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为何不能小看印度?正是因为有中国... -- 陈经

共:💬86 🌺60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为何不能小看印度?正是因为有中国...

    忽然发现西西河可以直接上了。最近一年多我写了一些媒体文章,调子怪怪的,但是内容有些还应景。

    2017年5月25日

    (本文首发于瞭望智库?公众号:为何不能小看印度?正是因为有中国...,有删节,本文为完整版)

    印度媒体重点报道了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几乎所有媒体都在报道中点指出:印度是全球各大经济体中唯一缺席这次论坛的国家。

    与以往压倒性支持莫迪政府有所不同,这一次很多印度媒体出现了批评的声音。一时间,讨论无数,各种有关中印两国的比较再次热了起来。

    2015年底,中国与印度人口分别为13.75亿和12.89亿,遥遥领先第三名美国的3.23亿人。上世纪80年代,中印两国均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相近,发展起点类似。

    那么,到底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这两个发展中的大国?

    一. 印度,14年前的中国?

    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14年,印度拉奥政府1992年也开始了转向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这就是印度不少人与中国比较时,经常强调的“中国比印度先发展了14年”。

    乍一听,这似乎是印度人对经济落后于中国的简化解释,忽略了两国的众多差异。但神奇的是,印度一些主要经济数据和中国差距还真是14年左右。

    印度2015年底人口数和中国2002年差不多。印度2016年GDP约为2.25万亿美元,中国2005年GDP为2.23万亿美元。2016年印度货物贸易进出口额6235.9亿美元,中国2002年进出口额6208亿美元。2016年9月底印度外汇储备372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2002至2003年的水平,当时外储从2002年底的2864亿美元增至2003年底的4932亿美元。2016年印度汽车销量367万辆排世界第三,2002年中国汽车销量325万辆。2016年印度发电量13048亿度世界第三,中国2000年发电量13685亿度。

    人口、GDP总额、进出口贸易额、外汇储备、汽车销量、发电量,要描述一国的经济规模,这是最重要的几个数据。

    ?中国2002年那阵子经济发展成果已经很可观了,和1978年相比完全就是两个世界。印度这些数据项目上和中国12-16年前相近,说明印度经济和过去相比,确有长足的进步,不可小视。

    总的来说,印度相当于14年前中国的弱化版。印度也有一些重要经济指标与中国差距要大于14年。

    印度2016年粗钢产量9562万吨排世界第三,与中国1995年9536万吨相当。印度铁路货运量2016年只有11亿吨,只相当于中国1980年的水平。

    在一些新经济相关的数据上,印度差距要小于14年。例如印度手机用户超过10亿,2016年智能手机出货量1.09亿部。这是因为手机行业发展太快,中印差距不会太大。

    2002年,中国的发展气氛和印度现在也有相似之处。虽然有了很多成果,但是人们观察到的是摆在眼前的巨大困境,和先进国家差距仍然极大,比如三农问题。

    当时,国际上对中国的预期也没有多高,认为2030年GDP总额能追上日本就算乐观。中国那时的硬数据只相当于现在印度的水平,对世界经济影响力不足。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当年很多人对中国很悲观,主要还是硬实力不够。

    印度目前与当时中国类似,虽然发展了20多年,还是觉得差距太大。中国只用和发达国家比,印度还得和中国比,更要命。2014年,印度民众把“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莫迪选了上来。

    二. 印度有进步,无奈中国跑得更快

    靠着21世纪一波超级经济增长,中国改革开放在全球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巨大的经济成果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极具震撼力。

    2016年,中国GDP达到11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3.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3万亿美元,汽车销量2800万辆,发电6万亿度。和印度2016年同期数据相比算倍数,也即和自己12-16年前相比,GDP约5倍,进出口贸易额约6倍,外汇储备约8倍,汽车销量约8倍,发电量约4.5倍。

    ?虽然从时间来说中国只领先印度14年,但就在这么短时间里基础数值却翻了5-8倍。对印度来说,这个大得有些残忍的数值差距,事实上终结了中印经济发展“谁更成功”这个话题。印度内部前些年就已不再探讨超过中国的可能性,转而关注印度自身的发展。

    其实,这些年印度经济只要不和中国比较,也算得上成果斐然,在发展中国家中首屈一指。这个感觉,拿2002年的中国和其余发展中国家比较一下就行了。但是因为中国的变态数据,两国巨大的现实差距让人瞠目结舌,印度也成了不少中国人的嘲讽对象。

    特别是在中印比较的前期,即使中国数据已经开始放量增长,不少西方背景的经济学家仍然“逆势”看好印度的“制度优越性”,各种指数评估硬挺印度。

    如2006-2007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印度排名是43位,优于中国的54位。2007年第一期《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印度排名23位,优于中国的29位。又或者用“金砖五国”、“Chindia”等概念将中印强行捆绑。甚至迟至2008年,还有人认为印度能从绝对数值(不是增长率)上超过中国,认为全球经济危机中国会趴下而印度崛起。

    等中印数据差距放大到5倍以上,这类离谱的排名或者预测才基本消停。金砖五国,变成了一金四砖,印度国内都不愿意和中国比数据了。离谱的预测,让印度这些年的发展似乎成了笑话,其实印度是有不小的进步,只是没想到中国跑这么快。

    预测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中国不少人对印度不是太看得起,喜欢以猎奇的眼光描述印度的落后与制度缺陷,并以中印差距为例证,将印度当成发展中国家的失败典型。

    但这绝对是错误的观察方向,其实从经济成就、全球影响力、进步速度等各方面因素来看,印度可以算得上仅次于中国的有巨大成就和发展潜力的国家。

    三. “人口多底子薄”说法过时了?

    印度人均GDP只有1700多美元,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都算低端,但2002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也不高。观察印度和之前观察中国类似,不能只看较低的人均数值。

    中印超过10亿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会出现“越大越强”的规模效应。目前,只有中印两国有这种明显迹象,其中有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值得留意。我在2003年的《经济版图中的发展中国家》一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中印两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不一样。10多年过去,中国超预期实现了经济奇迹,印度表现其实也不差。

    以前大家总觉得,人口多会拖累经济发展,小国更容易快速发展。人口多,好不容易取得一些经济成就,人均一下就没多少了。人口5000万以下的小经济体在少数几个产业取得突破,就可以带动整个经济快速增长,与人口大国迅速拉开差距。中国抱怨人口多底子薄说了多年,80年代就说不能和周边地区比发展速度,要和同样人口多的印度比。印度更一直在抱怨,说人口多没办法,“印度式”3-4%的低增长率是被拖累的。亚洲四小龙快速崛起吃香喝辣,中印两个难兄难弟混得灰头土脸。

    后来中国改革开放搞了十来年,虽然人均绝对数值还是不怎么样,但增长率是上来了,打开了想象力。印度1992年搞起经济改革,部分原因就是看到中国增长率可以高到8-9%,以前是不敢想的。一搞改革,印度增长率还真上来了。这是中国对印度的第一个“理论贡献”。

    更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在21世纪初开始10多年又实现了一波超级经济增长。这次中国进一步用实践证明,人口超级大国的经济规模越大,增长反而更容易!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还年年增长率排第一。这对印度来说,如果接受经济竞争输给中国这个现实,其实是一个超级利好,再一次打开了想象空间,是中国对印度再一次的“理论贡献”。印度只要能部分复制中国的这次增长,也会让印度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风声说,提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基础模型的保罗·罗默(Paul Romer)很快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他1986年提出的理论,正可以用于解释中印这种人口大国的超常经济增长。

    传统增长理论看物理资本积累,人口大国需要的积累更多,基础设施压力大,更容易受物理瓶颈的限制,就是中印两国长年唠叨的“人口多底子薄”。

    罗默认为不是这样,在新经济条件下增长的瓶颈与动力是学习模仿速度以及经济规模,人口大国反而有优势。因为人口大国消费市场极大,无形资产利用率高。同样的技术应用,人口大国有足够人口去产生经济回报,技术扩散效应好,人均技术投入不用多高效果就很好,这是小国做不到的。

    四. 印度出了个莫迪

    既然中国已经完美实现了这种人口优势技术扩散的“内生经济增长”,印度没有理由不动心。莫迪的发展思路就是学习中国,搞基建、搞制造业,make in India,希望重现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已经明确提出来了。确实只有印度有这个潜力,其它发展中国家人口规模以及综合经济条件都不如它,只有印度有可能再现一次举世瞩目的超级经济增长。

    我们经常听到印度各种不靠谱的新闻,制度缺陷、基建缺陷、各种冲突,为何它的经济增长势头却显得很好?很大原因就是这个“内生经济增长”强大的拉动作用。虽然印度现在问题很多,但中国14年前问题也不少。中印这种人口大国势头起来不容易,但是起来了那就不得了。

    从政治上来说,莫迪的强势崛起标志着印度全社会对发展的决心和过去不一样了。莫迪2014年当选时就是大胜,印度人民党组成了1984年以来首个单独多数政府。经过近三年执政,莫迪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强化。人民党横扫今年3月的北方邦立法会选举,取得了403个席位中的324个。

    ?莫迪的发展主义叙事深入人心,一举击溃了印度落后政治势力的陈腔烂调。莫迪在集会上宣称:一个全新的印度已经在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某种程度来说,相当于印度出了“莫小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社会共识。对于经济发展,这种全社会“一定要发展起来”的决心是最为重要的。

    从一些经济现象看,印度也有和过去不一样的迹象,人口大国“内生经济增长”已经开始发挥威力。最明显的是信息科技应用,可能让印度“弯道超车”,通过新技术的红利解决之前困扰印度的一些管理问题。如数字身份证覆盖了99%以上的18岁人口,以此为基础展开数字支付,再加上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发展空间极大。印度发电量从2005年的6895亿度增长至2016年的13048亿度,这个进步速度并不慢,年均有6%,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三。

    经济数字起起伏伏高高低低,有时不好判断。中国经济增长很好的那些年,各种波动起伏也不小,但是增长的气势最为关键。有气势的时候,舆论形容得困难得很的局面,其实增长还是比别的国家好得多。中国和印度经常有这种情况,因为势头已经起来了,虽然毛病很多,但是司空见惯的技术扩散带来的增长会长期一直起作用。

    五. 有中国在,印度市场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印度有理论上的参考作用,现实意义也极为重要。

    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按印度统计数据,2016财年印度从中国进口额617亿美元,对中国出口仅90亿美元,逆差高达526亿美元。可以看出,中国几乎不需要印度商品,市场上也确实没见过多少印度货。但是中国各类产品对印度却非常重要,其意义比60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要大得多。

    中国华为中兴等公司出口到印度的电信设备非常关键,印度IT基础设施需要中国公司的帮助。

    这两年,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小米、VIVO、OPPO、联想占据了印度市场前五的位置,四家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已达40.3%。

    印度发电量的高增长,与中国公司提供的电力设备直接相关。2010年印度信实电力向上海电气集团订购了价值100亿美元的电力设备。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哈尔滨电气是印度电力市场的主要设备提供商,质优价廉。

    内生经济增长并非只是人口多就行,还需要基础设施达到一定水平。如果只靠印度自己,很难突破薄弱基础设施的限制。但因为有中国公司的帮助,印度这个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只要和中国公司大力合作,IT基础设施、智能手机、电力设备的高速增长都有了物质基础。

    中国公司会在全球所有国家开展生意,并不特别针对印度,中印贸易额也并不太高,在中国整体贸易额中占比很小。但印度从与中国合作中获得的利益却是最大的。这是因为,印度和中国的贸易,不是象其它国家那样以自然资源为主打。印度众多人口蕴含的消费潜力无比巨大,在“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中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新格局中会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印度和中国公司合作开发潜力巨大的印度市场,目前还只是开始。中国公司也已经认识到了印度的巨大发展机会,不断大举进军印度市场。

    对印度的观察,不仅会受各类新闻报导的干扰,一些深入的分析也看到了印度的本质弱点。离谱的劳工法规、落后的社会观念、较低的政府效率、粉饰的统计数据,加上印度国内与国际上多年来的夸张宣传,容易让人怀疑印度经济的成色与潜力。

    ?但实际上,在无数混乱细节基础上的社会稳定,却是印度发展的重要根基。孟买铁路每天撞死10人,多年来仍然平静地运行着,其中有一种可怕的力量。2016年底莫迪突然宣布废钞,引发社会混乱,全球不太看好。但是印度人却基本平静地承受下来了,换钞基本结束。印度人要去银行排队换钞很麻烦还死了人,但是人们理解莫迪打击贪腐的出发点,选择支持他。

    由于印度制造业的落后,印度想实现中国式的超级经济增长困难极大。但是结合印度自身国情,借助以中国公司为主的全球公司的帮助,实现可观的经济增长却并不难。2030年,印度GDP超过日本应该问题不大。

    断言印度不可能有本质改变,是静态的观察。对中国与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特别需要发展的眼光。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有内生经济增长的巨大威力支持,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空间,应该坚定看好。

    ????

    关键词(Tags): #印度(花怒)#中印关系(花怒)通宝推:胡极品,霍去病,白开水,掉毛的天使,nettman,饽饽饽饽,蓝鸟,三笑,gp4444,陈王奋起,光头佬,mezhan,为什么不可以,xm,被明月兮佩宝璐,有莘之野,秦波仁者,龙驹坝,吃土的蚯蚓,微笑问天,newbird,青颍路,朴石,xiaobailong,普鲁托,没有人,火枪手,天白,回车,易水,
    • 家园 内生型经济的出现,其实已经是做强做大之后的乘数效应

      然而在这之前,内生型经济很难出现。记得10多年前有个中国的留德博士叫刘涛,写了一套书,叫做“中华崛起策”,里面举了许多例子和数据,他认为当时的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看上去是世界经济的一大一小2大火车头,但实际上还是美国这个大火车头拖着包括中国这个小火车头在内往前走,我对此深表赞同。10多年来,美国对中国一直都是上千亿美元的逆差,直到去年逆差3470亿美元,这天文般的数字,是何等的惊人!直接的货物贸易逆差时3470美元,但是如果再加上周边为这些出口商服务的上下游厂家以及周边的小商小贩们,对整个中国经济的推动,是多么巨大啊!久而久之,才等到了中国自己的内生型经济的到来。而且退一步说,如果没有之前那个过程,中国将会遍地都是垃圾人口,即使精神上不是,但从经济角度上看也是如此。

      市场是多么的重要?内生型经济有多么的难?美国南北战争之前,北方自己怎么就没有产生内生型经济?还非要把自己南方的同胞打个稀巴烂,顺带才解放了一下黑奴?一战之前的德国,是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经济上从一开始就尽量做到内生型(因为当时世界殖民地已经被瓜分完了,也不存在一个世贸组织让大家都得好处),饶是如此,仍渴望不住对海外市场的冲动,从而发动了一战,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而中国至今是世界头号出口大国,每年都享有巨大的贸易顺差,只是在某些方面享受了内生型的经济的好处,但不能就说中国已经是内生型经济了,这和自己抱着美女却说要去当和尚一样可笑。

      我的看法,如果没有把大多数人卷入现代经济的生产活动中来(消费不算,光买个手机到原始社会,还是一个垃圾人口),那么人口再多,也只是一堆猪崽。明末清初的人口恢复,其GDP的增长也是有一个固定斜率曲线的,但是那能代表什么?不过是一个番薯的盛世!人的精神没有跟上来,人的生产方式没有进步,等于零。印度的增长,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果,慢随着农业增长曲线的波动+少部分城市的增长+国家下血本投资电力电信火车这些基础设施,果然曲线就上来了一些,但离事实的真相还相差的太远太远。何况世界市场的总容量是有限的,中国和印度固然和一战前的德国俄国相互得利一样,但本质上却仍是竞争关系,市场被中国占了,就没印度什么事了,就拿美国来说,美国哪有那么大的市场容量,再让印度每年得到3470亿美元的顺差?另外世界石油资源的年产出也是有限的,其实整体总量也是有限的,这方面中印又在相互争夺。

      • 家园 搞资本主义是不可能有所谓内生型经济的

        资本主义有两个致命伤,一是无序生产,二是剥削剩余价值导致消费不足。第一个必然在长期造成供过于求,第二个则加快供过于求的速度。

        所以任何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陷入内需不足的情况。并不是真的国内没有这么多需求,而是一来生产过剩,二来老百姓同时却没钱买。

        这时候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要寻找海外市场以弥补经济。这就是为什么不论一战还是二战,德国到最后必须走上扩张道路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是帝国主义。

      • 家园 刘涛的那些文章很不错

        这几年有新的吗

    • 家园 不能这样简单类比

      印度的根本性问题,如我在其他几篇文章中讲过的,在于没有一个社会革命将原本的利益集团消灭。印度只有有限的改良,而没有激进的革命。

      下表是中国和印度的绝对贫困状况对比(按每人每天1.9美元标准)

      点看全图

      由此表可见虽然印度的赤贫状态也在逐步下降。但下降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中国,也比不上世界平均水平。一直是世界水平的1.5 到 2倍左右。

      在如此多的贫困人口存在的情况下,印度的国内消费能力极端不足。你举的的数据也可以说明。印度的铁路总里程比中国还长,但货运量极小,11亿吨,只相当于中国1980年的水平。这进一步证明印度的国内消费水平的低下。

      没有内需,印度只能靠外来投资和外贸出口来提振经济。但是印度过去十年始终是贸易逆差(印度商业部的报告: http://commerce.gov.in/writereaddata/uploadedfile/MOC_636281140249481285_annual_report_16_17_eng.pdf

      )而且逆差一直在扩大。从2006年的 593 亿美元 增长到 2016年的近1200亿美元。如果不能做到贸易平衡,一个国家很难维持良好的经济环境。不能做到贸易出超,一个国家很难从外界获取必要的经济助力。

      印度即没有内需,又不能从国外挣到钱,国内还是剥削制度,利益集团一大堆,发展下去,要么搞法西斯主义最终对外扩张,要么就是半死不活拖着。

      通宝推:鳕鱼邪恶,
    • 家园 我一直想问俯视印度的同学,你工作生活中占过印度人便宜吗?

      我小心一些,搭上一些时间精力,有点费用,算是持平。现在小心了,不会完全配合。

      以上是个人的。

      你知道有公司,组织占过印度人便宜吗?他们内部矛盾为你所乘也算。

      谁占过便宜?公平的交往和合理利润,是普通水平,双方互利。

      大家举实例为好。

    • 家园 对政委单独看几个指标来分析印度经济可能的潜力有异议

      印度经济不能单独拿一些经济指标,正好与中国14年前的指标数值相等就预测印度可能是14年前的中国。印度的GDP增长率如下图

      点看全图

      图中可以看出,从61年到87年,印度的gdp基本围绕3%这条线波动,波动的幅度非常大,振幅高于10%。从87年以后印度的GDP基本围绕着7%左右波动,波动的幅度有所缩小,95年后进一步缩小。我想这可能与印度的产业发展有关。印度经济之前受农业影响比较大,随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农业占gdp的比重应该是逐步缩小的。农业面临自然灾害,其年份之间的波动会很大,比如中国的gdp增长率在61年与62年都是-30%左右,下降幅度比印度还要严重,就是因为当时农业占比大,受自然灾害影响太大造成的。随着印度的工业逐渐发展,这一波动幅度就缩小了。印度的经济改革在99年,99年以后印度的经济出现了两个特点,平均波动线上移至7%左右,振幅明显缩小。应该说,随着印度的产业发展与改革,印度整体经济抗风险能力加强了。但是,产业发展与社会改革对经济的增长速度贡献有限。

      我们都知道,在这期间,国际油价经历了大幅的波动,对印度这样石油完全依赖进口的国家来讲,应该也随之相应变动,但从图中来看这一波动与印度gdp的增长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

      今年以来,印度的gdp出现了下滑,是否还会下探到围绕4%或者3%这条线波动,现在还不清楚。但是,与中国GDP变化波动相比,印度的问题在于政策的影响对其gdp的相关性不够。也就是说,改革的成效不够明显。

      至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我对印度的产业发展经济政策不是太熟悉,不好做判断。但是,基本可以判断,印度想走中国这条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在1976年以后,有几次明显的高速增长,与政策的相关性很强。目前中国的增长曲线基本呈微微向下的直线,虽然不再向上,但是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体现了中国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强。这除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强以外,还有就是汇率稳定,印度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外汇储备不足一直是印度面临的问题,短期之内也无法解决,这也是其抗风险能力差的一个重要指标。

      印度现在是否存在GDP大幅下降的这种风险,我觉得还是存在的。只要下探一次,印度的神话就破了。

      中印人口规模差不多,从人口年龄组成情况来看,中国社会人口正在老龄化,年轻人的数量在减少,而印度50%以上的人口年龄在29岁以下,印度看起来似乎处在了一个很有利的位置上,但这却恰恰是印度未来要面对的很大风险。因为印度大部分年轻人不具备技能,无法参与进现代经济。每年印度有1200万净人口加入劳动力大军,但是印度的失业率仍在增长。多数人缺乏产生财富的能力,这带来的结果是犯罪率上升。社会不稳定对经济的影响大家可以参考中国的89年,90年,这两年gdp的增长率只有4%左右,而之前与之后都是在10%或者以上的。未来几年,对印度社会治理应该是很强的考验。

      再发一张图:

      点看全图

      这张图是中印两国GDP数值之比,1980年数值是差不多的,后面差距逐渐拉大,这张图看来,各自的斜率都没有明显的变动,两者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为计划生育经济增长老年化等多方面原因未来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不会太快,而印度的人口增长应该依然很快。中国的社会与经济逐步进入稳定期,而印度的风险期也许才正要开启。

      • 家园 1980的中国GDP数据是假的

        在1980,中国的发电量是印度的2.33倍,钢产量是印度的3.7倍点看全图

        中国农业产量也比印度高得多。 中国实际GDP1980年起码是印度的2倍以上。

        中国现在的国家年鉴数据存在对毛时代的压缩。

        • 家园 1980年汇率高估,GDP统计低估,歪打正着和印度一样

          钢产量高,发电量高,总量也没有多少。

          印度从来都是靠第三产业拉GDP的。除非按中国的统计方法:工农业总产值才算,服务业不算,那中国GDP是比印度高不少。

          但最终中国放弃了这个太僵化的统计方法。第三产业还是要的,服务业也是经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