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皖西乡村亲历记 -- lmylqh

共:💬222 🌺2219 🌵2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这里的情况是

                    五保供养的内容是:

                    (一)供给粮油和燃料;

                       现在每年都送粮油,燃料有补贴。

                    (二)供给服装、被褥等用品和零用钱;

                       现在只有补贴。

                    (三)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房;

                       现在基本没有。因为没房的是绝对少数。

                    (四)及时治疗疾病,对生活不能自理者有人照料;

                       现在保障更好,定期随访,大病报销多。但照料没有。

                    (五)妥善办理丧葬事宜。

                       现在基本没有。

                    五保对象是未成年人的,还应当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现在少有。社会资助比以前更多。

                    五保供养的实际标准,不应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生活水平。

                       现在基本没有。

                  • 家园 没盖房可能是有合适的房子

                    我们这盖房是因为他不愿意去养老院,房子又成了危房,所以又重新给他盖。我还和父亲说过,化这钱干吗,不如直接去养老院,我父亲说这个五保户想干什么没人敢反对。是的,我们那有些五保户见了是要绕着走的。

                    • 家园 我不能一一回复了,看到现在,可以确认你是一个真实的人

                      你写的东西都是真实的经历,不像有些人的描述漏洞百出、胡编乱造,不堪一驳。如果认真研究,他们将被驳斥的体无完肤。

                      可惜河里有那么几位咖,有自己的朋友圈,一言不合就会围攻。西西河说真话不容易。

                      做人啊,要真实,反正我是做不了骗子,说谎话就觉得内心挣扎,一种对抗在心里不断较劲,无法接受。

                      但是,现在的世界被西方鼓吹的那种把谎话当事实来说成了基本、成了能耐,西方世界成了魔幻的假景,非常的不真实。我总是相信真实会战胜谎言,未来的世界属于真实的中国人的世界,绝不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虚假的西方。

                • 家园 画饼充饥

                  前面有河友说大集体农民受苦是沒有实现工业化,如实现工业化,就算是大集体也可享红利。这个饼画得有点远,而且也不够大,不如1060工程,如果你出六万八,人家两年就会给你一千零六十万,既近且大,多好。而且实现工业化有什么标准,红利到底是什么,也不可知,这个是哄不了农民的,还是只要种好田当年就有收成更吸引人。

                  • 家园 看到这段想起之前提过的黑龙江省依安县新合村了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一村两制的村子,真很有意思。

                    黑龙江省依安县新合村一个党支部、一个村委会,但在生产上一部分实行集体经营,一部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两种体制并行,人称“一村两制”。新合村有6个自然屯,耕地1.6万亩,人口1342人。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该村集体积累已近200万元,拥有各类配套农机具,具备了一定的农业机械化基础。当时在分与不分的问题上,他们按照中央“因地制宜,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尊重群众意见,不搞一刀切”的要求,把决定权交给群众,先后召开全村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进行了认真讨论,愿意搞集体的实行集体经营,愿意分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在最初的几年里,由于部分农户来回变动,集体经营户与家庭承包户数量变化较大,从1986年起基本趋于稳定。目前,全村共有居民347户,其中集体经营户237户,家庭承包户110户;党员48人,参加集体的46人。有些个体经营户有重新返回集体的愿望,但社员不同意,当然也有人不想回来。全村两种经营体制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

                    集体经营户与家庭承包户生产生活情况对比

                    多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干群发扬艰苦奋斗、拼搏争先、苦干实干的精神,大力调整生产结构,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改善村容村貌,走上了村强民富、和谐文明的发展之路。一是经济稳步发展。2006年,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达12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26元。二是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全村累计植树造林3100亩,森林覆盖率达19%。修筑白色硬化道路3.1公里,红砖路1.05公里,其它道路全部铺上了砂石,成为无土路村。新建5000平方米休闲广场,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场地。居民住房砖瓦化率85%以上,有线电视和自来水入户率分别达到60%和90%以上。三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活动基本绝迹,违法犯罪现象多年没有发生。全村星级文明户达336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8.5%。目前,全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邻里友爱,家庭和睦,各项事业稳步前进,有些工作还位居全国和省内前列,多次得到国家和省、市、县的表彰,曾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省级“五个好”建设先进村党组织、省级安全文明村、省级生态村,齐齐哈尔市农业先进村等多项荣誉称号。村党支部书记苏在兴从1969年开始就担任支部书记,是全国劳动模范,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连续五届被评为依安县“十佳公仆”。新合村的发展给全村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无论是集体经营户,还是家庭承包户,生产生活都有了长足的变化。但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居民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对比情况看,集体经营户要好于家庭承包户,具体情况如下:

                    ——从粮食种植业看。1983年刚实行“一村两制”时,集体经营户与家庭承包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基本相同,种植水平接近,单产基本相同。近年来,集体经营户依靠集体的力量,加大旱田改水田的力度,水田面积由不足千亩发展到1.2万亩,集体经营户的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6年,集体经营户的粮食总产量达到4150吨,亩产水稻510公斤,玉米600公斤,大豆190公斤。而家庭承包户的粮食种植结构变化不大,总产量仅有1268吨,亩产小麦210公斤,玉米400公斤,大豆130公斤,芸豆150公斤。

                    ——从机械化水平看。1983年,村集体农机具固定资产总额12.4万元,总动力598马力;家庭承包户没有农业生产机械。2006年,村集体农机具固定资产总额已达708万元,总动力23800马力,包括胶轮拖拉机16台,链轨拖拉机8台,水稻收割机9台,水稻插秧机56台,手扶拖拉机42台,水稻育秧机11台,自走式水稻插秧机38台,水田“654”大型旋耕机3台,小四轮拖拉机35台,平地机2台,挖掘机1台,农田三轮车39台,大小汽车5辆,从插秧到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家庭承包户的农机具资产总额为54万元,总动力273马力,包括小四轮拖拉机45台,农用三轮车16台,播种机7台,农用犁69部。

                    ——从农民人均收入看。1983年,集体经营户人均收入641元,家庭承包户573元,差别不大。2006年,集体经营户的人均收入达到7200元(不含第二年的生产投入),家庭承包户收入为3100元(接近齐齐哈尔市的平均水平,含第二年的生产再投入)。

                    ——从住房条件看。1983年,全村农民住房砖瓦化率是0.5%。现在,全村集体经营户住上砖瓦房的达到95%,家庭承包户住上砖瓦房的为46%。

                    ——从社会保障水平看。教育方面:全村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学生在义务教育期间的学费、书费、杂费全部由集体承担,集体经营户和家庭承包户一视同仁。医疗方面:集体村民每年缴纳15元统筹金,医药费实行按比例报销,其中劳动力报销80%,家属报销50%。村里设有卫生所,能够治疗常规疾病,进行简单的手术,村民每季度还享受一次免费体检,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邻村来看病的也很多。养老方面:40岁以下的集体村民由村里办理统一的养老保险,60岁以上的老人,根据贡献大小评等定级按年度发放养老补助金,标准由2000元到6000元不等。

                    我生得晚,只见过90年代农民被三提五统搞得天怒人怨,城里大下岗人人自危。一直琢磨为啥宣传一包就灵,怎么搞成“送李自成下乡”的惨状了?

                    集体经济到底怎么回事是只能通过书面材料来去看。

                    就看看现在留存的仅仅千百来个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个个都比单干的村庄生活水平高上一大截。

                    像杨易辰书记总算保下来的黑龙江兴十四村都能获联合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佳范例”。只能说不同地方确实不一样。如果当年政策松一点,像新十四村这样的村庄再多些就好了。

                    不是每个村都有魄力像洪林村这样顶着坐牢的风险来抵制分田单干的。

                    可惜这些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在媒体中基本都是隐形的。

                    城里我熟一点,人格上的平等,毛时代比之后强。

                    按家里老人的说法,城里工厂还是毛时代好,工人为了生产任务和厂长拍桌子也没问题。改开以后反而厂长一言堂了,换毛时代,领导动不动就要说注意群众影响,哪里敢这么大摇大摆地公款大吃大喝。

                    通宝推:审度,东海后学,侧翼,楚庄王,acton,老老狐狸,方恨少,非真,钱六,
                    • 家园 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里人均耕地12亩

                      文章里写道耕地总面积1.6亩,人口1342,所以人均耕地是12亩。而南方很多地方人均耕地不到一亩,我老家浙江温州,当年家里两个大人,两个小孩,分得1.8亩,我们家因为有民办教师所以分得稍微少点,村里人均耕地大概是7分。考虑到黑龙江种单季,我们种双季,可以这么折算,他们那里人均6亩,我们那里人均0.7亩,是8倍多。所以这个村所以得劳力在80和90都可以仅仅依靠这些土地还可以维持过得去的生活,而我们那里的劳力则必须另寻出路。另寻出路可以个人去尝试,也可以村集体去尝试。我们温州是个人出去尝试,结果应该是相当成功,温州农村是全国最富裕的农村之一,一些全国著名的公司如正泰,天正,均瑶,奥康,报喜鸟,红蜻蜓等,都是农民个人创立的,其中后面三个位于永嘉县,我92年考大学的时候永嘉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

                      • 家园 我就觉得当年河北,华北,黑龙江等地的平原全部包产到户

                        太浪费了。

                        整个黑龙江,条件那么好,没分地的村庄也没几个。河北更是把几个机械化种植试点村庄全拆了。。。

                        我更赞成根据条件大家选到底单干还是继续集体干,而不是一刀切地分地。

                        • 家园 这就涉及到政治了,不好说

                          一涉及到政治路线,那牵涉就多了。从源头上看,当年全国农村集体化也是一刀切,后来承包也是一刀切。我理论文章很少读,依稀记得刚开始也是建议搞合作社,先搞初级社,再搞高级社,最后才人民公社什么的,一步步都是看各地的具体情况,但是最后却全国加速搞了人民公社。

                          说实话,以色列立国之前就有集体农场基布兹,现在还好好的,他们那里可以自由加入或退出。

                    • 家园 对老工人来说,还真是毛时代的工厂好。

                      像我岳父那样的老工人是另类,就因为两个妹妹饿死一直不说毛时代的工厂好,真是缺乏政治担当。毛时代的工厂有多好,我还可以给你举个例子。我岳父所在的合肥五金五厂有个老工人要退休,可以让一个儿子接班(厂里叫顶替),这个老工人的儿子老婆都是农村户口,三个儿子都想接班,开始说让小儿子接班,后来打定主意让大儿子接班,办完手续,大儿子就变成城里人上班拿工资,这时小儿子却在家喝药身亡,你看,毛时代的工厂有多好,以至于失去可以进入的机会就是失去生命,不比你讲的那些更有说服力,只是我不明白的是,按有些人所说,人民公社大集体那么好,为什么他居然死也要离开。这件事以悲剧结束,大儿子不久后被车间的行车挤死,厂里同情老工人,又让他的二儿子接班,就因为一个毛时代工厂的上班机会,这个老工人三个儿子变成一个。而且这种事情在当时不是孤例,五金五厂为接班顶替父子兄弟反目的多了去了,只是像那么极端的少而已,这每一个例子都比你那更生动,更不要说60年,对许多安徽人来说,在工厂就是生,在农村就是死,这是血写的证据,不容任何人狡辩-毛时代的工厂就是好。

                      通宝推:燕人,北纬42度,醉寺,
                      • 家园 这么真实的描述,却被xxxx说成是记错了,我的个天啦

                        工人退休一个孩子接班是全国通用的,你描述的兄弟反目、寻死太真实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并且那个时候的家庭几乎都是几个孩子,就看父母怎么权衡、兄弟姐妹如何争斗/谦让,那真的是人性的考验。

                        不仅穷的地方是这样,富的地方也是这样,全国通用。

                        这么痛彻心扉的事情,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记错的,绝对不会记错的。而那些说你记错了的人,肯定是错的。他们为了自己的目的,否定这种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至死都记忆尤新的事情,怎么说呢,痛心啦。

                        我坚决认同你。

                        • 家园 不是这个意思,是不能把改开的现象算成文革的

                          楼上那位河友说的大部分是改开记事,和文革毛时代没关系。

                          至于粮食产量,他说的是家里分的粮食多了,这个也是有原因的。

                          我前面说过父母在矿山,姥家在农村,但是我是常驻姥家,因为父母觉得抚养我,时间来不及,就让姥家照看。

                          我出生足月,但是体重严重不足,据母亲说是生前摄入营养过低有关,导致的结果就是小时候身体极其不好,好在有农村的合作医疗,赤脚医生。如果是旧社会,一个普通双职工,在那种距离上,估计我是不行的。

                          下放就是反哺农村,还有水利、交通,农技站、农机站、种子站等。就不说工业品了。

                          所以我肯定亲身感谢集体制度的农村,在当时,大家也可以从县志知道,有专家下放到公社了。现在大家都可以看到楼主说的霍邱县志了。

                          就是多年以前,我从安徽地方志我才认真的了解了历史,更坚信了左派认知。楼主说不要相信县志,要相信他的认知,我个人以为,这是不合适的,他说的大部分问题都来自80年代,这点早在多年前就是一些反毛时代的人群的认识了,总拿那时的的错误说事,但是却指责毛时代,也是历史奇景。

                          小岗村造假这件事情,楼主认不认?不仅如此,其实三年期间,安徽也是不是那么夸张。这些都可以从安徽地方志看出来。

                          曾希圣是有错误的,他禁止了人们讨饭。对了,楼主可否问问当年自己村子开不开逃荒证?

                      • 家园 看的挺不是滋味,总感觉有些阴阳怪气的味道

                        分几点说。

                        首先前三十年苦不苦?应该说都苦,工人、农民、解放军都苦,干部也苦,可以说全国没有不苦的。我记得我小时候作为随军家属,配的口粮里有一半是粗粮,当时部队在北方,一半的日子要吃红薯面和玉米面,我现在还记得那个味道,红薯面是死面,发不起来,蒸的窝窝头吃起来就像嚼泥巴,很难吃,我母亲为了让我们吃得下,想了不少办法,一个相对好吃的法子就是把红薯面窝窝头切成条炒着吃,由于加了调料,有些味道,感觉就没那么难吃。玉米面也是同样难吃,那时的玉米面和现在卖的玉米面不同,非常粗,就是煮粥喝也啦嗓子,蒸窝窝头同样粗粝难以下咽。那种难吃的味道,把我吃伤了,所以到现在我都不爱吃红薯、玉米一类的东西,虽然现在的红薯、玉米是大家爱吃的粗粮,不过,可能是过去的潜意识记忆深刻,我就怎么都喜欢不起来。

                        相对而言,部队虽然配的粮食粗粮多,但和农民比起来,毕竟还可以吃饱,农民可能在八十年代前,是经常性吃不饱的,我记得当时家里有农民亲戚过来的话,一般给你带把菜,然后就要安排在家里吃饭,一般都特别能吃,我记得我姐就为此经常抱怨。

                        所以,说前三十年大家苦,这是没啥疑问的。相比而言,农民更苦,那时的说法,跳出农村就叫‘吃商品粮’,就意味着供应有保障,能大概吃饱肚子了,属于农民的羡慕对象。工人有工资,有供应保障,政治地位又比较高,农民羡慕工人是普遍现象。

                        但是,以中国这么个穷国,一穷二白,没钱、没技术,要想摆脱为人鱼肉的命运,又能如何呢?

                        主席在,以他的威望,还能拢住人心,靠强行的高积累为中国的工业基础筹备资金,到今天,我们终于开始享受当年那些付出的先辈们艰苦奋斗打下的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有和老美一较短长的机会。非如此,如果没有高积累,搞梁漱溟所说的‘对农民好一些’,共产党不会吗?共产党当然会,不就是吃光分光吗,后来总设计上台,为了收买人心,不就是工人涨工资、农民提高粮食收购价吗?但是吃光分光的代价,就是中国今天大概发展水平还是和印度差不多,要知道,中国建国时经济规模小于印度,建国时间也要晚两年,但现在,中国的经济规模大约是印度的5倍。吃光分光当时感觉不错,但长远来看,是损失了长期利益的。主席的办法,短期苦了大家,特别是苦了农民,但是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为工业化准备了物质、人才和思想基础,现在得利的后人用当时吃的苦去说一些阴阳怪气的话,我是很看不惯,也是认为很不妥当的。

                        对中国人民来讲,先辈和我们自己吃的苦,就是战士身上的战伤,是功勋的代价,荣耀的标志,正因为我们吃过的苦,所以我们今天的荣耀才各位的耀目,我们的心情才格外地昂扬和充满信心,因为我们曾经战胜过难以想象和承受的苦难。

                        一下没收住,就先到这里吧。

                        通宝推:柴门夜归,四四方方,钱六,不会游泳的鲨鱼,逍遥笑清风,梓童,紫梁,方平,自由呼吸F0,桥上,名字难取,qq97,
                        • 家园 我现在不吃番薯芋头玉米糊还有河粉

                          薯芋玉米糊是小时吃怕。河粉是出来工作时吃怕。

                        • 家园 主要是大家想现代化工业化,但是盲目的跃进

                          彻底平均主义,导致了三年的困难,只不过,操作的错误由于那些人后来在位,不想谈,只好搞出了毛主席错误。

                          当然,挫折了又慢慢新起来了,照这个方法比较安逸,但是时间有点长,如果按照慢方法,估计中国要死好多人。

                          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民国的基础太差了,没办法。

                      • 家园 宝推错误,示囧

                        你这篇走的真偏,把屁股露出来了😜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