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顾剑二战风云系列】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 -- 顾剑

共:💬27 🌺4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顾剑二战风云系列】点评二次大战名将中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

    修改稿前言

    这篇文章是我2001年3、4月间的即兴之作,当时在华岳和万维军事论坛贴出来以后有些反响,也挨过更多的砖头。我在军队大院长大,从小学五年级从父亲单位的图书馆借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来读,算是开始对二战史发生严肃的兴趣,至今将近20年,也有几百本个人专题藏书了,想把积累的一些想法和评论跟同好分享,所以这里写的基本都是个人的看法和喜好,除了开头部分曼施泰因和坎宁安的段落有些史实以外,基本不叙述历史。既然是个人的喜好,就肯定有偏颇甚至偏见,不敢跟各位争论,只能保证我写这篇文章时的态度绝对严肃认真,所以把以前的错漏之处加以订正,再以修改稿向大家请教。

    有几点先加说明。第一,如果按照军事学中战术、战役、战略的分类,我这里所用的标准"冒有算计的风险",主要是战役指挥层次上的,兼顾军事战略层次。换句话说,这里主要评论的是战将,有时涉及战术和军事战略层次,但不包括国家战略或曰大战略层次。象朱可夫、麦克阿瑟这样的名将,二战中的军事实践既包括战场指挥,也有战略指导,这是包括在内的,但象尼米兹、艾森豪威尔,甚至马歇尔、布鲁克这些将领,不负责战场指挥,他们的军事实践几乎完全是军事战略层次,还涉及到大战略层次,所以本文并不评论。否则如果包括安东诺夫、马歇尔、哈尔德的话,那么希特勒、斯大林、邱吉尔包不包括呢?

    第二,我的初稿去年贴出来以后,不同意见最多的是关于麦克阿瑟和苏军将领的部分。关于麦克阿瑟,我不准备改变自己的看法,但是关于以朱可夫为代表的苏军将领的指挥艺术,我明白自己的评论可能有些偏见,虽然并不准备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看法,但是为了公正起见,附了不同的观点在后面。当时在华岳军事,SPK和杨将军都写长文指教过我,他们对苏军的看法和我有分歧,所以我把他们的精彩文章附后,以期给各位网友一个全面的视角。

    正文

    第一人,最强中的最强--曼施泰因元帅与朱可夫元帅

    "笑傲江湖"中任我行纵论天下武林,臧否人物,有"最佩服和最不佩服的三个半"之说,不但见解精到,豪气干云,而且提法新颖,因步其韵奉和,来评一评二战天下名将。

    第一位是曼施泰因元帅。二次大战中德国名将如云,但我认为他的指挥才能是最全面,最出类拔萃的。曼施泰因出身军人世家,生父和养父都是德军少将,本身是总参谋部军官出身,在德军指挥参谋系统中受过完整的军事理论培养。在战前曾担任陆军总参谋部军需总监。(德军各级参谋部的军需总监 first quartermaster 实际上是负责作战的副参谋长,这是德国总参的传统)。

    曼施泰因除了战役指挥艺术以外,还有极高的战略天赋,这使得他高于德军其它优秀战场指挥官,而可以与伦斯德(又译龙德施泰特)元帅,博克元帅这一级别的元老相比肩。事实上他在当时就被同僚认为是德军中的 "战略天才",这在将星云集的德国军界是极高的荣誉。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评论说他"对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

    最能体现他战略水平的是法国战役的"曼施泰因计划"。整个法国战役都是按照这个计划为蓝本执行的。我的评论是这个计划具备了优秀计划的一切要素。首先是简单。好的计划从不试图预言一切情况,而是简单明了,击中要害。计划越复杂,执行时容易出的差错越多,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就一再犯这个毛病。其次是有针对性,针对盟军的战略部属。第三是出其不意,把主攻方向从北方的B集团军群转到A集团军群。不要认为这没什么了不起,因为这就要求主攻装甲部队穿越密林覆盖的阿登山地,而当时坦克部队从来没有尝试过在这种地形突破。而且突破之后主攻部队的南侧翼完全暴露,这里赌的就是法军主力已经在北方穷于应付,南方则被钉死在马其诺防线,没有实力攻击A集团军群暴露的南翼。这是典型的"有算计的冒险"。但是曼施泰因本人并没有作为A集团军群参谋长参与法国战役的指挥,他在开战前从A集团军群参谋长调任步兵第3军军长。

    在战役战术指挥方面,曼施泰因至少创造过两次奇迹。

    第一个奇迹是1941-1942年克里米亚战役。1941年底从北方集团军群第56装甲军军长升任南方集团军群第11集团军司令的曼施泰因,率军突破比列科普地峡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将苏联"滨海集团军"10万人围困在要塞港口塞瓦斯托波尔。苏军兵力与德军不相上下,而且占据大纵深的山岭要塞工事死守。海上苏军黑海舰队掌握着制海权,可以对德军在半岛上任何薄弱部位进行两栖进攻。这样的战役态势类似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处境。曼施泰因的优势是有加强的要塞攻城炮和制空权(负责空中支援的是第八航空军,军长里希特霍芬伯爵是德国空军第一战将,1943年晋升元帅)。经过冬季的准备之后,正当曼施泰因即将发起总攻击,苏军突然在曼施泰因背后的刻赤半岛登陆,而且登陆的是外高加索方面军全军,兵力数倍于德军。这时候曼施泰因处于屯兵坚城之下腹背受敌的绝境。但他立即以高速调兵面对刻赤半岛苏军,只冒险以少数兵力监视要塞,很快稳定局势。然后以一个漂亮的右路突破彻底歼灭兵力数倍于己的苏军,再回身突击塞瓦斯托波尔港。仅月余时间内用一个集团军,歼灭了苏军前后合围的一整个方面军又一个集团军,而且曼施泰因属下根本没有一个装甲师!整个克里米亚战役包括攻坚战,追击战,防御战,运动战各种作战样式,曼施泰因项项出众,从战役绝境中获得了一次奇迹般的胜利。他因此而获得陆军元帅军衔。要知道德军中以集团军司令身份获得元帅军衔的,除了法国战役有一批之外(克鲁格,库希勒,维茨勒本,莱歇瑙那批人),之后只有隆美尔和保罗斯(保罗斯情况特殊,不是因为战功,而是因为希特勒想叫他自杀)。

    第二个奇迹是斯大林格勒之后直至哈尔科夫的诸战役。当时曼施泰因已经是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指挥整个东线南翼德军主力。德军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之后,曼施泰因被希特勒紧急调来指挥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他的主要使命有两项:一是为斯大林格勒解围,另一项更重要:防止整个南翼战场的总崩溃。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斯大林格勒东南方向不远是黑海海岸,罗斯托夫地区。因为第六集团军被围,德军在这个地区已经没有连续的防线,也没有部队填补这个空洞。罗斯托夫地区以东,沿黑海海岸向南,德军A集团军群远远地在高加索和苏军作战,A集团军群的补给线则完全通过罗斯托夫。如果苏军不仅仅是合围斯大林格勒,而是进而向南一步,只要占领罗斯托夫,切断这个瓶颈,就可以合围整个A集团军群。如果出现整个集团军群被歼灭的情况,那就是德军整个防线的总崩溃了。因此对曼施泰因来说,比解围更重要的任务就是保卫罗斯托夫瓶颈的畅通,直到A集团军群撤出为止。

    事实上苏军方面什捷缅科的"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一书和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录都提到,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计划分天王星,土星,指环等好几个部份,其中最具雄心的部分,就是要攻击罗斯托夫切断A集团军群。凭曼施泰因手边那点兵力,则必须执行两重任务。他用手下装甲部队主力第57装甲军努力向斯大林格勒突击,开始时进展顺利,但苏军随即以马利诺夫斯基近卫第二集团军为核心的数个集团军发动反击威胁解围部队的后路,而且被围的德国第六集团军司令保罗斯不肯发动向心突击突围。当意识到无法解围之后,曼施泰因立即命令被围部队拖住尽量多的苏军,为更大范围的战略行动做出牺牲。而曼施泰因这时除了48和57两个装甲军外,只有拼凑而成的一个集团军级战斗群"霍利德特集群"可用,而且根本没有绵亘的防线。苏军小股部队甚至一度占领罗斯托夫。但是曼施泰因最终凭着这点兵力面对数倍于己的苏军保持了瓶颈的畅通,直到A集团军群平安撤回,从而稳定了战线。在这之后德军且战且退,直到1943年春,曼施泰因利用苏军攻势的动量耗尽,补给线过度延伸的弱点,突然发动反击,这就是哈尔科夫战役。如果了解当时苏军所占的兵力优势和战役态势,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大败之后居然没有导致全线总崩溃,而且还能打出防守反击,实在是曼施泰因所创造的一个奇迹。在朱可夫回忆录"回忆与思考",华西列夫斯基回忆录"毕生的事业",科涅夫回忆录"方面军司令员札记"中,曼施泰因是他们指名提及最多的敌军将领。这是来自敌对一方的极高赞誉。

    1944年初曼施泰因被希特勒解职。

    曼施泰因的战场指挥艺术可以说和伦斯德,隆美尔,古德里安不相上下。我将他列为二战名将第一人的原因有二:一是他是二战名将中最全面的,战役,战略水平上俱有惊人的杰作,打过所有类型的战役。二是他在逆境甚至绝境下创造奇迹的能力。这一点上他超过德国三大名将中的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单论顽强的程度,德军中只有莫德尔元帅和舒埃纳尔元帅与他相似,但这两人担任集团军群级指挥官都是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在进攻战和攻坚战中表现的机会就少多了(莫德尔元帅在战争后期是德军中一柱擎天的人物,但是1941年的基辅合围战时还是装甲师师长)。

    在我心目中地位同样崇高,而战绩比曼施泰因犹有过之的,是苏联元帅朱可夫。他在我不佩服的名将中排名第一。其实评述不佩服的比佩服的难得多。战争中的庸将虽然不少,但不值得我不佩服一下。要找出名将,又有真实的本领不是浪得虚名,要有超人的战绩,但还要说出不佩服的理由,实在不容易。事实上我所佩服和不佩服的第一人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对等的。苏军是二战中击败德国的主力,而朱可夫又是苏军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其赫赫战功在二战各国将领中无人可比。这位从莫斯科到柏林诸大战役的胜利者,是苏军"胜利的象征",这一点无可辩驳。朱可夫的问题在于他的作战方式。

    苏军的军事学术,从二次大战历次战役中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其进攻战的思想,标准的表述是"宽正面,大纵深,多轴线的不停顿的高速进攻"。其中有几点与别国军事学术相比尤其有特色。一是兵力火力优势的累积,要达到一定比例,例如每公里正面的火炮密度等等;二是突破口的选择;三是预备队投入的时机尤其讲究,早了消耗在突破中,无法不停地突进,晚了又起不了作用。苏军杰出的将领,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在战争后期指挥大兵团机动作战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是这个作战方式要求积累巨大的数量优势,否则怎么能在"宽正面"上又达成"纵深突破"呢?公允地讲,这跟单纯的人海战术有本质区别,而且是适应苏军人力和资源上的巨大优势发展出来的。能够动员一切有利因素,包括物质优势,保证胜利,这也是很大的本事,一般人给你2比1的兵力和火力优势,你也不一定会运用。

    但是在这种方式下,给指挥官留有的自由发挥余地不大。这里统帅所要冒的最大的风险,是削弱次要方向上的兵力以最大程度地加强主攻方向。就算敌方出其不意打击在你的次要方向上,你背后还有大本营的总预备队来填补呢。即兴发挥,或大胆冒险的因素降到了最低,胜利毫无悬念。而如果没有这种优势,就不会打仗了。美军大多数将领也有这个问题。防御战也是如此。从纯军事理论来讲,虽然攻方有随意选择进攻点的主动权,但是守方有既设防御工事和内线作战的优势,一般来讲,理论上承认防御比进攻是更强的作战方式。但苏军成功的防御战战例一般在兵力上都不弱于德军。象库尔斯克那样的战例,不算为反攻阶段储备的科涅夫草原方面军,单只防御兵力就超过德军。苏军进攻战最典范的表演,一是1944年6月"巴格拉季昂"行动,白俄罗斯攻势,二是1945年华西列夫斯基指挥的对日作战,都是苏联军事思想最样板的表现。

    朱可夫成功的战役大家都很熟悉,就不作介绍,毕竟本文意在评论,不在写史。和所有名将一样,成功中也有一些遗憾。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过于关注包围圈里的德军,未能按照更宏大的构思,彻底击溃德军整个南翼。以当时苏军的兵力优势,应该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抽调包围圈对内对外正面的兵力或预备队,可以达成这个目标,但是要冒很大风险。击败曼施泰因手下57装甲军为斯大林格勒解围的关键是马利诺夫斯基的反击,其实这还是个头痛医头的办法,如果变换马利诺夫斯基的进攻点,直接攻击罗斯托夫城,那么曼施泰因就算击破了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也于事无补,甚至可以一举围歼顿河集团军群主力,和A集团军群全部。在一月中旬,戈利科夫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击破匈牙利第二集团军威胁整个德军顿河集团军群的战略后方,本来苗头很好,可惜没有大力去发展这个态势。当然,失去这次机会的责任,应该由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最高统帅部成员分担。可能当时苏军对实施这样复杂的战役,从士兵到统帅,都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技巧,胃口太大会冒太大的风险,而且会使局势过于复杂,难以驾驭,所以苏军最后还是专心吃掉已经被围的第六集团军,"一鸟在手胜于两鸟在林"。

    战争爆发的时候,朱可夫任苏军总参谋长,对德国的突击有所觉察,但准备得不够。当然这主要是斯大林的责任,但从朱可夫的回忆录来看,他并没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采取措施,也是措手不及。他本人不应该为苏军的溃败承担责任,但他既然坐在这个位子上,也有疏忽之咎。

    柏林战役打成了伤亡惨重的攻坚战,这是由柏林的地位决定的,被围德军无处可退,作困兽犹斗,但在这场战役中,朱可夫的表现其实不如助攻的科涅夫元帅。

    以朱可夫的赫赫战绩,和极高的军事指挥造诣,他能够和曼施泰因并列,在我不佩服的人里排名第一。这里没有丝毫贬低的意思,只不过欣赏角度不同。象他这种始终不给对手一点机会的完胜,在苏联的物质条件下是最有效的方法,只是不为我个人所欣赏罢了。就好比围棋中的石佛。纵然李昌镐是围棋天下第一人,我还是更欣赏"妖刀"和"宇宙流"的艺术境界。二战中德国和苏联的陆军是最强的,而曼施泰因和朱可夫又是这最强中的姣姣者。

    第二人,日不落的骄傲--坎宁安元帅和蒙哥马利元帅

    第二位我最佩服的是英国海军元帅坎宁安。这也是个奇迹创造者。二战中坎宁安担任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在1940年法国投降以后,英国地中海舰队就必须独自面对轴心国的全部压力。地中海周围是个陆环海的形势,意大利拥有本土基地在地中海中心的优势,海军先后拥有8艘新型战列舰。而德军则拥有优势的空中力量和潜艇部队。英国在地中海有两支舰队,一支是驻直布罗佗的K舰队,一支是驻埃及的地中海舰队,由坎宁安指挥。地中海舰队孤悬海外,补给都要靠从英国绕过南非运过来。又要负责整个东地中海地区,包括希腊,北非,马耳他,甚至中东。坎宁安手中除了巡洋舰驱逐舰舰队以外,主力只有"伊利莎白号""厌战号""巴勒姆号"几艘新旧不一的战列舰,和"光辉号""无畏号"航空母舰。无论地理上和海空兵力上都处于绝对劣势。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坎宁安想的不是尽量减少有限兵力的损失,而是进攻,通过进攻,打破敌人的平衡从而自保。其中奇袭塔兰托是他的经典之作。塔兰托是意大利本土的军港,意大利主力舰队停泊于此。坎宁安率主力掩护航空母舰夜袭塔兰托,一举瘫痪了意大利整个战列舰队,而且从心理上镇摄了敌人,弄得意大利海军再也不敢和英国主力舰交锋。这一战远在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前,开世界战史运用航空母舰袭击对方军港之先河,无论其决心的大胆,计划的创意性,实施的周密都是经典之作。

    随着德军大规模介入地中海,德国的空中优势和潜艇优势逐渐显现。在丧失制空权和随时面临潜艇威胁的条件下,坎宁安仍然坚守地中海孤岛马耳他,遮断意大利到北非的海上运输线,这无异于虎口拔牙。在英国陆军从希腊和克里特岛撤退时,他派舰队冒着德军的空袭把陆军撤出来,虽然舰队损失惨重,但圆满完成了救人的任务。坎宁安在地中海战场的胜利是个真正的奇迹。随着盟军在地中海战场的节节胜利,尤其是轴心国北非装甲集团军群1943年投降,地中海海战平息下来。当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的时候,意大利投降,其舰队在旗舰 "罗马号"的率领下驶入马耳他港向英军投降。这是对坎宁安的最高奖赏。这之后,坎宁安奉调回国,升任第一海务大臣(the First Sea Lord,),并受封子爵。

    我佩服坎宁安,一是因为奇袭塔兰托的创意性,远高于奇袭珍珠港,是战史上的第一次,是"有算计地冒险"的典范(这是我评价军事艺术的最高标准)。二是因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英国海军三百年的斗争精神。就象英国人自己说的,一个国家可以在短期内装备一支现代化的舰队,但永远没法给它灌输几百年熏陶出来的进攻精神。论海战战绩,美国的尼米兹,哈尔西,斯普鲁恩斯都比坎宁安高。但指挥艺术和顽强精神我还是更佩服坎宁安。英国海军舰艇任何时候都是主动求战,不管己方处于什么样的劣势,甚至一艘驱逐舰也敢向两艘德国主力舰进攻(挪威海战)。到后来德国意大利海军的水面舰艇在海上占优势的时候,都要避开英国军舰。这不是个别人的勇敢精神,而是英国海军普遍的精神,坎宁安无愧是英国海军3百年来,由德雷克、圣文森特、纳尔逊等历代名将为代表的的军事传统的又一代继承者。

    曾有网友谓,评论将领也得看对手,这话没有错,尤其是意大利军队绝对是二战中(也许是历史上?)最没有战斗意志的军队。但是我佩服坎宁安,主要倒不是因为他的战绩。面对空前恶劣的战略和地理态势,表现出真正的意志力,而且闪现出象塔兰托那样的智慧火花,这才是力量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说实在话,那种战略态势之下,如果对手有比意大利人高一点点的意志和技巧,那么不要说坎宁安,就算汉尼拔复生,凯撒再世,也无能为力。

    与坎宁安相对,我不佩服的第二位是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蒙哥马利的回忆录不止一部,分阶段描述他在二战中的经历。蒙哥马利决非庸才,所以才能在我不佩服的人里排名第二。

    蒙哥马利是阵地战的高手,有点象"拿破仑的终结者"英国惠灵顿公爵。他对作战的目的,步调有极清晰的概念,但也容易固守这个概念不知变通。这一点又有点象斯普鲁恩斯。巴顿在西西里战役中改变计划,冲向巴勒莫,再回身取墨西拿的即兴行动,蒙哥马利和巴顿易地而处是决作不出来的,因为墨西拿才是整个战役的关键。(当然巴顿有原定进军道路被蒙哥马利占了的原因,但即使如此,蒙哥马利换在巴顿的位子上还是作不出来的)。

    蒙哥马利在诺曼底登陆后没有及时占领卡昂城,而是改为"在卡昂附近回旋",吸引德军主力,以便美军在南翼达成突破。包括巴顿,布莱德雷在内的盟军将领都说,这是蒙哥马利为他无能攻占卡昂所找的借口。我确实相信,即使蒙哥马利真想占领卡昂,他可能也没有这个能力。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借口也好,应变计划也好,确实不失为上乘的变招:德军主力和全部的装甲部队都集中在英军周围,美军在7月份发动"眼镜蛇"作战,突破德军防线,达成了突进。应该公允地讲,蒙哥马利是战略上和阵地战的高手,连隆美尔也承认这一点。

    蒙哥马利的问题在于他缺乏把突破变为突进的魄力,在这个问题上总是过于谨慎。有时即使有了巨大的优势,他能突破敌人防线,但不能决定性地消灭敌人,而是把敌人向后推。象阿拉曼战役以后,和"市场-花园"作战(即电影"遥远的桥")就是如此。在这一点上,他与朱可夫无法相比。所以我把他列为第二位。巴顿很看不起蒙哥马利,不过蒙哥马利对巴顿本人倒没什么恶意,只是把他们之间的竞争看作是事业上的竞争。

    蒙哥马利的指挥风格从"有算计的冒险"这个角度,是我极不佩服的一位。这里有他个性的因素,也有客观环境因素。尽管在他的战役中,一般都享有极大的兵力优势,但英国毕竟和苏联不同。英国有好几条战线,而又没有美国苏联那样无止境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经不起大的损失,所以蒙哥马利必须把每一步行动都经过精心策划,务求把损失降到最低。就好象一个穷家庭,给了儿子很多钱让他出去闯荡,这个儿子自然就会格外珍惜这些钱的。

    第三位,理论家与实践家合一的古德里安

    我最佩服的第三位是德军上将古德里安。前面曼施泰因和坎宁安,可能人们知道的少一些,所以我对史实作较详细的介绍。而古德里安则广为人知,许多军事爱好者可能都看过他的回忆录"闪击英雄"。我佩服他是因为他的全面。

    古德里安在德军中绰号"火爆汉斯",但却也是个坐下来能拿起笔的理论家。我读过他的理论著作"注意,坦克来了!",还有隆美尔的理论著作"步兵进攻"。虽然书不长,但战场上的名将能文能武的确实不多。现代坦克战理论不是古德里安发明的,公认的版权属于英国的两位历史学家兼军事理论家富勒和利德尔-哈特。前者的"世界军事史"和后者的"在山那边""间接路线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都是权威著作。但他们都不是战场指挥官。而古德里安是德国最早研究坦克战理论的军人之一,也是最早付诸实践的先驱。而且他是通讯军官出身,对坦克集群的通讯联络协调,坦克和炮兵,工程兵,步兵混合编组及协调,空地配合都有他独创的贡献。要知道闪击战不仅仅是集中坦克而已,各兵种以坦克为中心的混编协调才是它的神髓。

    古德里安作为战场指挥官,在第19装甲军军长,装甲集群司令,第二装甲集团军司令任上参与了波兰战役,法国战役,对苏作战初期的基辅,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诸战役,所取得的战绩就不细谈了(其实我评价军事家主要并不依据战绩,而是依据我对其军事艺术造诣的看法)。但他突出于其它人之上的仍然是他的全才。

    1941年底莫斯科战役被希特勒解职之后,古德里安赋闲了一段时间,随后复出担任装甲兵总监。这是个监督装备生产,编组训练装甲部队的行政工作,他居然也能干得很出色。1944年7月20日谋杀希特勒事件以后,古德里安出任德军陆军总参谋长,这个职务实际上相当于协助希特勒指挥的东线总司令(不负责西线事务)。直到他1945年战争快结束时第二次被解职,这段期间是德军最绝望的时候,已经临近总崩溃。古德里安在这段时间充分表现了顽强抗争的精神(不管是对苏军还是对元首)和参谋部工作的素质。此人能文能武,很不简单。被解职后回到家里作了美军的俘虏。战后又成为北约的主要军事战略家。

    佩服一半--是麦克阿瑟还是隆美尔?

    以上是我佩服和不佩服的。还有美国的麦克阿瑟得我佩服一半。为什么只佩服他一半呢?倒不是因为他打的败仗。我点评天下豪杰,并不以成败论英雄,却是有另外的原因。

    麦克阿瑟出身将门,父亲老麦克阿瑟是1898年美西战争中的名将,曾任驻菲律宾军事总督。一战前后好几任美国陆军参谋长是他的门生,这让小麦克阿瑟在仕途上得益不少。麦克阿瑟本人少年早慧,在西点军校的4年里有3年名列第一,毕业的时候还是学员队长(大概相当于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吧)。据说西点军校校史上毕业时既是第一名,又是学员队长的,只有3人而已。一个是麦克阿瑟,还有一位没有在军界闯出名堂,再一位就是南北战争时的南方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李也是被美国人视为军事天才的人。大多数名将早年在军校的成绩都不怎么样,少年早慧倒是不多。

    麦克阿瑟的军事才华集中体现在一个"奇"字,出奇制胜是他成功战例的特点,也是我佩服他的原因。换句话说,美军陆军将领中善于"冒有算计的风险"的不多,只有他和巴顿比较突出。太平洋战争中,"跳岛作战"是他的拿手好戏,这反映了他在战略概念上的冒险和创新。"跳岛作战"的版权至少有一半属于麦克阿瑟,还有一半是哈尔西和布朗宁(哈尔西的参谋长)的。这种战略充分发挥己方的海空机动优势,既减少伤亡,又让大批日军无用武之地,加速战争胜利的进程,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朝鲜战争中的仁川登陆则是麦克阿瑟在战役层次上指挥艺术的颠峰之作。

    有说法讲仁川登陆之前,雷英夫曾准确地预言了这个行动。这个说法有好几个版本。我认为其实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笔者曾在海湾战争"沙漠军刀"作战开始前三个月就准确预言了美军的主攻方向,作战样式,辅助方向, 当年我南开大学寝室里好几个同学都知道,但总不能说笔者比施瓦茨科普夫更高明吧?因为旁观者和下作战决心的当事人不同:旁观者第一不需要承担冒险失败的后果,好比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地上走一条半米宽的小道,但极少有人敢在万丈深渊边上又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这么做;第二旁观者很可能不掌握全面的情报,无法对收益和风险作全面评估。

    事实上从朝鲜半岛的地理,仁川的位置,战场形势,和美军驻日本的后备兵员看,预言仁川登陆是很简单的事。相信许多网友都能做到。但是如果对登陆战这一作战样式的脆弱性,对仁川的潮汐水文资料有更深了解,就马上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朝鲜方面对仁川的潮汐水文无疑很了解,美军要登陆当然也很了解,这就是为什么整个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都反对仁川登陆,而朝鲜方面也不重视中国警告的原因。十年前我了解的雷英夫预言的最初版本,是说毛泽东听了雷英夫的汇报之后,当即问他和总理,总参有没有更详细的仁川地理水文资料,雷英夫答不上来,表示要回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这才是关键所在。麦克阿瑟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明明了解这些不利条件,了解必须承担的风险,和所有人的反对,但他利用了对手心理上的弱点,不顾一切反对意见而去冒这个险,最终获得巨大的成功。这其中体现出来的勇气,智慧,和自信都是超人的。以美国的军事优势,换别人指挥要击败朝鲜人民军都不难,但麦克阿瑟如此胜法,却是太漂亮了。

    除了军事指挥艺术,麦克阿瑟还是出色的教育家和军人政治家。他在二十年代是西点军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担任校长时正是西点军校经历大变革的时代,他给军校带来的活力和进行的教育改革到现在还有深远影响。日本投降以后,麦克阿瑟作为盟国占领军最高司令,实际是日本的太上皇。他对日本进行彻底的现代化改造,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制度,从选举权到新宪法。虽然此人反共而且改造的是中国的世仇日本,单就他的工作而言,我必须承认他是个出色的政治家。

    但是我只佩服他一半,因为他的弱点也和他的天才一样明显。他打过不少本可以避免的败仗,象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他的空军被日军奇袭毁在地面上,象朝鲜战争第一第二次战役。我说过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这些败仗与德军的失败不同,德军的不少败仗是因为战略上和资源上的劣势而不可避免的,所谓"无力回天",但麦克阿瑟的这些败仗是本可以避免的。我不因此而认为他是个糟糕的将军,因为所有这些败仗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同一个原因:心理问题。麦克阿瑟过于自信,自信到狂妄的地步,所以往往轻视对手,所有这些败战只有一个原因,轻敌。反过来,他开始重视对手时,往往又有天外飞仙似的妙手出现。他的出身,教育,经历决定了他的优越感和自信。他对荣誉有中世纪骑士式的渴望。麦克阿瑟是美军将领中获得勋章最多的一人,也不吝惜给手下的人以荣誉。在他的回忆录中每次作战之后都有长长的注解"我按以下的顺序嘉奖我的部下",这在所有将领的回忆录中绝无仅有。尤其是登陆菲律宾,是他那种军事浪漫主义的产物。登陆菲律宾的战略必要性可以讨论,但我个人认为还是不如登陆台湾对整个战局利益更大。以上这些都造成了他的个性弱点,进而影响他的判断力。所以我只佩服麦克阿瑟一半。

    其实我在思考这半个名额的时候,在麦克阿瑟和隆美尔之间犹豫了很久。许多人都了解并崇拜隆美尔,我也是。隆美尔虽然没有留下回忆录,但他大量的书信文件披露了他思考决策的第一手资料,战后由利德尔-哈特这样的军事理论和历史名家编纂成书("隆美尔书信文件集"有中文版),还有他的参谋长斯派达尔,拜尔莱因,作战处长梅伦廷这些人的回忆录,再加上戴维。欧文这样名历史学家作的传记。这些书我手边都有,相信网友们也看过不少,所以不想再作介绍。

    隆美尔大概是唯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获得德国最高军事勋章的将领。顺便说一句,二次大战中德国的最高军事勋章是"带钻石,双剑,橡树叶的骑士级铁十字勋章",陆军元帅中只有隆美尔,莫德尔,舒埃纳尔获得过。难得的是他本身不是总参谋部军官出身,也不是装甲兵或骑兵出身,而是步兵,他的理论著作"步兵进攻"在战前就很流行。在法国战役前担任第七装甲师师长是他生平第一次指挥装甲兵,上任前还有些心虚,特意去请教装甲军军长施密特如何指挥坦克战。但他以后就以坦克战专家在青史留名,的确是个天才。

    若根据他在法国战役和北非战役中的表现,隆美尔完全可以列名在我佩服的3个人之中。但他有他的弱点,就是在绝望的大形势下不够顽强。战役层次上,西迪拉杰格,卡塞林这些战役中他表现是够顽强的,但当总的战略形势完全绝望的时候,他容易丧失信心,宁可期待机会卷土重来,没有象曼施泰因,莫德尔,舒埃纳尔那样"知事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究其原因,我觉得隆美尔是太聪明了,大凡聪明人都不够顽强,不愿意出苦力,所以"射雕"中的郭靖,"阿甘正传"中的阿甘这类笨人反而能成大器,这是人性的普遍弱点,隆美尔也不例外。象曼施泰因这类天才又够顽强的,是人类中的异数。所以我评价曼施泰因高于隆美尔。

    隆美尔能得我佩服一半。但我数"3个半"时最终选了麦克阿瑟,其实是因为非军事因素。一方面麦克阿瑟在教育、政治上的成就更大,另一方面我觉得已经有曼施泰因,古德里安,自己佩服的德国人也未免太多了。再有就是我的私心:可能是我看的武侠小说多了,我对于少年得志,雄姿英发,又充满贵族气质的将领总是充满心仪。象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查理十二,和麦克阿瑟都是这个类型,所以我取麦克阿瑟而舍隆美尔。网友看到此处,敬请一笑而已,千万不要跟我较真啊 ^-^

    山本五十六--只得我不佩服一半

    最后一位是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元帅"。日军没有元帅这一级正式军衔,元帅是天皇授予资深而又战功卓著的大将的荣誉称号,正式称谓"陆军/海军大将某某元帅"。有点象"军事参议官",但是更稀有。山本五十六是死后被追认元帅的。

    实际上山本五十六只得我不佩服一半,算半个。山本五十六的战略眼光,冒险精神,和组织能力很值得欣赏。他是日军将领中少数几个清楚与美开战必败的人之一,而且从不隐瞒这个观点。按说以他早年担任驻美武官,和国际裁军谈判日本代表的经历,有此预见毫不出奇。但要考虑到当时日本的军国主义环境,和日军"下克上"的造反暗杀传统,能坚持清醒的意见着实不易。山本五十六差一点因此被暗杀,以联合舰队司令官的身份上舰办公,也是为了人身安全起见。他还保护了同为主和派的井上成美中将等人。

    珍珠港作战是非常大胆的计划。我认为出奇之处倒不在于创意新奇,因为坎宁安在奇袭塔兰托的时候就已经证明了可行性,那才是创举。珍珠港作战在于它的难度比塔兰托大。最主要是要不知不觉地穿越北太平洋那么长的距离,避过美军的侦查。最大的难度是组织工作,包括鱼雷定深这样的技术细节。日军为解决各种隐蔽和轰炸的技术难题,模拟训练了好几个月,把一切困难都想到了。山本五十六抓细致工作是很行的。这一点不值得佩服,但是也很难能,所以能让我不佩服一下。但也因此,他在制定中途岛战役计划时想得太多了。珍珠港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笔者去珍珠港参观过,白色的水中纪念碑下面,至今还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亚历桑那号"战列舰浸在水下的甲板残骸。但随后的中途岛海战就不同了。

    中途岛战役集中体现了山本五十六指挥上的局限性。此战失败有很多原因,象密码被破译,前线指挥官南云忠一的错误,都不能怪山本。还有许多碰巧的战术偶然因素,象美军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失散,鱼雷机无意中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俯冲轰炸机发起攻击时的最佳时机等等。但是山本至少有两个明显的失误。

    一是中途岛战役计划本身太庞大,想要同时达成好几个战役目标,力量过于分散。联合舰队分为好几支分舰队,象佯攻阿留申群岛完全是不必要的。这样的计划,与法国战役"曼施泰因计划"相比,想得好,但执行起来太容易出纰漏,正是犯了兵家大忌。军事上好的计划应该是简单的计划。究其原因,一是珍珠港之后日军上下包括山本五十六的优势感太强,过于轻敌。二是计划复杂是日军的通病,从太平洋战争的第一轮突袭作战,到中途岛,到莱特湾,无不如此。虽然计划本身是黑岛龟人大佐具体制定的,但山本五十六作为联合舰队司令官是修改,审议,和最后拍板的人,必须为计划本身的缺陷负责。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对山本五十六的战役形势判断能力产生了疑问。中途岛战役山本过强的优势感是个例证,但中途岛还可以说并不是太平洋战争真正的转折点。真正的转折点是瓜达卡纳尔岛的系列消耗战。就在这场战役的紧张时刻,日本陆军新组建了第八方面军,专门负责南太平洋岛屿作战。当山本会见赴任的第八方面军司令官今村均中将时,谈到空中形势,还是认为日本航空兵有素质上的优势。"现在是我们拿上等的训练在和美国人的飞机数量斗啊",山本对今村说。我实在怀疑山本怎么会不清楚,珊瑚海和中途岛海战其实已经几乎耗尽了日军熟练飞行员队伍。这应该也不象是鼓励士气的话,在战区陆海军最高统帅之间,没必要说门面话。还有一个佐证,瓜达卡纳尔岛战败后,山本死前发动了最后一场大规模海空作战。日军飞机损失很重,但战果极小,山本似乎也相信了飞行员上报的极为夸大的战果。不过他还是亲临前线视察战果,就在视察途中被美国的P-38闪电式飞机预先设伏击落。

    总起来说,山本五十六还是日本最好的战略家,也精于组织工作。他以后的两任联合舰队司令官古贺峰一和丰田副武都比他差远了。都说山本是赌徒,其实论赌,他狠不过坎宁安,他实际是精心计划和执行的匠气比军事艺术的大师们更精致,而战略眼光又比军事艺术的匠人们更大气的中间人物。所以,得我不佩服一半。

    封神榜之外的群英谱--漫谈其它名将

    二次大战中军事指挥艺术高超的名将还有很多,如果只数7人,那就是上面佩服的"3个半"和不佩服的两个半。再顺便谈谈其它一些名将。

    前面曾经把朱可夫列为不佩服第一,其实朱可夫的指挥风格,是代表一批苏军元帅的。朱可夫是其中最典型,地位也最高的。在他们当中有很多共同点,也有不同,顺便聊聊。

    我手边的苏军资料决不少于英美德,而且喜欢好几本书对照来看,为的是尽量不受写作者立场的影响。第一手资料大致是回忆录和传记,和一些部队的队史。回忆录大致有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科涅夫,麦列茨科夫,巴格拉米扬,还有一些集团军级将领的,如崔可夫,格列奇科,罗特米斯特罗夫,别洛鲍罗多罗夫等人。第二手资料是一堆非当事人写的战史,以"苏联军事大百科全书"为代表。苏军元帅的回忆录,一般来说,史实讲得非常详尽,术语也很准确,是全面了解作战过程的好材料。但是行文过于严肃,一般军事爱好者不容易有耐心细读下来。

    苏军自1935年第一批授予5人元帅军衔,其中3人死于大清洗(叶戈罗夫,布吕赫尔,图哈切夫斯基),剩下的两人(布琼尼,伏罗希洛夫)在二战中的表现极为糟糕。 布琼尼其实更适合当一位勇猛的骑兵师师长。由于苏联内战与二战不可比,资料也不全,很难推断死去的3人的军事水平。布吕赫尔元帅曾来中国作孙中山的总军事顾问,化名加仑将军。外界对图哈切夫斯基的现代化作战理论评价很高,可惜历史没有给他证明的机会。

    朱可夫在战争爆发时是总参谋长,大将军衔。在他前面,比他资格老,先封元帅的还有3个:铁木辛哥,沙波什尼科夫,库利克。铁木辛哥在战争初期表现不佳。沙波什尼科夫是旧俄军留用的专家,他的"军队的大脑"一书是苏军司令部参谋部工作的指南,但二战期间身体不好,只断断续续地担任或代理了一段时间总参谋长。关于鲜为人知的库利克,我以前曾经有专文作传,就不在这里多说了。战前苏军军衔在元帅以下不叫将官校官,叫一级集团军级,二级集团军级,军级,师级,旅级,这都是军衔称谓,不是实际职务。象国防部长(叫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晋升元帅以前就是一级集团军级,相当于大将。

    二战中成长起来的中坚将领以朱可夫为代表,无论战功,地位(他是唯一的大本营副最高统帅),朱可夫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元帅,战时得到斯大林的完全信任(除1941年基辅战役力主撤退,被撤销总参谋长职务外放预备队方面军,指挥叶利尼亚突出部之战时,失宠了一个极短时期以外),但战后似乎斯大林有意抑制他的地位和影响,在他结束驻德国占领军统帅的任务回国时,斯大林任命他担任陆军总司令。苏军体制,陆军总司令地位低于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再不久,就公开批判朱可夫,贬到军区当司令去了,直到斯大林逝世。

    其它元帅,从苏联公开资料排名显示,大致上华西列夫斯基排第二位。他也曾在战争初期任总参谋长,后来是和朱可夫同样,担任最高统帅部代表,指挥主要方向上的几个方面军作战。他崭露头角是和朱可夫一起制定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计划。他的回忆录毕生的事业,写得很详细,语气也很诚恳。我觉得华西列夫斯基的颠峰之作,不在斯大林格勒或是库尔斯克或是波美拉尼亚战役,而是对德战争结束后指挥3个方面军对关东军作战。评价远东战役,关键不在于日本关东军的战斗力当时已经如何低下,而在于苏军整个战局计划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决心、主攻方向的选择、不停顿突进的深度。这一战摧枯拉朽,气势如虹,可以说是苏军积累4年东线战争经验而形成的苏式进攻战的最高体现。相信假使60年代中苏全面开战的话,苏军也就是这一套,不会更高了。

    第三元帅大概是科涅夫。他从莫斯科战役担任西方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司令之后,一直是方面军司令。我认为他是苏军中的最佳方面军级指挥官,柏林战役的表现甚至超过朱可夫。梅列茨科夫元帅虽然在朱可夫之前当过苏军总参谋长,战争中又当过大本营代表,资历远高于科涅夫,但是远处于北方非重点战场,战绩没有那么显赫,所以战后各种资料中的排名地位还没有科涅夫高。

    第四是罗科索夫斯基,莫斯科战役作为集团军司令一战成名,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他承担围歼德第六集团军的任务,此后一直是仅次于科涅夫的,斯大林所信任的方面军司令。对德战争结束,胜利大阅兵时,阅兵首长是朱可夫,阅兵总指挥是罗科索夫斯基。

    苏军元帅根本没有排名,不象中国。以上4人是我根据苏联资料提到他们时的一般顺序,还有战绩,地位,斯大林的信任程度排的,不是官方排名,但基本反映事实。

    其它方面军司令就不相上下,很难排出高低了。其中瓦图京是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科尔松诸战役中和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不相上下的方面军司令,才华很高。可惜在视察前线时遭遇反共游击队阵亡了,死时军衔是大将。斯大林很倚重他,但是似乎不喜欢他。斯大林格勒和科尔松两次合围战,在最后清理包围圈之前,大本营下令调整部署,调他去负责对外正面,把对内正面交给罗科索夫斯基。瓦图京很觉得委屈,朱可夫在回忆录里也为他抱过不平。战争中后期的方面军司令员中,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也死在战争结束之前,是在东普鲁士重伤身亡的,很年轻。

    谈到所佩服的二战名将,肯定有人跟我提巴顿。巴顿是我年轻时最崇拜的,多半是因为那部电影的关系。但我对他军事上的评价不如上面佩服的那三个半。我手边巴顿的资料也不少,除了他的回忆录"我所知道的战争",还有好几本权威的传记。巴顿是打机动战的高手,也是"美军斗士"(他的老上级潘兴的评价),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从他善于即兴指挥作战来看,他的确才华横溢。他战术理论素养不错,象林彪那样善于总结战术,这可以从他"我所知道的战争"一书看出来,那本书末尾专门有章节总结战术问题。在欧洲作战期间,巴顿向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提出过一个"必胜的计划",可惜未被采纳。从计划本身看来,巴顿在战略层次也有非常清晰的概念。

    巴顿的问题在于他是专才,不是全才。巴顿进攻时善于冒有算计的风险,但不太善于打逆风仗,尤其是攻坚。西西里战役占领巴勒莫之后向墨西拿挺进中,巴顿也没有达成决定性的突破,虽然比蒙哥马利早到墨西拿,也没有太大意义。1944年秋梅斯战役屡次攻坚不下,伤亡太大。这其中有后勤跟不上的原因,这不能怪巴顿。但巴顿命令20军军长沃克(就是后来朝鲜战争前期的第八集团军司令)不惜代价强攻,则是一个战术错误,反映了他过强的优势意识。

    提到巴顿,很多人会联想起太平洋战争的美军名将哈尔西。这两个人都是战将,快速机动作战的好手,只不过一个陆军一个海军。他们的个性也极为鲜明。美国也有人称哈尔西是海上的巴顿。但仔细观察其实大不相同。首先哈尔西能打逆风仗。瓜达卡纳尔岛就是极为艰苦的消耗战,美军一度非常危险。还有就是哈尔西是"跳岛作战"的首创者,这比他打的那些著名海战还要有价值。他的战略造诣极高,但在战术上其实比巴顿更鲁莽,巴顿战术上倒不是个莽撞人。

    有评家讲"巴顿是假大胆真小心,哈尔西是假小心真大胆",我认为非常贴切。巴顿嘴上强调进攻到了极端的地步,甚至说"历史上不知道哪个傻瓜说要注意自己的侧翼,从此以后所有的笨蛋都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侧翼"。但那其实是根据美军的地面和空中优势所说的戏剧性的话。他自己该注意的时候还是很注意的。象阿登战役开始前,巴顿是美军中唯一预料到北边侧翼要出麻烦的将领,在离开司令部去艾森豪威尔处开会之前,就预先留下了3个预案,对付3种不同情况,并留出了马上可以动用的兵力。这象不象现代版的"锦囊妙计"?

    哈尔西嘴上比巴顿有把门的,但做出来的事大胆多了,有时已经超出了"有算计地冒险"的范围,变成鲁莽了。1944年莱特湾海战,虽然美军整体上比日军占有压倒优势,因此而没有出大的纰漏,还是打了个大胜仗,但在不留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哈尔西就上钩北去追击日军航空母舰舰队,这在指挥上是太冒险了。还有1945年舰队空袭台湾和日本本土的作战,是个大胆而成功的行动,但是哈尔西明知有台风预报也不采取防范措施,结果舰队因台风而蒙受损失,则是他太疏忽了一点。

    不过哈尔西还是美国海军的第一战将,(尼米兹不负责战场指挥),他的回忆录"哈尔西将军的故事"常拿自己的超大号脑袋自嘲,全书写得轻松幽默风趣,是我最喜欢读的回忆录。不知有没有出中文版?美国海军1944年底授予李海(总统参谋长,相当于现在的白宫办公厅主任),金(海军作战部长兼美国舰队总司令,相当于陆军的总参谋长马歇尔),尼米兹(太平洋战区兼太平洋舰队总司令)3个人海军五星上将军衔。这3个人论地位资格都不可能不在哈尔西前面。1945年授予哈尔西海军五星上将军衔,他是获得这一军衔唯一的战场指挥官。

    提到哈尔西,不能不提斯普鲁恩斯。斯普鲁恩斯和哈尔西交替指挥太平洋美军主力舰队,是尼米兹手下的左膀右臂。哈尔西指挥时叫第三舰队,斯普鲁恩斯指挥时叫第五舰队。他们手下指挥航空母舰,战列舰,两栖部队的指挥官,也基本上是两套班子,但区分不那么严格。尼米兹本人和波特教授合写的"大海战"一书中把这比作"换车夫不换马车"。斯普鲁恩斯也是美国海军名将,是中途岛海战,菲律宾海战诸战役的胜利者。我评论他的指挥风格有点象林彪,在"有算计的冒险"中,是属于更精于计算,运筹帷幄,但大胆冒险不足的那种。他对作战目标的先后顺序有很清晰的概念,头脑冷静,中途岛最后一幕不追击的决定他是作对了,但菲律宾海战中不主动出击,则是丧失了一次全歼联合舰队的好时机。总之他的个性与哈尔西相反。是哈尔西本人在回忆录中第一个提出"如果是我来指挥菲律宾海战,而斯普鲁恩斯指挥莱特湾海战就更好了"。后来的评家大多同意。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是哈尔西指挥菲律宾海战,那么大概就不会有莱特湾海战了,联合舰队恐怕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

    我并不认为斯普鲁恩斯比哈尔西差。我所谓"有算计的冒险",本身已经超出了军事作为科学的范畴,实质上是个度的把握,已经属于艺术的范畴。它和"鲁莽","过于谨慎"本身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甚至也不能以战绩结果来判定是否合适。将领们不可能仅通过后天学习做到,而是与各人的经验,悟性,和性格有关系,是个不可言喻的境界,非天才不行。所以评判者也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许多人都认为以斯普鲁恩斯的地位和战功,没有获得五星上将军衔有点冤枉。其实他凭资历比哈尔西还差一点。哈尔西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就是海军中将,指挥太平洋航空母舰舰队,斯普鲁恩斯是海军少将,指挥为航空母舰护航的巡洋舰分舰队。如果不是哈尔西在中途岛之前,皮肤炎急性发作,还轮不到斯普鲁恩斯来指挥。哈尔西幽默地说自己当时的求战心情,是真正的"itchy for fight".

    瓜达卡纳尔岛之战胜利后,哈尔西已经被提升为太平洋战场除尼米兹之外唯一的海军上将。这是破例的奖赏,因为那时美国海军惯例,除现任海军作战部长和两洋舰队总司令以外,没有人能有四星上将军衔,所以一个战区只有总司令一人是海军上将,就连卸任的海军上将也要降回自己的永久军衔。所以哈尔西是当时除李海,金,尼米兹,斯塔克(大西洋舰队总司令)之外第五位上将。在战功相等的情况下,哈尔西当然比斯普鲁恩斯优先封帅。

    其实尼米兹和哈尔西都为斯普鲁恩斯争取过五星上将军衔。美国国会最终给了斯普鲁恩斯一般上将地位没有的特殊待遇,只有五星上将可以拥有,好象是可以终身不退役或者终身享受相同的薪金。但斯普鲁恩斯最终没有正式获得帅位。他在战后退役担任驻日本和菲律宾的大使。

    后记

    既然是佩服和不佩服,就完全是个人好恶,没有什么客观性。个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没有对错之分。但是请不要误解,佩服的不一定就比不佩服的强,谁能说冲虚道长就强于左冷禅呢?至于这些名将在历史上的地位,正史有定评,无需我们操心。

    我在文中第三位不佩服的,跟古德里安对应的位置,我空缺了。因为我实在找不出其它的将领,值得我整个地"不佩服一下"。我曾经考虑过德国海军的邓尼茨,美国的布莱德雷和史迪威,甚至日本的山下奉文,英国的亚历山大,但要么觉得资料不足,还没有形成太鲜明的看法,要么觉得他们的份量还不够和上述人比肩。宁缺毋滥,就此止步吧。

    元宝推荐:神仙驴,
    • 家园 坎宁安当时也是被逼出来的

      当时英国海军不但数量不敷分配,而且更新速度限于国力和思路也不及美日,到二战爆发时主力航母上的舰载鱼雷机还是双翼的,他不赌也不行,德国不仅拥有强大空军,在法国灭亡后随时可以出动对英国海港进行轰炸,停在港内只能是等死。参加塔兰托海战的两艘航母很快就被意大利和德国的U型潜艇击伤击沉,暴露了英国航母战术的很多问题,这些教训都被美日借鉴运用于不久之后的太平洋战场。

    • 家园 评价的不错
    • 家园 我最佩服顾教授,一人一个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曼施坦因是tal,朱可夫是彼得罗辛
    • 家园 对瓜达卡纳尔岛之战势判失误的其实是裕仁和杉山元

      山本五十六是骑虎难下。42年9月15号,在一木支队被歼灭之后,杉山元向裕仁报告说:“我深信瓜达卡纳尔岛可以守住”。日瓜岛守军在10月23和24号向美军再次发动攻势受挫后,裕仁对陆海军都进行了干预。

      根据联合舰队参谋长宇垣缠中将的日记记载,裕仁于10月29日颁布诏书给联合舰队

      司令山本五十六:“吾人深感欣喜,联合舰队此次终能在南太平洋让敌军舰队遭受

      严重伤害。然而,吾人相信战情相当紧急,至盼各级官兵更加努力。”

      宇垣又记下,当天他受到另外一无线电讯,电讯说裕仁把给山本五十六的诏书交给

      永野修身并对他说:“我现在要和你谈谈诏书后面那一段。瓜达卡纳尔是战争的焦

      点,也是海军的重要基地。因此别为小小的成就而自满,敢快把瓜达卡纳尔抢回来!”

      当天裕仁的诏书和口头警告通过无线电传到联合舰队在拉包儿的总部时,宇垣立即

      回电:“我等为瓜达卡纳尔失利引起天皇关切,至感惶恐。唯有尽快达成目标,庶

      几能告慰天皇陛下。”

      裕仁在9月15号,11月5号,11月11号三次逼陆军增援瓜岛。裕仁还用激将法,其中

      有一道诏书刻意赞扬海军,使山本五十六对叫停瓜岛之战难以启齿。结果瓜达卡纳

      尔打成消耗战。顾剑兄说的对,太平洋战场“真正的转折点是瓜达卡纳尔岛的系列消耗战”.瓜达卡纳尔之役由42年8月打到43年2月,六个月内日本海军折损892架

      飞机,1882名飞行员。山田乙三指出,“与中途岛之役相比,飞机折损率为两倍,

      飞行员折损率为十五倍。”

    • 家园 有一事相问

      德国的党卫军可否有名将?

      • 家园 那看你的标准是什么了

        按照我主帖的标准,跟曼施泰因古德里安并列的,没有。

        降低点标准:著名,战绩突出,到什么程度呢?党卫军官阶最高的三个人,保罗。豪泽尔的评价一直不错的。狄特里希我写过专文评价,有名但是水平不高。斯坦因纳没有前两位那么有名。

        如果包括师级的指挥官的话,装甲迈耶怎样?史鉴写过专文,还有那个骑兵师的菲格莱因?魏特曼那样的下级军官,就不算了吧。

        • 家园 果然

          俺是想党卫军和陆军是不同的。党卫军将领大多是战犯。

          俺觉得战犯就不好了。

          是不是把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的来龙去脉写写?倒是有点意思呢。

    • 家园 又温习了一遍

      好文

    • 家园 唯一的带金橡树叶、宝剑和钻石的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唯一的带金橡树叶、宝剑和钻石的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

      • 家园 关于鲁德尔的战绩和座机斯图卡

        http://www.cchere.net/article/372304

        http://www.cchere.net/article/374502

      • 家园 关于“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骑士勋章”

        发布日期:

        1944年12月29日

        授予对象:

        原则上应在大战结束、轴心国取得最后胜利时授予12位最杰出的德国国防军、武装党卫队任何部队或辅助部队和组织中的任何级别的军官和士兵。如果按此原则,由于德国输掉了这场战争,应该无人能受勋。事实上有一个例外,也就是说有一个人在战时就获得了这个殊荣。

        资格要求:

        通常情况下:

        被授予过带橡树叶、宝剑和钻石的骑士十字勋章,并且

        继续在战斗中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勇敢行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第一次授予:

        1944年12月29日宣布,1945年1月1日正式授勋。

        授勋的总数:

        1人

        等级/种类:

        在第三帝国时期,铁十字勋章共包括以下几类:

        铁十字奖章

        铁十字中的骑士十字勋章

        铁十字中的大十字勋章

        由于它的重要性,各个级别的铁十字中的骑士十字勋章都要经过严格审核后才能授予。骑士十字勋章的各个级别如下: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骑士铁十字勋章

        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双剑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钻石双剑银橡叶骑士十勋章

        钻石金双剑金橡叶骑士十勋章

        佩带方法:

        带金橡树叶、宝剑和钻石的骑士十字勋章与带橡树叶、宝剑和钻石的骑士十字勋章的佩带方法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整个嵌有钻石的橡树叶和宝剑的标记为金制而不象其他骑士十字勋章一样为银制的。

        注:

        带金橡树叶、宝剑和钻石的骑士十字勋章是铁十字奖章中的骑士十字勋章的最高级别。它也是第三帝国给予战场上勇士的最高荣誉。它在整个二次大战中只颁发过一次(违反了原定的授勋原则 - 在大战结束、轴心国取得最后胜利时授予12位最杰出的德国国防军、武装党卫队任何部队或辅助部队和组织中的任何级别的军官和士兵),受勋者是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以表彰他那令人难以置信、无与伦比的英勇行为。他的战绩包括摧毁了足以组成5个完整苏联装甲军的519辆坦克,还有150个炮兵阵地,近1000辆其他车辆,70艘登陆舰,2架La-3战斗机,1架IL-2强击机,击沉了战列舰“马拉”号,击伤了“红色十月”战列舰,还击沉了另外2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同时他还被击落过32次,拥有2530架次的战斗出动记录(6年中平均每天出动一次以上,没有休假、没有休息!)。

        • 家园 那个时候飞机怎么打坦克啊

          又没有现代那种准确制导的武器,难道轰炸了一片坦克阵地就算全部消灭了一拨坦克

        • 家园 这么夸张?!

          他的战绩包括摧毁了足以组成5个完整苏联装甲军的519辆坦克,还有150个炮兵阵地,近1000辆其他车辆,70艘登陆舰,2架La-3战斗机,1架IL-2强击机,击沉了战列舰“马拉”号,击伤了“红色十月”战列舰,还击沉了另外2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同时他还被击落过32次,拥有2530架次的战斗出动记录(6年中平均每天出动一次以上,没有休假、没有休息!)。

          天呐,都是他一人完成的?

          强,简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