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辩证法思路下的新左派(序) -- 史文恭

共:💬64 🌺399 🌵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辩证法思路下的新左派(序)

    这是一个略带着喜剧色彩的思考片段集合,

    如果我们足够年份的话,还会记得----

    很久很久以前,

    红旗下的教育灌输的那些经典的论断,

    若干年后,

    时间像一个印度洗衣女工一样,

    挤掉了繁复的问答题答案多余的水分,

    生活把一些坚固的骨架显现出来,

    于是,

    我们开始反刍。

    是的,

    此刻,

    请让我暂时告别一个胖子敦厚的外壳,

    回到年轻时那无畏而轻狂的岁月,

    写下一堆那时候我们不了解却记得很深的词语,

    它们在今天飞快飘转的世界依然像古老的路标,

    .坚持着自己的指向,

    纵然脸上已是一脸的沧桑。

    通宝推:epimetheus,红军迷,PCB,醉寺,侧翼,迷惑不解,mezhan,回车,澹泊敬诚,GWA,
    • 家园 以前中学、大学政治课上教的东西都是真理

      我朝应该是世界上最有良心的政府了吧?

      通宝推:DDDgva,
    • 家园 年龄到了就理解了

      被社会毒打了,就理解了,在以前,我们生活在蜜里,可能是幸运,也可能是悲哀。

      • 家园 2021年版中国共产党简史谈了文革的经济建设情况

        作为政治运动的“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历史时期是有区别的。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较大起伏,但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在艰难中仍然取得了重要进展。“文化大革命”初期,动乱主要集中在文教部门和党政机关,大部分生产系统未被打乱,特别是五年调整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所以1966年各项生产建设事业仍然取得比较好的成绩。1969年以后,随着国内局势稍趋安定,主持政府工作的周恩来等领导人抓住时机,着手恢复各主要工业部门和其他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管理。1969年的国民经济扭转了前两年连续下降的局面而有所回升。1970年经济建设中,内地战略后方的建设(重点是国防工业建设)迅速全面铺开,地方“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迅猛发展。到年底,当年经济指标以及“三五”计划主要指标大体完成。

        1971年,我国开始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由于忽视经济工作中存在的矛盾,继续追求高指标,经济建设的冒进之风有增无已。1972年至1973年,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国务院采取各种措施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973年下半年,经济形势明显好转,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在此期间,我国第一次把人口控制指标纳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制定了第一部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文件,陆续从国外进口了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对我国此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一时期,三线建设成果引人注目。1964年五六月间,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提出三线建设问题,随后三线建设开始启动。1970年7月至1973年10月,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铁道兵指战员和铁路工程建设人员在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克服重重困难,相继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改变了西南地区长期交通梗阻的闭塞落后状况。此外,在建和建成的大型企业还有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大型煤矿,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葛洲坝等大中型水电站,等等。在金沙江边,建设者“三块石头支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依靠人力搬运成千上万吨的大型机械,终于建起“象牙微雕”式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三线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使一大批当时属于顶尖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来到西部,为西部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批交通运输线、输油管线设施相继建成。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是当时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经过改造的宝成铁路成为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1974年,我国建成大庆至秦皇岛的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道。

        国防科技业绩显著,民用科技也有突破。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6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于1975年11月发射成功。在生物技术方面,197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功提取出一种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科技战线上的这些重大成就,尤其是国防尖端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战略防御能力,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邓小平后来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成就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排除干扰、共同奋斗的结果。

        通宝推:自由呼吸F0,
    • 家园 【原创】(二) 魔都的宇文成都

      上世纪末,杏花烟雨江南,俺仗剑下魔都,在公共汽车上遭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失败。

      现在的魔都,已经是赛门铁克和现代城市规划的来历不明的私生子,即使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了。而上世纪末的魔都,却有着不同的风味。那时候坐车在经过“亚洲第一弯”冲到外滩后,如果运气好,就像非洲聚集在维多利亚湖旁的火烈鸟一样,你会碰到一大群上海的情侣们在互相啄食---不过那时候的俺是那么的羞涩,并不敢直视这些在公共场合像青少年展示人类古老繁衍传统的行为艺术,反正无论什么时代,上海人民总是站在时尚的先驱。

      而让俺刻骨铭心的是,那一次暑假在上海“站”公共汽车的经历,正好快正午,我在外滩,匆忙间上了一辆公共汽车。请注意,那时候俺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就像柬埔寨王国的邻居一样“缅甸”,但那个夏天,在汗流浃背,热浪滚滚的夏天,俺挤上了一辆上世纪末的上海的公共汽车,被两位青年妇女贴身靠住了。----二十多年后,俺可以调侃那时候的自己,就像被大唐第一条好汉李元霸同志的双锤击中的隋朝名将宇文成都,是的,此刻我们已经足够“大叔”而从容,那时,俺相当地局促而呼吸艰难,----虽然环顾四周,各位乘客平静的面容让俺惭愧,他们像一群进化论的胜利者,早就适应了上海公共汽车亲密无间的人口密度,---事实上,不仅如此,在下一次搭乘上海公共汽车时,俺又受到了一次教育。那一次,一辆塞得满满登登,几乎有些蹒跚的公交车艰难地停靠了站头,等车的俺注意到旁边是一位很像武林高手的精瘦的老年妇女,除了眼神还很锐利,她几乎就像一颗小一号的树精。---但生活是残酷的,就在俺出于良知还在踌躇是否要礼让这位可敬的老奶奶,但就在迅雷不及掩耳之间,她出手如电,一把拨开了俺肥厚的身躯,嗖的一声就挤进了那辆已经鼓鼓囊囊的BUS,留下俺一个人在风中凌乱好久,口中不止充满敬意的呢喃。

      好了,经过了上个世纪末上海生活的同学都知道,俺讲得是事实。而这个事实在那时候给了笃信共产主义的俺一个深刻的认识,-----那就是什么叫极度的物质匮乏。----也就是说,在纸面上讨论用什么样的生产所有制或者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可以有很多很大的讨论空间,但在现实面前,在面临巨大的人口基数面前,第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适龄青年就业。----从这一点入手,我们就明白了邓时代的开端并非是一种伟大的别出心裁的创新或者说颠覆,而是他作为一个接锅侠在现实面前的“现实的抉择”。----在大跃进时代,当时政府威信无以复加的时候,因为过度扩张而必须收缩,中央可以命令2700万工人回到农村。------用另一种严肃的表达,就是失业和自谋生活。-----而文革后,信仰成了一个缺了门牙的老妪,无法在响亮地号召,那么文革间为了解决2000万青年的就业而实施的“上山下乡“,在文革后面临着尴尬的”补课“,因为信仰下乡的青年几乎都回来了,而城市不得不消化这些庞大的就业人口。

      所以当时的领导人必须要发展利于就业的第三产业和引进外资,所有的这些“离经叛道“的举措,事实上是要解决迫在眉睫的就业压力。----现在的同学可能都已经忘记,曾经有一个”顶替“制度,就是职工在退休(或者提前退休)后,可以由子女进入原单位就业,---而这种制度( 从1978年至1983年,五年内全国办理退休、退职的职工共有1220万人,其中子女顶替约900多万人,占退休退职人数的80% )的实质就是” 对减轻城市就业的巨大压力,拓宽上山下乡知青返城途径,维护社会的安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问题是,在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后,中国的人口有一个”报复性“的增长,---换句话说,大多数家庭都不是独生子女,而”顶替制度“一般来说,至多父母各有一个名额。所以是难以为继的。而从上面引得数字也可以看到,80%的退休职工产生的空缺都被子女占据,这就意味着,当时的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子弟没有太大机会在城市实施就业,巨大的城乡差别依然横亘在中国的大地。----这就是为什么大规模的农村乡办企业会蓬勃发展的内在原因。

      而理解了这些,就理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真正的精髓不在于一时一刻的生产制度和分配制度,而在于“事实就是“这个看似老生常谈却没有多少真正的政治家能够坚持和面对的原则。-----尤其是二十多年后,我们回望那段年代,才会理解当时雷厉风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从宏观层面不得以的苦衷,才会理解”改革开放“是一个深深植根于现实,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的不得以的突破。然后,我们开始真正的理解历史。用一种更加深入的眼光。

      通宝推:桥上,光头佬,和平共处,领班军机,红军迷,PCB,DDDgva,醉寺,迷惑不解,mezhan,海外俗人,审度,胡一刀,
      • 家园 人口是长时间变量,计生解决就业问题,是典型的战术时间错配

        就业不行------人多了-------那就少生人,就业就解决了。---------可是计生降劳力要一两代代人以上才能见效,对当前就业解决没有任何帮助。如果要说解决将来的就业情况,可是将来的科技水平如何,经济发展如何?社会生活形态怎样?有没有技术革命?你知道吗?拿当前技术刻舟求剑?

        1、大时间跨度定具体工作岗位,实际上是伪科学。

        举个例子,大家很好理解:百年之前,光绪年间的人解决就业问题,搞计划生育,应该定今天的工作岗位数量是多少?他知道今天的社会经济科技生活形态吗?他知道有几次技术革命吗? 爱计人士不妨在光绪年间定一下今天的工作岗位数量,信不信说什么数字,都是打自己脸。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结构呢?----头疼医头,脚痛医教,至于内脏搞出毛病,那就不管了,以后再说,至于好不好治,“那是当然好治了”,拍脑袋莫过于此。

        通宝推:p47109,桥上,布隆施泰因,
        • 家园 辩证地看,生育下降,人口结构劣化,就业问题反而严重。

          人口结构劣化影响就业数量,例如,假定一个生育高峰导致的年龄组A之后是一个生育低谷的年龄组B,那么,前者人口数量巨大,后者人口数量骤减。于是,当组人口进入学校的时候,导致师资与校舍极其匮乏,家庭之间对教育资源的竞争极其激烈。当这一代群从学校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就业机会突然变得稀缺了,雇员之间的关系也容易因升迁机会的稀缺变得更加紧张。此外,对住宅需求总量的激增,导致地产价格暴涨。当然,A代群也造成正面的经济影响,例如,对住房和汽车需求的激增,导致各相关产业的扩张,而这些产业的扩张通常意味着经济繁荣。

            

            可是,当这一切都消沉之后,B组人口紧接着A代群进入了学校,导致教育资源供大于求,老师们纷纷失业,学校“成片亏损”。当这一代群的人口进入劳动年龄时,因为劳动力稀缺,工资迅速上升,住宅和汽车的供给突然过剩,生产能力大量闲置,经济很容易陷入萧条。

            

             另外,人口老化即意味着未来整个社会的消费将减弱。一个社会有太多的老人必将使市场萎缩,从而威胁到我国无数厂家的生产销售循环,打断生产循环链条。总的说来,老人对自己未来创造回报期望减少,其消费趋于消极。该更新换代的产品舍不得换;新开发的产品更别指望老人掏腰包。。当整个国家有十分之三甚至四,五的人突然消费保守时,许多产品的市场规模将大大缩小,从而导致许多生产厂家的生产利润大大削弱甚至完全失去。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就会出现。国外称之为老龄冬天。老龄冬天的存在,对经济,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样也是个冬天!

            

             人口结构的问题,从来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甚巨,在我们这里好象成了盲区,以至什么快降,早降人口的论调不绝于耳。但是,没有什么任何客观规律可被蔑视, 蔑视只能受到更为痛苦的报复。

          通宝推:newbird,
      • 家园 当年做123路从赤峰路到外滩可真挤

        我1997年7月到1998年2月每天从赤峰路坐123路到外滩上班,每天经历的就是肉贴肉。不过那时候已经开始有空调车,好像普通车5毛,空调车二元,所以舍得花钱就好多了。

        说到顶替,我一个农村人亲身经历不多。我知道三个例子,第一我们乡卫生院有个老医生让他儿子顶替当医生,第二我们乡中学的校工让他的儿子顶替当校工,第三我同学的爷爷在市里一家工厂工作,后来他爸爸顶替去当工人,但是他很有魄力80年代后期就停薪留职去做生意,90年时候就已经是百万家产了。这些家庭都是只有男的一个转成城镇户口,其家人还都是农村户口。第一我觉得不好,毕竟医生不是能轻易顶替的,第二和第三无所谓。

        知青回城对我们的一大好处是偷鸡摸狗的事情少多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