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共:💬252 🌺3049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董仲舒很重要,但也不是纯儒

                  经秦战乱,所谓纯儒基本已经被消灭了,留下的都是叔孙通这样的“通儒”,既可以阿谀秦二世,也可以伺奉刘邦。董仲舒适应时代变化,提出“大一统”思想,当然得到了汉武帝的欢心。

                  但是董仲舒发展的功劳超过了继承。

                  • 家园 话说,自古以来有没有纯儒?

                    周公是偶像,踢出儒家。

                    王莽是垃圾,踢出儒家。

                    孔子是祖师,死了很久了。

                    。。。。。

                    那个朝代出现过纯儒?

                  • 家园 董仲舒 最先提出“天道”的概念

                    再到韩愈提出的“道统”,再到发展出法统可以变,道统却是从周公开始,再到孔子,再到当时,是一直延续的;因此比起断续的王朝,要高级得多。

                    儒家,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有产生发展变化,成住坏空的过程,并没有什么“纯儒”。孔子个人比较活泼可爱,个人魅力不错,和道统的“圣人”形象其实不吻合。在加上孔子本人有从政经历,其过程和结果其实也不怎么样。所以严格地用道统来看,真实的孔子也称不上“纯儒”,恐怕还会给儒家丢脸。

                    道统有很不好的地方,但在限制皇权方面给了士大夫们很重要的理论依据,所以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宋明两朝,皇帝的权威被削弱的很厉害。另外,孔子本人是个教育家,后世儒家总是和教育在一块,这对中华文明是有大功的。“万世师表”,更多的说明其教育方面的贡献吧。

            • 家园 官僚选拔体系的事情

              董仲舒建议汉武帝改革了汉朝原有的管理选拔制度,从此之后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

              西汉王朝的官吏选拔制度最初比较“人治”,很多都是从郎官中选拔的。郎,其实就是廊,当时两个字没有分开。郎官,字面意思就是说守在走廊里等待机会遇到主公从而飞黄腾达的人。和“门客”的字面意思差不多。所以,郎官,差不多就是天子门客。

              郎官的选拔标准也很有趣。最初,郎官的选拔标准是这样的:任子、赀选。直白的说,就是有爹、有钱。用现在的话说,这个标准,黑得很。

              董仲舒对此做了巨大的改变。

              董仲舒说: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是以阴阳错缪,氛气弃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

              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汉书·董仲舒传)

              这是汉书里面所录的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话。董仲舒批评汉朝的郎官制度选拔标准太黑,建议改成定期定额推荐贤才。

              这个改革一般人不是很注意,大多当作是一个推荐人才的建议。

              但是其实这是很大的一个坑。

              如果将这个建议转成现代版,那么应该是这样的:

              董仲舒喷掉的官员来源途径是:1.从实际工作中提拔优秀人才;2.从大院子弟中选用;3.从有钱人当中选用。

              董仲舒没有明确喷、但是提出修改的官员来源途径是:4.不定期面向社会征集。

              这4个途径,是改革之前主要的官员来源途径。

              董仲舒最终建议的官员来源途径是:1.官员定期定额推荐,并通过一定的考核。

              只有这一个途径。

              我们现在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则主要是:

              1.定期集中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从优秀人才中破格提拔。以第一种为主。

              现行制度和董仲舒制度最大的区别就是“推荐上大学”,以及考试重要性不一样。董仲舒制度的考核,一个是察举制本来就有的基础考试,一个是通过工作成绩来判断。最重要的区别是“推荐上大学”。当然,这不是上大学,这是当官。现行制度不是推荐当官,董仲舒的却是推荐当官。

              这一个区别是致命的。

              董仲舒这个途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其容易形成小集团。推荐当官,新官和老官形成利益集团,老官们相互推荐子弟进行利益交换,太正常不过了。这种方式很容易形成病毒式扩散。

              而旗号是儒家的。董仲舒讲的都是儒家的,春秋诗经,明堂太学。就在这次对策中,董仲舒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指导思想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操作方法是“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这样,一个儒家主导的、病毒式扩散的官员利益集团,就可以通过董仲舒对汉朝官员选拔机制的改革快速成型。

              我们看历史的时候,只看到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理念很直白,但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通过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实现的。

              汉朝原先的官员选拔机制,门路很宽,基本上个人有一些能力,就可以做官。做小官,做得好,有机会升迁;在社会上混得好,也有机会做官;老爹混得非常好(级别很低也是不够资格让孩子做郎官的),小伙也可以做官。往坏处走的时候固然很黑,但是也有一定积极意义:选拔的人都有点实实在在、拿得出手的东西,除了纯粹的拼爹分子、拼钱分子,大多是在实践中混出点名堂、有实践能力的人,对社会是很熟悉的。这个制度,不管你学的是儒家还是法家,是兵家还是农家,什么都不问,黑猫白猫,能抓老鼠就成。典型的“你行你就上”。与之配套的是秦汉时代残酷的法律制度。不好好干,真的会死。秦汉时代,各地计吏是要定期“上计”的,集中到京师核算账目。钱这个事上捞不到好处,动不动就要杀头,动机不纯的做官分子其实早就淘汰一大批了。

              到了董仲舒之后的官员选拔机制,门路骤然收窄。按照董仲舒表面上所说的话,收窄门路可以让官员们更加纯洁、更加一条心的听从皇帝的指令。但是实际上,因为指导思想并不是“皇帝至上”,也不是“社稷最重”,实际效果是官员们更加纯洁、更加一条心的打起儒家旗号。

              这个纯洁,这个一条心,则建立在结党营私的基础之上。西汉后期迅速走向崩溃,其实就是建立在儒家集团的疯狂扩张基础上。东汉时代这个风气更加达到极致,形成了祸害东汉始终的“学阀”集团,“四世三公”这样的拼爹现象批量出现。董仲舒的选拔制度所起到的实际效果,比西汉前期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黑的郎官制度黑得多。

              从人才培养机制上下手,最终改变了整个社会。

              几十年前,国家用这个方法实现了中国社会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变。几十年来,对中国教育的猛烈抨击和妖魔化无一日不息。这都是有原因的。

              通宝推:ton,lilly,何求,
            • 家园 这个是儒家自己吹牛

              也就是汉武帝问了几次话,儒家不再鬼都不理了。实际上是问话前后儒家对中央政府的决策都没什么影响,人事上中央政府也没有重要的任用。

              儒家写的历史,包括《资治通鉴》,都对自己的学派有吹牛的毛病,甚至为了吹牛不惜歪曲历史。比如著名的《轮台诏》,儒家说是汉武帝晚年悔过,政策向儒家靠拢,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外链出处

              当然这也不新鲜,现在为了吹“民主自由”,歪曲,发明的历史也一样。

              关键词(Tags): #儒家 吹牛 轮台诏
          • 家园 跳跃过大,没有证据

            没有证据的开脑洞就是耍流氓。(开玩笑的啦,表打我

            刘备给儿子开的书单里儒少法多是正常的,培养皇帝和培养臣僚本就不是一回事。西汉哪家太子(忘了是谁)爱读儒家,他爹还感慨说汉嗣要绝在儿子手里。再说这也不足以证明蜀汉是工商立国。

            工商立国是需要条件的。首先是发达通畅的交通。就四川盆地那个地形,还有西南十万大山那个屏障,这一条就不满足。其次是较高的农业生产率和充足的农业产品剩余,可以供养足够多的人口从事工商业而不被饿死。那个年月的曹操屯田还在种稗子,蜀汉积攒的军粮动辄不够运输到关中和汉中前线的,谈什么剩余。其他条件就不说了。

            南中作为贸易通道或许有之,但很可能是涓涓细流而已,难以撑起一国经济。更多的恐怕还是提供赋税形式的战争物资及少量兵源。《三国志李恢传》有这么一句:

            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

            第一请注意”赋“字,第二请注意物资清单:耕牛,战马,金,银,犀,角。第三请注意”军资“二字。

            • 家园 跳跃自然是大,证据不能说没有。

              说几个问题:

              西汉喜欢德治的是汉元帝,他当太子时候出了这么个事:

              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问题是,汉宣帝起自民间,他的帝王心法不是来自宫廷教育,而是自学的,不能把他当成具有普遍性的代表。皇帝的教育也重儒,这可以看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的任命。两汉东宫二傅是实职,确实负责太子教育,担任这一职务的都是儒家经师。

              所以,刘备的法家教育一点都不正常。而且,这书单里不是儒少法多,严格说起来,是纯法无儒。

              法家重制度的思想和工商业,联系很明显,这个论述很多,且不细说。值得注意的是管子,这本书是诸子书里最侧重经济的。将工商业纳入国家管理,利用货币进行宏观调控的思想,书里都可以找到。

              蜀汉农业生产率高,在史书里有记载。根据华阳国志,“绵与雒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而根据嵇康养生论,“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蜀汉粮食产率可达曹魏三至五倍,既然曹魏没有饥荒,蜀汉必有相当剩余,不是很显然的吗?

              蜀汉粮食储备,仍然是从亡国时国库的清单中可以推测:国库中有米四十余万斛,金银锦缎,可以认为是倾国之力,但粮食这个东西,不可能将全国储备集中于一处。虽然成都作为国都大邑必有侧重,不过成都一城便有四十余万斛,全国积累可知。根据盐铁论,“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半月十五斗,一月三十斗,一年三百六十斗,就是三十六斛粟。而且成都城储的是米,根据九章算术,“一斛粟得六斗米为粝也”,也就是说,成都储粮可以养两万丁男,从事工商业的,还未必需要是丁男。当然,成都的储米,有相当部分是要用于俸禄支出的。但蜀汉在这方面也注意节流,蜀汉官职设置极慎,建国翌年许靖卒后就再无三公,九卿也常常缺位大半。这还是蜀汉亡国之时的数字,国力比起鼎盛时期必有衰退。

              您让我注意南中的“赋”,我看是您误解了,按说文解字:赋,敛也,这里用的就是本义,而非赋税。叟、濮等少数民族不在编户齐民之列,自然也不纳赋税,这是制度常识。蜀汉既然占有南中,当然要利用其资源,不过剥削与反抗之间,自然有一个平衡点,这我前文已述。

              很直接过硬的证据嘛,确实是没有,不过依靠现有证据,稍微吹吹,也不算是信口开河吧。

              通宝推:lilly,
      • 家园 有意思,学习啦。
      • 家园 张骞就在大夏发现四川的邛竹

        但当地人说是从身毒运来的。也就是说,蜀很早就可以通过西南与印度、阿拉伯、西域贸易。

      • 家园 西南丝绸之路一直很重要

        从罗马帝国到之后的拜占廷帝国,从埃及经红海、阿克苏姆抵达印度和锡兰,购买香料、宝石和丝绸的贸易路线也很繁荣

        到拜占廷帝国初期,科斯马斯·印第科普莱特斯(Cosmas Indicopleustes,此人到过锡兰)做《基督教世界风土志》 ,“据科斯马斯自述,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四方漂泊经商,航行过地中海、红海、波斯湾和阿拉伯海,遍访西奈半岛以及从埃及到赤道以北的红海西岸的广大地区, 包括现在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科斯马斯没有受过很多正规的学校教育,可能从自学中获得有关航海和经商知识;他如此早地投身商务,显然与拜占庭帝国繁荣的东方贸易有关。他晚年嘲笑“有些人为可鄙之利不惮千难万险到大地的尽头去寻找丝绸”,大概正是他对自己所处时代拜占庭帝国社会时尚和繁荣的商业活动所作的写真,更可能是他本人早年从商经历的自况。”(引自 张绪山 拜占庭作家科斯马斯中国闻纪释证)

        蜀锦从西南辗转到印度是蜀国秘密发财的路子之一

        通宝推:故乡在喀什,老老狐狸,
        • 家园 怪不得某穿越小说扬言殖民印度

          规划路线就是四川到缅甸再到印度。我还以为是异想天开,一笑了之,想不到是真的。

          原来这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西南通道到达印度。这部小说的作者还真是博闻广识。不知道有没有人敢穿越成为刘禅,放弃北伐而南征,沿着丝绸之路,取道缅甸征讨印度,然后,联系上了拜占庭。。。。。然后。。。。。。希腊和罗马的2000年文明遗产提前传到了中国。。。。

          • 家园 气候.....云南高而凉爽

            缅甸低湿暑热

            然而即使如此,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最大的困难还是疾疫

            商人都是接力式的转卖,政权却要一竿子通到底,除非穿越者带好了从青霉素到青蒿素等一系列现代化药物,否则99%是病死在路上

            • 家园 我估计此公对这个问题有考虑

              解决办法是分封,主角皇帝忽悠过,说可以将从西南到印度的领土分封给有功之臣,让他们每人都可以成为一姓之始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