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茗谈149:赤雁 -- 本嘉明

共:💬396 🌺2223 🌵55新 💬37 🌺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好事,当然是好事,不然让你奥特曼这种人渣吸血是好事?

                        能做到奥特曼这种,吸开源技术和互联网数据的血反手来一个全程闭源,做出成绩反手踢了创造奇迹的技术负责人,思维链显示通通阉割生怕有人技术复现,纯血模型用个两天刷分就开始给用户智商降级节省成本,拿测试数据作弊无底线营销装agi圣徒核聚变先知,一有开源产品追上立刻呼叫制裁大棒搞异端审判一口一个抄袭蒸馏上蹿下跳的纯血畜生才是少数中的少数,必将在人工智能发展史遗臭万年

              • 家园 【讨论】还搁那儿尬吹乌克兰无人机

                国师你信誓旦旦乌克兰年产400万架无人机,另外一个殖人马前卒也吹400万架无人机。

                结果今天又成了100万,在加麻大

                100=400?

                加麻大的数学都进化到这个地步了?

                你是打你自己的脸么,我看小泽和马前卒的脸也被你抽肿了。

                好好品一下自己拉的屎,别下一贴又说乌克兰年产400万架无人机。

                里外里可差着三百万架无人机呢。折合俄罗斯人头,那也是三百万呢。

                事实证明,国师反正是编造数字,我这要你证明100=400,反正你踏马的是自由心证,等于就等于吧。

                • 家园 【讨论】美国中部千万人口城市是哪个?

                  我只强调过乌克兰可以年产100万架无人机,当时各位理科男各种群嘲,结果年底一盘点,人家自产120万。

                  【讨论】年底盘点

                  至于梦中的年产400万架,那肯定是美国中部千万人口大城市替乌克兰代工的,您那时候天天坐着通勤小火车去代工厂上班,为乌克兰人民的伟大事业呕心沥血着呢。

                  对了,想起来那地儿叫什么了吗?雷克雅未克格勃?

    • 家园 【原创】懒得码字了

      有耐心看的,就看几眼。看不懂正常。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上图:其中N-9M(小黄机)是没有垂直舵面的。

      点看全图

      上图:这张看小黄机的细节。

      点看全图

      XB-35有垂直舵面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YB-49有翼刀

      总结:没有垂直舵面,Flying Wing整不明白。侥幸样机能飞起来,也就梦想着万一搞成了当民航机用。这玩意儿搞成个轰炸机都费劲。

      Northrop Grumman's Futuristic Flying Wing Cribs From its Past

      • 家园 也跟几张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 家园 【讨论】美国搞过FB-22

          就是把F-22加大,改成突击轰炸机(歼轰),一共出了4个设计稿,第一稿就类似这个MD-19,第二稿酷似JH-36,但美国人还带着垂尾。成飞能取消垂尾,是巨大的技术进步。但风险也大。

          成飞加油!

          • 家园 FB-22也是采用DSI进气道 -- 有补充

            我没有看到过任何FB-22的设计图,只有一些想定设计参数。其中一项就是DSI进气道。F-22诞生太早,所以只能用当时更成熟的加莱特进气道,而中国从歼10就开始采用DSI进气道了,现有五代机(包括在研的)也基本上都是DSI(苏57除外)。而JH-36也采用了加莱特进气道,个人认为最好的解释就是JH-36拥有更高的速度,也就是说JH-36至少要达到3马赫左右,才能弥补研制和采用加莱特进气道的成本(其他理由如影响全向隐身等等我觉得都不值得)。而这也大概率地否定了第三台发动机和其它两台一样的观点。

            FB-22用的是三角翼,与JH-36和MD系列的飞翼布局实际上是不同的构型。在美国飞翼还得看洛马。洛马的ICE项目中倒是确实研究过MD-19/MD-22这种高速飞翼。

            小展弦比飞翼布局飞机稳定特性

            FB-22的主要优点之一就是可以和F-22共用零部件节省成本。然而F-22的生产线都拆了,FB-22也就彻底没念想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更正:上面“洛马”应该是“诺斯罗普” -- 补充帖

            脑袋光陷在战斗机里了

            • 家园 3马赫还隐身个毛啊

              类比 SR71维持3马赫的发动机喷焰形成的等离子体几百公里外就雷达可见了,机身表面摩擦到了约 300 度的温度也是红外大灯泡。。。

              加莱特进气道才成本比DSI低吧,全直线,平板的的制造成本比复杂曲面的DSI 低吧。。。

              • 家园 又不是必须一直3马赫

                类比 SR71维持3马赫的发动机喷焰形成的等离子体几百公里外就雷达可见了,机身表面摩擦到了约 300 度的温度也是红外大灯泡。。。

                正常时可以在热障下比如2.5马赫超巡飞行啊,节省燃料加大航程,但这也比五代机超巡快了很多,更不用说F-35这个基本不能超巡的废物了。等到了要突防或者逃跑的时候可以相机加速到3马赫甚至以上,尤其是逃跑的时候,已经被发现了还在乎什么隐形啊。

                加莱特进气道才成本比DSI低吧,全直线,平板的的制造成本比复杂曲面的DSI 低吧。。。

                DSI进气道是设计复杂,因为有复杂的曲面。但制造和使用的时候简单,因为没有活动部件。但缺点也是因为没有活动部件不能很好地适应高速,所以大多数采用DSI的飞机最高速度都在2.0马赫以下。但歼20除外,最高能达到2.5马赫,目前还不清楚是不是改进了设计加入了活动部件(沈飞倒是有个可调DSI的专利)。

                中国在DSI上的研究有很长历史,可能比美国都长,可以说是非常成熟了,连教练机都用上了。所以我才猜测成飞的JH-36采用加莱特进气道的最大可能就是为了飞3马赫甚至以上,如果还是2马赫甚至2.5马赫直接用歼20或其他机型上成熟的DSI就行了。

                在中美蜜月期,中国军事工业的家底几乎对美国和盘托出,可以说是底裤都看光了。美军不仅参观了青岛海军基地、大连核潜艇部队、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还访问了南京的电子工业部14所等科研单位。彼时,中国在绵阳的空气动力实验研究中心的风洞群中已经在进行超7的DSI进气道的研究,但受制于计算机算力和加工工艺无法进一步推进,只能借合作F404发动机之际,将DSI进气道的风洞试验数据共享给美国,以期共同合作开发。美国格鲁曼公司也提出了“超7”肋下进气和大边条翼的建议。

                但中国为中美航空合作付出了5.5亿美元和5年的时间后,合作嘎然而止,中国却没有得到任何东西,战斗机依然落后,以至于到2000年以后歼8F才达到空军要求的战斗力。而此时,美军都开始装备F-22这种对中国来说近乎科幻的战机。

                对于DSI进气道,在中美航空合作中断的第二年,美国洛克希德于1990年开始研发,在1996年12月改装了DSI进气道的F16进行了9天12次密集试飞,覆盖了F16的整个飞行包线,在水平和机动飞行中剧烈加速以确定进气道和发动机之间的相容性,并达到了最大速度2马赫。结果在所有的迎角和侧滑角条件下,都非常接近生产型F16,2次飞行中发动机重新启动和164次加力点火均没有发生故障,其中52次加力点火是在高难度机动中进行的,新的进气道还显示其亚音速性能,特别是剩余功率方面优于生产型F16的进气道,证明取消附面层隔道对整个系统是有益的。考虑到当时并没有针对DSI进气道对F16的机身进行改造,整个试飞计划的目的只是验证这种全新进气道技术的生命力,这个结果非常令人惊叹。

                数年之后,同样使用DSI进气道的洛克希德的X-35和波音的X-32原型机同台竞技,最终X-35赢得联合打击战斗机项目的竞标,成为美军及其盟军的主力隐形战机F35。

                成飞则早于1998年就开始进行DSI的工程实用化,2005年换装“A杯罩”DSI进气道的“发财一号”FC-1突然曝光,2006年4月28日,枭龙第四号原型机在成飞的跑道上轻盈起飞,仅不到一年后的2007年3月12日,世界上首款使用DSI进气道的战机就正式服役。马不停蹄,歼20于2007年作为重点型号工程立项进入研制阶段,而换装DSI的歼10B在2008年就首飞成功。

                迄今为止,美国仅有F35一款战机采用DSI进气道,且无法进行超音速巡航和机动。中国则有歼20、歼35、枭龙和FH-97A无人僚机的两侧进气,歼10B/C的腹部进气,攻击11和轰20的背负式进气三种DSI构型,就连“海山鹰”教练-9G这种教练机、FTC-2000G这种外贸型低成本歼击机都用上了DSI进气道,已经完全成为见者有份的设计,其技术底蕴让美国都自叹不如。而姗姗来迟的苏75是俄罗斯第一型应用DSI技术的战机,印度试图采用DSI进气道的AMCA五代机,历经20多年终于刚刚进入原型机制造阶段。英国下一代暴风战机,法国、德国和西班牙共同研制的第六代战斗机FCAS,都将计划采用DSI。对比之下,韩国所谓隐形战机KF-21、土耳其的“可汗”等五代机项目应该尴尬不已,都是模仿F22的加莱特进气方式,对于歼20的DSI进气道只能望其项背。

                • 家园 加莱特也是不可调啊

                  能速度范围那么大?

                  马赫2.5已经是开始加力运行更有效率了。。。以这个速度超巡已经不能算省油了。

                  更何况马赫3,飞机材料就完全不同了,为了这个很少用的功能不用轻合金和复合材料就不值得了。。。

                  • 家园 苏-57就是可调加莱特

                    而从它披露的专利来看,其最大速度就是3马赫。

                    马赫2.5已经是开始加力运行更有效率了。。。以这个速度超巡已经不能算省油了。

                    因为J-36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这个时候的工况只能靠猜测。可能这时候两台主发动机不开加力,靠第三台就可以达到2马赫以上进行超巡。而且第三台也可能不用开加力(第三台到底是什么发动机还不清楚),这样就可能比五代机开超巡还省油。

                    更何况马赫3,飞机材料就完全不同了,为了这个很少用的功能不用轻合金和复合材料就不值得了。。。

                    材料应该没什么大问题。目前中国已经有高超音速飞行器,可以和这些机体共享材料。已经服役的无侦-8最高速度就可能在4-6马赫之间,说明材料已经不是大问题。而且J-36庞大的机翼使其对自身重量并不太敏感,如果只考虑隐形弹舱载重的话这个大机翼有点浪费(除非还能加很多很多油,但考虑到其并不是战略武器所以这个理由不太可能)。

                    通宝推:本嘉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