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最近观网连篇累牍反面“证伪”运十的文章很多,形成 -- gzdcl

共:💬183 🌺1514 🌵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知道

          其实运十下马没什么,真正的问题是那个时代一系列自主研发被废掉了,前期投入打水漂不说,队伍都散了。纯粹就是要毁灭自主研发,还好意思吹科学的春天。

          后来要不是江总重启自主研发,中国就永无出头之日。江总这点上绝对有功于国家。

          • 家园 三代核心

            几乎是重建了中国的军事和高科技工业。

            现在回头看,当时的情况可以用悲壮来形容。建国时以毛主席为代表的第一次创业,三代核心开启了二次创业,直到今天还在进行。

            绝对有大功于国。

            • 家园 拉倒吧,飞机发动机最惨就是90年代

              其实80年代军工企业靠民品靠两伊战争日子过得还不错,老江上台后急转直下,民品不行,军品没有,直到99年炸馆算是把他炸醒了,马上去沈阳视察沈飞黎明,开始砸钱,他也就算是亡羊补牢。。。

              单说飞机发动机,80年代飞机发动机上马8个型号,这8个里,涡喷15不久就下马被涡扇10取代,留给90年代7个项目,而涡扇12在90年代初下马,整个90年代飞机发动机没有上任何一个新型号,就是说90年代的项目是负一个。80年代活下来的6个项目,涡轴8是引进的,改进自涡轴8的涡浆9是95年搞定的,剩下4个全都拖到00年代,甚至于仿制乌克兰的小推力发动机涡扇11都迟迟搞不定,拖到2002年。1999年还干出飞豹造出来了却没发动机去英国买斯贝旧货的神奇事情,其实斯贝中国有全套资料,国产化99-03年区区4年搞定,请问老江早干什么来着?

              再看火箭发动机,YF40是88年搞定的,YF75是86年开始研制94年搞定的,然后就是6年的空白期没有研制任何液体发动机,直到2000年才有了YF100项目。

              当然,在某些人眼里,整个90年代,好事都是江的,黑锅都是邓的。。。

              • 家园 拉倒吧,谁不改开谁下台这句话还作为功绩在宣扬呢

                如果不是炸馆,老朱也不会同意往国防上投钱。斯贝80年代初就扔仓库了,这也能怪到老江头上?

              • 家园 91年谁不改革谁下台,你指望江能插手军队军工多深

                提个曹刚川还是势单力孤,97后乘着炸馆才扭转局势。90年代江就布局微电子上了些大项目包括华虹微电子,保住歼十,比邓要强。邓家和其它家少贪点,大家也不至于太惨。90年代江就是一小媳妇,旁边还有婆婆选的孙媳妇,七大姑八大姨都不是省油的灯,每家要贪多少。随便谁家的钱抄家出来就是一个大项目。

      • 都是
        家园 毛时代下马的工程更多

        50年代、60年代因为经济困难、技术困难等原因,也有很多工程下马,但是新工程也在不断上马,推动整个体系向前走。

        感觉运十的问题是下马了还刨了根,嘴上虽然说的好听,实际上根本没有准备为将来条件好转或者环境满足后重新上马相关项目做安排,一丢了事。

        • 家园 运十下马人家很暴力很骨感并没有说得好听,

          你所谓说得好听的,恐怕都是今天为当时做法找理由找“韬光养晦合法性”的今人吧?

        • 家园 毛时代下马了什么工程?倒是纷纷上工程。那一位是反着来

          上马了多少工程,不要拿一两件下马的来说事。

          大跃进时代下马的,后来又上马的也不少。

          对比那一位,是大量下马工程,尤其半导体,就是弃疗。

          • 家园 这样争论又会走偏——浮夸风下不切实际的工程

            后来停下来也是正常的,性质和运十之类完全对立——前者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够硬要上也上不成,所以才有后来的“马鞍形”发展,才说波动式前进留有余地。这是下马一万项工程也只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够,上马一项工程,那也是自力更生的结果;而运十之类的本质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路线问题,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有钱再多,也不够他们官僚瓜分的。不能混为一谈。

            下面是很多年前网上的东西,是否完全客观不能保证。但是至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视角:

            本来是贴在《从一本关于中国核潜艇的书看洋奴、买办》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1102/216782.html一文后面的,但乌有通不过,特转来这里。

            邓小平砍掉核潜艇的铁证

            海权论者搜集、扫/校

            不久前看到有人揭发:

            ===========================================

            邓小平居然把核潜艇项目给砍了!

            作者: ft

            日期: 2004-11-23 19:28

            据最近某杂志对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纬禄的专访:

            80年代末邓小平把中国第一代攻击性和战略核潜艇091/092的后续建造计划和改型计划都

            给砍了,说:“这些东西用都用不了,再建只能浪费钱。”

            最后一艘091型艇405号于1991年入役,随后中国的核潜艇计划处于停顿状态。

            1996年台海危机之后,09后续工程才正式变缓为上(093,094),但这为时已晚,和美欧日的差距又拉得很大,真是令人气愤呀!!!

            ==============================

            最近我偶然发现了一片访谈录,正好印证了这一消息:

            《现代舰船》2004年12月下半月刊登了对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访谈:《龙啸九天——中国核潜艇专家采访录》。其中有这么一段:

            ================================

            。。。。。。。。

            88年,核潜艇进行了最后两个大的试验,算是总鉴定。。。。。。。

            这里说个题外话,我们第一次打洲际导弹,不是这次而是82年,在常规艇上进行的,失败了几次,最后一次获得了成功

            。。。。。。。

            两个试验成功后,聂力问我有什么感想,我说:“一喜一忧”。当时冷战刚刚结束,很多军工项目都在下马。我高兴因为我打成功了,但大概明天我们就失业了。如果打不成功,我们还可以再吃几年饭,因为你们还会投资。

            聂丽听完也哭笑不得。果然,打成功后,我们项目就下马了,一下就是20几年。

            20几年过去,美国走了多少型号,冷战结束,战争的危险并没消失。美国(包括日本)的科研工作一点没放松,而我们的科研生产都断线了。团队解散,很多人才都流失了。如果我们也像美日那样,技术抓的很紧,我们的技术水平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就算不超过美国,也至少不会和他差这么远。

            。。。。。。。。

            =================================(注:“聂力”与“聂丽”显然是同一人,这里我是照抄的,想必是该杂志编辑写错了一处)

            黄老没有多说,但是大家都知道那时候是邓小平时代,一切都是他说了算,这就是说:是邓小平下马了核潜艇项目!直到最近几年才恢复!

            附:龙啸九天——中国核潜艇专家采访录(黄旭华)

            《现代舰船》2004年12月下半月

            本刊记者:我国的核潜艇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历程,作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师,您能对段历程作一简要的回顾吗?

            黄总:核潜艇的故事可以从1958年说起。

            58年有两件事情对我们工作影响比较大,一个是二机部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在房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试验堆,另一个是我们按照“二四”协定转让制造的潜艇,58年也基本告一段落。这两件事给我们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另外,这一年中苏关系开始紧张,接着59年,10年大庆,赫鲁晓夫来了,我们正式提出希望苏联老大哥能帮助研制核潜艇,赫鲁晓夫非常傲慢:“核技术非常复杂,花钱很多,你们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研制,我们苏联有了,就等于中国有了。你们把海军基地给我们用,我们的核潜艇可以帮助你们”。毛泽东主席非常气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此话立即传遍09战线,大家听了很兴奋,但工作当时是搞不下去的,因为原子弹还没爆炸。国家搞核潜艇是有决心的,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但是权衡下来,最重要,首先要搞的应该是“弹”。核动力比原子弹技术要求更严,核动力是可控的,原子弹不需要控制,要把爆炸威力变成可控的,技术要求更高。当时“弹”还未爆,国家要把全部力量集中到“弹”上,09项目58年刚刚组建,开始预研,62年就开始下马,过了2年,这个项目正式解散了。

            在于笑虹,刘华清坚持下,中央同意保留少数人继续调研工作,并维持了几个关键设备的研制工作。

            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有此基础,国家可以抽出力量搞09了。于笑虹,刘华清有关领导抓住机会立即向中央打报告,要求09上马。65年报告批下来,同意!

            此时面临困难仍然很多,核潜艇里面到底是什么内容,我们都没搞清楚。几乎毫无资料,当时外部对我们封锁非常紧,美国就不要说了,苏联“二四”协定时对我们还算不错,给我们常规艇的资料,但后来59年专家撤走,对我们控制的也非常紧。

            工作条件也很差,我们搞数据,要用算盘、计算尺算。为一个数据常常要发动一批人日日夜夜算。

            中央批下来时有3个原则:

            1、立足国内,艰苦奋斗

            2、第一条艇带有一定试验性质,但建成后要可以作为战斗艇用

            3、大力协同,全国有关科研单位共同努力,把09搞出来

            我们就因陋就简,创造土办法,能拿出点成果就算一点。我们绝不等条件,就算你等得及,国家也等不及啊。

            不是没有资料,心里没底吗。一个一个解决。我们对国内科研技术力量调查清楚,实事求是地了解我们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大。没资料我们发动大家按各自专业搜集国外资料,美国第一个搞出来,他要吹嘘自己,所以报刊书籍里零零碎碎会透露些信息,但这些资料真真假假,不信不行,全信也不行。我们的做法就是3面镜子:一面放大镜——把有用的信息从信息堆里挑出来;一面显微镜——把信息汇总分析;一面照妖镜——要去伪存真。

            有个例子很有意思,核潜艇做导弹发射平台,精度不比陆基,因为艇的位置参数是不断变化的。美国搞了华盛顿导弹艇之后说,他这条艇精度能达到陆基水平,因为他提出一个技术措施一一艇上装个65吨重的陀螺仪,陀螺运转,利用其高速,艇就可以稳定下来。我们看到这个图纸,比较吃惊,因为陀螺除自身外还有很多设备来维持运转,这意味至少要增加一个很大的舱室给它,排水量、航速都要受不小影响。美国人真正的做法怎样不得而知,但这个方法是比较笨的,是否就没有其他办法呢?我们试验条件很简陋,但我们通过大量试验最后得出结论,不一定用这个陀螺,我们有更好的方法。按我们的方法走,到试射时我们打的也很准。

            美国人当然没装这个装置,这不过是个设想,但他们搞的很像回事,还画了图纸。我们差点上了当(笑)。所以说照妖镜不可少啊,外面妖精多。

            当时我们在葫芦岛,因为这个地方水深,冬天冰冻期较短而且三面环山,保密条件也很好。现在葫芦岛成了旅游胜地了,当时可是荒山敝野的。我们种的树就算长起来也是歪的。伙食也很“绿色”,有一句俏皮话说我们是“早上土豆烧白菜,中午白菜烧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道烧”。北方尤其冬天只有这个,有时候一年到头见不到一点油星。

            文革时候,我们白天受批判,晚上再加班加点干。

            当年,我们自己总结了四句话,也算是座右铭吧: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

            有人会说这话听起来有些官套,我说那是因为你没经历那个阶段,你也可以把它换成时髦的说法叫团队精神,不过那个团队精神往往是很功利的,和我们的四句话还是不同,我们做事可不讲什么条件,我们之所以做就是为了国家能硬着腰杆说话,因为我中国人爱国。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当年同志们聊天说:“我们这辈子,如果将来在子孙面前说说我的往事的话,我们会说,我们这辈子没有虚度。”

            09是65年正式上马的,不过58年到65年期间,虽然没有正式立项,但预研没停,这期间的工作给65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65年上马后,才能搞的那么快。

            再过2年,核潜艇开工,70年下水开始试航,74年交给海军。这个速度是很快的,而且我们的艇比苏美前几艘要强的多。有人讲你的艇下水是70年,鹦鹉螺号是54年,差了十几年,能不强么。不过你可以想想,我们70年代的工业能力、科研水平和美国50年代能有多大差距。

            本刊记者:美国人研制第一代核潜艇鹦鹉螺、海狼是常规艇型,到1959年的鲤鱼级才变成水滴型,而我们的研制则是一步到位,当时是怎么做出这种决策的?

            黄总:美国第一条是常规线型,因为当时美国还不敢肯定他的路走对了,这只是个试验,鹦鹉螺号完全是为解决核动力上艇的问题,其他问题不触及。它的航速潜深都较低。同时他们又造了大青花鱼,这是为解决核潜艇长时间水下高速航行的问题,要研究线型如何适合水下航行,而非水上水下兼顾。两个都成功后,再合成搞了鲤鱼。

            我们则是一步跳到鲤鱼,这个跳不是无中生有想当然的。他们走的每一步,我们都要分析,那些弯路不必再走了,从他们的弯路里我们分析排除了很多不必走的步骤,所以一下子搞到位。

            本刊记者:1988年,我国战略核潜艇水下发射洲际导弹成功。您能不能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和感受?

            黄总:88年,核潜艇进行了最后两个大的试验,算是总鉴定。第一个是深潜,反应堆全功率航行,水下大深度发射鱼雷。这个试验是在南海搞的,很成功。然后回过头来,到北海,做洲际导弹发射试验,两发,打的很准。中央领导立即打来电话祝贺,说“你们打的比陆地上还要准!”我一边感谢领导关怀,一边哭笑不得。严格讲,这话是不科学的,海上打,艇的姿态参数不断变化,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比陆基更准的。当时打成这样,实际算侥幸,陆地上一个正误差,艇上一个负误差,两个正好抵消,所以打的非常准。

            这里说个题外话,我们第一次打洲际导弹,不是这次而是82年,在常规艇上进行的,失败了几次,最后一次获得了成功。在此基础上,才到09上搞。09造价很高,不可能直接到它上面进行发射试验。

            两个试验成功后,聂力问我有什么感想,我说:“一喜一忧”。当时冷战刚刚结束,很多军工项目都在下马。我高兴因为我打成功了,但大概明天我们就失业了。如果打不成功,我们还可以再吃几年饭,因为你们还会投资。

            聂丽听完也哭笑不得。果然,打成功后,我们项目就下马了,一下就是20几年。

            20几年过去,美国走了多少型号,冷战结束,战争的危险并没消失。美国(包括日本)的科研工作一点没放松,而我们的科研生产都断线了。团队解散,很多人才都流失了。如果我们也像美日那样,技术抓的很紧,我们的技术水平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就算不超过美国,也至少不会和他差这么远。

            本刊记者:苏联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潜艇使用国,其核潜艇设计特点十分鲜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坚持使用双壳体,这和美国的做法迥然相异,您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吗?

            黄总:苏联认为他的双壳体有2个最大的优点:

            1.两层壳体之间的液体在抗爆方面能起到缓冲能量的作用

            2.双壳体储备浮力比较大,艇的安全性提升,能做到一舱进水艇不沉

            但双壳体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水下排水量加大,水下速度会受影响,要保持速度就需要加大马力,结果艇越弄越大。

            美国搞单壳体,储备浮力小,但他的技术要求更严格。美国人不考虑一舱不沉,所谓一舱不沉的“舱”不能太大,如果破的是(洲际)导弹舱,那“不沉”是做不到的。因此美国艇的分舱很少,这样布置起来比较方便。美国的观点是:只要做到可靠,艇壳体结构、材料、加工工艺、建造质量保证可靠了,就不需要考虑储备浮力的问题。

            美国苏联设计思路有分歧,美国人努力保证艇不被击中,而苏联人则更多考虑艇被击中后如何挽救。

            但不能想当然说苏联因为对自己制造能力的不信任是采用双壳体的原因。这和设计师的风格有关,苏联人安全考虑太多。他的双轴双桨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实际上,由于涡流影响等原因双桨效率并不比单桨高。苏联采用双堆是和双壳体双轴双桨相对应的,采用双堆还是考虑安全太多,并非说对自己反应堆性能不信任。另一个重要原因,单堆功率不能无限提高,采用了双壳体,船大了,推力不够,所以就需要2个了。

            美国的观点则是如果单堆安全性足够,就不需要搞两个。

            本刊记者:您怎么看苏联的“一舱不沉”原则?

            黄总:我认为一舱不沉在战争中没有什么用,一舱进水后,艇不能停在水下,必须赶快浮起来。浮到海面上,如果制海权不归你,那么艇还是要完蛋。苏联考虑他的作战在北冰洋一带会比较多,这个地域尚在他的控制范围内,因此艇上浮后保住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就没这个待遇了。

            本刊记者:美国人的第一艘弗吉尼亚已经下水了,在这级艇上美国人试图兼顾远洋和近海作战能力,因此,弗吉尼亚并未强调高速和深潜。弗吉尼亚是不是未来核潜艇的发展方向呢?强调高速和深潜还有必要吗?

            黄总:美国搞多功能艇(弗吉尼亚)把潜深降下来,以便靠近陆地作战。原来一直以高速深潜为目标,越搞造价越大,海狼已经20亿了。再加上冷战后,作战对象已不像原来那么棘手,地区作战的重要性上升,所以高速深潜昂贵的海狼要让位给多功能的弗吉尼亚,弗吉尼亚潜深低一些,但可以兼顾远洋和近海,而且造价从海狼的20亿降到了10亿。

            你们提到核潜艇的未来发展,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一一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回答。核潜艇这种武器,他的发展要和国情相适合。

            我国的特点是海外没有基地,美国俄国都是有的,要搞强大的海军,必须有海外基地,我们核潜艇出去,水面舰队护航结束时,他就只能单兵作战了。因此,我们对隐蔽性、续航力、自持力要求应该高于任何国家,人家有海外基地可以依靠,我们就不行,战争中,我们不能靠海上补给,因为制海权不归我们。

            隐蔽性要搞好两大问题:深潜和噪音。这些我们应该特别重视,不能说弗吉尼亚速度低了,下潜深度低了,我们就效仿。还是那句话,我们有我们的国情。没有海外基地,没有庞大舰队护航,单兵作战时,当然下潜越深越容易保护自己,这个不能和美国比,制海权不归我们,所以我们核潜艇自持力、续航力都要比美国长。美国可以靠基地补给,真打起来我们很难在外边得到什么补给。这是我们的特点,是建设海军要特别考虑的。核潜艇的发展无甚定规,要和一国的国情,作战任务,作战对象适合。

            速度越高越好,这是没有疑问的。但速度越大,问题越多,速度高,功率越大,排水量就越大,排水量越大阻力越大。拿水面艇做例子,起先是炮艇艇型,航速到20节上不去了;换快艇艇型,达到40节左右,再加大功率是没用的,因为功率大船也就大了,航速还是上不去;然后变水翼艇,接着是气垫船。核潜艇也是这个道理,提速不能完全靠加大功率,如果单纯加大功率,那航速上限也就是30多节,想更快就要靠技术革命了。

            本刊记者:在弗吉尼亚还未大批服役时,美国会不会在特定条件下把洛杉矶这样的远洋核潜艇派往近海作战?

            黄总:远洋潜艇不适合近海作战,这个勿庸置疑。你们说的特定条件,我就理解成执行封锁任务吧。如果美国要封锁别的大国,它完全不必跑到近海去。搞远洋封锁照样封的住。就像一战,英国封锁德国公海舰队,她就不必非跑到赫尔戈兰湾去堵。冷战,北约要阻止苏联跑到大西洋,也不必跑到苏联沿海去,守住GIUK水道就好了。封住关键出海口和海峡照样能完成封锁。

            本刊记者:核动力潜艇发展的同时,常规潜艇的AIP技术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瑞典、德国都拥有了相对成熟的AIP技术。有人甚至认为AIP技术使常规潜艇变的可以和核动力潜艇媲美了,您认为我们应该怎么看待AIP技术?

            黄总:所谓AIP是指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现在搞的所谓AIP不是不依赖空气,只不过不依赖自然界的空气,它把自然界的空气压缩了带着用。

            真正的AIP是反应堆,其他所谓AIP都要依赖一定的条件。瑞典搞热气机,德国搞燃料电池,都干得热火朝天。那别的国家是不是也要搞呢?我还是刚才那句话,没有一定之规,要视国情而定。瑞典、德国的AIP只适合于他们这样的国家,海洋对他们来说就是波罗的海,波罗的海算是内海,面积小,水浅。所以不需要强调要多大的潜深,不强调续航力。瑞典的API艇装2台75千瓦主机,水下4节大概2个礼拜能量就完了。这对他的国家来说还是可以起到作用的。在沿海走来走去,这样的性能就可以了。拿到台海来,如果封锁台湾,估计水下走到台湾东海岸就没戏了,什么都来不及做,就得回来。

            说瑞典、德国比我们科技水平好些,他们用了,我们就可以用。是错误的。他们有他们的国情,我们有我们的。功率那么低,航程那么短,对我国能起到什么作用。另外液氧的安全性技术到现在也不非常可靠。要把它弄到潜艇上,能不能保证一点问题不出,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虽然我说真正的AIP是反应堆,但远洋作战的大艇我们国内不能大量造。那个排水量很大,造价太高,只能适合远洋作战,近海不合适,而我们不会只在远洋作战,我们必须考虑近海作战。所以至少要像法国一样搞小型核潜艇,加拿大就在搞低温低压低功率的反应堆。不能一提核动力,就想到洛杉矶、海狼这样的大家伙,什么都要完完整整,什么都不能缺。这么搞只能把反应堆弄得很大。搞小型必须要有所舍弃,有失才能有得。该舍掉的舍掉,把燃料浓度降下来,把技术简单化,保证反应堆低温低压低功率,这才真正能起作用。

            本刊记者:您刚才提到法国的红宝石排水量只有2000吨,这级艇为什么搞的那么小呢?

            黄总:法国不搞大艇,因为他和美国不同,美国是全球战略,必须强调远洋作战,要捍卫他的制海权,所以艇要大,载弹量要多。法国不是这个情况,他的海洋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所以很多装置都可以省了,比如远洋作战用的远距通讯,它就不要;而且它的功率不要太大,航速、潜深也不强调,它的反应堆设计也不错,它的堆是紧凑型的,但还不是一体化(真正一体化是把热交换器也压到壳里面),这个比通常的分散型难度要大,设备排的那么紧,整个流程都要很好考虑,光管道的伸缩(热胀冷缩)问题,就要化些功

            夫解决。法国弄成了,所以艇能搞的很小。这是真正的AIP。刚才说加拿大研制三低反应堆,也搞小型艇,因为他也不过是在沿海活动而已。

            本刊记者:法国红宝石用的小型反应堆和加拿大三低小型堆有什么不同?

            黄总:两者其实有质的区别。法国的红宝石不能叫真正的小型堆,它只算紧凑型的反应堆。小堆的特点是低温低压,红宝石不是,它还是正式的压水堆,还是高温高压,只不过把功率缩小了,搞的紧凑了。加拿大正搞的算是真正的小堆。小堆的核燃料浓度可以降低很多,这样反应堆的压力壳可以薄些、轻些,因为压力、温度都小了。燃料浓度低了,核辐射也不像原来那么厉害了,屏蔽工作可以减轻很多,大型艇的屏蔽占重量是很多的。这样下来,很多技术不用搞的那么复杂,可以尽量简单些,艇自然就小了。

            本刊记者:感谢黄总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对我们的读者,广大青少年朋友,您有什么寄语吗?

            黄总:我们当年搞核潜艇时有四句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

            这四句话听起来比较土气,不过这才是真正的财富、有了这四句话,就没有我们中国人做不好的事情。我把这四句话送给读者朋友们,希望他们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 家园 毛时代是平头哥生存状态,任凭友邦惊诧去

            君子喻于义,与老大哥是因为共同的哲学走到一起来的,也夹杂了利益,但义字当头,利益就没那么计较,156项目那个大礼包值老鼻子钱了;与美利坚是喻于利,纯粹是场交易,日结月结那种,愿景上也有谈得来的东西,但是各自解读,例如五十年不变,至于五十年以后呢,大家呵呵哒一笑,这边内心想50年后老子就飞龙在天了,那边觉得不用50年你就得崩溃,都不把话挑明。

            平头哥时代万事不求人,就可以做应该做的事情,想好什么事就只争朝夕的干就完了,后三十年是有求于人的,要钱要技术要石油还要市场,是人在屋檐下的状态,如果前三十年没有把氢弹搞定,后面要搞就难于上青天了,友邦就会惊诧了,这是大杀器啊,你想干嘛?名正言顺封杀你,你说我搞飞机是正当需求,ok,让你搞又如何,50年不给你发适航证,事实上C919的适航证直到今天也还在谈,要是这次没揪住波音的小辫子,估计要谈到2049.

            楼下用户名保密小朋友居然说韬光养晦是89年才正式提,哦卖糕的,难道韬光养晦不是中华五千年来的弱者生存法则吗?

            谋大事不谋于众,至于大家所说的那些是不是真的下马有没有悄悄的搞,有没有暗度陈仓你我都不知道,可能CIA、FBI都不知道,按照美国的口径,几十年来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透明嘛。

            爱国河友以为兔子老实巴交的就真的没搞了,但是换个帖子又说兔子很腹黑,说看到它这么流氓就放心了,又骂声一片我也是无语。那大家说说看,有没有人在继续氢弹的研究工作?你要问华春莹她肯定连连摆手,绝对没有,一带一路都忙不过来哪有空搞那玩意。

            通宝推:崂山一道士,
      • 都是
        家园 就像今天不允许你搞5G,难道当年会让你搞大飞机?

        有人根本拎不清阶段性的人为刀狙我为鱼肉、卧薪尝胆、有求于人的基本事实。

        站在今天的成就上,成王败寇、事后诸葛亮的说,能够在崩溃的边缘、在敌人的关注中一路走来,我觉得是大智大勇。

        • 家园 现在不准搞5G和当年搞运十完全两码事。

          韬光养晦是1989年提出来的,东欧剧变,苏联威胁没有了,中国才成为美国压制对象。

          运十还是哪年的事情,当年无论是超七,还是和平典范,美帝都是希望中国有一定实力能够吸引苏联火力牵制苏联的。

          用5G给总设计师洗地,未免有点太过。

          • 家园 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 家园 韬光养晦策略开始于1989,成型于1992年。是有过程的

              没通宝了,不能及时回复。

              凳公的韬晦策略,也是逐步发展成型的。

              1989年,凳公面对东欧巨变,首先提了前三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

              1990年,凳公提出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1992年,凳公提出韬光养晦。

              与苏联东欧局势发展息息相关,原来的美苏之间渔利战略被打破了。改成韬光养晦。

              不过河里有人说毛主席不会韬晦之策,那也是不对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也是韬晦之策。

              当然,凳公更善于韬晦。他动了一下小手指头,美国人就中招了。当年,他要是放大招,给布什或者克林顿写上一封信,承认美国领导,接受美国批评,并请美国人把来信印发联合国成员国,我估计美国人早就倾家荡产了。

              具体资料来源

              -----------------------------------------------------

              1989年9月4日 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了他退休的时间和方式问题。邓小平提出,他退休的时间定在五中全会,方式越简单越好,并建议由江泽民担任党和国家的军委主席。关于国际形势,邓小平提出,概括起来就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三句话。同日,邓小平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写信,正式请求辞去他所担任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邓小平同志1990年12月强调指出:“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992年4月又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346页。

              通宝推:老老狐狸,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