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建党百年随感 -- 天马行空

共:💬442 🌺5110 🌵15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0
下页 末页
                  • 家园 继续发展上面的思路 -- 补充帖

                    现在是宗族吗?不是的,因为早已不是那种文化型政治,不再是那种多域统合的组织形态。准确的说,是寄生在基层(党)组织之上的家族资本。而且是以当年的「自收自支」为基础的。基础消失后,自然收敛。

                    现在是宗教吗?不是的,因为早已不是那种政治性文化,不再是那种广泛承担的展开形式。准确的说,是寄生在大政府公共基建之上的文化资本。是以当前文化缺失、价值混乱为基础的。新传统之后,势必解决。

                    他们实际上和外企并无区别,吃的是国家公共服务的便宜。教育、环境、基建、医疗、养老……用有限的责任和薪水,换来无限的承担和消耗。

                    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一时的好,不可能长久。但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

                    ---

                    这两天是在维护服务器吗?

                    • 家园 基层的成本极高

                      原本想重复以前观点:

                      >问题不在于基层组织,而在精神。物资补助倒在次要,人文活动才是关键。

                      但是看到以前的文字:

                      >原来的价值体系、人际关系、文化联系、保障维系,都不复存在了。

                      还有以前回复的帖子: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精神缺失,而这很大程度上由网络弥补了。以前的文化传播,过分依赖硬性条件,成本极高。还有偏差。网络的便利之处,在于降低了成本,还让上下直通成为可能。人民不再只能面对生活的困顿。虽然这治标不治本。

                      想到这绝非那么简单:

                      >基层党建实质上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形态,一方面提供价值体系和共同的文化基础,一方面提供基础建设和基本的社会保障。

                      在此基础上可以讨论:

                      封建

                      实际上当时已经没有宗族了。虽然大家庭还在,但是和真正的宗族差距很远。因为宗族本质上是一种文政合一的社会形态。生活互相扶助、要事互相保险。不仅仅是血缘,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共同体,同时提供基建、教育、福利保障。参与地方行政,保护地方文化,维护地方信仰。

                      当年破除封建之后,这些都由基层党建承担了,国家统一安排。而改开退出基层,则是把所有这些义务抛弃。是怎样一种变动?

                      生活的破坏、价值的巨变、组织的空洞,问题都由此埋下伏笔。实际上就是没文化。真正意义上的那种——自己把自己蛮夷化。

                      蛮夷也是以家族为共同体的,为什么以前没人叫他们宗族?

                      迷信

                      不要小看以前的封建迷信,封建迷信实际上是社会自组织,功能和教会是一样的。提供文化精神、树立生活典范、建立社会网络、承担保障义务。不算最早的社神,道教创立之初,最主要的也是这种组织实践。直到明清也是如此。

                      国家对于封建迷信毫不手软,尤其是本土的。但佛教有国际支持,基督教更不用多谈。当年破除一切迷信,改开后却放松控制。结果会如何呢?

                      呜呼!是困苦饑寒之民假佛老以谋衣食也。

                      认同

                      中国的传统是家国天下。共同体的基本单位以血缘为基础、以文化为中心,实现生活秩序的同一,由小到大,遂成社会。(社会这个词的来源就很有意思)这也是为什么虽有宗教的土壤,但始终不及国外的程度。因为我们是完成了自我的身份建构之后,完成了对家族、国家这种共同文化的认同之后,再参与宗教的。

                      党建替代之后,却又拱手让出,这是在自掘坟墓。

                      强调文化传统,回归价值,也是在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

                      其实不看这些,看看家庭,看看公司或者学校,维持一个共同体的成本有多高?

                      老朱让二共成为历代最有钱的政府,是以整个社会,甚至民族的基础为代价的。

                      通宝推:玉米菜,花大熊,桥上,审度,
                      • 家园 基层党建在改开后退出基层,是让位给资本了;😎😤

                        试想一下:如果基层党和政府组织继续控制和管理基层的生产、基建、教育、福利,...,沿海城市的几千万农民工从哪里来?

                        ☆ ☆ ☆ ☆ ☆

                        记得读过一篇文章,说到为什么会有高级社、土地归公?

                        种花家🇨🇳的土改、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基本达到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目标,在农村打倒了地主阶级,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进一步组织农民,克服了农民个体生产的弱点。但是土地还是私有的,农民手里还有土改分田以后拿到的地契,经营的是“小农经济”。

                        在🇨🇳拿到了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后,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办大工业的土地和工人从哪里来?当时主谈“156项”的李强直接找到毛周,提出小农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有哪些矛盾,如果解决这些矛盾?🤓🤔

                        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初级社升级为高级社,土地归公,大生产资料归公,…;地契都上交,烧了。在高级社之后,又有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这样做的优劣/好坏都有;最大的好处就是建工厂少了征地的麻烦,再有搞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修水利、公路,… 都容易规划、组织。当时,劳动力的管理一级一级、层层往下,直到生产队来分配、组织。

                        ☆ ☆ ☆ ☆ ☆

                        以次看来,80年代农村的分田到户,土地承包制,放弃了农村基层的组织和管理,实际上是一个“逆向”进程,让农民又都重新变成了相对独立、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的“散户”,不同的是他们的命运不必只跟一两块承包的土地系在一起,他们能“自由”地到城里去受雇于各种港台外资企业。所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走资本主义道路”,引进外资,对外资开放本地市场,允许国民办私有企业,...,的政策是相适应的。

                        点看全图

                      • 家园 互联网替代不了人跟人的聚会和交流

                        组织回到基层,必须有人下去,有场地聚集。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是公产许多变私产,导致基层活动能力十分弱。

                        • 家园 的确如此

                          所以是治标不治本。但至少不再贫瘠,只能任由地下教会传播。

                          场地其实不难解决,很多乡村都有自己的活动场地。比如运动场地(健身器材、篮球、足球)、小公园(虽然就一个亭子几个板凳)、村公所(一般有大片空地)等等,有些干脆都放在一起,组织什么活动问题不大。疫苗注射也是从这些地方展开的。进一步讲,没有这些之前,庙会和集市是怎么开的?一直有空地和街道可以利用,虽然越来越少了。

                          所以真正的问题还是具体的文化活动能有什么?现在偶尔来个老电影,感觉回到了以前电影下乡的时候。但是鲜有人看。还不如摆个戏台。然而戏台是要钱的。

                          • 家园 在共同的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感情最牢靠

                            一谈集体活动,就是文娱。这几十块来党团活动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增广贤文》曰: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傅曾见一人。

                            群众娱乐活动当然必不可少,必须排在生产活动之后。工农对如何装电灯,如何烧电焊,如何使用化肥农药,如何种西瓜,如何做豆腐,如何晒干果,如何进行劳动伸诉,如何签定购销合同,绝对要比如何舔到刘亦菲,要感兴趣得多。

                            虽然随着生活条件改善,知识水平提升,网络信息丰富,新工农比旧工农业务能力更强,他们仍然需要大量的学习和组织。

                            • 家园 工会组织活动已少见了,也就发些日用品。

                              居委会宅在屋里办公,记不得辖区居民和物业。派出所忙的忙闲得闲。

                            • 家园 身心流散,怎么组织?

                              要么外出打工了,要么落户城市了。要么加入教会了,要么上网成瘾了。要么福报拼搏了,要么葛优躺平了。一切空间,生理的、心理的,学习的、工作的,生活的、娱乐的,紧张的、放松的,健康的、有害的……要么错乱,要么分离。再难有什么共同基础了。

                              共同的工作生活中建立情感,要求稳定长久的生活空间,也就是居民文化。而这不复存在了。现在更多的是靠传统的价值观在维持。想要回去,成本极高,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才要摸索着过河啊。

                              居民文化是一个词,也是四个字。居,安居。民,民众。文,文治。化,教化。

                              • 家园 按住地原则

                                这个组织是党的组织,党无处不在,所,那都能对工农进行组织。工农是国家的人,不是某村某地某人的人。

                                中国共产党员9500千万,近人口数7%,共青团8000多万,近6%,两合计12,3%,但凡用点力,也不至于到处庙宇教堂。

                                我对党团员信宗教,对于政府普遍性支持建设宗教场所,调拨资源建宗教场,甚至以宗教场所作为财源,十分不满。特别还有些党政人员为宗教站台。这样做,不说是认贼作父,说养虎为患,不为过。

                                关于中国和梵蒂冈,似乎真的实行中国任命加梵蒂冈认可?看上去没变化,实质放弃独立性,承认梵的权威。贪小便宜吃大亏!

                  • 家园 他们中部分

                    是周息40% 比例不能说

                    如果你能弄到地下火葬场收容的年轻人尸体数字我估计你会有不同思考角度去看问题。

                    这部分年轻人有几百万 ,我们现在出现人口断层的时候,如果你还是坚定的要放弃这几百万。我尊重你选择,但是我对此持有不同观点。

                    • 家园 放弃?当然不放弃,几百后面有没有万都不放

                      还是那个问题:有力没处使,这个归政府;有力不肯使,这个归个人。

                      帮助困难人员,一是西方慈善式的送钱,一是我国传统主要方法送工作,以工代赈。我显然反对前者支持后者。

                      我身边的人都在努力工作,说实在的有时生活还没三和大神们舒适,好手好脚不愿干活,凭什么同情他们?同不同情跟帮不帮助,解不解决没联系,我身边也不是没有颓废过的人,必须要走出来才行。给钱养着,越养越颓,越养越废。不能尾巴主义。

                      话说回来,总有人比较颓丧,这目前应解决需要条件。

                    • 家园 周息40%

                      是换算成年利率的40%,即每周0.769%。

                      还是直接每周40%,换算成年利率就是2080%?

                    • 家园 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的蛋壳事件

                      让我很迷惑,这些人这么没有底线地欺骗摧残年轻人,尤其是刚出学校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