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袁隆平先生逝世 -- 正名从俗

共:💬155 🌺1983 🌵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袁隆平先生逝世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通宝推:ziyun2015,真理,purplue,nettman,红尘无极,三笑,允烈,寂灭,白浪滔天,
    • 家园 乌合麒麟有可能没有理解“稻下乘凉”

      91年左右,应该是《半月谈》,看过对袁生生的釆访。袁先生是说希望水稻可以长得跟树一样,象挂果一样挂谷子,可以在谷子下面乘凉。——我的记忆是这样的。

    • 家园 观察者网并列报导

      吴孟超先生的追悼会和袁和平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

    • 家园 “平原公子”这篇文章算是为袁老正名了

      [ur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Y3NjUzNQ==&mid=2650091375&idx=1&sn=dce171a1ae8f2cd6f09744ad84c2c221&chksm=874fe5f7b0386ce12bcce8c13d2a5fc48e4718998524cf614cbcef8af6e7c92003d4ef590794&&xtrack=1&scene=90&subscene=93&sessionid=1621833776&clicktime=1621833784&enterid=1621833784#rd]是谁让中国人吃饱饭?[/url]

      引用文中的两段:

      袁老最大的贡献,是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开创了“杂交水稻”这条道路,因为在此之前,全世界都认为水稻是不能杂交育种的,最终的成果确实可能和开创者关系不太大,但开创者是从0到1的功绩,不能遗忘,不可抹杀。

      袁老自己亲口讲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杂交稻”。“功劳归于党和政府,归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归于伟大的人民”。

    • 家园 我在科研一线

      这么说吧,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科学家”,都是科学明星!活,是团队干的,这里面尤其是年青人。要宣扬团队,不要宣扬个人!多少背后的无名英雄啊,他们被忽略了

      通宝推:注册中文名,陈王奋起,侧翼,empire2007,朴石,夜如何其,玉米菜,方平,审度,四方城,
      • 家园 大实话

        现在科研体系内一方面支持力度大了,机会多了,但另一方面传统的传承与团队协作精神有些蜕变了。原因很多,但和考评机制不合理有很大关系。。

        比如我这里有个技工,学历不高,但长期在一线,工作态度和职业技能没说的,眼睛和身体都因为工作留了病根,是以前我写过王师傅的关门弟子。。但目前考评机制对他们极其不公,都快到退休年龄了,连个中级职称都评不上。。原因呐,文章和学历卡住了。。很不公平!还有个同事研制的仪器都在用,但其职称也是上不去。。上次实验有些搞笑,高价从国外买的同类仪器的还不如人家自己研制的,兜了一圈还是用他的。。上下现在有些不通气了,上面的忙着跑经费拉项目,但慢慢就离一线远了,下面呐,拿到项目经费机会不多。。同事之间也是因为利益分配氛围变化不再有当年上下一心的学术攻关氛围。。说起来也是个变化过程吧,也很可能只是个例,也是有利有弊。。总体说现在入行科研的年轻人是黄金窗口期。

        通宝推:瀚海黄沙,审度,
        • 家园 力度是大

          但不均。走的是指哪打哪,大力出奇迹的路子。

          团队中个人贡献当然是高度不均的,找个特别厉害的当明星貌似也是个人贡献大所应得的。但同时也有副作用: (1) 抹煞的其他人的名头。 (2) 对于不是明星,没混进圈子,没戴上帽子的人,就连搞事的机会都没有,甚至生存都成问题。

        • 家园 科学研究门槛略高,发展落后于社会制度

          我们科技底子薄,发展晚,很多社会发展经历甚至淘汰的落后玩意,现在在科技领域是常态。既可以看到科研明星打造的门阀圈子的两晋风范,也能看到老师培养压榨学生这样早期资本主义作坊的特征

          • 家园 不完全如此。里面区别很大

            我们国家的科技体制,溯源的话一条追到欧美体系,一条追溯到前苏联体系。再简化点说前者多现于大学院校,后者在像两院下属研究所这种。。而中国特色的科研骨架的衍生和两弹以及军工及类似863重点攻关的模式相关。。过段时间,我试着理理其中的脉络。。。

            先说下基本观点,就是总体国内科研体制结构并不落后,我指的是在发展战略和资源配置与阶段性的落实上。

            尤其在研究所体系,围绕重大方向的漫长攻关过程中,形成积淀了独特整体合力与文化传统,这包括基础技术积淀与队伍建设与传承,因为很多事情都是在最艰苦的一贫二白基础上起步的,也造就最早这批研究队伍的根扎的很基础,再有就是集思广益群众路线,这是初期很多科研事业的起步特色,这中间,大科学家起的最大作用不是他自己多能干,而是他起到司令员指挥员的作用,从全局与整体与未来的视角统筹组织资源,在整个科研的特色不是个人单打独斗而是有组织的有团队有协作大科研,这是一个很大的中国特色。

            暂提这点,以后再补充吧。

            通宝推:审度,薄荷糖家族,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