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正说唐之梦 -- 给我打钱87405

共:💬242 🌺713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可孟轲师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丘

            孔丘讲了一辈子礼,这礼没有得道失道哇。

            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人的属性就有区别了,有的人算整个人,有的人只能算半个人,有的人根本就不算人,这个人和,从哪来呢?

            所以说孟轲和孔丘一样,说一套做一套,最后还是反出孔门的法家,把秦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犹如上古之风,做到人了人和。

    • 家园 土地兼并中西的不同

      不少中国历史学者认为土地兼并是王朝覆灭的主要原因,恕我直言,这不是认为,而是鹦鹉学舌,因为西方学者是这么看到的。西方学者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社会,然而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有着巨大的不同,这不同若简单地说,就是城市和农村在两种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都有很大的差异,若再简单的说,就是西方社会是城市的,中国社会是农村的。因此,绝不可以照搬西方学者的观点。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实体经济该如何地理解。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衣食为实,相对的手工业制品中的相当部分为虚,即,人可以没有梳妆镜,却不能不吃稻谷。同理,在一般看法中,金融是虚体经济。然而,经济这一称谓之基础在于商品的交换,商品的背后是货币。张三愿意付费观看李四跳舞,李四也愿意付费聆听张三拉琴,赵五愿意付费购买钱六制作的精美小匣子,钱六愿意付费购买赵五打造的水晶手链,这便形成商品的交换。显而易见,不考虑交换的便宜性,这里不需要货币,若没有货币参与,这样的生产、交换、消费也不会被记入经济活动,不会被记入GDP。进一步,还可以理解到,思想的交流,若引入货币,也将成为一种经济活动。理解这一点是关键。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城市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若不考虑交换的便宜,就不需要货币,财务报表上就不会得以反映。显然,这是一种假设,假设的目的是为了厘清“虚体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并非是一种假设,对于最为保守的观点而言,“城会玩”创造不了任何真实的价值。

      所以,土地兼并对于中西社会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西方社会而言,土地兼并是(集中的、规模的生产)工厂诞生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于中国社会而言,若简言之,农民的负担不仅有赋税,还有劳役,在一些时候,逃户数量的上升是为了逃避劳役而不是赋税(这里不去讨论后来演化出来的劳役货币化问题)。在这里,不得不再一次的加以说明,货币只能购买已有的商品,而无法买到不曾有的物品、工程等,没有人可以买到长城,买到京杭大运河。逃户对王朝的威胁,并非是简单的国库之空,还有国之虚。今人往往以为金钱万能,才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可能理解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简单说,户籍制度的功能在于用土地锁定农,锁定了农,就锁定了赋税和劳役。最为重要的是,相对而言“钱”是小问题,敛财的地主可以被抄家,“力”才是大问题,农民若逃亡,长城便无人去修建,运河便无人去挖掘。还有一个策略可以锁定农民,那就是让农民去杀死地主从而成为罪犯,但这一策略不能为皇帝所用,因为皇帝是合法的,杀人犯、抢劫犯却是罪犯。朱元璋之前是罪犯头子,当了皇帝便要立刻跟农民划清界限。这样的兔死狗烹路线显然市场越来越小,故中国革命必然需要承诺,若革命成功,便要人民当家做主。

      因此,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与地主的合谋,自由农将土地“卖”给地主,交换条件是地主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佃户从户籍中勾销,农民以人间蒸发的形式“得到”相对较少的赋税(田租)和杂役。自然,自由民成了“黑户口”之后,便无法脱身于地主,才有后来出现的地主盘剥。简单地说,就农民方面而言,是贪图眼下的小利而落入了更可怕的陷阱。而中国古代的皇帝们,往往只有等到地主施加到佃户身上的田租和杂役高出了朝廷分派的赋税和劳役之日,才会一方面派出御史清理整顿户籍,一方面颁布减赋减役的法令。皇帝与地主,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皇帝与地主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本质就是国与家不可调和的矛盾。当只能二选一时,多数会选小家弃大国。接着,国近亡,于是舍小家保大国。周而复始。

      • 家园 东西方的国情是一样的吗?

        西方并不是没有中国式的土地兼并导致国家覆灭的历程。事实上,古罗马的衰落过程就完全复制了中国式土地兼并过程。先是作为自耕农的“公民”阶级失去土地沦为游民或大奴隶主的农奴。作为国家中坚的中产阶级大量消失。国家无法得到足够的税收和兵源,于是开始改革,把公民兵制度改为募兵制,对各地总督放权,这进一步造成军阀化和藩镇化。到后期不得不引入蛮族来补充人口和兵员。最后在外来蛮族的攻击下不堪一击。这基本就是唐朝的衰亡之路。

        和中国不同的是西罗马灭亡后,欧洲中世纪进入了“封建时代”。不论是占据了西部的蛮族还是在东部残存的东罗马都不约而同得采取了类似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绝大部分土地被各级领主瓜分,农民成为依附在土地上的农奴。除了中国重新完成了大一統,其他地方都是支离破碎的领主领地。这种情况下,欧洲当然不会再有中国式的土地兼并。有的只是各个贵族领主间的抢夺地盘罢了。

        而在此条件下,衍生出资本主义并不是因为土地兼并是资本主义的前提条件,而是因为贵族领主完成了原始积累罢了。

      • 家园 所以说,一条鞭法毁掉了明朝

        张居正只看到钱,却没想过朱元璋为啥不收银子,为啥要摊派劳役。一条鞭法税收折银,力役折银以后,黄册就成了废纸,朝廷再也无法掌握民力,收上来多少银子就有多少人口从土地上流失掉,最后流民四起,直接毁掉大明朝。直到我大清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才能解决掉力役折银流失人口这个问题。

        不彻底批判张居正这种读书人唯钱论思维,那是永远不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

          • 家园 我的意思是

            要从明亡中吸取足够的教训,总结经验,对当下有极大的好处。明亡是极其惨痛的教训,其余波几百年后还在深刻影响我们。

            朱元璋精心设计的制度,其实就是你说的货币分层,事实证明货币分层是失败的,被黄册和鱼鳞册,保甲法,路引制度,实物征税保甲劳役摊派,层层隔离层层束缚的自耕农社会,运行一百多年后就千疮百孔了。

            可张居正的改革,并没有补好大明这条破船,张居正的改革是抽掉船舱的龙骨和密封仓加固甲板和上层建筑,加速了这条大船的下沉。最后船毁人亡,神州陆沉,朱元璋那代人的理想付之一炬。

            当代中国的建立,和大明朝的建立有极其相似的地方,都是通过底层农民大革命建立起来的一个理想主义政权,其革命领导阶级对社会认知,建立政权后许多具体的政策,包括最高领袖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发动劳动人民斗官僚,都有其相似之处。

            新中国决不能重蹈明亡的覆辙,如果有那一天,肯定是欲剃发易服而不得。可我在当代考试贵族身上看到了太多明朝士大夫的影子了。

            • 家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是说说的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从本身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以货币代替实物和劳役在当时甚至可以说是适应明朝后期白银开始大量涌入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一种进步。

              但是当时的情况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农业。土地兼并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雪上加霜的是大地主地连州县,却一分钱税都不交。不但如此,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作为从大地主阶层脱胎而来的产物,对于交税也是天然抗拒的。这样整个国家就出现了国家利益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对立。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彻底打碎原有的大地主阶层才行。同样的一条鞭法在明朝最后成为恶政,在清朝却是善政,并最后演变为摊丁入亩。其间的区别恰恰在于满清集团是一个和原有大地主阶层没有什么太多的利益勾结的集团,可以用包括武力在内的各种手段来打破原有的格局。

              这在本朝也是一样的。

            • 家园 高考亡国

              这里说一下高考。

              为什么会说高考现在难度变高了?

              并不是学习的难度 变高了,学习的条件是变好了,但是考试的难度变得非常高。

              现在的考题不是一种正常的考题,比如题干时常语焉不详,让学生产生有两种理解的可能。你答左,他说正确答案是右,你答右,他说正确答案是左。

              举例:按规律填数字

              1、2、3、?

              若你答4,他就说标准答案是5,1235,差值递增。

              若你答5,他就说标准答案是4,1234,傻子都明白。

              这是因为高考经过了这么多年,学来学去就那么多内容,要说研究考题,早就研究透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考题只能“剑走偏锋”,“不说人话”。

              否则就无法筛选出所谓的人才。

              这是因为考试的功能之一,就是要让一部分人落榜,并且落榜的是多数人,那么它就必然不能按正常人的思路出牌。这跟赌博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其实,清就是亡于这种考试。

              当然,可以提出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考试回归正常。合格的人数会暴增,但学校只有那么多,船只有那么大,接下来,就是抓阄,摇号,看谁运气好,能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教育部是不会采纳我这条意见的,交通部采纳了,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卖掉汽车和汽油。

              再往简单里说,现在的考试是有意“考”学生,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学生非常愚蠢、懒惰,学生不论怎么答,都是错。考试最终,只放一部分人进去。

              除了在考题上做文章,经我的研究,在教材上也下不了“功夫”。可以说,各科的教材,都有意的进行了“巧妙”的安排,充分利用人的本性和学生处于低龄心智不成熟的特点,把一些重要内容、关键内容编排成一种小字体,让人觉得无关紧要,把一些非重要内容放大,摆在醒目的位置……诸如此类,教育部的老爷们,为此操碎了心。

              考官想为难学生,那是易如反掌。

              这个问题并不能简单的去怪哪一方。教育部门方面,高考恢复以来,教了几十年,各个年龄段可学的内容就那么多,再怎么考也是万变不离其衷。而学生方面,多数人都把高考作为上升的台阶,他们只是为了来考试,而不是为了去学习的,这样的观念不是某个人可以扭转的。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高考越来越变态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历史就是如此。隋唐办科举,初期成效不错,到宋,就出问题了,宋留人的印象是软弱,跟科举变态有莫大的关联,也跟人人都想通过科举上升有分不开的联系。到了明,就相当可怕了,朝廷官员不是贪腐这么简单,而是已经丧心病狂。至清,发展到极致,正因为如此,鸦片才能打开国门。

              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才经历了短短三、四十年,就发展到了同样的程度了呢?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 要远远高于古代社会。古代需要几百年,上千年才走完的历程,换到现代,只需要几十年。

              我们今天之所以赞美大唐盛世,是因为唐处于科举之

              说到根本,这个世界上,愿意真正学习的人,太少。多数人,只是把考试当成一种上升的工具。

              并不是科举、高考有问题,而是任何一个制度,都会被多数人玩坏。这就是我们人类社会的真相。

              当然,有人提问:我为啥要学习呢?我压根就不想学(那么多),还不是你们逼的?

              这是一个好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异常复杂了。截止到今天,也只能大概的说,生物学角度中的人类,必然就会如此——多数人不喜欢秩序,不喜欢规则,他们发自内心的要过一种自然而原始的生活。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运转“逻辑”是:少数人建立规则、制度,多数人破坏它,用各种方式破坏它。

              在原始本能的支配下,人不喜欢穿鞋,不愿意着装,难以忍受用筷子或叉子吃饭,所以,一旦觅得机会,就不会洗脸,不叠被子……这些统统都是无法忍受的。

              通宝推:天天向上A,
              • 家园 增加物理数学的比重和难度,你说的问题立马解决。

                说实话,检验学霸和学渣,还就这两个靠谱。

                同时大幅度降低英语比重。

                • 家园 事实正相反

                  减低数学物理等理科比重 加大语文英语的比重。。。

                • 家园 我觉得你没有理解楼主的意思,考试的内容越难,就越不对

                  当然,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我只说我自己的看法。

                  当考试变成一个筛选器,其目的不是为了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为了让一大部分人被淘汰的时候,这个考试就是恶的。

                  而目前的高考就是恶。

                  因为它除了筛选外,不能为社会提供喜欢学习的人,只能提供爬了一个又一个考试梯子的人,而这样的考试,在工作后也以各种方式出现,比如大学的论文考核制、其它地方的专业资格考试(很多专业资格考试不是通过式的,而是淘汰制),到生产线的考核。

                  这都是内卷的具体体现。

                  人口众多,不是内卷的必然,而文化内核是。

                  所以我反对科举制度在新时代继续滥觞。

                  通宝推:删ID走人,
                  • 家园 我是这样认为的。考试是筛选的手段,不是目的。

                    就像八股文一样,明朝初期的八股文考试和后来被完全切碎成知识点,专出奇葩考题的八股文考试还是有区别的。

                    按你的话,考试为了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

                    那就要考虑一门课程破碎成知识点来应对考试的现象。

                    所以数学物理的大题几乎就是唯一能克服这个问题的手段。你不会,你就是不会。但这个考试方式对女生不利。

                    -----

                    没有持续的增长,合理分配,人口就是内卷的必然。

                    人群聚集,同样比例,人越多,竞争越激烈,无效努力越大,无事生非的可能性也愈大。人少,你再放飞自我,大声呼号,也是自生自灭,无人理会。

                    所以人多,枷锁更多。

                    ----

                    其实有一点,应该明白法家的刻薄思想和兵家的斗争思维是深入中国政治骨髓的。

                    儒家说白了是个外皮。

                    • 家园 哎呀,必须批判你的性别歧视

                      现在女生理科状元比男生多。

                      说起高考,我反对的是难题怪题,考试应该是通过制,掌握即可。高中和大学的内容相差太多,难题怪题没有意义。

                      关键是思考方式的改革,而高考变成指挥棒后,大家就不关心内容了。

                      我是认同资水东流观点,即科技实质性停滞了,此时需要的是有开创精神的人才去创造新的科技冗余,而不是光看分数。

                      当然,我也不认同高分低能说,我只是觉得,大好青春浪费在解题上,而不是思考原理上,太可惜。

                      如果不能建设更多大学,同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那中国也可以学德国嘛,一部分人上大学,偏理论,一部分上技校,偏实践。上技校的收入也可以和大学差不多,除非大学生能搞出什么像样的玩意儿。

                      不过呢,能够多些人有上大学的机会,还是好一些,因为AI替代效应会越来越强,社会需要会思考的人,不光是会考试的人和具体操作人员。

                      科举的危害,其实不仅仅限于高考,也包括各种职业考试和高校的论文评价标准、医生的论文评价等等。

                      比如注册建筑师考试,其目的看上去就是为了让考上的人挂证,这么小的通过率,有意思么?我一个亲戚学建筑的,当初考了好几年才考上,其实设计能力没有什么变化。

                      还有医生的论文压力,这个也没有意义。总归有的医生是研究型的,有的是实操型的,有的二者皆可。强迫所有人都搞研究,其实对病人不负责。

                      • 家园 女性理科状元的出现几率是和数学物理难度降低有关。

                        但这个倒并非智力差距所致。

                        我认为更多是由于限时做大题,是要有孤注一掷的狠劲和充分的体力做后盾。充分发挥了男生对女生的优势。

                        ---

                        但我也认为,作为普通人,采取女性思维,结局更好。

                        娘化现象有一定的趋利避害作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