之后,当时庐江有股山贼数万人,头领叫陈策,他据险而守,几次讨伐都无功而返。曹操问部下:是不是该继续讨伐呢?众将都说:山高林密,易守难攻,讨伐成功对我们没什么好处,不讨伐也没什么坏处。

      刘晔说话了:明公你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老百姓都盼望着王师去解救他们,为了大义也得剿灭这股山贼。过去不成功,是因为带兵的偏将声名不显,现在派一上将领兵,再悬赏招降并用,一定可以解决这股匪患。

      曹操然之,派出猛将攻打匪巢,大军随后造声势,果然如刘晔预测的那样,很快就打败了陈策。

      曹操占据扬州之地,征辟了刘晔、蒋济、胡质等五位扬州名士,其他人都相互答辩,为曹操召见做了充足的准备,唯刘晔不发一言。蒋济异之,刘晔答道:明主的思路不是你们所想象的。果然,曹操问及扬州风土人情、治安状况时,那四人抢答,刘晔还是不置一词。最后,四人没什么说的,刘晔再从天下大势、发展战略等曹操经常思考问题入手,获得了曹操的信任。蒋济等四人皆被授予县令,而独把刘晔当做心腹谋士。遇有不决之事,曹操常常发函问之,曾有一夜之间发函数十封的记录。

      我朝太祖赞赏刘晔的还是曹操攻下汉中之后,刘晔的献策,这也是他谋士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次。

      曹操征讨张鲁,刘晔时任主簿。汉中山高险峻,粮道不畅,曹操心生退却之意,说道:这是个奉妖术的地方,得不到它又能怎样,我军缺粮,还不如先撤回。便让军队掉头,令刘晔统筹后军依次退出。刘晔一盘算,粮食已经不够了,现在撤出部队也难以保存完整的建制,就去找曹操建言,分析利弊。大军又回头再攻张鲁营寨,集中军中弩箭一起射击。张鲁少谋略胆识,弃城而逃,曹军占据了汉中。

      这时候,刘晔再度建言:明公你用步卒五千,讨董卓、败袁绍、收荆州,威名已达海内。此时,蜀人听说你攻下汉中,进蜀的大门已经大开,一定都惊慌失措,这时候进军蜀地,一纸檄文可定。刘备刚进蜀,蜀人还未归心,听说大军来袭,一定会自行崩溃的。如果假以时日,以诸葛亮的治国之才,关羽、张飞的勇冠三军,只要扼守住几个关隘,我们就束手无策了,那么蜀地一定会成为我们一统天下的障碍。

      曹操犹豫不决,在汉中静待蜀地的消息。到了第七天,有降卒来报:蜀地听说汉中失守,一日十惊,皆惊恐不得安宁,刘备即使杀人也难安定人心。曹操急招刘晔问策:现在可以攻打蜀地吗?刘晔摇头:时间过去这么久,人心已小安,不可以再攻击了。

      就如魏延献策兵出子午谷一样,此时乘胜进攻蜀地会不会改变历史走向?假设历史没什么意义,但刘晔把握战机的能力通过此事可略见一斑。

      公元220年,孙权袭荆州杀关羽,曹丕问策大臣:刘备是否会与东吴翻脸。众大臣皆认为蜀国弱小,名将仅关羽一人,一定不会出兵。唯独刘晔争辩说:刘备关羽义为君臣恩同父子,刘备又常常扛着仁义的招牌,他一定会出兵为其报仇的。果然,没多久消息传来,蜀国起大军进攻东吴,东吴征集全国军力迎战。同时孙权派使者送来降表,向魏国称臣。

      大臣们都恭喜曹丕,独刘晔上奏道:孙权称臣是权宜之计,此时如果趁其空虚,发兵讨伐,开辟第二战场,东吴指日可灭。现在如果接受孙权称臣的现实,将会成为魏国几代人的隐患。

      曹丕如同他老子一样,犹豫不决。刘备兵败,孙权立刻就废了与魏国的君臣之礼。曹丕又问计刘晔:现在可以伐吴,跟孙权决战吗?

      刘晔说不可,曹丕不听,起大军伐东吴,无功而返。回来之后对刘晔说:你的推测是对的,不过,你要想出办法如何打败吴、蜀两国,而不是只是判断敌情,推测胜负。

      估计此时刘晔心中应该是千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

      为辽东公孙渊废叔自立太守之事,刘晔建议征讨之事也是类此。

      刘晔的识人之能也是值得说道的。

      孟达投降魏国,曹丕见他仪表非凡,才能出众,很是喜欢,便让他任新城太守。刘晔谏言,孟达好权术而且贪利,新城处于魏蜀吴三国交界之处,把他放在新城太守的位置上,日久恐生变。曹丕不听,孟达果然复叛。

      也许刘晔学过相术,魏史上有名的魏讽叛乱案也事先被刘晔看出了端倪。魏讽是沛人,名气很大,重臣钟繇保举他出仕,自卿相以下都已结交魏讽为荣。这魏讽不知进退,趁着曹操领兵外出,企图在邺城联结一批故旧荆州子弟发动叛乱,呼应关羽。行事不密,被同伙向曹丕告发。而刘晔初见魏讽面,就认定他日久必叛。

      这是件很神奇的事,除了相术,无可解释。

      刘晔不能够算是一位铮臣,说他佞臣却是过分了。

      魏明帝曹叡继位之后,一天,他下了诏书说:魏国的起源是因为武皇帝的太爷爷专心在家研修仁德礼义传家的结果,现在武皇帝的父亲、爷爷都加了尊号,而太爷爷没有官职,从鼓励天下人遵守孝道的角度要给武皇帝的太爷爷加尊号,让大臣们讨论。

      刘晔上书道:陛下崇敬先祖,这是了不起的孝行。但是,国家是公器,要把私情割裂开。远祖和近祖是有区别的,汉高祖创立汉朝也只追封到祖父,这应该成为后世遵循的准则。所以,我认为,尊号加到武皇帝的爷爷高皇帝就可以了。

      魏明帝遂不再提这个问题。刘晔的这封奏疏原文在录,可见他并不是后人谤毁他皇帝说什么他都揣摩上意,善于迎奉拍马。

      把他归于品行不佳,主要是源自傅玄所著的《魏书》中提到的一件事。

      魏明帝曹叡想要讨伐蜀国,召集大臣廷议,大臣们都说:不可伐。而召刘晔私下问对时,刘晔答:可伐。中领军杨暨与刘晔交好,是反对伐蜀的主要人物,每每问及刘晔伐蜀之事,刘晔都说不可伐,并分析不可伐的原因,条理分明。后来,杨暨又对曹叡说道不可仓促伐蜀,曹叡说道:你就是书生一个,军事你不懂的。杨暨不服,答道:我不懂军事,刘晔是三朝元老,熟知兵事,他也说不可伐。曹叡奇道:不对啊,刘晔对我说可伐啊。这一君一臣便抬起杠来,把刘晔叫来对质,刘晔不置一词。

      待杨暨离开后,刘晔责备曹叡说:伐国,这是顶级的机密,我唯恐睡觉时说梦话泄露了秘密,怎么可以对人说?再说,兵者诡道也,恐怕大军未发,敌国已经知道了。

      曹叡恍然大悟。刘晔出来责备杨暨:凡钓中大鱼者,无不顺势而为,然后再慢慢收线,这样才会有收获。你是直臣,但智略不足。

      后来,有近臣拾掇曹叡:刘晔这个人一向逢迎陛下,你故意用相反的想法,试试他就知道了。曹叡一试,刘晔果然随口应之。曹叡从此便不再信任他了,没几年,刘晔忧郁而终。

      这便是陈寿、傅玄等人评论他巧诈、阿谀谄佞、不修德行的主要原因,而且在《三国志》中,陈寿将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并列为卷十四,认为他们都是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但是清治德业,殊於荀攸。

      臣不密失其身,君不密失其国。凭心而论,刘晔与君上、同僚有不同的说法,这正是老成谋国的表现。至于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曹丕问听音乐和狩猎哪个更适合修身养性之类似是而非的问题,刘晔迎合君主,只是为了加重自己在重大问题上发言的份量,过分纠缠细枝末节,看似刚正不阿,实际迂腐不堪。

      现代流行一种观点:曹操因为刘晔汉室宗亲的出身,对他一直防备有加,不予重用。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曹操本身就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对谁都不会言听计从,而且除了攻蜀这件事之外,史料上找不到曹操不信任他的依据。一夜十数函问策,这对一名谋士来说,这本是就是一种殊遇。当然,到了曹丕这个另类,对他言不听计不从,这时,已经与他的出身没什么关系了。

      读史,不能想当然,立论皆有据是个基本原则。

      另外,霹雳车的发明也与刘晔没什么关系,这玩意战国时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候叫投石车。

      刘晔跟贾诩一样,因为出身问题避讳,一直不与大臣结交,也算是个明哲保身的人吧。

      刘晔太和八年(公元232年)去世,生年不详,死后谥景侯,一生中做到的最高官职是大鸿胪,位列九卿。

      灵山

      2014年10月21日

      通宝推:西门飘飘,forger,
      • 家园 显出宛叶和犹豫弃蜀

        当年荀彧劝曹操显出宛叶、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用其计,其初,势如破竹,如水银泻地一般攻势凌厉。而后可以说是用尽其势,兵锋一度越过长江。然后连遭挫折,赤壁之战大败而还,荆州大部得而复失。

        如今刘晔劝曹操乘势而下,敲山震虎,打草惊蛇,虚实之间破惊弓之鸟。曹操不用其计。已而蜀军反击,曹军先战而后求胜。连绵决战,得失不如意。曹操叹南郑直如天狱,更兼其后方不稳,不得已,弃地而还。

        曹操军的弱点很明显,就是曹军不能承受久战,必须速战速决。而速战速决,就要求曹军要敢于冒险。

        名不正则言不顺。曹操属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尴尬的身份决定了他不能长期在外征战。以前有人统计说,曹操在外征战时段一般都很短暂。因为内部不稳定。

        曹操死后,曹魏变得更加混乱。曹丕坐上了皇位,却让出了重要的皇权,虽然还有一点手段,只是勉强维持。到了曹叡以后,曹氏逐渐大权旁落。曹髦时代就已经转化为傀儡了。曹魏政权长期保持了曹操时代的畸形状态:内外相疑。

        但是蜀汉和孙吴都没有能够利用这样的机会。

        孙吴还好一些。孙吴持续不断的压力迫使曹魏建设寿春防线,导致寿春成为一个重要的叛乱基地。蜀汉就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大概是因为司马懿更加狡猾。司马懿利用与蜀汉对抗的机会,掌握了曹魏的中军。

        曹操吃了赤壁之战那么大一个亏,再要他敢于冒险,真的是难为他了。

        而司马懿等人看穿了曹操/曹魏的弱点,用耐心去经营一切,更加可怕。

        能够看穿弱点,需要对社会运行规则的深刻了解。看庞统的履历,他在赤壁之战以前就做了功曹。这个时候他还不到30岁。功曹一职,相当于组织部部长。东汉时代权力还要更大一点,深度参与政事。这么年轻就做到这个位置,一般人是没有机会的。这还是从行政角度看。当时东汉时代形成了很多世家大族。他们大多深刻参与政治,了解政治运行规则,特别是了解人事运行规律。刘劭还写了一本《人物志》,对人才品评做了深刻分析。

        但是一般人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这些人事运行的事情。

        见都没见过,遑论深刻理解?

        所以大部分人其实压根就没有机会在政治领域有所发挥,因为你甚至不知道政治是怎么回事。

      • 家园 好文章,感觉刘晔和一流的政治家还是有点差距

        后来,有近臣拾掇曹叡:刘晔这个人一向逢迎陛下,你故意用相反的想法,试试他就知道了。曹叡一试,刘晔果然随口应之。曹叡从此便不再信任他了,没几年,刘晔忧郁而终。

        所谓伴君如伴虎,这段说明刘晔不能了解曹叡的真实想法,还是能力不足啊。前一段时间看党史,发现一点也不比三国逊色,比如这段,可以做个对比:

        高岗到北京以后,他工作的住处和毛很近,两人经常交谈,而且高岗性格、脾气、秉性和毛都很相似,彼此无话不谈,从生活工作,到对一些领导人的评论。那时候因为高岗和毛走得太近,而且他的权力又很大,所以周恩来在批发文件的时候本来是毛,刘,周,朱,下面才是高岗。周恩来有意识地把高岗往前提,有时候在毛后边就直接是高,有时候是毛,刘,高,然后才是周。高岗的秘书赵家梁很聪明,他给高岗说,这个发文顺序不对。因为在七大会议上,高岗在党内的排名是第八,任弼时死后,他应该排名第七。到了中央,按照他所担任的职务、主管的事情,以及毛对他的信任程度,顶多能提到第四。周恩来把高岗的名字往前提,实际上,是带有一点政治试探的味道。高岗听秘书说这个问题,马上意识到,接着打电话给周恩来,说总理你这样把我放到前面不合适,不要把我放到前面。顺便说一句,周恩来处理排名关系中,把名字写上去的事还有。在文革中间,中共“九大”会上毛泽东就提,中央文革小组不要了,完成任务了。但是毛泽东说话,是真是假谁也琢磨不透?所以周恩来最初发文的时候还是写中央文革小组。毛后来看到后就问了,怎么还有啊?周恩来才清楚了毛的意思,知道毛是真的要把中央文革小组取消了。所以“九大”以后,文件上就再没有中央文革小组了。

        • 家园 文中提到过:

          曹丕曾经问刘晔,打猎和听音乐哪个更能修身养性?因为曹丕酷爱狩猎,所以刘晔就说狩猎。结果他就被人,好像是鲍信的儿子弹劾他谄谀,人品不正。

          我估计曹叡试他的也是一些似是而非,刘晔认为无需争辩的事。

          • 家园 曹丕父子,弄智而失诚,于是智而怯

            曹睿以小事试刘晔,这是他聪明的地方。

            但是,这也是他愚蠢的地方:

            因为这是别人给他设计的。

            既然是别人设计的,那么这本身就有可能是个坑:须知设计者未必是好心啊。

            不疑有备而来的设计者为谗言,而疑无心入彀的被试者为谄媚,难道曹睿平素就没有根据刘晔的言行中得出过什么靠得住的结论吗?曹睿自己就没有什么判断吗?从这个角度说,曹睿的智慧又是不足的。

            而且,曹睿失败就失败在忽视了进言者的有备而来和受试者的无心入彀二者的区别。以有心算无心,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曹睿是皇帝,麾下出现这样的情形,而且是利用自己做棋子的情形,只要不是已经预先选好了立场,那么首先第一点,就应该让双方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在测试之后,曹睿应该直截了当地问刘晔:人言卿谄,今特试之耳,卿有以教朕乎?

            让刘晔也清醒清醒。

            这是唐太宗责问魏征的办法。一直到魏征死后,魏征自己失去了辩驳能力,唐太宗才最终受到利用,成为臣僚间攻讦的工具打击了魏征。从魏征死后的事情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可以被利用的人,是有机会成为昏君的。但是,他不让大臣遭到无妄之灾,而是给受到攻击的大臣反击的机会,自居于裁判,结果他成了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明君。

            曹丕父子,娘了一点。

            通宝推:卢比扬卡,就一南瓜,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