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也谈《九月》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61 🌺696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唯一严肃的哲学命题是死亡

      海子的这首诗去掉水分就是:

      原来寄希望神,

      神死了。

      原以为还有希望在远方,

      现在远方的希望也没了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长叹一声,千古之后尤有余唉。人啊,都太把自己当回事。按我说,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人类不亡,我就不会输。

      这就是太祖积极的人生哲学核心。

      通宝推:我心安处是故乡,hattie,心有戚戚,ErgoSum,方平,秦波仁者,红军迷,盲人摸象,
      • 家园 人活着时候从来不去想死的事情,死之前又仿佛从未活过。
      • 家园 水分啊,其实没必要去

        虽然海子是哲学老师,但是从来没人把他当哲学家。

        诗的思维和意趣,其实就在这些水分上。

        • 家园 海子诗的魅力就在于把死亡和美好对立起来

          把美好毁灭,制造一种张力,或者说残酷的美。最后他本人实践了这一哲学。

          因此海子的死实际上是他的诗的注册商标,从嘴炮变成了知行合一,从而不朽。

        • 家园 要不在哲学系也是教授美学的

          请教老师:怎么从《九月》里,除了众神与死亡,感觉还有点失恋的味道呢?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

          只身打马过草原

          琴分人离,匹马孤身

          • 家园 海子一辈子都在失恋

            据说他失恋过六次。

            有人说他爱过4个女孩,也有人说是7个。

            还有人说,最后一次和朋友喝酒说了很多关于他初恋的故事。

            但是,谁知道呢?

            诗无达诂,从爱情的角度来理解《九月》,其实也能说得通,这个呢,没什么正确答案,都在读者自己。

            说到主题比较明确爱情诗,海子也有不少,比如《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答复》、《山楂树》。

            这些诗一般理解为爱情,但是从别的角度说,也能说通。

            通宝推:方平,
    • 家园 第一句的解读非常精彩

      从这句诗里看,海子认为这是一个失去信仰的时代?

      • 家园 我个人不这么理解

        怎么说呢。

        前段时间讨论陈寅恪,提到陈寅恪有一个“诗史互证”。

        怎么理解这个“诗史互证”呢?很多人呢,还是把诗歌做为和历史相互验证某种“事实”的史料。

        其实呢,“诗史互证”更多是偏向观念。

        比如说,海子的诗,怎么当成史料运用?

        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的历史,是活的历史,而不仅是政治的历史,海子的诗,属于这个时代,记录着这个时代一些观念,一点心灵印记。

        比如,@高三三班这位河友就在卖萌,他怎么会不理解海子的诗,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都会对这段历史时期,有种特别的感受。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不同,九十年代特别是在南巡讲话之后,整个社会的财富分化加大,速度也在加快,这个社会随着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产生了新的阶级,有富的,有穷的。伴随着阶级分化,人的精神面貌也就发生了改变,变得焦虑,变得茫然。人们需要确定自己能不能在这个时代生存下来,海子的诗是不适合九十年代的。

        八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也不同,七十年代人们的生存有明确的指向,就是“政治性”。八十年代呢,就是残存着七十年代的社会经济基础,但是呢,“政治性”开始退隐,人们开始关注人自身的生活意义。

        也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产生了海子的诗。海子的诗不是八十年代的全部,是八十年代的一个侧面。

        怎么理解八十年代呢?

        我从自己的家庭说起,我的父亲算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八十年代,他全部的追求就是扑在事业上。今天我们说扑在事业上,是事业能带来利益,当时不然。比如说房产,当时的房产是公家分配,每次出了新房子,由工龄长的先选,住在最好房子的是传达室的黄师傅,他是老革命,工龄最长。我父亲虽然学历和能力都是设计大院里最拔尖的,但是房子分得最小,还是一楼。

        但是,当时没人计较这个,我们家也想换房,倒不是因为房子小,而是前房主在院子里种的葡萄太难吃,我们想和家门口有蟠桃与芒果的人家换房。

        按我媳妇的说法,八十年代,我的老丈人兴趣爱好是天天钓鱼,或者进山找石头。

        暑假去农村,或者矿山的亲戚家的时候呢,大家在一起捉螃蟹,逮泥鳅

        海子这个时候呢,在忙着写诗,在忙着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就出来呢,当时大家对个人的经济利益考虑得不多。

        我父亲做事业,我媳妇的父亲钓鱼,找石头,农村的亲戚捉泥鳅,海子写诗,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是为了自我的精神实现。

        这种情形,有点像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述:

        我们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这句话在当时其实是成立的,在一个不追求物质的历史时期,人们可以自由的实现自身价值。

        劳动不是劳动者的异化,而是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洒落河友在河里抱怨高考,但是今天取消高考也该何去何从呢?如果你有孩子,你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不去高考吗?今天的高考体现了公平,但是也异化了人。

        八十年代有着前三十年的余泽,大家不用过多的考虑物质问题,当时的物质是否匮乏?就要看你怎么理解匮乏了。我小时候连奶粉都没喝过,但是大家都这样,也能活得下来,不患寡而患不均。能吃饱穿暖,有房子住,这就行了。

        八十年代呢,人又相对解放一些,能追求不同的自我实现。你觉得事业是人生价值,我觉得写诗是,他觉得钓鱼很快乐。人们付出一定的劳动,能获得稳定的足以维生的物质条件,之后就属于大家了。

        海子的诗,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他的诗是历史时代的产物,也记录这个时代的心灵和观念。他的诗从整体来看,还是张扬着信仰的旗帜,只是他个人对信仰的追求,有些极端了。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也许忘记毛泽东,才是对毛泽东最好的纪念,当我们把毛泽东带来的一切,认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时代,其实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当今天我们又一次想起了他,反而是他最伤心的时候。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通宝推:东海后学,瀚海黄沙,南方有嘉木,河蟹,云山,何求,阳春白雪,hattie,老陈70,唐家山,听松,ccceee,江南愿,非真,心有戚戚,witten1,方恨少,独立寒秋HK,dfindy,瓷航惊涛,岁月如戈,桥上,江阔云低,从来,天马座,奔波儿,逍遥笑清风,猪啊猪,方平,盲人摸象,心远地自偏,起于青萍之末,陈王奋起,普鲁托,
        • 家园 选择性记忆

          现在怀念八十年代的文章多了,好像也称为一种时髦。

          既然说到历史,那就说点个人的经历。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给我的记忆首先是两种饥饿。一种是肉不够吃;一种是书不够读。肚子里清汤寡水,见到肉就高兴。周末要到书店站几个小时看免费的书。当然,这两种饥饿现在是天方夜谭。

          当时最不敢得罪的就是单位LD。单位LD固然不能轻易开除你,但是可以让你去扫厕所,可以在你受了伤后不准你的病假派你干重体力活,可以不分给你房子。然后,你还不能跳槽,只能忍。

          楼上的把房子问题轻松带过了,给八十年代生活的最大问题淡化了。楼上的可能没体会过三代人住30平米的生活。八十年代城市住房都是分配,分配的权力属于单位LD。其它单位我不知道,我见到的单位里的好房子首先分到LD。

          楼上的还扯什么大学生售货员工人都有美好的前途。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社会地位很高。工人在中间。农民地位最低生活最苦。

          我所在的城市是省会城市,如今的新一线。

          人年纪大了,回忆里好的东西居多,可以理解。但别过度美化,忘了本。

          • 家园 你说的也夸张

            当时最不敢得罪的就是单位LD。单位LD固然不能轻易开除你,但是可以让你去扫厕所,可以在你受了伤后不准你的病假派你干重体力活,可以不分给你房子。然后,你还不能跳槽,只能忍。

            单位LD决策权也是有限制的。八十年代,一个机修工,再怎么得罪领导,领导也不能把他调去扫厕所。

            不分房,不加工资,那倒是可以。

            • 家园 夸张与否?

              夸张与否,单凭在论坛中争论不清楚。全国那么多国企,你说没有就没有?我说几个我亲眼所见的例子:

              工人一还没得罪LD,只是平时寡言,不招LD喜欢。长期干体力活,腰肌劳损,站都站不直,申请病假和困难补助。LD说病假随便请,补助不批,病假期间只发最低基本工资。这个工资只够全家喝稀饭。全家生活陷入困顿。

              工人二,本来是技术工人,收入可观。后得罪了LD,调到锅炉房烧锅炉,后到食堂帮厨打杂。

              LD有权让你一家三代五六口人住20平米的筒子楼,能让你收入立刻减少70%。让你去扫厕所又有什么问题?

        • 家园 八十年代城市家庭的物质是否匮乏,

          决定因素是另一半是不是农村户口。

          像那个老革命,如果妻子是农村户口,孩子要是再多,吃穿也是很艰难的。

          小时候,我们宿舍区最困难就是田副厂长家,他是复员军人,太太是农村户口,五个女儿还是六个女儿跟着妈妈,都没有商品粮吃。

          太太每天糊火柴盒子,厂长下班女儿放学,也都要参加糊盒子的工作。

          八十年代有着前三十年的余泽,大家不用过多的考虑物质问题,当时的物质是否匮乏?就要看你怎么理解匮乏了。我小时候连奶粉都没喝过,但是大家都这样,也能活得下来,不患寡而患不均。能吃饱穿暖,有房子住,这就行了。

          • 家园 决定因素很多

            户籍是一个。因为八十年达农民很穷很苦,那时还不能随便进城打工,也没有工可打。

            双方家庭负担是一个。要是有个生病的父母,哪怕是父母是城市工人,子女负担也很重。这一点和今天差不多。

            还有就是孩子。奶粉,保姆,衣服等可以花掉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在八十年代,剩下的一半工资大约在20元以内,不够生活。不能和现在的比。

            所以八十年代大部分人的生活是很穷的。别说八十年代的优点是不物质,因为那时就没条件讲物质。但是一谈到猪肉,水果,奶粉,菜油,鸡蛋,一谈到涨工资,分房子,大家都是打破头的抢。

            刚阔了没几天,现在搞一副何不食肉糜的姿态,有意思吗?

            • 家园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感觉很有差异

              八十年代还是一种绝对的贫乏,就是市场上没有东西卖,这对大家都一样,所以也就习惯了。

              九十年代是市场已经繁荣了,但是你没有钱就买不起。

              我是91年上大学,95年毕业。

              要是没记错的话,应该是93年是转折期。

              原来学校就那么四个食堂,就那么几个菜,大家都去排队。食堂中间还放一个大锅,里面是免费汤,飘着青菜,随便舀,的确有(很少)同学经常用免费汤泡饭的。

              93年后,食堂在一个角落上隔了一间,卖小炒了,价格比大锅菜大概贵一倍到一倍半,口感好N倍。

              学校大门口开始有摊子,卖炒年糕,炒面,煎饼果子。

              实事求是的说,一个穷学生的话,在91年和93年都没有小炒吃。但是,他在91年,心情会更愉快一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