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笨狼认为公布粉饰后的登月照是欲盖弥彰 -- 迷途笨狼

共:💬70 🌺10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笨狼认为公布粉饰后的登月照是欲盖弥彰

    笨狼认为公布粉饰后的登月照是欲盖弥彰

    作者博客笨狼出山 http://mememevvv.blog.tianya.cn

    作者西西河文集 https://www.cchere.com/user/迷途笨狼

    昨日163头版图片集——

    http://news.163.com/photoview/00AO0001/99784.html

    外链出处

    “10月2日,NASA通过在线相册网站Flickr一口气放出了8400多张历次阿波罗登月计划高清照片,解析度都是1800dpi

    NASA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包括11次载人任务,从阿波罗7号一直到阿波罗17号,全部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

    这些照片均由几架随飞船上天的哈苏相机拍摄

    2004年前后,美国约翰逊航天中心开始重新扫描这些哈苏相机拍摄的原始胶片,这些照片在经过校色、亮度调节、图像尺寸缩放等处理之后,被放上了网站

    阿波罗计划档案项目工作人员Kipp Teague表示,由于外界对高分辨率版本照片有强烈需求,他们决定重制整套照片。最终,在将35mm胶片清晰地放大之后,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内容,比如陨坑细节、宇航员的皮肤上的毛孔、以及航天飞机推进器和登月舱上的诸多斑点。”

    坦率地说这是好事,有利于关注者进一步了解所谓的载人登月再返回,不过非常遗憾,展示的不是清晰的原始素材(这才是外界最关心的),另外遗失的20万盘录像带迄今没有合理解释,处心积虑耗费大量时间处理后再展示究竟是为什么?

    质疑登月造假者很多,20%的美国人(一说7%)自己都不信,质疑焦点在于登月后如何安全返回(笨狼还怀疑当年的现场直播弄虚作假),尤其1969年第一次,这点解释不清楚怎么涂脂抹粉都是舍本逐末,笨狼现在特别想知道,公布的8400张照片中,哪些是第一次登月从登月到返回太空仓期间拍摄的。

    按照公开新闻,nasa从2004前后就开始处理这些原始胶片,11年才弄出8400多张,简直跟蜗牛有的比,只会加重怀疑者的警惕,毕竟,拿地球上化石冒充月岩坑荷兰人之类缺德事美国人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庆1安等事件当局几天内公布视频截频都引发风波,何况精心修饰了十几年的照片。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电影每秒16帧(早期14帧),一部90分钟的电影大约86400帧照片(说约数因为电影长度细微差别、快进、慢进等导致偏差),90年代很多老黑白片通过数字处理上彩,每次工作量至少是nasa修饰8400张照片的十倍,速度反而高得多,登月照片没做什么特别处理再反复检查漏洞,真不知道nasa相关人员干什么吃的?

    伟大的美国好莱坞著名影片《卡萨布兰卡》等原先是黑白片,上世纪90年代才利用数字技术加彩,那时相关软硬件比现在落后得多,同期或稍晚些时候,一部黑白影片(90分钟?)通过数字加彩处理技术成本大约30万美元,处理后清晰度肯定也高于1800dpi(两三百块的喷墨打印机彩打300dpi),否则大屏幕和高清电视效果会惨不忍睹。采访幸存编、导、演当年道具细节成本远高于后期制作,如果nasa处理的照片都是黑白照片(不至于吧),因为这个导致粉饰滞后情有可原,不过肯定有大量的采访素材,欢迎和原始放大照(高清扫描很难吗?)一并展示,如果没有或有过却像20万盘登月相关录像带那样没了(极有可能),大家懂的……

    现在胶片相机几乎绝迹了,感兴趣者可以找找相关教材,再咨询下学过用过的专业人员:穿着100多公斤(加上阿姆斯特朗体重220公斤)臃肿的宇航服[哪怕月球引力小得多(地球1/6)也得25公斤],有限时间内在陌生环境强光下够好图、用好光难度有多高?还有黑暗中闪光灯有效作用距离和景深清晰度关系。别忘了阿姆斯特朗下9级台阶都花了3分钟,在月球有限时间主要干别的,拍摄者和拍摄对象穿着宇航服行动绝不是什么轻松的事。

    “11次载人任务”至少8400张照片,假设每次携带四架相机,平均每架单次任务要拍200张左右,在月球换胶卷都是极其困难的任务,感兴趣可以试一下,穿着臃肿沉重的宇航服(几层棉袄棉裤最厚棉靴代用),戴着可以抗正负100多摄氏度的手套(肯定薄不了,用厚棉手套代用),能完成好绝对是出彩地球人。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白天光照强度应该比西藏高得多,笨狼很想知道当初拍摄者所用光圈/快门组合还有胶片感光度,即使死无对证,也欢迎根据现在月球同期光照强度展开推算,再对照下1969年所携特制哈苏相机(这个应该没丢,至少没全丢,如果用200张/卷的特制胶卷会又重又大)。

    70年代起地球轨道高度100多公里的光学卫星,近年来600-800公里高度的合成孔径成像卫星清晰度都极高,月球不大还没有大气困扰能见度,航天器可以靠得更近拍摄,期待美国拍摄历次登月遗留物再展览,提供大致位置委托中俄印欧等证明清白也行(这个肯定不好意思收钱),不敢或找不着,要么美国人做贼心虚,要么共军侦查水平太差。如果遗迹都被月球尘埃湮没,可以利用新嫦娥携带的探测器撞月测深,分析几米厚软土怎么来的、探讨下软土地对发射返程火箭不利影响等非常有必要,免得依葫芦画瓢扎进去出不来相关领导靠摄影棚忽悠电视观众。

    笨狼2010年9月的《关于登月的几个航天(航空)问题》讨论长贴可惜被屏蔽了,郁闷!

    注明作者和出处,本文全文网络转载一律免费,作者西西河文集 https://www.cchere.com/user/迷途笨狼 博客笨狼出山http://mememevvv.blog.tianya.cn

    夏启商汤姬发,赵政寄奴重八,佛狸燕燕獾娃 鹿失其家,英雄染指中华

    冷眼禄蠹为非,直面愚民贱胚,耻寻无道富贵 才高位卑,斩邪龙兴富危

    壮志豪发,海天阔,鹿鼎明灭。翻坤乾,明分日月,扬善惩恶。天下兴亡百姓苦,古今治乱英雄业。厌逐流,浸凉满腔血,禄蠹孽。庚子耻,明日雪。裂土恨,回归克。运妙笔、划补中华图缺。卧薪尝胆上下责,纵横捭阖寻常策。砺倚天、锋刃利屠龙,万邦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等中国宇航员上了月球,就真相大白了

      在此之前,还是认为阿波罗登月是骗局

    • 家园 【整理】sina头条,自己对比吧

      "嫦娥"探月数据公布:高清真彩色月面图像首公开

      http://tech.sina.com.cn/d/s/2016-02-01/doc-ifxnzanm3916423.shtml

      外链出处

      相关网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

        http://moon.bao.ac.cn/ceweb/datasrv/dmsce1.jsp

        经由美国行星学会艾米丽·拉克达瓦拉女士处理的高清图像:

        “嫦娥-3号”着陆器地形相机拍摄图像:

        http://planetary.s3.amazonaws.com/data/change3/tcam.html

        “玉兔”号月球车全景相机拍摄图像:

        http://planetary.s3.amazonaws.com/data/change3

      "嫦娥"探月数据公布:高清真彩色月面图像首公开

      http://tech.sina.com.cn/d/s/2016-02-01/doc-ifxnzanm3916423.shtml

      2016年02月01日 08:01 新浪科技 微博

      "嫦娥"探月高清真彩色月面图像首公开1/30查看原图图集模式

      荒芜月面上行驶的“玉兔号”月球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航天局/Emily Lakdawalla)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1日消息,1月,国家天文台对外发布了“嫦娥3号”着陆器在月面拍摄的全部图像数据,其中包括数以千计此前从未被公开过的高清真彩色月面图像,公众可以任意下载保存。

        这些图像是“嫦娥3号”项目执行期间由“嫦娥-3号”着陆器以及“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拍摄的。在2013年12月,中国加入了此前由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垄断的领域,首次成功实现无人探测器和月面软着陆并释放一辆月球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达成此项成就的国家。

        “嫦娥3号”:时隔37年后的首次重返

        中国的“嫦娥-3号”计划在国际上尤其显得意义重大而引人关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这是人类时隔37年之后的首次重返月球表面——上一次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着陆还是1976年着陆月面的苏联“月球-24号”(Luna 24)。

        现在,任何公众都可以自己登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网站注册账号并自行下载有关图像与数据,同时在网站页面上也发布了许多现成的高清图像,非常珍贵(注:网址见本文最后)。

        不过,即便下载了全部数据,普通用户仍然可能不清楚该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幸运的是,美国行星学会的艾米丽·拉克达瓦拉(Emily Lakdawalla)女士花费了一整个周末,从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网站上下载了全部数据进行处理,并在网上全部发布了处理之后得到的图像成品,读者们也可以直接前往美国行星学会的网站下载处理后的现成图像(注:网址见本文最后)。

        “玉兔”在月面上留下的车辙印记,在月面环境下,这些印记将会被一直保留下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航天局/Emily Lakdawalla)

        “嫦娥”探月:多项世界首创

        “嫦娥-3号”是中国“嫦娥”探月计划的组成部分,其命名源自中国古代“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在“嫦娥-3号”之前,中国已经连续发射了两颗月球轨道器“嫦娥-1号”和“嫦娥-2号”,渐次突破地月转移和可靠遥测相关技术并为“嫦娥-3号”着陆器着陆区进行选址提供科学参考。而随后执行的“嫦娥-3号”项目的目标则主要是验证中国的月面软着陆和月球车月面巡视相关技术。本项目中还携带了望远镜和测地雷达的设备,首次开展对月球次地表结构观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

        2013年12月14日,当重达1200公斤的“嫦娥-3号”着陆器安全降落月面“雨海”附近区域后不久,便按计划成功释放搭载的,重量约140公斤的“玉兔”号月球车。“玉兔”号月球车有6个轮子,装备测地雷达,以及X射线、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光谱仪和相机设备。根据“玉兔”号月球车发回数据的初步分析结果,研究人员发现月球表面的地质成分复杂性超出了我们原先的认识。

      远望降落在月面上的“嫦娥3号”着陆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航天局/Emily Lakdawalla)

        “玉兔号”:有史以来最长寿的月球车

        不过遗憾的是,可能是由于首次开展月球表面探测相关项目,在工程设计上可能存在不足。“玉兔”号月球车未能在月面极端环境下保持机械结构的高可靠性,在2014年初遭遇严重机械故障,无法继续行驶。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尽管遭遇机械故障,“玉兔”号月球车其他部件却仍然健康,能够继续进行科学数据采集并与地球保持联系,不断将科学数据回传地球,从而打破苏联保持的记录,成为人类有史以来寿命最长的月球车。

        不过遗憾的是,为“玉兔”号月球车提供数据转发中继功能的“嫦娥-3号”着陆器已经停止工作了。

        “玉兔号”月球车行驶途中拍摄到的一块巨型岩石,它以被命名为“龙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航天局/Emily Lakdawalla)

        “嫦娥-4号”:将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着陆月球背面

        根据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作为“嫦娥”计划的后续步骤,“嫦娥-4”号探测器预计将于2018年发射,并在月球背面着陆。如果成功,这将是人类探测器首次降落月球背面,中国也将由此成为首个实现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国家。

        随着中国“嫦娥”探月计划有条不紊的扎实推进,国际社会逐渐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与美国高度关注火星不同,中国目前的深空探测发力点聚焦在月球。不过与此同时,中国也并非唯一一个将目光投向月球的国家,日本和印度也都正在执行各自的探月计划,而美国的一些私人航天公司也计划在未来数年内向月球发射着陆器。比如其中一家名为“月球快车”(Moon Express)的公司便计划成为首个成功发射月球着陆器的私营航天企业,他们的探测器计划将于2017年升空。可以预见的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冷战时期的探月高潮期过后,经过将近40年的沉寂,在接下来的10年内月球探测又将迎来新一轮的高潮。(晨风)

        相关网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

        http://moon.bao.ac.cn/ceweb/datasrv/dmsce1.jsp

        经由美国行星学会艾米丽·拉克达瓦拉女士处理的高清图像:

        “嫦娥-3号”着陆器地形相机拍摄图像:

        http://planetary.s3.amazonaws.com/data/change3/tcam.html

        “玉兔”号月球车全景相机拍摄图像:

        http://planetary.s3.amazonaws.com/data/change3/pcam.html

    • 家园 本贴讨论更精彩,可以按顺序读——

      本贴讨论更精彩,可以按顺序读——

      https://www.cchere.com/topic/4152108/last

      链接出处

    • 家园 【原创】试着解答一下

      质疑阿波罗登月计划造假的问题几十年来一直都有,几乎成了怀疑论里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了。回复这个帖子并不是要扭转迷途笨狼的立场,只是主帖里迷途笨狼提及的相关怀疑点正好和我专业相关,所以在此试答一二。

      关于第一个哪些是在Apollo 11任务(首次落月)中从登月到返回太空仓期间拍摄的问题。迷途笨狼如果有时间,可以到NASA这个链接里(http://spaceflight.nasa.gov/gallery/images/apollo/apollo11/ndxpage1.html)下载Apollo 11任务中公布的照片来与NASA 在 Flickr 上发布的照片进行对照比较,应该能找到一些此次任务的线索,也许能找出公布的8400多张照片哪些是此次任务里拍摄的。

      第二个问题,迷途笨狼主要质疑的是NASA处理照片花的时间太长了,其中有猫腻,也就是造假。并且拿出了电影胶转磁(数字处理)作为参照对象来证明自己的论点。首先,电影的胶转磁(胶转磁是胶片电影数字化的通用名称)的设备和扫描相机底片的扫描仪完全不是一回事,胶转磁设备及相关工作参数请参照(http://www.crifst.ac.cn/c/cn/news/2011-09/29/news_133.html),通俗点说,大致可以把这套设备理解成用全自动的高速数码电影摄影机翻拍电影胶片,即便以2K(2048×1556@24P,每帧画面2048×1556个点,每秒24帧)的精度,处理速度也是非常快的。相对而言,用于处理相机拍摄的底片的扫描仪运行就太慢太慢了,不说虚拟滚桶电分设备,就以相对操作简单快捷的桌面型底片扫描仪来说,扫一张6×6cm哈苏相机拍摄的底片,以16位色彩,4800×4800点,TIFF格式,所耗时间一般也是以十几分钟为计算单位的。加上选片,清理表面灰尘杂质,装片等前后期的工作,所耗时间只会更长。所以说这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当然,就算是这么慢的扫描速度扫描8400多张底片也不需要11年时间,网易新闻里也只是提及NASA是从2004年开始重新扫描Apollo计划中拍摄的底片,并不能说明直到今年放到Flickr上才扫描处理好,为什么拖到现在才放到Flickr上,并没有解释原因,但把这个作为造假的理由就太过于主观了。NASA数字化处理的底片一般不会涉及上色问题,当时带着的底片就有120和135,黑白,彩色之分,120装在不同的后背里(120的哈苏)135胶卷用在Nikon相机上。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NASA的照片有1:1格式哈苏拍的120和3:2格式Nikon拍的135。我有幸见过哈苏公司编辑的用于宣传演示的幻灯秀,内容就是NASA在太空里拍摄的底片的拷贝底片(包括一部分登月计划中拍摄的照片),用几十台幻灯机阵列投影到十多米见方的银幕上,现场观看还是非常震撼的。

      哈苏的胶卷相机我直到现在都在用,其中用于登月的型号里,SWC和553EL两款我都有,其体积和重量并不比尼康的135 F型(也用于Apollo计划中)加马达重多少。至于拍摄数量,以哈苏的A70大容量后背为例(后背尺寸大约7.5×7.5×8cm),一个胶卷后背容量是160张底片(柯达专门特制的薄片基底片),对于把相机固定在胸前的“摄影师”而言,一天拍掉几个后背太容易了,更多的时候他们可能还有意识地省着拍。在月球这个光线非常稳定的环境里(阳光直射或阴影),准确曝光不是什么问题。事先设置好曝光,直接按快门就可以了。从NASA公布的照片看,航天员们使用哈苏相机还是比较节制的,舱外月球表面的照片拍的比较多,舱内用135相机拍的比较多。另外,在舱内拍的照片曝光有误差的较多,曝光不足的比例大些,说明这些航天员“业余”摄影师在相机的操控上并没有太过深入学习。

      结论,迷途笨狼所质疑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因为不了解相关的知识导致的误解,建议还是从其他方面去找NASA的造假漏洞为好。

    • 家园 【原创】解答一下迷途笨狼主帖里的疑问

      质疑阿波罗登月计划造假的问题几十年来一直都有,几乎成了怀疑论里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了。回复这个帖子并不是要扭转迷途笨狼的立场,只是主帖里迷途笨狼提及的相关怀疑点正好和我专业相关,所以在此试答一二。

      关于第一个哪些是在Apollo 11任务(首次落月)中从登月到返回太空仓期间拍摄的问题。迷途笨狼如果有时间,可以到NASA这个链接里(http://spaceflight.nasa.gov/gallery/images/apollo/apollo11/ndxpage1.html)下载Apollo 11任务中公布的照片来与NASA 在 Flickr 上发布的照片进行对照比较,应该能找到一些此次任务的线索,也许能找出公布的8400多张照片哪些是此次任务里拍摄的。

      第二个问题,迷途笨狼主要质疑的是NASA处理照片花的时间太长了,其中有猫腻,也就是造假。并且拿出了电影胶转磁(数字处理)作为参照对象来证明自己的论点。首先,电影的胶转磁(胶转磁是胶片电影数字化的通用名称)的设备和扫描相机底片的扫描仪完全不是一回事,胶转磁设备及相关工作参数请参照(http://www.crifst.ac.cn/c/cn/news/2011-09/29/news_133.html),通俗点说,大致可以把这套设备理解成用全自动的高速数码电影摄影机翻拍电影胶片,即便以2K(2048×1556@24P,每帧画面2048×1556个点,每秒24帧)的精度,处理速度也是非常快的。相对而言,用于处理相机拍摄的底片的扫描仪运行就太慢太慢了,不说虚拟滚桶电分设备,就以相对操作简单快捷的桌面型底片扫描仪来说,扫一张6×6cm哈苏相机拍摄的底片,以16位色彩,4800×4800点,TIFF格式,所耗时间一般也是以十几分钟为计算单位的。加上选片,清理表面灰尘杂质,装片等前后期的工作,所耗时间只会更长。所以说这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当然,就算是这么慢的扫描速度扫描8400多张底片也不需要11年时间,网易新闻里也只是提及NASA是从2004年开始重新扫描Apollo计划中拍摄的底片,并不能说明直到今年放到Flickr上才扫描处理好,为什么拖到现在才放到Flickr上,并没有解释原因,但把这个作为造假的理由就太过于主观了。NASA数字化处理的底片一般不会涉及上色问题,当时带着的底片就有120和135,黑白,彩色之分,120装在不同的后背里(120的哈苏)135胶卷用在Nikon相机上。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NASA的照片有1:1格式哈苏拍的120和3:2格式Nikon拍的135。我有幸见过哈苏公司编辑的用于宣传演示的幻灯秀,内容就是NASA在太空里拍摄的底片的拷贝底片(包括一部分登月计划中拍摄的照片),用几十台幻灯机阵列投影到十多米见方的银幕上,现场观看还是非常震撼的。

      哈苏的胶卷相机我直到现在都在用,其中用于登月的型号里,SWC和553EL两款我都有,其体积和重量并不比尼康的135 F型(也用于Apollo计划中)加马达重多少。至于拍摄数量,以哈苏的A70大容量后背为例(后背尺寸大约7.5×7.5×8cm),一个胶卷后背容量是160张底片(柯达专门特制的薄片基底片),对于把相机固定在胸前的“摄影师”而言,一天拍掉几个后背太容易了,更多的时候他们可能还有意识地省着拍。在月球这个光线非常稳定的环境里(阳光直射或阴影),准确曝光不是什么问题。事先设置好曝光,直接按快门就可以了。从NASA公布的照片看,航天员们使用哈苏相机还是比较节制的,舱外月球表面的照片拍的比较多,舱内用135相机拍的比较多。另外,在舱内拍的照片曝光有误差的较多,曝光不足的比例大些,说明这些航天员“业余”摄影师在相机的操控上并没有太过深入学习。

      结论,迷途笨狼所质疑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因为不了解相关的知识导致的误解,建议还是从其他方面去找NASA的造假漏洞为好。

      通宝推:刹那芳华,shinji,
      • 家园 你的回复替我批驳了某个胡搅蛮缠者,那位一直信誓旦旦说……

        1、你的回复替我批驳了某个胡搅蛮缠者,那位一直信誓旦旦说用的是70毫米胶卷

        NASA数字化处理的底片一般不会涉及上色问题,当时带着的底片就有120和135,黑白,彩色之分,120装在不同的后背里(120的哈苏)135胶卷用在Nikon相机上。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NASA的照片有1:1格式哈苏拍的120和3:2格式Nikon拍的135。我有幸见过哈苏公司编辑的用于宣传演示的幻灯秀,内容就是NASA在太空里拍摄的底片的拷贝底片(包括一部分登月计划中拍摄的照片),用几十台幻灯机阵列投影到十多米见方的银幕上,现场观看还是非常震撼的。”

        2、请教一下,黑白影片上色需要多长时间?个人认为肯定比处理图片麻烦得多,99年学过非线性编辑,成绩优,即使从没涉及过黑白影片上色这块,难度高低还是很容易判断的,photoshop调色可不是一般的慢

        普通、负片扫描仪十几年前就接触过,速度不算慢,高清扫描所需时间长,但别忘了技术进步和价格差别,nasa肯定不会用几百甚至几千块人民币的便宜货!

        你说的——“当然,就算是这么慢的扫描速度扫描8400多张底片也不需要11年时间,网易新闻里也只是提及NASA是从2004年开始重新扫描Apollo计划中拍摄的底片,并不能说明直到今年放到Flickr上才扫描处理好,为什么拖到现在才放到Flickr上,并没有解释原因,但把这个作为造假的理由就太过于主观了。

        这个只好智者见智了,我的看法不是严重官僚就是造假,后者可能性居多

        第二个问题,迷途笨狼主要质疑的是NASA处理照片花的时间太长了,其中有猫腻,也就是造假。并且拿出了电影胶转磁(数字处理)作为参照对象来证明自己的论点。首先,电影的胶转磁(胶转磁是胶片电影数字化的通用名称)的设备和扫描相机底片的扫描仪完全不是一回事,胶转磁设备及相关工作参数请参照(http://www.crifst.ac.cn/c/cn/news/2011-09/29/news_133.html),通俗点说,大致可以把这套设备理解成用全自动的高速数码电影摄影机翻拍电影胶片,即便以2K(2048×1556@24P,每帧画面2048×1556个点,每秒24帧)的精度,处理速度也是非常快的。相对而言,用于处理相机拍摄的底片的扫描仪运行就太慢太慢了,不说虚拟滚桶电分设备,就以相对操作简单快捷的桌面型底片扫描仪来说,扫一张6×6cm哈苏相机拍摄的底片,以16位色彩,4800×4800点,TIFF格式,所耗时间一般也是以十几分钟为计算单位的。加上选片,清理表面灰尘杂质,装片等前后期的工作,所耗时间只会更长。所以说这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当然,就算是这么慢的扫描速度扫描8400多张底片也不需要11年时间,网易新闻里也只是提及NASA是从2004年开始重新扫描Apollo计划中拍摄的底片,并不能说明直到今年放到Flickr上才扫描处理好,为什么拖到现在才放到Flickr上,并没有解释原因,但把这个作为造假的理由就太过于主观了。NASA数字化处理的底片一般不会涉及上色问题

        3、我想问一下穿着至少150公斤的服饰戴着厚手套拍摄会怎样?尤其时间有限还要干别的任务时(需要走动),会不会像你说得这么轻松——

        “哈苏的胶卷相机我直到现在都在用,其中用于登月的型号里,SWC和553EL两款我都有,其体积和重量并不比尼康的135 F型(也用于Apollo计划中)加马达重多少。至于拍摄数量,以哈苏的A70大容量后背为例(后背尺寸大约7.5×7.5×8cm),一个胶卷后背容量是160张底片(柯达专门特制的薄片基底片),对于把相机固定在胸前的“摄影师”而言,一天拍掉几个后背太容易了,更多的时候他们可能还有意识地省着拍。”

        4、月球光照比西藏强还是弱?既然老兄是摄影专家(我仅仅算是接触过),请教下西藏比内地光照强还是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讨论】怪我没说清楚

          1,带上月球的哈苏相机用的确实是70mm带孔胶卷,但拍的画幅同样是6×6cm。因为70mm胶卷在中国使用极少,口头一般都以120代称,类似情况也发生在220胶卷上。70mm带孔胶卷,220胶卷,120胶卷其实是三种胶卷,但国内一般都以120统称之。

          2,黑白电影上色并不是一个普遍的情况,实际上,这种情况只流行于上世纪中的几个时期。您知道,电影实际上是一种工业,当一种行为没有市场需求时相关的技术是不会得到发展的,黑白电影上色直到市场需求消失时解决效率的方法仍然是用更多的人,采用流水线生产的方式人工在电脑软件中上色,如果黑白电影上色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以现在电影后期软件的能力,其效率将是非常高的,可能需要做的是选择一些关键帧作处理,而大多数工作软件都将自动化完成了。需要指出的是,黑白照片上色在早至上世纪初就很成熟了,但仅限于在黑白照片上,而黑白底片上色在底片数字化之前是不存在的,在数字化后的黑白图像中上色原理和操作方法与当年黑白电影上色是类似的,只是单张的照片在上色过程中没有高效率化的生产需求,技术和技巧的发展方向是往更精细化,更拟真化等方向。就效率方面而言,电影比单张的黑白图像更高。

          关于底片扫描设备,很遗憾,这也是一个趋于没落的行业,坚持到现在仍在生产的品牌屈指可数,在扫描速度上一直都没有多少改善,因为扫描速度并不是底片扫描仪这类图像扫描仪的技术追求的方向,实际上一些底端的办公扫描仪倒是在扫描速度上比图像扫描仪快多了。

          NASA把登月时期的底片数字化上传到Flickr其目的应该不是为了回应所谓的登月造假话题,因为没有相应的需求和动机,倒是这个话题可以帮NASA取得更多关注,为他们从“老板”那里取得更多经费提供一些帮助。

          3,哈苏相机在广告宣传中提到过当年登月的哈苏相机几乎没有改装,以此来彰显其产品的优秀品质。实际上,哈苏相机为了方便航天员的使用,还做了一些技术上结构上的修改的,比如,快门改装在手柄上做成扳机状方便戴着宇航服手套时使用,把外置取景器结构简化,出瞳距做的更长,方便航天员戴着头盔时取景,把一部分相机直接固定在航天员胸前,以便航天员解放出双手做其他工作,同时也不影响拍摄,开发出能自动过片的500EL型相机……等等。具体到穿戴着厚重的宇航服是不是影响拍摄,我没这样的经验,实在说不上来,但是用数十台相机,众多的航天员在这么多次的登月中拍摄几万张底片应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我看过一个资料里提到飞船返回时为了减重,相机都是抛弃的,只把底片盒带回来,也从侧面证明当时带上去的相机不止一两台。

          4,地球和月球相对于到太阳的距离可以近似看作等距的,二者的表面的受光强弱的区别最大影响因素是大气层,在接近天顶区域时的月球在地球拍摄时曝光一般在1/125秒,F11左右(ISO100度)拍摄在地球表面阳光直射的地表曝光也差不多在1/125秒F16左右(ISO100度),二者可以认为是相似的。至于西藏和内地作比较,当天气情况一样时,两地的光线亮度也是类似的,只是现在内地雾霾现象较多,给人感觉内地光照亮度没有西藏强。在西藏只有拍摄一些特殊的照片时曝光时间比内地明显要短些,比如对波长较短部分可见光更敏感的湿版底片。

          写这些只是希望能对您的质疑登月造假工作有些参考作用。直接一点说,就是老兄您的质疑聚焦在这个问题上攻击方向有些偏了,建议还是换个方向试试。

          通宝推:刹那芳华,shinji,
          • 家园 送花得宝

            消费两枚通宝推荐 关闭

            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3;铢钱:20。你,乐善:4;铢钱:-32。本帖花:3

            赞叹下作者“我来看牛人”。。。说得清晰,易懂。。。

          • 家园 欢迎专业人士前来助阵

            以前我发起的一个47页长贴可惜被屏蔽了,只有极少数人能看到,那个讨论更精彩

            连上这个,什么时候肯专门花几周弄篇独立文章就完善了,在反方有组织捣乱下争取读者够了。

            1、3、那家伙直接说163引用的35mm胶卷是假的,没加月球上拍摄当定语

            十几年前买了架海鸥4b二手相机,想用工装装135胶卷体验大镜头效果,结果在暗袋里怎么也弄不好。气得我拽出来曝光阳光下练了一下午,在暗袋里还是无法操作。后来光圈摔坏就不了了之了

            120胶卷“宽度为61.5mm,长度为81.5-84mm的胶片,没有暗盒”,背面是屏蔽纸,厚度少说是35mm胶卷2倍,不用特制的160张一卷肯定又大又重

            哈苏相机为了方便航天员的使用,还做了一些技术上结构上的修改的,比如,快门改装在手柄上做成扳机状方便戴着宇航服手套时使用,把外置取景器结构简化,出瞳距做的更长,方便航天员戴着头盔时取景,把一部分相机直接固定在航天员胸前,以便航天员解放出双手做其他工作,同时也不影响拍摄,开发出能自动过片的500EL型相机……等等。具体到穿戴着厚重的宇航服是不是影响拍摄,我没这样的经验,实在说不上来,但是用数十台相机,众多的航天员在这么多次的登月中拍摄几万张底片应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我看过一个资料里提到飞船返回时为了减重,相机都是抛弃的,只把底片盒带回来,也从侧面证明当时带上去的相机不止一两台。

            传说中登月人数是有限的,尤其第一次,就两个人,既然已经作了专门改进,也就没必要一人多带几台,照片中也没体现,一台怎么也得1斤多,还占地方

            2、黑白电影上色仅限于少数经典影片,上色本身以外的东西才头疼,譬如询问当年拍摄时所有道具的颜色等细节。国内这方面似乎没看到什么好的案例,我认为是技术没跟上,否则现在这么多资金,上彩的老战争片一定很精彩。上世纪末好莱坞技术成本能做到30万美元/部(90分钟?),国内的不搞几部经典的估计有难言之隐,因此不认可阁下说的——

            黑白电影上色直到市场需求消失时解决效率的方法仍然是用更多的人,采用流水线生产的方式人工在电脑软件中上色,如果黑白电影上色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以现在电影后期软件的能力,其效率将是非常高的,可能需要做的是选择一些关键帧作处理,而大多数工作软件都将自动化完成了。

            4、“

            只是现在内地雾霾现象较多,给人感觉内地光照亮度没有西藏强。在西藏只有拍摄一些特殊的照片时曝光时间比内地明显要短些,比如对波长较短部分可见光更敏感的湿版底片。

            本主题部分回复中很清楚,测光体验是在90年代山东,那时空气比现在好得多,尤其山区。

            大气层反射和吸收热量超过抵达地球的一半,光照据某位反方说只流失15%,即使如此相同入射角月球光线肯定比西藏最好天气强半档左右,不用说常见的少云天气

            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在接近天顶区域时的月球在地球拍摄时曝光一般在1/125秒,F11左右(ISO100度)拍摄在地球表面阳光直射的地表曝光也差不多在1/125秒F16左右(ISO100度),二者可以认为是相似的。

            • 家园 还分不清太阳光辐射和可见光吗?

              太阳光辐射只有一半在可见光波段。大气对紫外,红外的衰减也大于对可见光。。。85%(大约)是晴朗天对可见光的透过率。。。在月球上用的胶卷在相机里也基本只对可见光曝光。。。

            • 家园 【讨论】老兄有怀疑精神是好的,建议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

              您与其他网友讨论的跟帖我大致浏览了一下,两个非相关专业的人讨论起来有点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的意思,为了控制话题的讨论范围,不致于讨论中把初始的讨论焦点完全淹没,我就不参与了。

              关于整卷胶卷的厚度(希望我没理解错您的意思),您既然使用过海鸥4B相机,并且还试图把135胶卷装进去,应该接触过120胶卷和135胶卷,您说的120胶卷厚度至少是135胶卷的两倍,我理解您说的厚度是指胶卷自身的厚度,而不是整卷底片的直径。确实,一张120底片加衬纸的厚度是比一张135底片厚,但是您忽视了一卷135胶卷长度大约在170cm,比一卷120胶卷的84cm长出整一倍,相应地,反映到135的胶卷盒直径是24mm,如果加上出片口凸起部分,达到27mm。120胶卷最大直径是24mm,只计底片和衬纸的緾绕厚度是21mm。A70的胶卷盒我手头正好也有,结构类似放大的135胶卷盒,量了一下,直径是39mm,加上出片口凸起部分是51mm。柯达公司为登月特制的底片正是为了能把更长的底片容纳进A70后背的胶卷盒才使用了超薄的底片,请注意,A70装70mm胶卷是和135胶卷一样没有衬纸的。

              每次登月行动具体带了多少台相机我没有找到NASA的资料,但显然超出了人均一台。我的依据如下,据我所知,哈苏公司为NASA登月计划改制的相机装有不同镜头的就有多部,有38mm,60mm,80mm,250mm等。NASA网站上公布的第一次成功登月的照片中能看到不同焦距拍摄的照片,说明带的相机肯定超过两台,在一些照片里也能看到登月的航天员固定在胸前的哈苏相机,说明拍这些照片的航天员手上至少也有一台相机,另外月球车上安装了几台相机,一些照片上能看出是月球车上的相机拍的,登月舱内也留有几台相机,从一些登月舱向外拍的照片可以看出,轨道舱内也留有若干台相机,一些月球表面的照片是用轨道舱相机拍摄的。这个问题可以通过NASA公布的照片本身就能分析出不止一两台相机,主观地判断没必要多带几台相机是不合适的。

              我为您粗略地介绍电影工业的一些资料是想指出您把电影的黑白影片上色和黑白图像的上色作对比是不恰当的。因为二者制作流程,技术的发展方向完全没有可比性。至于您不同意我关于黑白电影上色效更率高的看法,由于我举的也一个基于现在电影后期软件的现有技术而推测的可能性,您大可坚持您的观点,但我建议您去了解一点电影后期制作软件。

              国产黑白电影之所以没有出现上色再发行的情况,没有什么难言之隐,就是发行公司不看好这个市场。在电影市场如日中天时期的美国上世纪90年代也玩不下去的黑白影片上色在中国更没人敢玩了。就目前来说,技术上真没有什么障碍。

              关于底片曝光数据的问题,内地,西藏,月球表面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可以认为是相机的测光系统容易被“骗”。这里涉及到一些测光的原理和理论,您可以选择接受我的结论,或是您去了解一些测光的理论后再作判断。

              • 家园 很高兴跟专业人员探讨摄影知识,欢迎深入探讨

                很高兴跟专业人员探讨摄影知识,欢迎深入探讨

                1、个人体验(洗出照片为准),手持135相机配标准镜头,拍静物1/30秒不抖很容易,1/15秒就难说了

                双镜头120单反难度肯定稍微高点,调整好呼吸1/30秒问题不大

                单镜头120本人没接触过,不过学习时提及比双镜头的复杂笨重,尽量配三脚架(教材提到过基辅88、哈苏500),宇航员所用相机图像很清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如果是普通120,相同张数重量是135的4倍左右,160张一卷重量是普通135胶卷30多倍,超薄型的不详,肯定轻得多,但也是好几卷135重量,加上相机……

                带着大头盔、穿着150公斤装备,取景拍摄没那么轻松,还是在说标准而非长焦镜头前提下

                2、

                关于底片曝光数据的问题,内地,西藏,月球表面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可以认为是相机的测光系统容易被“骗”。这里涉及到一些测光的原理和理论,您可以选择接受我的结论,或是您去了解一些测光的理论后再作判断。”

                测光系统、测光点可以骗人,拍出来的照片骗不了人,曝光不足或者过度很明显。关掉测光系统,少云天气可以拍出34张/卷(曝光正常),3-4张曝光不足。

                如果晴天、阴天,正光、侧光、逆光等用光区别记错了……

                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被大气反射和吸收一半略多,反射大约29%

                另一位反方说地球大气只屏蔽15%可见光,这一前提下月球光照不比西藏最好天气强就怪了

                3、

                国产黑白电影之所以没有出现上色再发行的情况,没有什么难言之隐,就是发行公司不看好这个市场。

                这不是市场问题,老片本来就定期播出还免费,这是抢救老的历史资料,电影以外老纪录片不少!

                4、“

                哈苏公司为NASA登月计划改制的相机装有不同镜头的就有多部,有38mm,60mm,80mm,250mm等。NASA网站上公布的第一次成功登月的照片中能看到不同焦距拍摄的照片,说明带的相机肯定超过两台,在一些照片里也能看到登月的航天员固定在胸前的哈苏相机,说明拍这些照片的航天员手上至少也有一台相机,另外月球车上安装了几台相机,一些照片上能看出是月球车上的相机拍的,登月舱内也留有几台相机,从一些登月舱向外拍的照片可以看出,轨道舱内也留有若干台相机,一些月球表面的照片是用轨道舱相机拍摄的。这个问题可以通过NASA公布的照片本身就能分析出不止一两台相机,主观地判断没必要多带几台相机是不合适的。

                接受批评,用了几台我有空查一下,当时没关注新闻中这点

                月球车上安装了几台相机,一些照片上能看出是月球车上的相机拍的

                可否告知怎么个取景拍摄法,穿着150公斤弯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