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天柱山剿匪记 -- 赫克托尔

共:💬62 🌺6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罗省略也很正常

        袁谭袁尚和孙刘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曹操在袁绍死后平定河北除了最后那场远征外,始终是把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里,何况他们自己还在搞内讧,罗灌水就想给二袁涂脂抹粉也难啊。

    • 家园 【原创】4. 单马造合肥

      200年,长江下游连死3位大佬,小霸王孙策、扬州刺史严象、庐江太守李术。说到这就要涉及曹、孙两家的关系了。孙坚在世时,孙、曹是反董盟友,他俩是反董联军中打的最认真的,孙坚比曹操更能打,击毙董卓悍将华雄,演义转移到关羽身上。见孙坚太厉害,董卓主动派李傕来找孙坚,建议两家通婚罢兵,遭到孙坚拒绝。曹操也很卖力,却不是董军的对手,差点丧命,靠曹洪献马才逃过一劫。

      孙坚死后,族人投靠袁术,孙家成了袁术势力的组成部分,谈不上与曹操的外交关系。孙策单飞,成了江东小霸王,他的地盘与曹操不接壤,中间夹着袁术,双方没有利害冲突,本着远交近攻的原则,双方关系和睦,交换婚姻,曹操的侄女嫁给孙策孙权的小弟弟孙匡,孙策的堂兄孙贲的女儿嫁给曹操之子黄须儿曹彰,两桩婚姻差了一辈,不过唐宋之前,中国婚姻不在乎辈分。

      随着袁术自我爆炸,孙、曹两家接壤。据《陈登传》,吕布灭亡后,徐州土豪陈登投靠了曹操,被曹操任命为广陵太守、伏波将军,镇守长江下游,阻遏孙策向江北发展。大概在西定豫章之后,孙策渡江进攻广陵郡的匡琦城,遭到陈登迎头痛击,被迫放弃北征。不过我对这个记载表示怀疑,首先在199—200年,孙策与曹操的关系不错;其次《陈矫传》说匡琦之围的发动者是孙权,另据《张昭传》,208年孙权北征合肥时,派张昭率领偏师进攻匡琦,《吴主传》说当时孙权派张昭北征九江当涂县,不是匡琦,各处记载互相抵牾。

      孙策相继征服六郡,侧重点还是在江东或江南,江西或江北的庐江郡,控制力最低。袁术去世后,淮南江北一直不太平,即使在庐江郡,无论刘勋、孙策还是李术,都不能完全控制。在六安、灊山一带,还有陈兰、雷续之类的土豪和袁术余部。

      名义上,孙策、孙权还是许昌东汉朝廷的地方官,孙策自领会稽太守,其他5个郡也有太守,为了高人一等、便于管理,还需要朝廷发认证,给个更显赫的名头。孙策曾是袁术任命的殄寇将军,眼下袁术臭大街了,必须换个头衔。孙策要瞌睡,曹操也及时送来枕头,以朝廷的名义封孙策为讨逆将军、吴侯,221年,曹丕加封孙权为吴王、赐予九锡,229年孙权称帝,吴帝国正式建立。

      曹操给孙策面子,孙策也得给曹操面子,所以199年袁术死后,曹操大大方方的任命严象为扬州刺史。严象是曹操首席重臣荀彧推荐的,严象按照曹操结好孙家的既定方针,向朝廷推举孙权为茂才(就是秀才,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改为茂才)。扬州刺史驻地在庐江郡历阳县,与皖城的庐江太守刘勋、李术,或多或少的存在职权上的冲突。200年孙策死,年仅18岁的孙权接班,孙策任命的庐江太守李术杀掉严象独立,从李术杀严象也能看出,朝廷派来的官员在地方上还多少有点影响力。

      李术的独立是孙权接班以来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如果处理不好,孙家江山可能解体,《吴主传》也说,孙权接班时,“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六郡中唯独没提李术割据的庐江郡。虽然周瑜、张昭等重臣宿将支持孙权,但孙权能否真正的接班,镇得住内外觊觎者,还要看孙权的作为和本领。孙权亲自出兵讨伐李术,这是孙权一生中首次独立带兵出征,此前跟着大哥、周瑜西征打黄祖时,还是个小跟班。跟着孙权出征庐江的将领,能确认的只有堂兄孙河、表兄弟徐琨。宿将中的周瑜、太史慈都没参战,程普、黄盖有可能。

      通过亲征李术,孙权建立了统治权威,证明自己有决心有能力接班并干好。战后,孙权任命孙河为庐江太守。至此,孙家6郡有4个郡由孙家人担任太守,1个归舅舅吴景,仅有吴郡太守由外族的朱治担任。曹操忙于对付袁绍,又见到孙权确有能力,“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与给孙策的头衔相比,孙权也是会稽太守、杂号将军——讨虏将军,差别在于没有“吴侯”爵位。虽然可以理解为孙权自动继承长兄的吴侯,然而在建安24年(219),曹操封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南昌侯,如果孙权继任吴侯,似乎曹操没必要改封他做南昌侯。不管怎样,讨虏将军是朝廷给的合法头衔,此后孙权被称为孙讨虏、孙会稽,与刘备的头衔刘豫州相似。面对曹操抛来的橄榄枝,孙权也投桃报李,200或201年,孙权给曹操送去一样稀罕玩意——一头巨象,引出儿童读物常见的曹冲称象的故事。

      曹操方面,也给扬州派来新刺史刘馥。鉴于扬州首府历阳就在江边,既远离朝廷所在的许昌,也正对着孙策渡江的采石矶,在这呆着难免刺激孙权,于是刘馥将首府向北收缩,退到九江郡的合肥,这就是“单马造合肥”,合肥一跃成为州级大城市。

      扬州包括孙权的6个郡(庐江郡是孙策自说自话建立的),加上九江郡。实际上刘馥能控制的地盘只有九江郡,庐江郡最多控制一半,南部属于庐江太守孙河,北方的灊山、六安一带,属于当地土豪、袁术残部,“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刘馥手中没兵,仅有东汉朝廷给的一块招牌,一方大印,他充分利用仅有的一点资源,一面招抚流民,大搞经济、文化建设,种田攒钱修城,一面安抚陈兰、雷续等人,刘馥没兵力剿灭他们,只要他们不来打自己就是成功。

      陈兰等人对刘馥的态度则是,只要你不来兼并我的地盘,我也不招惹你。《张辽传》记载,建安14年(209/10),曹操征陈兰时,“陈兰、梅成以氐六县(据《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为“灊、六”)叛”,既然说陈兰们“叛”,反推可知他们接受过朝廷招安,听说曹操来接管他们的地盘,他们才不干了,与曹操对抗。

      建安8年(203),孙策任命20岁的三弟孙翊为丹阳太守,坐镇首府宛陵,现在安徽省南部的宣城。孙坚与元配吴氏生了4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性峭急,喜怒快意”,孙策遇刺将死,重臣张昭以为孙策会传位给孙翊,结果孙策喊来孙权接班。

      204年,丹阳大都督妫览、郡丞戴员刺杀孙翊,孙河听说堂弟死了,赶紧跑过来平事,结果自己也遇害。妫览、戴员连杀两位孙吴宗亲,派人联系江西的刘馥,打算献出丹阳郡投靠曹操,结果这二位都被孙翊的遗孀徐夫人做了。

      三国时代的行刺案很多,遇刺者的名单很长:孙策、孙翊、费祎、轲比能、周不疑等等,遇刺未遂的有曹操、刘备、司马懿等等,政变性质遇刺的有董卓、诸葛恪、孙綝、曹髦等等。在众多刺杀案中,最吊诡的就是孙翊遇刺案。因为孙翊遇刺,徐夫人对杀夫仇人虚以为蛇是必须的,徐夫人对乱党说我要为老公守丧,丧期满了才能出嫁,乱党也同意了。但她应该利用丧期,第一时间通知大伯子孙权,请孙权出兵平了乱党,可是她既没有通知孙权,孙权好像也一直不知道弟弟被害,直到徐夫人把事都平了才有所行动,结合孙翊“骁悍果烈,有兄策风”,不能不让人怀疑孙权在孙翊之死中的角色。

      孙翊之死与本文相关的要点有二。首先,妫览、戴员内杀孙翊,外连刘馥,而曹操最大的敌人袁绍已死了2年,本年攻克了袁绍的老巢邺城,曹操统一北方大局已定,刘馥在此案中的角色很微妙,至少说明貌似柔弱,没兵没将的刘馥,绝非人畜无害小白兔。

      其次,据《三国志 卷51 宗室传》,孙河死后,部众被17岁的侄子孙韶收编,这正常,孙吴将领的军队是世袭的,问题出在孙韶率部驻扎在京城——也叫京口,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间”的京口,今江苏镇江,长江南岸。孙河是孙权时代前期,有记载的最后一任孙吴的庐江太守,204年前孙河是否卸任庐江太守、何时卸载都无载。《资治通鉴》完全没提他曾担任庐江太守这个茬,说他来丹阳给堂弟打抱不平的出发地就是京城,估计司马光的依据就是其继承者孙韶率部经营京城。

      无论真相如何,孙翊遇刺前后,孙权似乎放弃了江西的庐江郡,将国境线收缩到长江,庐江郡和皖城,落入刘馥手中。

      孙权的发展规划是按照鲁肃版隆中对来的,尽可能沿着长江横向发展,不追求过江向江西江北扩张:“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对内尽力平定庐江之外的5个郡内的各路贼寇、土豪、山越,“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对外不断西征世仇——刘表的头号悍将江夏太守黄祖,孙权于203、207、208年,3次亲征黄祖,周瑜在206年打过1次黄祖,总的来说孙吴对黄祖的战争很不顺利,爱将凌操、当年跟着自己亲征李术的表兄徐琨阵亡。

      208年,孙权终于消灭黄祖,打开通往刘表的襄阳的大门,征服荆州似乎指日可待。然而风云突变,曹操率军南下,打败刘备、迫降刘琮。曹操大军开进到长江边,写信给孙权:“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威胁孙权投降,孙权周围一片投降之声。孙权狐疑摇摆之际,刘备派诸葛亮来柴桑游说孙权,大将周瑜、谋士鲁肃也劝孙权抗战,最终孙权决定抵抗。同年冬,“三国周郎赤壁”,周瑜、刘备的联军战胜曹军,曹操“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返回北方。留下大将曹仁镇守南郡,牵制孙、刘两家,阻止他们北上。

      大约在赤壁之战的同时,曹操的扬州刺史刘馥去世,《三国演义》愣说他在赤壁之战前,曹操横槊赋诗时被曹操杀了。孙权不愿意在后方吃闲饭,十二月(208-12-25—209-01-23),亲自领兵进攻合肥,派张昭进攻当涂(《张昭传》说进攻广陵郡的匡琦),这个当涂不是现在长江边上的当涂,它在淮河边上,今蚌埠附近。无疑,孙权想乘胜把国境线从长江一举推进到淮河。

      据《刘馥传》,吴军遭到顽强抵抗,在合肥城下,“孙权率十万众攻围合肥城百馀日,时天连雨,城欲崩,於是以苫蓑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孙权的军队肯定不到10万,《刘馥传》有所夸张。曹操闻听合肥被围,派张喜(《武帝纪》称为张憙)率领1000左右骑兵救援合肥。张喜路过汝南时,添加了些汝南军队,坏消息是部队染上瘟疫,战斗力下降。合肥城中的扬州别驾蒋济,对扬州刺史说,咱们应该假装得到张喜的书信,说张喜带着4万大军到了距离合肥不远的雩娄县〔yú lóu。河南省南部信阳市固始县东南,信阳东,河南安徽交界处〕,既鼓舞我军士气,也欺骗孙权。孙权正攻城不下,得到蒋济制造的假消息,在张喜所部抵达合肥之前退兵。按孙权从十二月进攻,围城100多天计算,历经闰十二月,次年正月,要到建安14年二月或三月才退兵。

      张昭那路的结局不明,《吴主传》、《张昭传》都没提,总之孙权首次北伐合肥以失败告终,推进到淮河更是没戏。

      208年的赤壁——合肥——当涂之战,是除了云山雾罩的《陈登传》的孙策攻广陵之外,首次孙曹战争,从此曹——司马两家与孙吴的之间,发生了绵延72年之久的血腥战争。

      通宝推:大山猫,决不倒戈,脊梁硬,
      • 家园 先后两任扬州刺史还是都有两把刷子的

        三国志注说:

        三辅决录曰:象字文则,京兆人。少聪博,有胆智。以督军御史中丞诣扬州讨袁术,会术病卒,因以为扬州刺史。建安五年,为孙策庐江太守李术所杀,时年三十八。象同郡赵岐作三辅决录,恐时人不尽其意,故隐其书,唯以示象。

        这里头有两个事值得一提,一就是严象算是很有学问的

        赵岐(~108-201)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注疏》的注本即是赵岐所作;又善画,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及他曾自画四贤像于自己的墓中。赵岐是经历过党锢之祸的宿老,在当时朝廷上是有威望的老臣。而严象(163-200)比赵岐小了五十多岁,地地道道的忘年交。

        二是除了截击的刘备,曹操也派了严象带人去最后解决袁术,然后袁术自己知趣的死掉了,严象顺理成章的当上刺史

        至于刘馥,本来就曾在扬州和袁术集团有缘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也。避乱扬州,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

        曹操曾以中央的名义派出多位类似的官员,控制各地半独立的势力,大多干的都还不错,比如钟繇、杜畿等等,严象只是倒霉遇到李术这个二楞子罢了。李术的叛变具体细节无记载,但很不合理,他背叛孙氏可以理解,但同时攻杀朝廷任命的刺史,给了孙权最合适的借口讨伐他....

      • 家园 这个扬州别驾蒋济后面颇有故事

        后来孙权又来攻合肥,曹操亲征,发现蒋济很有才干,就把他带回去做了宰相府西曹缘,也就是第二秘书,跟第一秘书司马懿有了不小的交情。

        事实证明曹操的眼光不错,蒋济的才华远不止秘书,其韬略,计谋,文采,统兵,都是一流,一路官运亨通,到曹芳时,已经是领军将军——禁军总司令。

        蒋济的缺点非常明显:贪财,做领军将军的时候公开卖官,中军将佐职位高价而沽。身为世家子弟的司马懿曾笑问他,蒋济以“首都物价贵”来回答。

        到了司马懿造曹爽反的时候,已是太尉的蒋济经不住司马懿厚禄利诱,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先是以老长官的身份挡住中军回城的路,再写信给曹爽,担保只要交权,富贵无忧。司马懿诛杀曹爽一党后封蒋济都乡侯,食邑700户(蒋济推辞,司马懿硬塞给他了——多年同事谁不知道谁啊)。

        最近刘志军减刑,有人觉得他冤枉,应该留任发挥其能力。想起蒋济,呵呵一笑。

        通宝推:赫克托尔,
    • 家园 【原创】3. 孙策定江西

      按东汉末年的行政区划,江北淮南有3个郡,从东向西分别是徐州广陵郡、扬州九江郡、扬州庐江郡,徐州下邳国虽然有一部分地盘在淮南,但核心地域在淮北。193年,袁术逐鹿中原失败,老窝南阳被刘表抄了,他大致沿着涡水向东南前进,来到九江郡,杀扬州刺史陈温,以寿春为首都重建独立王国。

      此时庐江太守是陆康,出自吴郡大姓陆家,未来的东吴名将陆逊是其从孙。大约在188年——肯定在189年汉献帝继位前,陆康来到庐江出任太守。194年,由于袁术治国无方,粮食物资奇缺,袁术向陆康索要米3万斛,《后汉书 陆康传》则说索要兵器铠甲。陆康认为袁术是逆臣贼子,坚决不给,袁术大怒,打算趁机灭了陆康,夺取庐江郡,一直想弄块地盘的孙策主动站出来,毛遂自荐出兵攻打陆康,袁术同意。

      《后汉书 陆康传》说陆康抵抗孙策长达2年,核对《三国志 孙策传》,肯定不对。《三国志 孙策传》说袁术向陆康要粮食,是为了攻打徐州,而陶谦当徐州刺史时,袁术、陶谦的关系很好,结盟对抗曹操,194年陶谦去世后,徐州高层讨论谁做继任者,土豪陈登、名士孔融建议刘备担任徐州牧,刘备建议请袁术来当:“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袁家4代人出了5位当过三公的人,所以四世三公、四世五公都对),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孔融说的更尖酸,认为袁术是“冢中枯骨”,《三国演义》把这句话拿到青梅煮酒论英雄,由曹操说出。

      在陈登、孔融等人的支持下,刘备担任徐州牧,气坏了一直等着吃徐州的袁术,于是出兵攻打徐州,袁术向陆康要粮食或兵甲的目的是准备东征徐州刘备,遭到拒绝才派孙策去攻打陆康。如果陆康与孙策打了两年,那么孙策结束庐江之战渡江东征,至少要推后到196年上半年,不仅与所有关于孙策东征时间的记载矛盾,留给孙策平定江东三郡的时间也不多了,所以《资治通鉴》将孙策征陆康放在194年,当年结束战争,次年孙策渡江。

      孙策顺利拿下庐江,陆康去世,袁术却违反承诺,任命故吏刘勋为庐江太守,孙策白忙活一场,认定在袁术手底下无法施展拳脚,于195年率部到江东发展。

      光阴荏苒,199年袁术死了,孙策也利用195—199年间平定了江东,开始打江西庐江郡的主意。一来扩大地盘,二来要保住江东地盘,划江而治是不够的,赤壁之战前,孙权身边的投降派就认为,敌人到了江边则“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所以应该尽量将国境线向北推,能推进到淮河最好,再不济也要推进到江北丘陵一线,三来刘勋通过收容袁术的余部、家小、财产发了横财,让孙策眼红心跳,反过来说,靠袁术的遗产,“勋兵强于江、淮之间”,来打自己就不妙了。打定吃掉刘勋的主意,剩下的就是具体怎么操作了。

      返回来再说刘勋,他一下子吃掉袁术部曲3万多人,得意之余马上发现多了上万张嘴,粮食不够吃,便派从弟刘偕去往西南方的豫章郡,找豫章太守华歆要或借粮食。华歆字子鱼,著名大儒,与管宁、陃原并称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陃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195年,当时的扬州刺史刘繇任命华歆担任豫章太守。孙策渡江,头一个对手就是刘繇,刘繇丢了地盘,在曾经为曹操相面的许邵的建议下,带领残部千里迢迢向西来到豫章郡,投靠了华歆。刘繇死后,华歆继承了刘繇的旧部,拥兵一万多人,成了个不大不小的诸侯。

      然而太守华歆面临的问题却不少,作为没有根基的外来户,还是个只会舞文弄墨的儒生,他的实控地盘仅限于首府南昌(今江西南昌)一带,南昌北边的海昏县,有一万多户人家(《太史慈传》说五六千户),以宗族为核心结城自保,这种地方群落、武装,叫做“宗伍”或“宗贼”,头头叫“宗帅”。汉末天下大乱,为了自保,宗伍遍地开花,例如孙坚杀了荆州刺史王叡之后,荆州大乱,继任刺史刘表单马入宜城(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襄阳的汉水下游,城南),诛杀宗贼头子55人,才算在荆州站稳脚跟。再如许褚、李典、李通,都是拥有成百上千民户的宗帅,因及时投靠了曹操,成为曹魏开国功臣。海昏县在现在发掘海昏侯墓地的地方附近,县城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永修县境内,九江、南昌之间。在南昌东北的鄱阳县(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也有一波宗贼土豪。两伙宗贼对华歆还算客气,按时足额纳税交粮,征兵调兵绝不可能,一个人都不给。

      在南昌南边的庐陵县(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吉安县),一个叫僮(tóng)芝的人自称太守,割据一方,公然与华歆唱对台戏。虽说僮芝的小政权很短命,但他是第一个庐陵太守,后来孙策正式从豫章郡分出庐陵郡,严格的说也不合法,没有得到东汉政府的批准。这样,南昌北边海昏、鄱阳两伙宗贼,南边伪庐陵太守僮芝,将华歆的南昌变成了一座孤岛,与中国其他地区隔绝。华歆看着宗贼们不顺眼,却也没啥办法收拾他们。

      刘勋、华歆,两位未来曹魏重臣,各有各的难处,刘勋的从弟刘偕来到南昌县找到华歆要粮,华歆一定认为这是与刘勋抱团取暖的好机会,很热心的帮忙,不过华歆也缺粮,便派人带着刘偕来到海昏,请当地宗帅(宗贼头子)提供3万斛粮,不知道宗帅没这么多还是不想给,磨磨蹭蹭几个月下来,才筹集到几千斛,目睹豫章郡的乱象,刘偕写信给刘勋,建议他乘乱兼并豫章。

      据《三国志卷14刘晔传》记载,江东的孙策一面卑辞厚币讨好刘勋,一面忽悠刘勋进攻豫章,自己好从背后捅刘勋的刀子。孙策的忽悠很高明,他并不直接劝刘勋出兵,而是绕了个弯子,说海昏的宗贼“甚实,得之可以富国”,但从我的地盘去海昏路远不便,还得路过刘老您的庐江郡,请您出兵帮帮我,do me a favor。刘勋召集手下讨论,谋士刘晔说:“上缭(海昏的宗贼壁垒)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於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於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可是刘勋利欲熏心,被孙策的鬼话和财物冲昏了头脑,打算抢在孙策前面独吞海昏。

      然而换个角度说,刘勋的决定有他的道理,袁术死后,长江下游以江西庐江的刘勋、江东三郡的孙策最强,早晚要掐起来,更西边的豫章郡混乱衰弱,不是被刘吃就是被孙吃,如果孙策抢先,刘勋就被孙策夹成三明治,腹背受敌极其难受。如果出兵西征豫章,又怕孙策从背后捅刀子,当年袁术北伐中原,老巢南阳就被刘表抄了,所以要打豫章,就得偷偷摸摸的的偷袭,在孙策反应过来之前结束战斗。

      其实孙策在东征扫平丹阳、吴、会稽江东三郡后,就打算回师向西,对庐江、豫章下手。庐江在长江以西、左岸,豫章固然在长江右岸,但相对江东三郡来说也在西边,所以也可算作江西。

      孙策对好哥们太史慈说,我东渡长江攻打扬州刺史刘繇,并不是我的本意,听说他死在豫章,我想打听一下刘繇的儿子和旧部咋样了,你是刘繇的旧部,能否替我去豫章走一趟,看看刘繇的儿子、旧部的现状,另外再看看豫章郡的情况,摸摸华歆的底,看看能否豫章是否可取,给我提交一份可研报告,你要带多少人去,尽管张嘴。太史慈说:“慈有不赦之罪,将军量同桓、文,待遇过望。古人报生以死,期於尽节,没而后已。今并息兵,兵不宜多,将数十人,自足以往还也。”孙策的手下都说,太史慈一定一去不复返,孙策说太史慈是重然诺守信用的君子,何况他当初在刘繇手下不被重用,眼下不跟我打天下还能跟谁。于是孙策亲自送太史慈出苏州(吴县)城门,问太史慈大概要多久能回来,太史慈说不过60天,果然太史慈如期返回。

      太史慈向孙策汇报,华歆是个道德君子,“良德也”,但能力低下,“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天赐吞并豫章的良机,不抓住对不起老天爷。孙策听了拍掌大笑,下定了征服豫章的决心。

      刘勋、孙策都想吃掉豫章华歆,孙策还想吃掉刘勋,但刘勋也不是傻子,在确定孙策不会对自己动手之前,不会去动华歆。正好,孙策召集精兵猛将将近3万人,声称要去江夏攻打杀父仇人——刘表的头号悍将黄祖。刘勋信以为真,带上谋士刘晔和部队,偷偷前往海昏。海昏宗贼无力抵抗,扔下壁垒逃走,刘勋一无所获。此时孙策正在西征黄祖的路上,听说刘勋走了,派堂兄孙贲、孙辅带领8000人前往鄱阳湖截杀可能原路返回的刘勋,自己与周瑜、弟弟孙权、韩当、程普、黄盖、吕范、陈武、董袭、周泰等,率领2万人进攻皖城。

      皖城哪里能抵挡江东小霸王孙郎、曲有误周郎顾周郎、聪明仁智雄略吴大帝孙权的联手进攻,这套阵容放在整个三国时代,也堪称最豪华,没有之一。袁术的百工、部曲、乐队共3万多人,袁术、袁术的大将张勋等人的妻、子,都成了孙策的战利品。袁术的女儿归了孙权,儿子袁耀做了吴国官员,袁耀的女儿后来又嫁给孙权的儿子孙奋。孙策狠狠的发了出道以来,最大的一笔横财。

      除此之外,皖城中有位从中原来的名士——桥公,可能就是说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并建议曹操找名士许邵相面的桥玄,许邵给了曹操最著名的评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位桥老爷的2个女儿都有“国色”,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成就一段佳话。

      刘勋在海昏听说老窝被端了,赶忙率部返回,在鄱阳湖遇到孙贲、孙辅兄弟的8000吴军,孙辅身先士卒,大破刘勋。刘勋、刘偕、刘晔确定老家皖城回不去了,带领残兵败将向西北方向逃窜,渡过长江来到江北的寻阳(湖北省最东端黄冈市黄梅县)一带,在刘表的地盘上筑垒自守,请刘表帮忙救命,刘表知道自己与孙策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派江夏黄祖出兵接应。黄祖派儿子黄射带领水军5000援助刘勋。孙策、周瑜挥师猛攻,攻破刘勋的壁垒,刘勋、黄射大败亏输,刘勋与刘晔逃往北方投奔老朋友曹操,后来刘晔成了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黄射也逃了。孙策搜集刘勋2000残兵,进攻夏口。夏口就是夏水即汉水与长江的汇合处,后来的武汉市武昌,而刘表的荆州首府襄阳在汉水中游,如果孙策周瑜攻占夏口,就能把刘表堵在长江以北无法南下,荆州的江南各郡不复为刘表所有。

      见孙策来势凶猛,刘表也下了血本,派从子刘虎、韩晞率领5000长矛兵支援黄祖。两军在沙羡(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武汉西南7点钟方向)大战,据孙策给朝廷的上表记载,吴军大获全胜,歼敌3万多:“身跨马栎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不过消灭黄祖,为父报仇的目的没有实现。

      黄祖的军事能力颇为强悍,在孙策、孙权、周瑜的联手进攻面前没被吃掉,就是一大胜利。黄祖抵抗孙、周长达14年,直到208年赤壁之战前,才被孙权消灭。

      孙策战胜黄祖、刘勋往回走,困守南昌孤城的太守华歆就成了下一个目标,孙策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派谋士虞翻去游说华歆,华歆自知不是孙策的对手,既然虞翻前来劝降,索性开门投降。鉴于对方是名士,又主动投降,孙策也没必要难为华歆,“策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二人相谈甚欢,一团和气,从此华歆成了孙策的政治花瓶。孙策死后,曹操征召华歆入朝当官,孙权有些不舍得,华歆说反正我在你这也没啥用,不如把我送给曹操,还能讨好曹操,于是孙权将华歆礼送出境。在曹操手下,华歆基本上还是政治花瓶,用来装点曹操政权。偶尔也干点脏活,214年,曹操杀皇后伏寿的父亲伏完,皇后伏寿自然也不能留着,令华歆带兵入宫,把皇后抓出来杀掉。

      在孙策、周瑜的巨大军事压力下,割据庐陵的僮芝病了,吴军兵不血刃拿下庐陵。

      豫章的另一个小势力,鄱阳宗贼的结局有点争议。据《韩当传》、《吕范传》记载,孙策带兵西征连破刘勋、黄祖之后,进入豫章,先平了鄱阳,再去南昌接受华歆的投降,《吕范传》明确说吕范平鄱阳在200年孙策去世之前。然而《吴主孙权传》记载:“八年(建安8年,203),权西伐黄祖……还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要融合两种说法,只能说199年韩当、吕范平鄱阳之后,鄱阳又造反独立了,孙权在203年再次派吕范平定。建安15年(210),孙权正式将鄱阳和周边地区从豫章郡分出来,建立鄱阳郡,由步骘担任首任太守。

      鄱阳这个地方民风强悍,在203年之后也多次造反,周鲂说“鄱阳之民,实多愚劲”,陆逊说“此郡民易动难安”。最重要的一次造反发生在黄武4年(225/26),“鄱阳贼彭绮自称将军,攻没诸县,众数万人”,“鄱阳大帅彭绮作乱,攻没属城”,魏文帝曹丕打算出兵接应,趁机占据鄱阳郡,遭到宠臣刘放反对才作罢。彭绮之乱被吴将周鲂平了,孙权任命周鲂为鄱阳太守。周鲂认为鄱阳动乱是个好题材,忽悠曹魏最高军事长官大司马曹休出兵占领鄱阳,曹休果然上当,228年,在石亭被陆逊大败,随后羞愤而死,“痈发背薨”,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叫做“周鲂断发赚曹休”。周鲂的儿子名头更响亮,“周处除三害”的主人公周处。

      至此,一年之内,孙策连下江西三郡:庐江、豫章、庐陵,孙策任命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为庐陵太守、李术为庐江太守,加上之前到手的江东三郡——丹阳、吴、会稽,六郡全部拿到。孙策自任会稽太守,舅舅吴景担任吴郡太守、朱治为丹阳太守,周瑜坐镇庐陵郡与豫章郡之间的巴丘县,担任不在手中的江夏太守。注意,周瑜生平中有两个巴丘,此时镇守的巴丘是今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峡江县巴邱镇,在吉安北1点钟方向;周瑜去世的巴丘是湖南北部的岳阳市。资格最老的将军程普,担任也不在手上的零陵太守。太史慈镇守豫章郡西北部建昌、海昏等6个县,担任建昌都尉,防御刘表的骁勇的从子刘磐,刘磐手下有位著名的老将——黄忠黄汉升。

      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班,六郡中唯一在江北的庐江郡太守李术,杀掉中央派来的扬州刺史严象,不承认孙权的领导,投靠打赢了官渡之战、冉冉升起的曹操,招降纳叛对抗孙权,宣布:“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孙权一面向曹操申诉,一面派兵围攻皖城。曹操忙于消化官渡之战的胜利果实,对抗还有2年活头的袁绍,不可能为李术得罪孙权,平白多出一条南方战线。皖城粮尽城破,李术惨遭枭首示众,孙权下令屠城,迁徙李术的部曲3万多人到江东。这场孙吴集团的内讧,是袁术去世以来庐江郡、皖城遭受的第一场浩劫。

      通宝推:捣江湖,李根,文化体制,决不倒戈,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乘波而来,不远攸高,
      • 家园 庐江之于孙氏是弃子。

        再插一段,给王子殿下敲敲边鼓。

        孙策定扬州六郡,各郡太守如下:吴郡太守朱治,丹杨太守吴景,会稽太守孙策,豫章太守孙贲,庐陵太守孙辅,庐江太守李术。

        王子文中有个疏忽,把朱治和吴景的任职写反了,这恰好牵扯到汉朝一个政治惯例,我就多一下嘴。汉朝地方行政长官是不可以任用本地人的,这是所谓“三互法”的一部分,朱治是丹杨故鄣人,不能当丹杨太守;吴景祖籍吴郡吴县,不能当吴郡太守。而孙氏一族是吴郡富春人,全族都不能当吴郡太守,这也是为什么六郡中首要的吴郡反而交给了外人的原因。

        这六个人里,朱治曾任孙坚司马,孙坚的长史公仇称后来史书无载,实际朱治是孙策手下的孙坚旧部之首,而不是一般印象中的程普。在孙策独立的过程中,朱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吴景是孙坚的妻弟,孙策的舅舅,于孙策独立也是出了大力的。孙策自领会稽,并且孙权也继承了这个地位。孙贲孙辅兄弟是孙策伯父孙羌一系,孙贲在孙坚死后还曾统率过孙坚部众一段时间。孙辅是孙贲幼弟,双亲早逝,由孙贲抚养长大,兄弟情笃。庐陵郡是由豫章郡里分出来的,但两兄弟的关系孙策自当熟知,这个举动应该视为对孙羌一系的倚重,而非分权防范。

        李术除了籍贯之外,早期事迹在史书上找不到记载,但从其他五人的身份看,有一个很合理的推测是李术同样是孙策的亲信。现在看不到他的事迹是因为孙权后来为了掩盖某些事实,将他的存在尽可能抹杀了。

        但这就牵扯到一个前提,即孙权得位不正,甚至进一步说,孙策之死孙权有责任。这后一种说法在流行文化里算是比较常见的阴谋论,但是与史书记载根本不符。如孙策传记载“呼权佩以印绶”;孙翊传注引典略记载“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张昭传注引吴历记载“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这些史料分别出自不同势力的记载,很难以孙权的改动为理由解释其一致性。而且孙权时年不过十九岁,说他在孙策的眼皮底下取得了孙策大部分部属至少默许程度的支持并最后谋杀了孙策,作为文艺作品的题材戏剧性当然是很好的,但从事实逻辑看,未免太离奇了。

        所以我认为李术事迹失载另有理由,这个理由是李术的重要性确实和其他五人有较大差距。而这理由的理由王子提到了,庐江郡是六郡里唯一在江北的一郡,孙策并未打算固守,李术不过是孙策的权宜之计。这在史书中也有些可以印证之处,江表传记载,孙策任命李术时,“表用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给兵三千人以守皖,皆徙所得人东诣吴”;但孙权攻拔李术的皖城后,“徙其部曲三万余人”。这期间不过一年时间,李术的部曲暴增十倍以上是绝不可能的,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孙权所迁徙的其实是庐江郡士民。那么孙策孙权连续两次迁徙士民,其原因很明确,就是并不将庐江当做根据地。

        另外一个根据是孙权攻杀李术后,事实上弃守了庐江,李术的后任庐江太守是孙河,但孙河的屯地是京城,京城即今镇江,当时属江南丹杨郡,并不在庐江。皖城再次归吴,已经是建安十八年的事了,且建安十八年吕蒙袭取皖城后也任庐江太守,但并不治皖,而是治江边的寻阳。这都可以看出,孙吴并不打算在江北建立大片根据地,当然这个打算也是有实际情况依据的。

        另外说回来,孙权未必得位不正,但孙权的继位受到广泛质疑则于史有征,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就是一个例子。孙氏族内也发生了内讧,孙坚弟孙静的长子孙暠一度起兵。另外孙贲兄弟后来均交结曹操,显见与孙权离心离德,若还是孙策统事恐怕就未必如此。

        通宝推:赫克托尔,
      • 家园 这句太逗了

        皖城哪里能抵挡江东小霸王孙郎、曲有误周郎顾周郎、聪明仁智雄略吴大帝孙权的联手进攻

        我怎么觉得后两个绰号象是高级黑,呵呵。

      • 家园 华歆不是割席绝交这个典故里面的反面角色吗

        华歆不是从小就贪财爱慕虚荣而被管宁鄙视绝交,怎么长大了反而变成道德模范了?

        • 家园 割席绝交也还罢了,到了演义流行的年代

          以及戏曲(京剧《逍遥津》 又名《搜诏逼宫》是其中最有名的)的传播,华歆就彻底成了白鼻子小丑(曹操好歹还是奸雄),因为他替曹操干脏活

          演义云:

          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

          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甚至不顾事实的恶心华歆:

          演义又有诗赞管宁曰:

          辽东传有管宁楼,人去楼空名独留。

          笑杀子鱼贪富贵,岂如白帽自风流。

          史书上写的是: “宾客旧人送之者千馀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原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傅子曰:敢问今之君子?曰:“袁郎中积德行俭,华太尉积德居顺,其智可及也,其清不可及也。事上以忠,济下以仁,晏婴、行父何以加诸?””

          可见通俗文学污人之甚

        • 家园 读过后面的故事以后,我一直觉得割席绝交这故事是黑管宁矫情

          华歆这个人要说黑点也有,入宫捉伏皇后是一条,帮助曹丕篡位是一条,不过这从割席绝交的故事中捡黄金看大官这里不是看不出来,这人本质上是一个重利禄的人,为此干下了一文一武两件脏活,但最后成为曹魏三公之一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抛开这两条,从其他的记录上看,华歆确实算得上是一个有德有才的人,曹丕还未篡位之前,华歆已经做到了魏国相国的位置,而后来曹丕下令公卿推举君子,华歆推荐的人就是当年的好友管宁,临死之际还打算让管宁接替自己的职务,只不过管宁受诏而来之后基本没有接受任何曹魏给出的官职罢了

        • 家园 那是以管宁的标准

          从旁观者角度看华的人品其实不错。世说新语还有一篇华歆与王郎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王郎也算士林君子,这事上可不如华歆。

        • 家园 但是世说新语里另几篇里的华歆形象相当的不错

          管宁是铁了心当隐士的人,跟他比谁不浮躁?

    • 家园 【原创】2. 南岳天柱山

      三国多数灭亡的诸侯,要么被武力消灭,如袁绍家族、公孙瓒,要么主动或被迫投降,如张绣、张鲁、刘琮,袁术最特殊,属于自我爆炸,在没有遭到直接攻击的情况下,袁术死了,他的政权随之瓦解成一堆碎片,地盘、家产,有的归了孙策、孙权,有的归了曹操,还有大片碎片化的中立区,属于陈兰之类的土豪、盗匪。

      袁术自我爆炸前,依然有选择的余地,据《三国志 袁术传》,袁术死前死后,他和他的家族、手下共有3个去向选择,《孙策传》提供了1个,总共4个可选项:

      1. 袁术想去灊(qián.通“潜”)山投靠旧部雷薄、陈兰,惨遭拒绝。

      2. 北上投靠大哥袁绍,对方同意,却被刘备拦住去路,没去成。

      3. 袁术死后,家人向南去皖城(安徽中部安庆市潜山县),投靠了袁术的老部下庐江太守刘勋。然而刘勋不好好在庐江郡呆着,千里迢迢带兵远征长江以南,现属江西省的豫章郡,孙策趁机从背后偷袭皖城,将袁术的家小、财富洗劫一空,刘勋没了地盘,北上投靠曹操。

      4. 前3种来自《袁术传》,《孙策传》的说法与第3种有出入,说袁术死后,其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人带着袁术的妻小、家财打算渡江投靠孙策,被刘勋截胡。孙策假装与刘勋友好,待刘勋麻痹大意,南征江西豫章郡时,偷袭庐江郡,攻占皖城县,将袁术的家小、财物据为己有。刘勋走投无路,投奔了曹操。

      简单地说,4个选择分别是投靠陈兰、袁绍、刘勋、孙策,后两种互相矛盾,我先搁置,后面再讨论。4个选项中,后3个都可以理解,袁绍、刘勋、孙策都有地盘,最弱的刘勋也有一个郡,陈兰、雷薄就不对劲了。

      《袁术传》说他俩是袁的部曲,部曲是私兵、家仆,例如魏延就是刘备的部曲,与普通下级相比,部曲对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也更加亲密,主子落难投靠部曲倒是没啥问题,问题在于他俩的地盘灊山,是个什么东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灊通“潜”,灊山就是潜山,庐江郡首府(治所)皖县或皖城,现在就叫潜山县,城以山得名。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有座西北——东南方向的大山——大别山,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大别山越往东南延伸正面越宽,像个甜筒冰激凌,顶端正面宽达200公里,大别山的东南端,向东北方向延伸出一长条丘陵,一直延伸到南京的长江对岸的老山森林公园一带,整条山系迫使长江在九江拐了个直角弯,向东北方向流动,在某些地段,长江呈现南北走向,孙策渡江的历阳县牛渚——后来叫采石矶一带,长江就是南北流向,江对岸叫做江东。这条江北丘陵带与长江平行,距离长江较近,因此长江下游的北岸支流,如南淝水(古称施水)、皖水(皖河),比南岸支流——如湘江、赣江,短很多。尽管如此,南淝水、皖水,依然是淮河流域与长江之间的水运通道。

      山脉往往是两侧水系的分水岭,为了便于翻山越岭,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先民便尽量寻找同出一座山,向山两侧背靠背流动的两条河,就是从一侧逆水而上,翻山之后顺山另一侧的另一条河而下,尽量降低翻山的难度和距离,将山路尽可能变成水路。这样的路线很多,例如蜀道中最重要的褒斜道,它的北段是向北流注入渭河的斜水(今名石头河),南段是向南注入汉水的褒水(褒河),褒斜道就得名于斜水、褒水,两条河都发源于秦岭中的五里坡,背靠背流动,这样行人不用翻越宽大的秦岭,翻越较窄的五里坡即可,其他路段都是河谷。如果经济或军事意义足够高,中国人会凿开两河之间的分水岭,用运河将两边的河流连起来,例如秦始皇开凿的灵渠,将向北流的湘江、向南流的漓江连接起来,进而连接长江和珠江。

      在长江下游北岸,也有这样的地形。合肥城西的将军岭,向北流出淝水,注入淮河,向东流出南淝水(古称施水),注入巢湖,出巢湖向东南有濡须水,注入长江。中国先民凿开将军岭,修建古江淮运河,在合肥将长江、淮河连接起来,合肥也因此成了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吴国为了阻止魏国南下和北上攻取合肥,在濡须水上修建要塞濡须口。魏吴两国在合肥——濡须口一带反复拉锯,《后出师表》(作者是否诸葛亮有争议)说曹操“四越巢湖不成”,说的就是这番拉锯战,详情请看夸父逐日的《三国合肥故事》、宋杰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灊山的情况与合肥将军岭有相似的地方,灊山主峰天柱山,在今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境内,大约在霍山县与安庆市潜山县之间,大别山东南部。《史记 卷28 封禅书》记载: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汉朝的五岳,与现在的五岳的区别就在于南岳是灊山中的天柱山。

      隋文帝灭陈统一天下,觉得南岳天柱山在江北,过于靠北,跟不上大一统帝国扩张的脚步,将湖南的衡山定为南岳。

      从天柱山向东南流出潜水,与皖水汇流为今天叫皖河的河流,在当时的皖口——现在叫安庆,注入长江,庐江郡首府皖城或皖县,就坐落在潜水河边。从天柱山向北流出东淠(pì)河,它继续向北与西淠河汇流为淠河——当时叫沘(bǐ)水,流过六安县——现在六安市北,在袁术的首都寿春附近注入淮河。因此,从天柱山向南、向北分别有河流入长江和淮河,似乎有成为另一个合肥的机会。问题在于天柱山过于高耸,《三国志 张辽传》说:“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馀里,道险狭,步径裁通”,远比将军岭险峻、难走,所以它在南北交通方面的价值,远比合肥——濡须口一线低,陈兰、雷薄等人住在灊山里面,似乎也不太容易生存。不过《三国志 张辽传》又说,在209年曹操天柱山剿匪之前,“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这句话中的“氐六县”很费解,我没查到有“氐县”的存在,“六”肯定是从天柱山北流的淠河边的六安县。

      通过史料证据和我的分析、脑补,我的结论是,陈兰等人担任六安县令、县尉之类的职务,活动或盘踞在天柱山以北的,以六安县为中心的淠河流域。袁术治国无术加上奢侈、荒淫,搞得民不聊生,“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加上袁术称帝后,遭到各路诸侯的组团攻击,陈兰等人躲进灊山避难。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可能性更大些,陈、雷呆的灊山不是山,而是庐江郡10个县级单位中的灊县(潜县),或灊县附近的山,灊县治今六安市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淠河上游,六安南边,值得注意的是,天柱山在汉朝也叫霍山。

      应该说袁术的选择很有道理,淠河——六安——灊县——天柱山一线,距离北边的老巢寿春不远,北面淮河,南背大别山,淠河贯穿全境,必要时可以溯淠河退到险峻的天柱山附近,再不行就继续向南,跑到天柱山南顺潜水而下,去往庐江郡首府皖城,进而进入长江,再再不行就东渡长江投靠老部下孙策。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虽然淠河一线不错,袁术为啥不直接去皖城投奔庐江太守刘勋,毕竟皖城是庐江郡的首府,繁华程度很可能高于普通县城六安、灊县。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袁术、曹操、刘勋之间的关系了。

      199年袁术吐血而亡时,吕布已死,孙策虽然与他断绝上下级关系,毕竟没撕破脸,至少不是敌人,对他威胁最大的是北边的曹操,曹操高举尊汉大旗,毛玠称之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贾诩叫“奉天子以令天下”,沮授叫“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甭管奉天子还挟天子,都是拉皇帝的大旗做虎皮,打袁术这样的乱臣贼子,既有里子又有面子面子。刘备投靠了曹操,暂时成为曹操势力的一部分。为了对付曹操和追随曹操的刘备,袁术与老仇人袁绍和解。而这个刘勋,虽然是袁术的故吏,与曹操的关系也不一般。

      据《三国志卷12司马芝传》引《魏略》的记载,刘勋是琅琊人,与诸葛家族是老乡。189年,曹操从洛阳逃到关东组织军队讨伐董卓时,刘勋正担任曹操老家沛国谯县附近的建平县(河南省东部商丘市夏邑县马头寺,商丘东南5点钟方向,安徽、河南省界附近)县长。又据《三国志 卷01 武帝纪》记载,190年,讨董联军散伙之后,曹操兵少——被董卓的悍将徐荣打得惨败,几乎丧命;又没地盘——袁术通过孙坚占据了南阳,袁绍则是此前董卓版朝廷任命的渤海太守,曹操陷入困境,便和夏侯惇到东南方的扬州招兵,得到数千人,大致溯涡水向西北回沛国老家的路上,走到龙亢〔安徽省中部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蚌埠西北,涡水沿岸〕,军队发生哗变,仅剩下500多人,走到刘勋担任县令的建平县一带,又得到1000多人,终于像一支队伍了,之后渡过黄河去往河内郡投靠袁绍。曹操实力复振,肯定得到了刘勋的帮助。从刘勋被孙策打败投靠曹操后,获封征虏将军、平虏将军、华乡侯、河内太守,“为太祖所亲,贵震朝廷”、“贵宠骄豪”,与曹操的同族近亲、救命恩人曹洪,并称为“军中豪右”,“自恃与太祖有宿,日骄慢,数犯法”,就能看出他为曹操的崛起帮了大忙。建安18年(213),曹操建魏国封魏公时,在劝进名单上的30人中,刘勋竟然高居第5,曹操最信任的武将——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排名第7,救命恩人曹洪仅仅排名24,张辽为首的魏五子,根本没进入名单。

      刘勋帮曹操在190年,那时袁术与曹操还没有利害冲突。刘勋投靠袁术,肯定在193年袁术、曹操开打,逐鹿中原前,只有如此,他才能得到袁术的信任,担任庐江太守。

      刘勋固然是袁术的故吏,也许忠于袁术,但是随着曹操的崛起壮大,在袁术的眼中,刘勋与曹操“有宿”,就显得格外刺眼,袁术一定担心自己投靠刘勋,会被对方绑了送给曹操做见面礼,半年前老朋友吕布就被手下人绑了,投靠老冤家袁绍都比刘勋强。

      最后一个问题是,袁术死后“死去元知万事空”,家小部下到底往哪去也管不了了,那么他的家人去投奔刘勋,然后被孙策抢走,还是去投靠孙策,被刘勋拦截呢?我赞同前者,原因有2,首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持这种观点,其次如果按《孙策传》的说法,刘勋横刀截胡,肯定触怒年轻气盛的孙策,刘勋、孙策都曾是袁术的下属,刘勋应该知道孙策脾气,不会善罢甘休,不大可能在孙策从背后威胁自己的情况下,向西远征豫章郡。

      通宝推:老老狐狸,晨池,环宇7504,時千峰,
      • 家园 分析的好!但是图上庐江治所是舒县

        啥时候迁到皖城的呢?

        这里还涉及一个问题,就是袁术是何时夺取庐江的问题

        三国志吴书 陆绩传说: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

        绩年六岁,於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

        后面又说:(陆绩)豫自知亡日,乃为辞曰:“有汉志士吴郡陆绩,幼敦诗、书,长玩礼、易,受命南征,遘疾(遇)厄,遭命不(幸),呜呼悲隔!”又曰:“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年三十二卒。今人据此判定陆绩生卒年为187-219

        陆绩六岁的193年,袁术和陆康的关系尚可

        之后, “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尝衔恨。术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

        百度百科(不一定可靠)说陆康死于195年,而且和孙策对打了近两年

        我一时找不到其他材料了,王子殿可以总结一下这个过程

        通宝推:老老狐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