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民工身边的鬼子(5) -- 关中农民

共:💬411 🌺3369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嗯,俺92年,400学费,50住宿,50-100书费,

              再加上寒暑假回家车票,家里给2000能有1200-1300吃饭,92年还行,93之后大通胀,就不够了。过的跟叫花子一样,穷乐呵啊。

              • 家园 同92年

                第一学期1300左右包括各种费用,然后每年400书费--毕业时退回300多吧。每月伙食补贴23.5,应该是95年升为46。93届的就开始每年收1500的学费了。倒是毕业时没有分配,自寻工作,还要我交了3000跨部费。

          • 家园 当时的读物好像都很注重可读性

            我估计是考虑到当时的农村农技员的普遍知识水平,把所有的科学知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出来。而且印象中插图的绘画水平非常高,可以说是栩栩如生。

        • 家园 当时的科研项目有很多,但很多其实没有用

          我母亲参与的是培养精小蜂(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名字),据说精小蜂专吃棉铃虫,然后培育精小蜂的幼虫需要使用虫卵,学校组织我们上交毛毛虫(我们这叫洋辣子)的卵。

          当时的每个公社都有农科所。

          • 家园 这要一分为二的看

            由于当时的化肥农药生产水平制约,农业产量要增加是很困难的。就像志愿军不能说我们武器装备不如美国佬就不去朝鲜打了,农业科技人员也不能说农药产量上不去我们就躺倒不干了。当时据我父亲说各地都有各种土办法,有些完全无效,有些在当地有效,有些可能在更大范围里有效可以进一步推广。土办法管土办法,但是判断是否有效,是否值得推广是有科学根据的,那就是是大量科技人员在田间反复试验得出的数据。我想你母亲参与的精小蜂项目不会有大范围推广的机会。即使你看现在中国或者美国的科研项目,其实没用的也是多数,这是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并不是当时的特殊现象。

      • 家园 实际上并不只是棉花,农业生产从古至今都不需要集体劳动
    • 家园 民工忆农活(3)大包干是个啥(号外)

      今天回忆一下俺们哪儿的村名,很有意思的。

      农村的村名有的是根据地形命名的,如XXX洼, 啥啥沟啊。有的是根据产出命名的,如核桃岭啊,杏花村啊。有的是根据当地村民的姓氏命名的如张庄,王村。俺们关中历史悠久,很多就跟历史有关了。

      如俺老家“西太夫村”,对应的还有“东太夫村”,两个村子离大约3里地。俺们村大多姓 “苏”,也有“田” “杨”等,估计是历史上多次迁移进来新村民,最后形成这个格局。“东太夫村”以“王”为主姓。据说当年春节唱大戏的时候,西太夫村从不唱“苏三起解”,因为苏三毕竟是歌妓出身。而东太夫村不唱“更娘杀仇”,因为“王十八”害死了更娘的丈夫,还想霸占更娘,结果被更娘结果他的狗命。哈哈,有趣吧。

      这东西太夫来源于历史上俺们家乡出了太医,从而得了这村名。具体那个朝代,俺就不清楚了。邻村名字是“李旗营”,来源于当年郭子仪在此屯兵,其中一个将军姓李并驻扎于此。另一个村 “郭明”据说也跟这个屯军有关。还有两个村 “南贝”和 “北贝”,不知道有啥典故。“南建” “北建”也是对应的两个村子,不清楚啥来源。 “保安屯”来源于民国时代。“南龙池”和 “北龙池”来源于一个泉眼流出的水形成了个水塘,两个村子刚好就在水塘的两边。“双泉”也来源于泉眼,据说一个是甜水泉,水可以食用,另一个是苦水泉眼,只能洗衣服。“两宜镇”历史上应该是“两女村”,据说是跟啥啥公主有关。俺觉得不是公主,没准只是什么县主或者郡主之类的。老百姓懂啥区别,都统称公主。

      最著名的村名应该是俺姨妈家了, “结草村 ”。历史上著名的 “结草衔环”,其中结草就发生在这儿。看看多牛啊。俺小时候在姨妈家和表兄玩,还学会了赶牛车。就是普普通通一个村子,没啥不一样,当然,当年并不知道结草是啥意思。

      现在就能想起来这么多,毕竟已经离开家乡23年了。

      关键词(Tags): #农民系列通宝推:故乡在喀什,桥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