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生存的意义-《The Pianist》 -- 童姥

共:💬20 🌺1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生存的意义-《The Pianist》

    二战胜利以后,波兰犹太钢琴师Wladyslaw Szpilman开始撰写他的回忆录《钢琴师》。后被改编成电影,在还是遍地废墟的华沙开拍,片名叫《华沙鲁滨逊》。后来被华沙政府改名为《不被征服的城市》,并在播出前加入华沙居民欢迎苏军进城的场面。

    波兰裔法国导演波兰斯基,生在法国,父母是犹太人。波兰斯基本人在战前回到波兰。他的母亲死在犹太集中营,父亲幸存。而他自己当年8岁,是从铁丝网的一个被绞开的洞逃出去,才侥??活命。

    某天,波兰斯基拿到了钢琴家Wladyslaw Szpilman的回忆录。看到第一章时,他就觉得这个题材将成为他的新片。正如波兰斯基所说“该片以令人吃惊的客观笔触描述了那段时期的真实情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书中波兰人有好有坏,犹太人有好有坏,德国人也有好有坏……”他希望他拍出来的影片最大可能地接近于事实,而不是那种典型的好莱坞风格电影。

    钢琴家在允许波兰斯基拍摄后,合上眼睛,长眠在萧邦的乐曲里――2000年7月,他88岁,没能等到影片最终完成。

    影片自始至终,都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感觉二战对波兰及波兰犹太人的伤害。比如在Szpilman最初被隔离在犹太人小区的时候,当他看到走私食品的孩子被活活的打断脊椎骨而死去,眼神充满了无助和恐惧。到了影片的结尾,看着一批批的犹太人在各种方式下死亡,这个时候,他的眼中已经没有了任何多余的表情。死神在这个时候,如同一个影子,随时出现,用各种方式表演关于死亡的一切。他穿梭在其中,只是为了生存,生存。他跪在德国纳粹的脚边,只是为了生存,生存。如同影片中一个地下党人说的那样,“活着,要比死更难。”

    影片中的人物对白极少,没有任何的英雄式言语。对于帮助,或者被帮助,人们都用心灵做了最终的记录。Szpilman几次被投靠纳粹的旧日故友所救,那不知道命运如何的发亡命财的人们,借Szpilman的名义四处敛财的革命党人,帮助Szpilman藏身的日尔曼人夫妇。犹太人,有好有坏。波兰人,有好有坏。德国纳粹,有好有坏。革命党人,有好有坏。

    Szpilman本身为钢琴师,但影片本身却不是以音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但音乐,却总在关健的时候起到对影片气氛进一步烘托的作用。当Szpilman在咖啡馆里以钢琴为生,那个时候的Szpilman心不在焉,音乐,可有可无。当Szpilman在藏身处看到一架钢琴,本能的坐在上面,然后,手指在键盘的上空开始划动,背景音乐响起,不弹即是弹。音乐,在Szpilman的身上,更是一种生存的力量。当Szpilman最后与德国军官面对面,弹起肖邦的《第四钢琴叙事曲》,从生疏到娴熟,从对生命的绝望到忘记生与死的距离,音乐,又是音乐,给了我们另一个永生之门。它在和平时期娱乐娱人,战争时期娱情娱性。将战争戾气化为一个人对生存的渴望。

    活着,即是最伟大的胜利。

    向最高贵的灵魂,致敬。

    ------------------

    关于《The Pianist》的一些反思

    1、关于犹太民族

    二战期间,波兰华沙犹太人由50万剧减至6W。就整个犹太民族的历史而言,欧洲也一直都有将犹太民族做为异己进行迫害的传统。从这一点上,与中华民族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什么是忘记?什么是记忆?

    二战时,我国同样倍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迫害。从九一八开始,到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我们整个民族永远的伤痛。

    但在《The Pianist》里面,却没有仇恨,没有呐喊,没有咒骂。只有人性对于生存的渴望,对战争的宽恕。他正视这一段历史,并将其用各种形式再现。战后的犹太民族,对于二战期间的战犯,拿出巨额财产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缉。战后的犹太民族,用最短的时间,抚平伤口,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谁才是真正的强者。

    2、关于爱

    影片中有很多的爱。

    比如亲情。在Szpilman一家6口分吃一块糖的时候。虽然他们并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死亡,虽然他们卑微,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是那块糖,却如同卡在我的咽喉处,让我久久无法发音。

    再如爱情。其实影片完全可以拍成一部战争爱情片。漂亮的桃乐丝,对Szpilman充满了好感与崇拜。但是没有。等到逃亡的Szpilman再次遇到桃乐丝的时候,她身怀六甲,与丈夫一起帮助Szpilman,她挺着肚子,坐在房间里练大提琴。Szpilman,始终没有任何的语言,只是站在外面静静的观看。

    在战争面前,爱情是什么?什么又是爱情?

    记得有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最后,拍成了感情戏。

    3、关于死亡与音乐

    影片中的音乐,仔细的说起来,其实都是些很简单的音乐。但就是这些简单的音乐,时刻与死亡面对。Szpilman的手放在钢琴上,叫演奏。当犹太劳力们在平安夜被迫唱起圣诞歌,他们表现的不是愤怒,不是悲伤,而是希望。Szpilman的手在键盘的上空快速的滑动,难道,不也是一首最出色的生命赞曲吗?

    4、关于波兰斯基

    本片导演波兰斯基一直都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他生在法国,父母为犹太人。二战时期,他回到波兰。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父亲和他幸存。但对于那段亲身经历的过往,无疑是他一生的伤痛。

    当年斯皮乐伯格邀请他拍著名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被他拒绝。因为对他来说,这段历史太过于痛苦。

    1969年,他的妻子沙郎.泰特被“梅森党”杀害,他本人却对此表现漠然。后来他又卷入一场闹得鸡犬不宁的强奸案,虽然他极力否认,但是他在狱中服刑六个月,另加精神病医生的监护,最后他认为法官不会公正判决,而在候审期间逃跑,从而在1977年变成了美国在册的逃犯。从此20年间,波兰斯基再没有回过美国。

    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人,用如此冷静的镜头拍摄出了《The Pianist》,没有仇恨与报复,只是尽量的重现一段历史。其身心所受的痛苦,非常人能体会。

    5、关于生存

    从此后,请重视任何的生存形式。因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也只有活着,才能洗清“活着”的屈辱。更是只有活着,才能永远的记得这一段历史。

    发个去年写的影评,算下河前的练手吧。嘻嘻。:)

    关键词(Tags): #钢琴师(当生)元宝推荐:landlord,
    • 家园 感觉波兰

      我个人以为波兰国家很怪。

      波兰在欧洲论面积也是一个大国,可是从影片里面可以看出,波兰人民比较喜欢英国的BBC广播,对英国首相的 一点点涉及到波兰的言语都很兴奋。也难怪波兰这样 ,夹在德国和苏联之间,没有自己的什么独立外交,偏偏对两个大国都不买帐,喜欢英美到多一些,每次都是反对社会主义的炮灰,被人作为棋子摆来摆去。

      去世的前教皇,早年之所以当选有一部分原因是考虑到其反共立场。波兰有了保罗教皇以后,经历了东欧巨变,苏联走人之后,宗教实力在波兰迅速增长,甚至开始左右政府的政策。目前波兰政府明显没有宗教在选民中有份量。

      福兮祸兮?

    • 家园 我去过波兰,波兰人给人感觉挺呆的

      我在波兰呆了一个星期,在旦泽、华沙、克拉克夫转了转。城市里到处都是书店。人们生活得很平和。虽然现在贫富差距也在加大,但是穷得人也没有太多抱怨,也不象许多中国的老百姓去拼命赚钱,要面子,要享受的。

      还有就是教堂特多,人们对宗教极为虔诚。不是周末的时候,随便去了几个教堂,还是有很多人在那里默默坐着。也有人在清晨的时候去教堂唱圣歌,十分动人。

      二战时的犹太人也好,波兰人也好,都象一些被宰杀的羔羊。

    • 家园 一部好电影,2002的法国嘎那金棕榈大奖……

      男主角也拿了大奖。虽没有《辛德勒名单》那样大规模屠杀的镜头,但看的时候让人几乎窒息,待杀羔羊般无助的弱者,阁楼里向蟑螂一样躲藏的艺术家……

      导演本身虽也是犹太人但影片是站在“人”的角度上来处理的,没有刻意褒扬,贬低任何民族,一切都在那平静的钢琴曲里静静的诉说,反而能让人们不停的思考着人类所作的一切……

      人都有自己恶的一面和善的一面,扬善抑恶也不是那么简单,特别是在特定的历史,政治,人文环境里。犹太人为了家族,面包去出卖同胞,德国军人在失败前夕又帮助了犹太钢琴家,这一切都不奇怪,因为大家都是人!

      当然,被政治洗脑的纳粹所犯的罪恶是客观事实。那个德国军官本身并不是黑衣带红袖章的实行种族清洗的党卫军,看其的军服应该是在第一线服役的国防军。也许是失败前夕的惶恐,无助使他体会到了钢琴家的命运,从而产生同情之心呢!?

      • 家园 一部反映人性的影片

        人性很浓的观众才会去懂得欣赏.

        被政治洗脑的,很难理解当中的意义的.

        • 家园 我也被洗过脑袋啊,可我也看得懂啊...

          你小刘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对别人评头论足? 你是谁呀你? 你是政治辅导员,还是道德法官? 这么习惯于给别人下结论,钉标签,下断语? 你身上还有一点"民主"的气味没有? 你还说别人被洗脑,我看你才被洗得狠了...

          你上来就抢占道德制高点,仿佛你说了有人性,你就是道德法官...你就是个高尚的人...

          本来还想评论几句这个电影,被你一搅,兴致全无...

    • 家园 我老板娘告诉我她父亲有和Szpilman类似的经历

      她父亲是犹太人,二战的时候也在波兰。有一天出去取信,回家时全家人都被杀了,只有他一个人活了下来。后来辗转到了美国,战后重新娶妻生子。而且她家也是艺术世家,她自己是学钢琴的。实际上我是听完她讲给我的这段往事后才真正了解这部电影的。之前看得时候也感到很震撼。但电影终归是电影,你身边人的遭遇会给你更大的震动。

    • 家园 鲜花!救了钢琴家的德国军官后来死在苏联俘虏营里,

      波兰斯基邀请了德国军官Hosenfeld的后人们出席了《钢琴家》在华沙的首映。

      钢琴家Szpilman曾经找到波兰的内政部长,联络了二十几个被Hosenfeld救过的犹太人,请求释放Hosenfeld,但没有成功。

      • 家园 恩,是这样的。

        这片子是去年看的最让我感动的一部。

        喜欢里面冷冷的旁观视角以及对于生存和希望的再现。

        • 家园 说不出来是为什么这个电影

          特别打动我,可能是故事里那种超越一切的人性的力量。

          我是《钢琴家》刚在美国上映的时候就看了。后来的两个月里,我看的,想的,all about The Pianist,电影,书,影评,音乐,新闻,演员和导演的八卦、消息,......

          后来我在一个中文论坛里说了几句关于《钢琴家》的好话,就被别人劈头盖脸臭骂一通,......

          哈哈,西西河里不许骂人,才敢多说两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