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天柱山剿匪记 -- 赫克托尔

共:💬62 🌺61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天柱山剿匪记

    看了本版面中夸父逐日的《三国合肥故事》,以及宋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我食指大动,加上刚刚啃完《三国志》,也想写点关于三国的东西,决定从研究不多的庐江、皖城的变迁和曹操平陈兰之役入手。

    史书关于陈兰、雷薄、雷续等庐江豪强的记载并不多,他们的出身、早年经历完全没有,做大之后的事迹零星分布在《三国志 袁术传》、《张辽传》、《张郃传》、《于禁传》、《臧霸传》、《刘馥传》中。

    另外,我手上的电子版《资治通鉴》,称陈兰(繁体为“陳蘭”)为陈简,我不知道是司马光有意这么写,还是《资治通鉴》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讹,为了简化称呼,下文都称之为陈兰。

    按时间顺序,关于陈兰等人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三国志 袁术传》中,建安四年(199),袁术在内外交困中逃离首都寿春,打算投奔陈兰、雷薄,对方不接纳。袁术走投无路,六月(199-07-11—08-09),吐血而死。既然史书没说陈兰等人的出身来历,只说他们是袁术的部曲,那我就从袁术的发家说起,把他们看作袁术势力的继承者。

    袁术是司空袁逢之子,关于他和袁绍的血缘关系,《三国志》的陈寿正文和裴松之的注释不一致,姑且认为他俩是亲哥俩,袁绍是哥哥,袁术是弟弟。189年董卓进京前,袁术就成了国舅、大将军何进的心腹,在何进被宦官杀害后,参与攻打皇宫,屠灭宦官,至少在士人眼中,此时的袁术,形象、行为都相当阳光、正面。董卓进京之后,为了招揽人心,同时他的部队也不多,为了迷惑洛阳京官和百姓,让手下不断便装出城,再披挂整齐回到洛阳,造成他的西凉军团源源不断的进入洛阳的假象,所以董卓很卖力的收买之前因参与屠灭宦官而声名鹊起的少壮派官员,袁绍、袁术、曹操等人,袁术被董卓封为后将军。前、左、右、后四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对袁术这样的青年人来说,已经是相当高的官职了。

    然而袁术等世家子弟,不愿意与半汉半羌的西凉蛮夷董卓合作,纷纷离开洛阳到虎牢关以东,组织讨董联军,《三国演义》称这段为“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袁术逃出洛阳向南前往荆州第一大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老家南阳,很可能在他的唆使下,北上讨伐董卓的长沙太守孙坚杀了南阳太守张咨,并拱手将南阳送给袁术,从此袁术有了地盘,真正成为一方诸侯。孙坚号称江东猛虎,能征善战,但他是平民出身,在世家大族当权的东汉、三国,很难混出头、博出位,即使占了地盘,也很难守得住。孙坚北上的路上,杀了荆州刺史王叡,自己守不住,被后来者刘表占了便宜,做了荆州刺史。

    平民出位的捷径是拥戴有名望、有血统的大佬做上司,自己给人家打工,采取相似措施的还有冀州地头蛇韩馥、兖州地头蛇鲍信,分别拥戴袁绍、曹操为主。甚至吕布相继占据兖州、徐州,也与当地土豪的内应分不开。

    然而这些名头响亮的大人物,能否镇得住拥戴自己的人,还看自己能力和修为,刘表便受制于荆州地头蛇蒯、蔡家。本来袁术、孙坚都不是南阳的本土势力,为了地盘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袁术虽然不会打仗,可是政治手腕比孙坚高明多了,通过控制粮饷,逐步将孙坚变成自己的打手和下属。讨董联军失败后,曾经的盟友们为了地盘公然大打出手,孙坚企图占领豫州(河南),不成,损兵折将,被迫依附于管饭的袁术。袁术手中的南阳是荆州的一部分,现在荆州大部被刘表占有,袁术当然不高兴,何况刘表在南方,对自己北上逐鹿中原也是个后顾之忧。

    192年,孙坚受袁术之命南下进攻刘表,在襄阳城外的岘山,被刘表的大将黄祖的手下狙击身亡,孙坚的儿子们还小,孙坚旧部由其侄子孙贲带领,彻底沦为袁术的附庸。

    袁术见打不过刘表,争夺荆州不成,又打起争夺北方的豫州的主意,大概觉得北上与曹操争夺地盘,曹操求助于其北方的袁绍,袁术则与袁绍北方的公孙瓒结盟,华北形成袁绍——曹操、袁术——公孙瓒,两大同盟。陈寿指出袁术“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

    193年,袁术北进到曹操起家的开封(陈留郡)一带,风头正劲,果然如之前袁术所担心的,刘表加入袁绍——曹操联盟,从背后给了袁术一刀,攻占袁术老巢南阳,此后形势急转直下,袁术屡战屡战,被迫从开封一带向南渡过淮河,占领九江、庐江等郡,以淮南重镇寿春为首都称孤道寡,从此基本退出了中原逐鹿。

    兴平2年(195。《三国志 武帝纪》说193,《三国志 孙策传》194。经考证195最合理),依附于袁术的孙策请求渡过长江,讨伐与舅舅吴景、堂兄孙贲为敌的扬州刺史刘繇,袁术认为刘繇也是自己的敌人,又考虑到孙策未必能打过刘繇,不如送孙策一个人情,于是表孙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1000多,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向江东进发。孙策一路东进,一路招兵买马,到原扬州首府历阳(今安徽东南部和县,正对着渡江最重要的渡口采石矶),人数达到五六千。

    孙策的将领中,有父亲孙坚留下的三大老将——程普、黄盖、韩当,孙家的亲人,如外甥徐琨,也有在寿春入伙的新人——陈武、吕范,对孙策帮助最大的还是发小周瑜。孙策抵达历阳准备渡江时,周瑜带领党徒入伙,大大增强了孙策的实力。

    渡江之后,孙策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相继消灭或赶走盘踞丹阳郡的刘繇、吴郡严白虎、会稽郡王朗,追杀王朗到福州(当时叫东冶),继而回师向东,吃掉华歆的豫章郡 (首府在江西南昌)。199年,利用袁术死后江北的混乱,渡江占领江北的庐江郡,200年从豫章郡分出庐陵郡,这样孙策在200年遇刺身亡时,留给弟弟孙权6个郡:吴、会稽、庐陵、庐江、豫章、丹阳,统称为江东六郡,《三国演义》称为六郡八十一州。

    196年,袁术的势力达到鼎盛,加上孙策打下的江东,袁术的地盘,东到东海,西到桐柏山——大别山一线,北到淮河,南到福建,地盘之大,高居诸侯之冠。袁术野心膨胀,图谋称帝。时刻找机会单飞的孙策,趁机与袁术一刀两断,解除了上下级和宗主——依附关系。

    袁术没空没搭理孙策,地广人稀的江东提不起他的兴趣,他的精力集中在与陶谦、刘备、吕布、曹操争夺徐州上,尤其是194年陶谦去世,刘备继任徐州牧以来,袁术根本瞧不起这个织席贩履大耳贼,不断派兵北上进攻徐州,穷于应付袁术的刘备,才招揽无家可归的吕布到徐州入伙,驻守小沛。

    同年六月,袁术北征徐州刘备,刘备让张飞留守老巢下邳,自己和关羽南下抵抗袁术。陶谦的老部下曹豹,勾结吕布突袭下邳,张飞败走,刘备和手下的妻小都被吕布俘虏。刘备老窝被抄,顿时无家可归,又被袁术打败,只得在淮河口一带的广陵郡海西县(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市灌南县,连云港东南5点钟)一带流浪,落得“饥饿困踧(cù),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的下场,这是刘备一生中最惨的时刻,此后他在刘表处不得志,好歹衣食无忧,吃香喝辣。眼看刘备要完蛋,徐州土豪糜竺“进妹於先主为夫人(糜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吕布鉴于西有曹操,南有袁术,不希望刘备完蛋,反而与刘备讲和,自己坐镇首府下邳,让刘关张镇守小沛,归还刘备等人的家属,合着刘、吕俩人换了个位置,袁术白忙活一场,一无所获。

    袁、吕、刘、曹的无聊战争打到197年,袁术称帝,一下子犯了众怒,各路诸侯包括吕布,纷纷与之划清界限,更有趁机揩油占便宜的。袁术治国无方,粮食短缺,“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197年发生天灾“天旱岁荒,士民冻馁”,袁术的势力急剧衰落。

    建安3年(198),面对曹操的压力,袁术、吕布抱团取暖,吕布派大将高顺攻陷小沛,迫使刘备投奔曹操,此时袁术的老盟友公孙瓒江河日下,时刻可能完蛋,如果袁绍没了北方的后顾之忧,随时可能南下攻打从前的小弟曹操,所以曹操决定抢在袁绍之前解决吕布。同年冬,曹操大举东征下邳的吕布,十二月癸酉日(199-02-07),吕布被自己人绑了送给曹操,白门楼殒命,成了主要诸侯中第一个完蛋的。随着吕布的灭亡,袁术进入灭亡倒计时。

    建安4年春,袁绍攻克公孙瓒的老巢易京,公孙瓒自杀,曾经的袁术——公孙瓒联盟彻底结束,袁绍占据黄河以北的幽州(除去辽东公孙度)、并州、冀州、青州的平原国(刘备做过平原相),跃居最强大的诸侯,袁绍与曾经的小兄弟曹操的战争迫在眉睫。

    走投无路的袁术想前往灊(qián.通“潜”)山投靠旧部雷薄、陈兰,俩人拒不接纳,袁术实在没辙了,决定与老仇人袁绍和解,前往河北投靠哥哥,袁绍则派长子青州刺史袁谭南下接应。曹操派刚刚投靠自己不到一年的刘备,带兵前往下邳拦截,袁术过不去,被迫折返,六月(199-07-11—08-09),袁术穷途末路,吐血而亡,假定189年袁术带兵屠杀宦官时30岁,终年40岁。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子午,一介书生,晨池,唐家山,liy41,桥上,澹泊敬诚,時千峰,环宇7504,楚庄王,光年,dfindy,kiyohide,陈王奋起,
    • 家园 【原创】6.夹石——舒口之战

      前面说过,200年刘馥来合肥做扬州刺史时,陈兰等土豪、草寇接受招安,大约当上了灊山、六安的县令、县长、县尉之类的职务,继续做土皇帝。209年秋,曹操一越巢湖,亲自坐镇合肥,对陈兰们是个巨大刺激。《三国演义》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提到曹操、刘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共10位英雄或诸侯,事实上即使在这10人的地盘内,他们直辖的地盘也很有限,直辖区之外和诸侯之间,由无数地方由土豪、草寇、宗贼占据,很像天文学中的“暗物质”,不起眼甚至看不到,却无处不在,充斥着各个角落。

      土豪们往往接受上级、朝廷授予的职务,只要上面不国有化自己的底盘,大家好说好商量,称臣纳贡也可以考虑,例如青州、徐州、兖州交界处有一大批土豪,臧霸、孙观、孙康、吴敦、尹礼、昌豨等等,他们是墙头草,吕布盘踞徐州他们就依附于吕布,曹操消灭吕布,他们毫无负担的转投曹操,曹操为了安抚他们,从青州、徐州分割出城阳、利城、昌虑等郡,安排他们做太守。如果朝廷、上级一定要他们的地盘或缴纳人质乃至本人入朝,土豪们有的比较乖如臧霸,有的死硬到底,武力对抗,如马超为代表的关西诸将、《后出师表》提及的“曹操五攻昌霸不下”的昌霸(即昌豨)。

      陈兰之流属于马超、昌豨类型,见曹操要自己的地盘就造反了,而且他们造曹操的反,肯定得到了孙权的支持或某种承诺。

      鉴于陈兰、梅成互不统属,曹操派大将于禁、臧霸先讨伐梅成,迫使其带领3000多人投降。然而梅成再次叛变,带领所部投靠陈兰。梅成、陈兰合流之后,曹操派张辽带领张郃、牛盖讨伐陈、梅。曹军是百战精兵,陈、梅的乌合之众不是对手,退入灊山主峰天柱山周围,指望险峻的山势和断粮,迫使曹军知难而退。于禁、臧霸也没闲着,于禁受命给张辽、张郃部运粮,保证后勤。臧霸则带兵南下,阻遏孙吴派来的援兵。

      在张辽深入天柱山的同时,东吴大将韩当率军北上庐江郡,支援陈兰、梅成。臧霸前进到皖城,阻遏韩当。

      臧霸前面说了,他是泰山土豪出身,曹操东征吕布期间,他率部投靠了曹操,曹操封他为琅邪相,作为青徐土豪的代表,镇守青州东部、徐州北部大片地区,继续做他的土豪。官渡之战期间,他率军骚扰袁绍的长子、青州刺史袁谭,使得曹操不必担心青州的侧翼。建安10年(205)春,曹操在南皮战胜并杀死袁谭,袁熙、袁尚丧胆,华北大局已定,臧霸见风使舵,将家小送到邺城做人质,算是缴械投降,接受改编,曹操很高兴,封他为都亭侯、威虏将军、徐州刺史。

      韩当(?—226),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人,令支县是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迁安市,唐山东北。在三国初期,幽州出了一批名将。名气最大的是涿郡人刘备、张飞,名气稍小的有孙坚三大老将之二——右北平郡的程普、辽西郡的韩当,还有差点干掉曹操的辽东人徐荣。幽州涌现这么多名将,我认为与幽州地处边远,长期与匈奴、鲜卑混居、作战有关。

      最迟在孙坚起兵讨伐董卓时,韩当就追随孙坚了。之后追随孙策,199年平定江西三郡,208年赤壁之战期间,担任中郎将,职务看起来不大,但孙吴集团的掌门人孙权,正式头衔也只是杂号将军——讨虏将军,手下能获得的高级军职也就是中郎将。据《韩当传》,赤壁之战后、吕蒙白衣渡江之前,韩当的行止不明,韩当北伐的说法,仅仅见于《臧霸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夹石——舒口战役图 =====

      臧霸来到皖城驻守,韩当派兵来到逢龙。逢龙在宛城西北11点钟方向,皖水上游,等于抄到了臧霸的后路,臧霸回师北上,韩当主动放弃逢龙,北上驻军夹石。夹石在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境内,安庆、合肥之间,肯定是皖城以北的皖西山地中的峡谷。扼守着合肥到皖城之间的道路。韩当的计划应该是占领夹石,截断臧霸的退路。占领逢龙只是虚晃一枪,引开臧霸的注意力。孙权另派数万水军乘船进入巢湖,在舒水注入巢湖的舒口驻军,呼应韩当,声援躲在天柱山一带的陈兰。同时也截断臧霸顺舒水入巢湖,再经南肥水回合肥的水上归路。

      臧霸回师北上在夹石与韩当大战,击破韩当部,打通了与合肥总部的陆上通道,再南下前往舒城。舒口的吴水军听说韩当的陆军战败,北、东夹击吃掉臧霸的计划破产,决定撤军。臧霸兵贵神速,连夜强行军,赶了100多里路,于次日天明赶到舒口,对岸上的吴军发起猛攻。吴军措手不及,来不及上船,被臧霸军赶到水里喂王八的不计其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大关镇委就是夹石。扼守着北军从合肥到皖城的近路,北军当然可以从夹石东北绕路,速度就慢了。214年孙权攻皖城,张辽从合肥火速援助皖城,从夹石过来,依然晚了一步 =====

      臧霸化被动为主动,先北后东,连破两支吴军,打出军事生涯中最出彩的一仗。吴军战败缩回江南,讨伐天柱山区陈兰的张辽没了后顾之忧,放心大胆的发起进攻。

      天柱山“高峻二十馀里,道险狭,步径裁通”,陈兰军屯驻于上,易守难攻。众将纷纷表示,兵少路险,难以深入。张辽说,山路险远,正是一对一单挑的环境,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率部推进到山下安营,继而率部猛攻,斩陈兰、梅成,俘虏其部众。战后曹操评功授奖,认为“登天山,履峻险”攻取陈兰、梅成,都是张辽的战功,增加封邑,授予“假节”,管饭的于禁也有功,增加封邑200户。

      另据《刘晔传》,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一位“猛将”灭了庐江山贼陈策,这位大将没留下名字,我怀疑陈兰(陳蘭)就是陳策,《资治通鉴》写做陳簡,兰(蘭)、簡、策字形相近,传抄中发生错误,那位猛将是张辽。

      至此,曹操在合肥的工作,包括组建水军、修水利、屯田、巩固扬州刺史班子、剿灭庐江郡土顽,全部完成。然而这次合肥之行和夹石——舒口战役,也让曹操对淮南的形势产生了疑虑。合肥距离统治中心许昌太远,基本上是曹操政权向东南方向的极限,巢湖长江之间的光大地区鞭长莫及,于是曹操动了将淮南居民拆迁到内地,在曹、孙地盘之间制造无人区的心思,问扬州别驾蒋济行不行,生长在淮河边平阿县(蚌埠市怀远县)的蒋济反对:“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曹操没有立刻表态,鉴于此前合肥防御空虚,留下张辽、乐进、李典率军7000余人驻守合肥。

      建安17年(212)春,曹操平定关西回朝,获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的待遇。同年冬,被苏则称为“佞人”的董昭,鼓吹恢复古代的五等封建、爵位制度,授予曹操九锡、公爵爵位,曹操首席重臣荀彧坚决反对。作为议题的受益者,曹操不方便公开表态,他选择离开风暴中心,前往合肥东征孙权。此前的历次战争中,一直留在后方坐镇的荀彧,被曹操以劳军的名义调离中央,滞留并死在寿春,扫清了通往魏公的道路。

      曹操的这第二次合肥之行,也叫二越巢湖,对内整肃荀彧、对外打击孙权,一箭双雕。建安18年(213)春,曹操终于磨蹭到合肥前线,双方相持数月,没取得任何决定性战果。曹操见孙权军阵营整肃,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眼看春水见涨,孙权写信给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退兵,四月,曹操回到邺城。二越巢湖坚定了曹操放弃合肥以南的决心,下令拆迁淮南居民,果然如蒋济所料,百姓不愿意内迁,庐江、九江等郡10多万户渡江投靠孙权。几乎一夜之间,合肥以南成了无人区,曹操控制区中仅剩下皖城,有人口数万。民变的消息传来,曹操对提醒过自己的蒋济大为赞赏,提升他做丹阳太守。

      214年,曹操任命朱光为庐江太守,在首府皖城大开稻田,招诱一贯“易动难安”的鄱阳郡贼帅,企图里应外合对孙吴不利。孙权的心腹爱将吕蒙对孙权说:“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夏五月,孙权率领吕蒙、甘宁等,围攻皖城。众将建议堆土山、添攻具,按部就班的攻取,吕蒙认为等我们把东西准备好了,驻守合肥的张辽、乐进、李典的援兵也到了,应该仗着三军锐气,迅猛攻城。按吕蒙的建议,甘宁在前,吕蒙在后,吴军对皖城发起猛攻。果然皖城迅速陷落,庐江太守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被俘,男女数万口被孙权拆迁。孙权任命吕蒙为自己的庐江太守,吕蒙成了204年孙河被杀以来,首任孙权版庐江太守,吕蒙放弃皖城,驻守距离长江不远的寻阳,这个寻阳在长江北岸,不是后来的九江市。

      曹操合肥三将中的张辽,听说皖城被围,全速驰援,最终晚了一步,前进到夹石,听说皖城丢了,恨恨而回。

      与庐江、皖城相关的下一次大战,发生在228年。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继续炒作鄱阳动乱题材,忽悠魏国大司马曹休率军南下进攻鄱阳,曹休果然上当,在夹石、石亭与吴军发生大战,魏军大败,战后曹休羞愤而死。

      行文至此,本文可以完全结束。临了之前,我分析下魏、吴两国的攻防策略。

      孙策渡江征服6郡到去世的5年间,孙策大概没有什么战略级的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哪里能打就打哪,地盘越大越好。孙权当政时,大扩张结束,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孙吴地处东南,要扩张无非西、北两个方向,南方的交趾虽然最终也被孙权征服,但那是锦上添花,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向西是沿着长江横向发展,简单的说就是进攻荆州刘表,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考虑吃掉益州刘璋,周瑜打过越过刘备西征益州的算盘。如果选择向北,则是向襄阳、淮河一线推进,是为纵向发展。

      孙权根据鲁肃的建议,选择了横向发展,“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纵向发展处于次要地位,204年左右甚至放弃了江北的庐江郡。赤壁之战后,孙权家底厚实了,才考虑向北纵向发展,赤壁之战后马上北伐合肥,214年吃掉皖城之后,孙权信心爆棚,再次攻打合肥,结果被张辽威震逍遥津,一顿乱拳揍了回来。

      两次合肥之战后,孙权重回横向发展的老路,于219-220年间发起荆州战役,白衣渡江吃掉荆州,横向推进到三峡,再往长江上游走就难了,除了蜀汉灭亡时,孙吴打算趁火打劫,溯三峡入川之外,其他时间都放弃了横向发展。

      孙吴的纵向发展不仅晚,也很不成功,仅能把国境推进到江淮丘陵一线,国境线距离长江很近。曹操四越巢湖不成,曹丕三次南征,后两次御驾亲征,曹军都进入了长江,222年的首次南征中,东路军臧霸部渡过长江,在江南建立了桥头堡。

      面临北进不成功,国境线距离长江近的现实,孙吴的防御策略是堵住长江北岸的水道的入江口。表面上看,长江绵延千里,魏军似乎可以从任何一点到达江边并渡江,其实限于当时的交通和后勤条件,曹军只能从江北的几条长江支流进入长江,真正对曹魏南征有用的,无非4条。

      1. 邗沟。入江口叫洞口、洞浦口、洞浦,洞口上的城市是广陵,今天的扬州。在洞口——广陵的长江对面,孙权建设了都城——京城,也叫京口、徐陵,现在叫镇江。甘露寺招亲就发生在京城。即使在孙权定都秣陵——南京之后,京城依然是江防重镇,曹丕的三次南征,第一次三路南下,东路走邗沟——洞口——广陵,后两次都是一路来,出洞口入江。慑于吴军防御严密,斗志昂扬,加上洞口地处长江下游,水面开阔,波涛汹涌,在狭小水域训练出来的曹军水师根本无法适应,所以相对来说,邗沟对吴国的威胁最小。

      2. 濡须水——巢湖——合肥运河——肥水。入江口是濡须口,吕蒙最早建议在濡须口建设坞堡,随着曹魏放弃合肥以南,吴军随之北进,新濡须口城推进到濡须水中游。曹操四越巢湖不成,都在合肥运河——濡须口一线。孙吴、曹魏的72年战争,以这条线最为激烈和残酷,包括孙吴卷入魏国淮南三叛。

      3. 皖水。入江口为皖口——安徽安庆,相比邗沟和濡须水,皖水的问题是它上游没有河流通往淮河,所以地位不如前两者。尽管如此,皖水上游距离舒水上游不远,皖水支流潜水上游距离淮河支流沘(bǐ)水上游不远,依然具有很高交通价值。从寿春、合肥入江,除了向东南走濡须口,就是向南出夹石走皖水、皖城和皖口。臧霸在夹石战胜韩当,张辽出夹石救援朱光,228年,曹休南下接应诈降的吴鄱阳太守周鲂,都是这条路。陆逊在石亭——夹石战役大破曹休时,孙权就在皖口坐镇,万一曹休战胜陆逊,孙权在皖口组织第二道防线,阻止曹休入江并渡江。

      4. 汉水。入江口为夏口。孙权在夏口附近,有江陵城和武昌——今鄂州。孙权征服荆州后,首都曾放在武昌。主席赞曰“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典出“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孙权把首都放在武昌,主要是为了堵住夏口,阻止襄阳的魏军南下。

      5. 长江上游。入江口为三峡和夷陵一线。魏国灭亡蜀汉之后,占据东吴上游,魏、晋的水军可以出益州顺流而下,对东吴威胁极大,刘禹锡就认为东吴灭亡,最大功劳来自益州的王浚,他说:“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不过在孙权时代,益州还属于蜀汉,刘备死后,孙刘和解,解除了长江对孙权的威胁。263年,魏国权臣司马昭派邓艾、钟会灭蜀,长江上游对东吴的威胁重现,265年,吴国皇帝孙皓迁都武昌,扼守上游,阻止曹魏顺流而下,同年冬司马炎篡位建立西晋,曹魏灭亡。

      所以貌似处处是漏洞的长江,多数时间内只有4条水道或入口,偶尔加上长江上游,共5条,不比号称“天狱”的蜀道多,邓芝说:“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蜀汉在蜀道中修筑关隘,东吴的办法相似,在四条水道中或出口修筑坞堡甚至都城,由大将甚至皇帝本人屯守,堵住魏军的通道,由皇帝亲自统帅的中军驻屯首都,其实是个移动坞堡,所以东吴经常迁都,除了孙策和孙权早期的都城吴县,其他时间的首都都在江边,秣陵/南京、京城/镇江、武昌,赤壁之战时孙权驻屯的柴桑/九江,石亭之战时孙权驻屯的皖口/安庆,也可以视为临时首都。

      除了筑城堵口,东吴还依靠巨大水军优势,不怕在长江上与魏国水战。在狭窄的前4条水道中,魏军的数量优势更难以发挥,东吴水军却如鱼得水,很乐于在水道中与魏军战斗。于是东吴养成了依托水域背水作战的习惯,大不了陆战失利退到船上,扬长而去或水战,东吴人称这种战术为:“上岸击贼,洗足入船”。魏国人也明白孙权的伎俩,袁淮说:“吴楚之民脆弱寡能,英才大贤不出其土,比技量力,不足与中国(中原)相抗,然自上世以来常为中国患者,盖以江汉为池,舟楫为用,利则陆钞,不利则入水,攻之道远,中国之长技无所用之也。”曹魏大臣孙资干脆称东吴为“水贼”。

      一旦吴军习惯于“水贼”作战方式,弊端也随之而来。如果交战地点距离水道太远,吴军的信心就急剧下降。孙权就未来扩张方向进行讨论,北上青徐还是西征荆州,吕蒙说咱们的陆军不行,夺取青徐也守不住,不如发挥水军优势,吃掉关羽:“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曹魏的袁淮的观点相似:“若贼(孙吴)能入居中央(中原),来侵边境,则随其所短,中国之长技得用矣。”

      东吴在江北的土地为一长条,纵深很浅,固然是北进不成功,无法多占地的结果。但“水贼”习性养成之后,进一步促进吴国让丧失纵深发展的兴趣。例如孙权攻克皖城后,本可以占据皖城作为江北桥头堡,然而皖城距离江岸较远,从合肥到皖城是平路,张辽的骑兵风驰电掣,皖城容易遭到攻击,于是吕蒙放弃皖城,屯驻于距离长江不远的寻阳,既便于吴军随时支援寻阳,也便于上船撤入长江。

      鉴于合肥距离水道太近,利于吴军背水作战,曹魏名将满宠在合肥城西30里修建合肥新城,233年,孙权进攻合肥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但就这么退兵不甘心,硬着头皮上岸一把,满宠“伏军卒起击之,斩首数百,或有赴水死者”。即使吴军背水背船作战,万一遭到突击,来不及上船,就会像臧霸破吴军那样“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遭到惨重损失。对遭到突袭来不及下船的问题,吕蒙有着清醒的认识,建议孙权在要害地区修建坞堡:“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

      出于同样的原因,吴军的陆上作战持续时间也不长,往往采取偷袭战术,偷袭不成再攻一阵,还不行便主动撤退,所以孙资称孙权和东吴是“水贼”,恰如其分。例如226年秋八月,孙权趁着魏文帝曹丕刚死,明帝曹叡继位的有利时机,进攻文聘驻守的江夏郡。魏国朝议认为应该发兵救援文聘,年轻的曹叡却一阵见血的指出:“权习水战,所以敢下船陆攻者,几掩不备也。今已与聘相持,夫攻守势倍,终不敢久也。”事实果然如曹叡所说,孙权主动撤出战斗。

      在作战时间选择上,由于曹军短于、畏惧水战,往往选择在冬季,水最浅的时候南征。曹操的四越巢湖、曹丕的三次南征,全部在冬季,春汛一来,曹魏就撤军,曹操二越巢湖时,孙权告诉他“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曹操同意孙权的说法:“孙权不欺孤。”张辽在天柱山剿匪、臧霸发起夹石——舒口之战,都在旧例12月,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尽量避免吴军北上。甚至西晋灭吴之战,同样在冬季发起,夏季到来前结束。

      冬季南征固然水浅,貌似有利于曹魏军,问题是水浅、河道窄,水上战场狭小,曹魏军的数量优势无法发挥,结果是患得患失,克制对方长处的同时,自己的优势也丧失了。

      孙吴正相反,他们主动发起的北伐,通常选择在春夏秋季作战。例如215年孙权二攻合肥,张辽威震逍遥津,发生在秋八月。241年,孙权拼了血本,发动4路北伐,发生在夏四月。吴国太傅诸葛恪发倾国之兵进攻合肥新城,发生在253年夏五月。

      综上所述,我认为赤壁之战是遭遇战,合肥——当涂/匡琦之战是孙权为曹操的进攻发起的报复作战,两战都是非典型魏吴作战。臧霸的夹石——舒口战役虽然不大,却是魏吴战争中的第一次典型战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日后吴、魏两国的战略思想和防务规划,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孙吴充分利用水战优势,发扬“水贼”战术,固然保住了疆土,成了三国最后一个亡国的,弊端则是畏惧、短于陆战,北伐即使有心也无力,逐渐沦为自守贼,等着魏晋来灭自己。

      全文完

      通宝推:花大熊,晨池,为什么不可以,桥上,决不倒戈,光年,dfindy,李根,白玉老虎,
      • 家园 挑个笔误

        臧霸来到皖城驻守,韩当派兵来到逢龙。逢龙在城西北11点钟方向,皖水上游,等于抄到了臧霸的后路

        这里是皖城才对吧。

      • 家园 俺一直不明白满宠造合肥新城是个神马道道

        合肥旧城为刘馥所建,作为扬州的行政中心,吸引了大量避乱人口回流,能挺过孙权主力的百日围攻,感觉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城池。城里有驻军,有居民,有官署,有囤粮,有商业的那种,面积不会太小。

        而合肥新城完全是一座军事堡垒,“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10米”,作用是纯粹军事的,又小又坚固,就是要把吴军引到离河道三十里的这个堡垒,增加吴军的围攻的困难,让孙权攻不下也不敢置于身后不理睬,吃不下吐不出。

        那么新城建成之后,旧城是不是立刻废弃呢?人口迁走,行政中心转移,军队和粮储转移?旧城拆不拆呢?如果不拆,吴军乘船而至,立马就能占据水边的旧城,魏军即使围攻之,也很难断绝吴军的后勤,这岂不是给自己添堵?

        但是后来的记载里就再也没提过合肥旧城,似乎此地完全人间蒸发了似的。

        三国新城遗址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在合肥旧城近郊修建的用于抵御孙吴军队的军事性城池的遗址,现存部分破裂的城墙的残基,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古城郢村,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10米。

        青龙元年(233年),将军满宠分析战场形势时说道:“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经过几番论战,魏明帝曹睿同意建立新城,当年合肥新城就建成。从此合肥旧城中只有少量的军事人员和设施,合肥新城作为主要的军事据点存在。

        通宝推:赫克托尔,
        • 家园 那合肥今天市中心护城河围起来的城是新还是旧?
        • 家园 新城就是小城,或者叫堡垒

          中国古代的城市太大,发展成商业中心,平民太多,粮食水都不够,战线太长,不利于防守。所以军事上往往会在城内另筑小城,作为真正的堡垒,有时也会离开原有大城另筑小城。史书上经常说的“城小而坚”就是这个意思,董卓的郿坞、公孙的高台都是这一类军事堡垒。公孙可是打算被人家围上几年都不动摇的。

          回过来说,小城只是军事堡垒,不具备市的职能,也不能代替原有城市。

          通宝推:赫克托尔,
          • 家园 合肥新城是纯粹军事堡垒这个俺同意

            俺就是想知道建了这座离合肥旧城三十里路基本无法呼应的堡垒之后,旧城怎么办?拆了还是留着,敌人一来旧城的百姓就撒丫子跑?

            没有看到确切记载,好像有了合肥新城大家就不约而同地把旧城忘掉了似的。

            • 家园 关于合肥旧城,的确在史书中蒸发了

              但是从合肥新城、寿春的相关记载中,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并归纳出线索来。据《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第222页前后的记载,大致脉络如下。

              1 满宠建造合肥新城,与旧城并列。

              新城建造时间有争议,《满宠传》说233年,《吴主孙权传》说230年。旧城是否有驻军,驻军多少都不知道。233年,孙权进攻新城,20天不敢下船,终于鼓起勇气下了一次,遭到满宠伏击,败走。从孙权20多天不敢下船来看,孙权没动旧城,旧城的情况照旧。

              2 孙权二攻新城

              据《三国志魏书刘劭传》,234年,孙权进攻合肥新城,满宠的兵力不够用,魏国从最精锐的“中军”,抽调步兵五千,精骑三千先走,加强新城防务,魏明帝曹叡率领中军主力随后出发,孙权闻讯撤军。我认为旧城也遭到了孙权攻击,如果说去年孙权只是听说满宠建新城,来看看满宠在玩什么花活,试探性攻击新城,没把旧城当回事的话,这次一定捎带拿下防御虚弱的旧城,以孙权的水贼习性,会把居民拆迁走。

              3 邓艾在寿春一带大搞屯田,调整部署

              据《邓艾传》,241年邓艾建议在淮河沿岸搞屯田,得到批准。从此之后,曹魏、西晋的东南边防重点,从巢湖——合肥一线,向后退缩到淮河寿春一线。

              4 合肥被魏晋放弃或只保留少量驻军

              241年是个关键年份,邓艾在淮河流域搞屯田的同年,孙权派出4路大军北伐,名将全琮进攻寿春附近的芍陂,被魏国大将王凌打败。全琮进攻芍陂和退兵,必然路过合肥新旧两城,却没发生战斗,要么曹魏放弃了合肥两城,要么合肥的驻军太少,对全琮北进构不成威胁,全控无视合肥,或者仅仅派少量部队围困或监视合肥。

              5 诸葛恪攻新城

              253年,刚刚成为东吴摄政大臣的太傅诸葛恪大举北伐,出兵20万,号称50万,这是孙吴历次北伐中,规模最大最认真的一次。诸葛恪的计划是围城打援,吸引魏军南下,在新城一带歼灭曹魏有生力量。曹魏权臣司马师不为所动,让司马孚率领20万人驻守寿春,坚决不南下。合肥只有3000多守军,拖住、疲惫诸葛恪,为未来里应外合战胜做准备,万一合肥失落,那就失落算了,等诸葛恪继续北上来到芍陂、寿春一带,魏军再以逸待劳不迟。司马师甚至愿意“以新城委吴”,以空间换时间。结果吴军攻新城不下,军中闹霍乱之类的传染病,无功而返不说,反而因病损失惨重,诸葛恪死于政变。

              6 吴国卷入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都在淮河边的寿春周围,吴军无论进退,在合肥都没遇到过阻击。

              综上所述,我认为234年孙权二攻合肥新城时,摧毁或严重破坏了旧城,在曹叡主力到来前撤走,我甚至认为他此次北征的真正目的是旧城,打新城的目的是阻遏新城的魏军支援旧城。

              234年之后,鉴于作为当地农业、商业中心旧城遭到严重破坏,新城失去自持力,人员物资全靠寿春供应,从寿春供应合肥要溯肥水而上,交通补给困难,曹魏逐步放弃合肥这个突出部,重点经营寿春,东南最高军政长官征东将军府,也从合肥搬迁到寿春。相当于214年吴军攻占皖城后,依然放弃了皖城,庐江太守吕蒙驻屯在长江附近的寻阳。

              于是连合肥新城都成了曹魏随时可以抛弃的鸡肋,司马师同意“以新城委吴”。三国晚期,尤其是淮南三叛期间,寿春成为了魏吴两国争夺焦点,合肥的完全丧失存在感,这一切都与234年合肥旧城的破坏或毁灭有关。

              通宝推:李根,
              • 家园 寿春到合肥的水路交通问题,曹操不是已经解决了吗?

                从寿春供应合肥要溯肥水而上,交通补给困难,

                合肥与寿春之间有个江淮分水岭,肥水从这个分水岭一路自巢湖入江,一路则流入淮河,曹操在这个分水岭上修了一条运河(遗址在合肥边上的将军岭一带仍能看到),解决了水系沟通问题。是不是运河后来难以维护,或者说水量不够断流,才渐渐荒废?

                如果单纯从交通看,曹操当时应该把合肥建在分水岭一带,这样北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提供快速有利的支撑。

                • 家园 从寿春到合肥要逆流而上,河流也有水量的问题

                  东吴有水上优势,主动发起的进攻通常,选择在春、夏、秋,此时水量大、流速快,曹魏从寿春出发支援合肥的援兵,必须逆流行船。

                  曹魏、晋的攻势,集中在水量小的冬季,肥水的水量又不够。总之无论哪个季节,肥水对魏晋都是麻烦。

              • 家园 同意分析,合肥这个突出部最后还是放弃了

                合肥新城这样的堡垒虽然难以攻克,但是自身能屯兵数量也不过几千,对方用一万兵力围困和监视足矣,不能成为大军北进的障碍。而且大军反复犁过周边之后,残破的外围也不能为新城提供物资支持,还得靠后方供应,搞到最后成了鸡肋。

    • 家园 【原创】5. 一越巢湖

      闲扯两句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从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到50回关羽华容放曹操,赤壁之战的篇幅长达8回,而曹操从官渡之战到彻底灭袁家、平三郡乌桓,7年艰苦奋战,老罗只给了2回篇幅。赤壁之战的疑问主要有2个,到底打没打、谁打的。《郭嘉传》说:“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周瑜传》引《江表传》的曹操书信:“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这两种说法忽略战斗或战役,将曹操退兵归结于“疾疫”,据今人考证,血吸虫病的嫌疑最大,问题在于赤壁之战发生在冬季,不是血吸虫病的高发期。

      谁跟曹操打的,也有3种说法:

      曹操与刘备打的,与孙吴集团无关。《魏书 武帝纪》:“公(曹操)至赤壁,与备(刘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孙刘两家合力打的。《鲁肃传》中关羽对鲁肃说:“乌林之役,左将军(刘备)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先主传》说:“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吴主孙权传》说:“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

      孙吴集团打的,刘备军没参与或作用很小。《周瑜传》说周瑜调兵遣将,火烧战船击破曹操之后,刘备才跟着周瑜追杀曹操的败军,“备与瑜等复共追”。

      所有说法都或多或少的都提到曹军得了“疾疫”、“疾病”,裴松之认为:“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蒋济传》说,曹操从赤壁退兵的路上,派张喜带着患病的兵支援合肥,路上病情加重,“颇复疾疫”,基本丧失战斗力,靠蒋济的谣言,才吓走孙权,至少说明当时江淮地区正在大规模流行传染病。

      曹操北返的速度并不快,建安13年冬季赤壁之战,14年三月(209-04-22—05-21),曹操才磨蹭到老家谯县——安徽西北角的亳州。如果曹操想回首都许昌,应该从赤壁向东北走,一点钟方向,经襄阳、南阳宛城、方城故道上的方城县、叶县(叶公好龙的发生地),回到颍川郡许昌县。曹操从许昌出发南征刘表、刘备、孙权的路线就是这条,只不过方向相反,提出者为荀彧:“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会表病死,太祖直趋宛、叶如彧计,表子琮以州逆降”。曹操返回的路线上,肯定途经南郡江陵县、襄阳、南阳宛城,再走应该是向东,连续渡过淮河北岸的2大支流——汝水、颖水,到达老家、涡水边的谯县,大致在许昌正东。

      谯县的好处在于,从这里沿着涡水,可以向东南在涡口进入淮河。从涡口顺淮河下行,可以来到淮河下游的淮阴县,这里有通往长江的中渎水——古称邗沟,由吴王夫差在春秋晚期开凿,用于从长江流域向中原运兵,与晋国、齐国争夺天下霸权。中渎水的北端是淮阴县,后来叫淮安,淮阴侯韩信、周公的老家,南端在长江边上的广陵,《陈登传》说孙策进攻的匡琦城,应该在广陵、淮阴之间。《孙策传》说:“建安五年(200),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孙策还没来得及出发就遇刺身亡。如果孙策真的打过陈登和匡琦城,那么此役应该是突袭许昌劫持汉献帝的计划的组成部分,孙策打算从邗沟入淮河,溯涡水或颖水杀向西北方的许昌。黄初6年(225)秋,魏文帝曹丕亲征东吴,沿着这条路,率军十多万“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一直前进到广陵,因天气寒冷,邗沟结冰,曹军水师无法进入长江,曹丕面对长江留下一句名言:“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曹魏军无功而返。

      从涡口上溯淮河,可达淮南第一重镇、袁术的老巢寿春,从寿春向南经肥水到合肥,再经合肥江淮运河、巢湖、濡须水也可以进入长江。所以从谯县——涡水一线,可以同时兼顾中原进入长江的两大江淮运河水系。如果按《张昭传》的说法,建安13年末,孙权让张昭攻打的目标是匡琦城,加上孙权自己进攻合肥,那么孙权的战略目标是东西并进,分别控制邗沟、合肥运河,即使不能把国境推到淮河,也要推进到两大运河的中段,可惜全部失败。

      曹操干掉袁家,统一北方之后,他有3大目标,从东向西分别是

      1. 向东南,渡过淮河进攻孙权,吃掉孙权的江东5郡。Ps: 江西的庐江郡在204年左右被孙权放弃。

      2. 如荀彧所说,向南偏西出宛、叶攻打刘表、刘备,兼并荆州。

      3. 向西攻关中,就是周瑜给孙权打气时说的,“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三大目标中,孙吴与曹家关系一贯不错,互通婚姻,要打也得放在后面。关西众将都是自守贼,互相攻杀,但他们对朝廷还算尊敬,只要曹操和朝廷不去收编他们的地盘,尊重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就服从曹操派去的“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甚至在钟繇的忽悠下,关西诸将出兵山西,帮曹操打袁绍的外甥高干。唯独刘表一贯与曹操不对付,官渡之战前与袁绍眉来眼去,有北上攻击曹操侧后的可能,陈琳的讨曹檄文说,袁绍与刘表南北并进,夹击曹操:“大军汎(泛)黄河以角其前,荆州(刘表)下宛、叶而掎(jǐ)其后”,官渡期间刘表倒是没像陈琳说的那样北上,但刘表公然收留曹操的死敌刘备,所以曹操优先打刘表、刘备是最合理的选择。

      刘表在曹军到来前死去,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的虎豹骑打崩溃,按常理曹操应该继续南下,征服荆州的江南各郡,彻底吃掉荆州、消灭刘备之后,再考虑打江东孙权还是关西诸将。刘备在惨败之下,确实动了向南逃窜,投靠广西小军阀吴巨的念头。然而曹操犯了军政生涯中第一个大错,在彻底吃掉荆州、消灭刘备之前,给孙权写恐吓信,刺激了孙权的敏感神经,促成孙刘结盟,战胜曹操。最终曹操连吃进的荆州江北部分也吐了出来,只剩下部分襄阳、江夏,荆州其他部分被孙、刘瓜分,促成他俩的做大。如果曹操不过早刺激孙权,一贯与曹家关系和睦的孙权,未必能得了决心与对抗曹操。

      赤壁——合肥——当涂或匡琦战役后,曹操痛定思痛,重新评估孙权和刘备,尤其是重估孙权。既然曹、孙两家撕破脸,下面就是认真准备,调整部署,彻底消灭或防御孙权。孙权进攻合肥,给曹操提了个醒,原来合肥对孙权如此重要,有必要加强合肥的防务。同时,要征服孙权,必须建立强大的水军。赤壁之前,曹操组建过水军,在邺城附近的玄武池操练,事实证明这些水军不好使,邺城距离江淮太远,北方练出来的水军在南方水土不服,重建水军的最好地点就是谯县,此地属于淮河流域,气候与长江相似,舰队从谯县开进长江也远比邺城容易。

      曹操在谯县练兵4个月,秋七月(209-08-19—09-16),曹操率领水军从谯县顺涡水而下,再溯淮河到寿春、出肥水抵达合肥。在这里,曹操发布政令,招募流民、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在寿春、合肥之间的芍陂屯田,重建并加强扬州刺史班子。第一次合肥之战前,扬州刺史刘馥单马造合肥,光身一人建设搞扬州,估计曹操也没指望刘馥能干出什么成绩,只要在自己向北灭袁期间,东南扬州方向不出乱子即可。一转眼8年过去了,当年的闲棋冷子,无心插柳柳成荫,感谢刘馥之余,自然要巩固扬州的防务和干部队伍。据《蒋济传》,孙权首次攻合肥时,刘馥已死,城中有个没留下名字的扬州刺史。战后不知何时,温恢出任扬州刺史。

      十二月(210-01-13—210-02-11),曹操终于腾出手来打扫房间,着手收拾合肥周围的各路土豪、草寇和袁术余部。这帮草寇的名单,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1. 199年,雷薄、陈兰。袁术的部曲,袁术死前打算投靠他们。

      2. 200年,梅乾、雷绪、陈兰。刘馥出任扬州刺史时,他们“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

      3. 209-210年,陈兰、梅成。盘踞在天柱山周围反叛。

      4. 209-210年,陈策。《刘晔传》称他为庐江山贼。

      总共出现了6个名字:陈兰、陈策、雷薄、雷续、梅乾、梅成,规律是只有3个姓,我认为2陈、2雷、2梅是亲戚,一个死了另一个接班,总共3伙人,《张辽传》、《于禁传》都提到,他们遭到围剿时,梅成一度投降,继而率部投奔陈兰,说明他们彼此独立,不相统属,组成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曹操来合肥时,陈兰名列第一,大约是盟主。

      通宝推:光年,晨池,
      • 家园 曹丕发动广陵之役是为了解决青徐问题

        黄初6年(225)秋,魏文帝曹丕亲征东吴,沿着这条路,率军十多万“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一直前进到广陵,因天气寒冷,邗沟结冰,曹军水师无法进入长江,曹丕面对长江留下一句名言:“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曹魏军无功而返。

        广陵这个地方根本就不适合渡江作战,曹丕两次发动广陵之役主要为了解决青徐问题.

        建安24年,曹操死的时候.藏霸的一部分军队和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这种形同叛乱的行为,曹丕由于地位还不稳固,当时都不敢追究,还要沿路的州县提供饮食.

        后来,曹丕把藏霸调到中央,"征为执金吾,位特进",剥夺兵权,但是青徐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经常动乱,严重的有利城兵变.曹丕借着两次发动广陵之役,"赦青徐二州,改易诸将守",以便彻底的解决青徐问题,广陵耀兵不足以威胁东吴,但足以震慑青徐.

        通宝推:赫克托尔,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