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中医能治什么病?资料整理 -- 阴霾信仰

共:💬244 🌺981 🌵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西医的疗效也是一样要检验的

          常常有上市的药物又撤回来,说病人长期死亡率升高了之类的。临床试验常常也有设计上的问题,或者曝出修改数据那样的丑闻。

          药物的开发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是非常困难的。现在看来中医的经验对药物开发来说是很珍贵的宝库,说明中医理论里面,有它合乎事理的方面,那就有了和现代医学整合的基础,虽然过程可能很困难。这些个理论,是在古人不完全了解解剖结构,完全不了解分子细胞机制的情况下,摸出来的,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测量到的比古人多了那么多,能够将这些信息用上,更准确地解释并预测疾病的发生发展,更有效地运用药物(此处不应局限于天生地长的药材)来治疗疾病,才能算是继承了先贤遗志的真正的中医。

          如果囿于前人的经验,固步自封,甚至为了证明其绝对正确,诉诸于玄学和信仰,那不是中医,相反地会令中医被认为是“巫术”。故意为之的骗子也对中医被认为“巫术”起到了很大的,如果不是最大的作用。一般人的判断总是倾向于非黑即白,如果中医这个方向发出最大声音,吸引了最多眼球的,疑似巫术,那么很多人都会认为中医就是巫术了。

          • 家园 实践才是检验疗效的唯一标准

            问题是总有人否定这一点,神化什么双盲,个例,统计等等与医学上生理病理无关的东西,不顾其被长期临床实践的结果打脸,从而危害医学治病救人这一根本宗旨。并无视现代医学越来越否定西医的局部发力的过度治疗,而倾向于中医的整体治疗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根本原则,没有由来地对立中西医,或将中医排除在现代医学进而排除在医学之外。

            什么是“巫术”,我看科学就是现代某些人的“巫术”。整天就是神话科学理论,神话现代医学,却好像从来不知道人不会按理论去生病这一事实。对经不过实践检验的双盲统计的事实百般回避诡辩,利用与中医本身无关的因素对其泼脏水。故意为之的骗子西医的规模比中医大得多,百度上一搜一大把的莆田系可以证明这点,但谁用这个去黑西医了?可不就是现代巫术么。

            而要说实践的话,无论中西医,都应同等对待,大家靠实践结果说话,谁能治病就用谁,哪用进行无聊的中西医体系之争,又或纠结于是否为前人的经验。而目前的问题是,中医的实践不被承认,西医的实践问题再多,也轻轻带过。然后西医研究本身又出偏,离病人越来越远,离所谓的科学理论(现代巫术)越来越近,医患关系越来越差。那么,问题真在检验上吗?什么才是检验标准呢?

          • 家园 中医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该怎么检验,怎么研究都还在摸索

            真要固步自封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研究成果了。我摘的仅仅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有一个叫batman的药物靶点的资料库(http://bionet.ncpsb.org/batman-tcm/),可以去里面看看中药的靶点图,随便一个单方药就N个靶点。复方就更不用提了。

            中医的四诊手段看着落后,可是现代科学发展那么多年了,还是没有能代替四诊的技术。经络到底实质是什么?谁都说不清楚。

            中医精确化,确实是很多人的愿望,不过要达到这步,真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

            现在一些要求回归经典的呼声实际是对前几十年废医验药的做法的反弹。花大熊以前说过伤寒,金匮,内经,温病等经典的价值并不在于这几本书什么病都能治,而是这些书确立了中医治病的原则和基础。批判中医就看这几本书的言论恰恰搞混了知识和智慧的区别。至于有些人,自以为知道了一些现代科技的结论,就想爬到先贤头上显摆去了。知识和智慧,并不是一回事。

    • 家园 中医治感冒分类整理图

      点看全图

      这个图整理地不错,实际用的时候可以借鉴一下脉诊,脉浮还是脉沉还是比较容易摸出来的。

      用药时候最好参考一下书中的条文,像葛根汤症里面背部不适等症状这个表格里面没写。

      这里也只是部分整理,像阴虚发热的葳蕤汤就没包括进去,这个图仅供参考。

      通宝推:知其何休,假设,盲人摸象,从来,
      • 家园 小柴胡汤可导致急性肝炎

        rt

      • 家园 藿香正气水(丸)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等副作用

        临床报道,藿香正气水(丸)可引起过敏性休克[6][7];呼吸困难[8];药

        疹[9][10];过敏性紫癜[11];肠梗阻[12];上消化道出血[13];心动过速[14];小儿低血糖症[15]。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huoxiangzhengqishui.txt

        • 家园 方舟子偷换概念的东西河里也有人信啊

          拿他对中药的标准去量量西药,会发现没一个西药是能用的。

          • 家园 举个例子?
            • 家园 河里讨论过好多回了

              比如你这篇藿香正气水是只谈不良反应,不谈剂量,不谈不良反应出现比率。

              还有一篇方舟子谈甘草的危险的文章真是佩服,方先把老外文献里面的一种糖果(black licorice)偷换为中国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又把原文里面的56.7克给删了,改成甘草吃多了会怎么怎么不好。再杜撰一个ADI值。一篇黑中药的文章就炮制出炉了。

              FDA警示一个黑甘草(糖),他跑来黑甘草,写着复方甘草片(这个是西药啊),题目起名叫甘草不能多吃。甘草镇咳的药理论文都被他华丽的无视了,梗着脖子说只有阿片才能镇咳。真是焉坏。

              然后把副作用偷换成不良反应,偷偷扩大讨论范围。

              方舟子黑中药毒性的报告都是拿原药的数据来耸人听闻,炮制后中药的毒性研究被华丽地无视了,更不用说拿原药的一些报告来质疑汤药的安全性了。

              中药西药不良反应每年药监局都有监控,去掉为人诟病的中药注射剂而看传统中药的不良反应,那是远远低于西药。

              最近还有批阿胶的。方舟子把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方法偷换为单单“补铁”。这个流氓耍地比离开剂量谈毒性还要无耻。

              还有批屠呦呦篡改《本草纲目》的,真是无耻到极点了。本草纲目里面关于黄花蒿和青蒿的记载看都不看,就在那里乱喷。

              • 家园 以你这个例子举的,方舟子说的没错

                56.7克不是什么大数目,以中医的给药方式很容易超过

                西药的成分含量都是必须精确到毫克或者微克,甚至更小的。一次吃多少都很精确,这才是“不谈剂量都是刷流氓”。而中药连标注用料都是近年才有的事情

                • 家园 56克是黑甘草这个糖的剂量,被偷梁换柱到甘草头上

                  看来方的传人很多啊,顺便说一句说56克甘草不是大数目的自己吃吃看,看看会不会甜得齁死。

                  • 家园 那也不难超过。

                    中药往往是论两开药的,还经常信奉食补。甘草经常被拿来泡茶喝。吃着喝着就超了

                    • 家园 谁跟你说的中医是论两开药的?

                      论两的是佐料,中药都是论钱、论厘的。中药又专用的称量工具:戥子。

                      转一点知乎上的:

                      戥(音同等)子,学名戥称。是我国传统的精密称量工具。相传是宋朝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受古代木杆秤的启发所发明,专门用来对金、银、香料、药材等贵重物品进行计量。其分度值(最小量程)可达30mg(旧制一厘)。而当前药房用的台秤,分度值通常为0.1g(100mg,约三厘)。

                      • 家园 我几年前就对中医这个称量开方存疑了

                        没错确实开方开得很细,但是中药最普遍的制作工艺和服用方式(医生开方,病人自行采购煎服)根本无法保证这个精度——煎药的兑水量(一碗?两碗?),时长(一刻钟?一炷香?中国古代的计时精度跟不上开方的要求……),服药的时机(很多方子都对这一项有极其精确的要求),甚至药引的服用方式……等等都完全无法保障那精确到钱以至更高精度的药方去到最后能有多少有效成分是真正起作用的。

                        • 家园 较真起来那确实是不精确

                          较真起来那确实是不精确,不过中医嘛,那就太正常了。能把方子里面的要称量正确就不错了,看看菜谱里面的少许、适量,就感觉进步很多了。

                          何况中医也不是一个方子吃到底,中间大夫也要复诊,观察情况,然后对方子进行调整,这些经验也很重要,也可以弥补您说的问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