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流浪地球》 -- 本嘉明

共:💬251 🌺1605 🌵6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炼钢60万亿吨

          再发射出去,都不容易,还不如去死

          • 家园 大刘只是没头脑

            但我没想到这里来了这么多不高兴,羽扇纶巾,非要把我逼成反贼。

            一个农民,兵荒马乱之中,要背着两亩薄田逃难,这是怎样一个愚昧了得,比“杞人忧天”不知道进化了几个档次。所以这就是一个爽片,视觉盛宴,爽完忘记反倒好。现在好了,非要拔高成中国情怀,恨不得把八百代祖坟都拉走,徒惹人笑而已。搞了100年了,赛先生在哪里?

            • 家园 你也没头脑。

              是不是大伙都在怼你:看过再说。

              电影好不好,在于会有多少人二刷三刷?

              看《流浪地球》的票房曲线,过完年一上班,就直接下来了。

              这说明复看的人不多。

              我觉得你们都是光说不练。

              老本你该去看看,同样怼你的人应该再看一遍。看过两遍的,可以看第三遍。然后再来互怼。

              • 家园 王城兄

                我肯定去看,但是我不会再胡说八道,因为我很可能是带着偏见去看嘛。

                我一开始就喜欢这个电影,但始终是作为一个视觉盛宴去喜欢,我甚至不希望看到有额外的惊喜。这就是一个消遣的东西。

                这个故事,从源头就有荒谬性。《后天》也好,《2012》也好,《Armageddon》也好,它们先设置了一个荒谬的困境,但随后对应的解决之道不荒谬,以今天或者近未来的技术,可以这么办到。就像我说的小飞机和各种船,那些设计本身有可操作性,至于有没有必要这么搞,那是另一回事。

                但《小破球》在给定一个困境后,提出的解决之道是荒谬的。既然这个解决方案是荒谬的,那么此后所有的努力都是瞎折腾,都是无用甚至有害功,越努力越有害。为什么没有很多观众质疑这个源头方案的荒谬,而汲汲于此后努力和牺牲的伟大?社会就是这么盲从是吧?

                简单类比说,如果有人说,中国面对海上生命线困境,解决之道是造50艘航母,为此军工殚精竭虑,海军敬业奉献,人民节衣缩食,累死累瘫的感人事迹层出不穷,把全社会的品德又带领到了新的高度。那么我们就不能质疑“造50艘航母远远超出了中国社会能承受的支出水平,什么样的困境都不应当带来这么荒谬的决策”,是这样吗?我今天问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不需要看电影就可以面对的,谁能解答一下呢?

                本嘉明:两个问题

                社会煽动对这部影片的狂热,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电影这么伟大?这么经典?这么打动人心?他们只是要你买票嘛。

                这始终是一部正常意义上的电影,海外观众的口碑一般,院线也没有加排。至于字缝里的伟大意义,我还没看,当然没有发言权;就是看了,看来也已经没有发言权。

                • 家园 河内反复出现的对立其实与国内对立是有区别的。

                  某种意义上,鉴于屁股,国外多是飞船派,国内河友大多为地球派。

                  过去热议的瑞典曾先生事件,立场本质区别是如何看待曾先生污染了飞船的环境。

                  再如对待新加坡的这艏飞船问题,国内普通网友刻薄,精英阶层就宽容的多。

                  其实我们海外华人都一个误解,以为出过国的人很多,但按绝对比例,频率,阶层分布,刨除跟团旅游的部分,有出国生活经验的人实际上比例很小。地球依然很广大。

                  国内对立有阶级之争,河内的对立纯粹就是义气之争,毫无意义。

                  说实话,怼你是怼错了对象;

                  至于老弟你吗?

                  见仁见智了。先去看电影吧,我想看都看不上了,我们这里不放。再说影院的低音炮开的太大,真是受不了。

                  • 家园 我看过了,是看的3D版

                    拍得不错,但影院里绝大部分还是中国人在看。

                    我在主帖里的建议,基本不变。

                    一,希望制作方加英文配音,因为画面精美,令人目不暇接,下面的字幕,一行是中文(毕竟中文字幕肯定要的,片中不时有其他语言出现)一行是英文,英文就那么点大,老外观众怎么看?

                    二,希望出“金版”,现在这个,节奏太紧凑太快,偶尔有的笑料(梗)都是国内的,应该留出一些时间,加几个舒缓段,加一些西方人看得懂的幽默自黑,整个节奏有张有弛。

                    三,演员表演,我不苛求了,这样挺好的。从刘户口身上,我分明就看见了郭帆自己。年轻一代习惯这样混不吝,挑剔演技的应该都是中老年观众(不分中外吧)了。

                    四,影片的艺术地位。总的说,可以与好莱坞特效大片对撼,但人文内容还是远没有某些人说得那么厚重。考虑到某种“中国电影史上零的突破”的历史地位,本世纪百大电影,大概排得进。

                    以目前这部成片,要在外部世界打动大面积的观众,恐怕还是有点困难,改进一下会好很多,毕竟主旋律是不错的,就是一个“东方版的诺亚方舟”故事,刘培强和全世界就像诺亚一家人似的,一起战胜灾害,说到底还是圣经框架。其实远古人类朴实简单,就是与自然斗争,好的东西是各民族共通的,比如诺亚战胜洪水和大禹战胜洪水,有异曲同工之美,去计较是圣经派还是尚书派,我看没有意义。

                    • 家园 人导演都说了,没考虑外国观众

                      为什么要打动外面的观众?有什么意义?导演自己承认能力不够,只能打动自己人。

                      这个电影“打动自己人”的目标超额实现了。至于你为什么没有“被打动”,说句不该说的话,是因为你已经自认“外面的人”了,这是你自己的问题,与电影无关。

                    • 家园 文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美欧的“天选之子”文化,我感觉基本上就是几千年的精英埋汰普通人。西方人精英和普通人更强调对立(“我们不一样”),而我们不管古代或是近现代,主流上,精英和普通人更强调和谐,叶与根的关系(虽然实际上古代中国百姓也基本和西方百姓一样“兴,苦。不兴,苦得要死”)(凯申公奇葩,他应该从骨子里是对立派)。

                      是不是因为他们缺乏集权大一统&缺乏科举这样的通道?或者教育渠道不一样?精英几千年优越,血缘种族阶级显得特别重要。这种情况文艺复兴尤其资产阶级兴起之后好了一点,但到现在感觉还是挺严重的。——这么一说西方人还挺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的,只是跟社会主义尤其那谁所期待的方向反过来。

                      所以选举之类的(且不说实质如何),对他们老百姓来说可能是有情怀一般的重要意义,精英承认普通人甚至把命运交给普通人,简直破天荒般的人性解放。不过最近老百姓都没得到什么实际好处,估计他们老百姓自己也犯嘀咕呢。

                      我刚刚看到有个外国老太太评价,她平时不怎么看科幻片,但很喜欢流浪地球,她认为《流浪》最动人的是人类对生存的渴望和奋力拼搏。我想,美欧电影中,让人觉得积极的而且主语会是“人类”的片子,实在是不多或者根本没有?“人类”原罪这种埋汰人的蛮多——这埋汰的主旋律啊!不知是我观影走偏还是事实如此。所以西方电影确实爱讨论人性,“反大众”的套路比比皆是,“反精英”的套路也为数不少(热烈推荐《2001太空漫游》库布里克大神的《奇爱博士》。又想到他的《发条橙》是反大众——大神是真的神!)。好吧,再次,也可能是观影取样走偏。

                      所以我个人来说。很多影评说《流浪》电影没有原著的人性深度……先不说原著人性怎么个深度法……所谓“深刻人性”套路才是cliché,我不是来看这种老掉牙的东西的(当然大刘的人类内斗&斗外星人写的N国演义似的又大气又有趣——软科幻部分硬吃,相当牛B,老外见了眼睛都直了——但那是三体!流浪原著只是还可以,绝没有那些人纷纷哀悼的那么出彩),我要看前所未见的人类集体硬刚地球,我要看大发动机,要看地球浪,要看“未来”的有趣社会生活,要看人类为生存齐有心一同奇迹而浪漫的觅新欢。(由于未剧透,刚木星等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物理之外……)

                      话又说回来,我一直呆国内,也不是研究西方文化的,仅仅是接触他们各种文化产品的一种主观感受。不知道浸淫其中的人有没有同样的观感(精英和普通人什么的)。

                      • 家园 东西方文明差异

                        早年作过一个类比:

                        西方文明是蒲公英文明,文明内核短小精悍,非常简单(一神教),一有风吹草动就四散寻找新的沃土(末日论),这与西方极度缺乏文明知识传承能力相对应(没有纸张印刷术,关键知识基本靠脑子)。西方之所以能发展出工业文明,就在于纸张和印刷术普及后的一种升华(知识传承革命,但骨子里仍旧是短频快)。

                        东方文明则是蚕茧文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层层叠叠,纵向架构非常不清晰(君王贵胄被蚕茧重重包裹),而且穷不过三富不过五,横向架构极其复杂多样。这是西方无法理解东方的关键,人家层次条理多清晰明了,一看东方这错综复杂的样子,直接就爆了,哪还有闲心细细琢磨。那么是否东方就固化闭塞呢?别忘了还有破茧这一出,东方变革不易,但一旦变革就是石破天惊,周期率就是东方文明的常态。

                        所以,从社会学角度看,西方文明是小学生,他们根本无法适应和理解复杂文明,但从生存力看,他们相当强悍。而从未来看,如果人工智能大发展,西方的架构至少在“人”这个层面会有优势,但一旦人完成了进化,再次进入复杂文明,西方文明又会抓瞎,就现在来说,还是各自发展各自的强项吧,未来毕竟不能完全预料。

                      • 家园 我是这么想的

                        关键在于,西方几千年的作战方式。

                        西方(包括今天伊朗以西的中东,就是古罗马势力达到极盛时的版图内)的作战方式,以精英骨干为根本,就是我曾介绍的罗马军团里,依靠百夫长和老兵。到了中世纪,更加依靠精英(骑士)。

                        一个骑士要养成战斗力,很昂贵很难。而且西方没有造纸术,文化在非常小的贵族祭司(到了中世纪祭司就变为天主教教士)圈子里传承。这两条,决定了西方无法出一个孔子,去宣传“有教无类”,因为物质条件上根本不具备。

                        马克思是对的,经济基础决定(筛选)上层建筑。组织严密的天主教会成为西方的国教,贵族精英成为国家唯一的栋梁,这都不是偶然的,是国家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不是这个宗教比其他候选宗教更伟光正,或者这些贵族比其他农民更高尚。

                        但同时,拿中华文明中孟子说的“君轻民贵”来说,我认为孟子心目中这个“民”,不是我们今天主席教诲我们的“广大人民”,而是体制内的精英,搁今天就是8800万;主席心里的“广大人民”,在春秋时代只是“野人”,不是“民”。肉食者固然鄙,他们是相对于“民”(士)显得无能(鄙),不是相对于“野人”。因为“野人”只是低种姓,根本没资格插嘴。

                        西方的贵族,相对人口比例小(法国大革命前,贵族据说接近总人口的10%,那是长期文恬武嬉后的结果,一般在战乱求生时代,贵族大量率先死于战斗,人口比例不高),所以容易内部统一意见,贯彻中央新路线新方针的转弯效率高,王位和爵位转替的成本也低(只看血缘和长幼,不用争,全部遗产归长子)。中华文明从孔子刻意培养“非嫡长子”的贵族后代开始(我以前有介绍),有参与国政能力的“士大夫”在全国人口比例上虽然低(我在介绍清末识字人口比例时也说到过),但绝对数量看已经大得惊人,要管理好这么多既没有当上官却懂得“治国魔术”的精英(比如务农的诸葛亮),只有洗脑是最佳(最便宜)方法,否则黄巢吴用遍地走,天下不乱也难。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中国文化中的毛病,确实比西方文化要多。西方可以比较直接,科学地分析任何事物和(普鲁士军官团内部)理性交流;而东方必须先察言观色,再决定眼前这是鹿还是马。

                        中国文化中确实有很多很好的地方,比如勤劳认真,众志成城,以天下大同为己任。但这多数是虚幻的“大志向”,具体到每天作为蚁族的劳作/糊口/升迁技能,主要说办公室政治吧,中国文化不要说希腊罗马文化,就连印度文化都打不过。我觉得我们这个文化可以逐步自信,但务必要“一直在改”。指望请回国学,请回孔子,请回尚书,能解决中国当下和未来的问题,那都不是刻舟求剑能够评价的了。

                        在“文化自信为表,一直在改为里”这个极为漫长的新长征路上,中国务必要谦虚谨慎,勇于吸收外来的营养。把《流浪星球》捧得太高,我看是有害的-----自信心暴升太快而实际改得太慢,自傲的步子太大了。

                        • 家园 所谓东西方文化

                          中国是家文化价值观,天下,国不过是家的推而广之。

                          老本的精英/贵族、大众/平民的分野方式,本身已经落入西方思维的窠臼了。

                          陈忠实《白鹿原》已经证明了,中国黄土坡上的一个地主乡绅,拉去做个市长/总经理什么的是完全够格的,原因是中国是家文化的推而广之,国不过是大一点的家,家里面那点事管不好,中国人的观念是治不了国的。所以丁克之类的就不要想政治这条路了。

                          西方,是荒原价值观,一个人面对世界的险恶,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先设屏障,分清敌我,这就是宗教的根源。这种意识形态有优势,有危机意识,注重个人能力,但是缺乏安全感,所以永远需要战斗,不知道中正平和是什么。所以中国文化是个很好的平衡,西学为用中学为体就是这个道理。

                          • 家园 你们说得都很对

                            但这些分析,正好也证明了单单靠中华文化,是不能单独供养整个人类文明的。人类文明是个大家庭,我们在追求中华文明在大家庭里应有的地位时,既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是同步增长的,也不能忘记各个文明是共生的,谁也缺不了谁。天下不是那么好管理的,靠中正平和是绝对不行的。

                            西方文明,一度几乎完全垄断世界各地(以《历史的终结》为标志),但最后还是从巅峰下滑,而且伴随下滑的是很多损失和悲剧,其中非西方的地区被拖累而受到苦难的地方很多(比如叙利亚和伊拉克),但最主要的损失还是在西方内部,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中华文化因此的崛起(因为人家在衰落,中华崛起显得尤其加速了),以及(未来)达到巅峰后必然的衰落,都要借鉴走在前面一步的美国文化。

                            • 家园 先让别的文明不要忘记共生再说不迟

                              我认为老本你这个想法,错不在理论上,错在路线上。首先要有个先后顺序。现在要先干的是争取地位,因为生存下去现在都已经成为问题。没有地位则不能生存。就算有某种责任,也不是现在应该干的事情。再说中国人也不是大罗金仙,只能先干啥后干啥,不能全干。而且这样也好,世界需要中国,需要什么昵?很多,这种不把自己看作大罗金仙,尽人事听天命想法,我看世界就很需要。世界闹成今天这样,把自己看作是大罗金仙的思想是要负责任的。

                              争取到了地位,能活下去了。接下来可能就要负某种责任。这个时候要不要讲中正平和?我说要讲,因为活下去没问题了,可以谈共生。但既然是共生,就得我要你活你也得让我活。现在我认为对中国人太严苛,因为从不讲别人的责任,就要我们让人活。说到底还是把自己看成大罗金仙。这是非中国的思想,也是害世界。因为它已经害世界了。真从美国身上学,我认为就要学这想法要不得,是谋人性命的想法。

                              所以还不如讲中正平和,先看别人的想法,看别人讲不讲共生,什么时候讲怎么讲。他不讲共生,我们也懒得负什么鸟责任。这一点上,中正平和,或曰和稀泥,总比泾渭分明,鼓动要不共戴天来的好,这是难得糊涂。当然了,倘若人家叫嚣要不共戴天,要你死我活,咱们现在配合一下给他来个阖家铲,我看这也算是中正。要不然怎么算是中正昵?所以问题又来了,担责任之前先论一论中正,讲妥了再说中正之下怎么担责任,我看来得及。这不是着急事情。

                              所以要干的事情很多,很复杂,而且我看也很大,不过外面看着小罢了。像葫芦瓶,看着口小,里面可能装得很。我看干完这些事情之前,不要谈什么负担什么大责任。没那个空,而且你说不得至繁归于至简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