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1978年活着的开国高干,哪一个是善茬 -- 不知其可也

共:💬308 🌺2684 🌵17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即使安照这观点,公社也不是必然解散的啊

                                      公社跟公司区别大,大不了当年就把公社按公司的方式进行管理,比单干有明显优势,也用不着解散啊!说实话,如果政府不是推出小岗这样的假典型进行误导,还威胁不换思想就换人,必然有相当部分公社保存下来。

                                      几个公司和公社的不同点,其实也值得商榷。

                                      据我所知,当年的社员,并非不允许离开农村,如果在其他地方找到活干,只有给生产队交一些钱,生产队不干涉的。也许你说生产队收钱不合理,我却觉得合理得很。很多外出找到活干的都是年轻人,他们老弱病残的家人还在生产队的。而且,农民自古要交皇粮,没理由你青壮人口出去挣工钱进自己腰包,家里老弱病残的就留在生产队分口粮,还要生产队帮你交公粮的。

                                      生产队虽然记的是工分,但其实也是一种绩效,干多干少还是有不同的,到年末统计的时候,每个工折合多少钱,分给社员的粮、油、肉折合多少钱都有计算的。这和给职工算工资,并无本质不同。

                                      和很多人想象不一样,生产队多出的粮食,真的可以拿出来买卖的。当时禁止的是倒买倒卖,自产的东西是可以自由买卖的,那时候还有自产证这玩意儿,把余粮卖给不够吃的家庭没问题,但把米卖给米贩子或者卖给那些不肯在生产队劳动的逛鬼可不行。我认为这政策是合理的。有些人不肯农村劳动的,又不给生产队钱,生产队不但帮他交公粮,村里修桥修路他们实际上也享受到,生产队甚至公社偏偏拿这些人没办法。对这些人的唯一办法就是不给他们发口粮。但这些人毕竟还是有一些钱的,必须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成本,不能让他们买到平价大米,否则,不安分的反而收益,会起很大反作用。

                                      我也认为,当年生产队解散是必然的。首先,我承认,很多老百姓就希望生产队解散。因为几千年以来都是单干的,农民不习惯被管理,生产队干部更缺乏管理经验;其次更重要的是中央高层不但没有深邃的眼光引导农民,根本上就是解散公社的推墙者。

                                      人心一散了,即使知道是错的,也很难挽回了。就像苏联解体,现在大多数俄罗斯人都认为是错的,但再组建一个苏联,绝无可能。

                                • 家园 我的话已经说完了。

                                  你的逻辑虽然一塌糊涂,

                                  但坚持说最后一句话的能力杠杠的,我服。

                                  • 家园 当你批评我的逻辑一塌糊涂的时候

                                    拜托指出我犯了哪个逻辑谬误,不然,读者怎么会知道你说的是真的呢?

                    • 家园 永佃制
                      • 家园 那就可以是很好的对比样本

                        看看永佃制的产出怎么样,当然,还要看永佃制的分成怎么样。

            • 家园 主席在时,国家战略是备战备荒。

              每年征收的公粮中,战备储蓄粮所占比重比较大,部队食堂中,经常吃到几年前储备的(置换)陈米。邓执政后,明确了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不再储存那么多战备粮了,而且敢于消耗往年的存粮。

              从第四、五个五年计划开始,全国大抓港口建设,港口吞吐量大增,这样就能大量进口粮食了。说起来可能有人不信,港口吞吐量也曾经是粮食进口受限的一个考虑。帝国主义封锁期间,我国对外贸易需求比较少,许多沿海港口都只是几百万吨的年吞吐量,上千万吨的就是大港口了。记得参考消息曾刊登消息说苏联粮食不足,从西方进口了两千万吨粮食,我们有领导评价说我们做不到这个,按这个进口数量,我们许多码头就不能做别的、光卸粮食了。从帝国主义封锁被打破,对外贸易激增,中国骤然发现港口吞吐量严重阻碍经济,外国商船抵达中国迟迟不能进港,只能停在锚地等待码头泊位。为此,中国需要向外船支付巨额迟滞赔偿,金额相当于有人接连不停地向船下抛洒一张张伍元人民币。港口吞吐量问题解决后,中国北方许多城市就吃上进口粮食了,相信有人听说过“加拿大面粉”这个词。而这个时候,农民体会到的粮食丰富,就是感受到的就是所谓“卖粮难”问题了。

              记得九十年代的短篇小说里,有许多是反映农民疾苦的,其中我看过一篇,说的是一个女中学生陪着老父亲卖粮,粮库人员用各种借口刁难推诿,说粮库满了装不下,就得把粮食拉回去,说杂质多水分大,就得降级,老父亲心疼的不行。

              • 家园 我的交公粮的体会

                10来岁就跟着卖粮啦,架车上拴跟绳的帮父亲拉,一车8袋稻谷600来斤,说你水分大了就得在那儿晒,晒好称完后还要扛到一个很高的仓库上面。

                交公粮的大人们带个小孩子跟着是怕粮食被人顺走了。压级压价,克扣斤量,每季收完粮食粮站的人都有私下分钱这一传统节目。

                等你辛辛苦苦把粮卖了,到手的其实只是一张白条,这白条也是假条子,钱直接就被村干部们一把结走了,交公粮嘛,本就没打算给农民钱的,给个条子看看就不错了。

                我家摆脱卖粮恶梦是因为我到国企里做临时工受了公伤,补偿款被当村干部的表哥借去,借条上年息30%,但本金都没要到,只好每年就用利息抵上交提留。

                90年代末在上海奉贤青村镇粮站帮堂叔卖粮,粮站是真给钱的,有钱就好办了,先到中间人那里奉上烟酒,他们收礼都是指定中间人代收的,上海人吃相就是讲究。

                之后,取消农业税了,......

                通宝推:本嘉明,审度,
                • 家园 补充:公购粮,公和购

                  公粮是缴交的,可以认为是税吧,这个量不多,不存在问题。问题在于购粮,就是规定必须按指定价格卖到粮站的粮食,这个是买卖,是有钱的。其他各种提统附加就暂且不提了。

                  枸杞园子河友的描述,我可以做傍证,因为跟我的经历是一样的。

                  有人可能认识不到工农其实是很忠诚的。你好,我也好;你不好,我也不好。无论正反,届时都是一腔热血,死不旋蹱。现在的工农跟历史上的比,是知道了马列,有了毛,经历过公有制。

                  我从来不怕主席台、前三排叛变。无论如何,五十年内,国内消灭不了马列毛。

                • 家园 交公粮本来就没有钱的吧?

                  还有一个购粮,是国家向农民买的,虽然付钱,但是价格明显比市场价低。

                  真正应该给钱的是卖余粮,生产队时期虽然粮食不足,但为了凑钱买化肥,农药,一般都会卖一些余粮,毕竟生产队也很少挣钱法子。

                  分单干之后,起码我家乡,卖余粮不是必须卖给粮站的,实际上我那里田少,卖余粮的农民不多,我没见谁卖给粮站的,基本卖给一些来收稻谷的米贩子,只是不知道这种情况在全国是否普遍。

            • 家园 粮食问题三个基本点

              水利化肥种子,这些已经在七十年代末期已经解决,如果邓时期在发生饥荒那可是真是笑话了。话又说回来除了三年自然灾害,六十年代以后中国在没有发生饥荒事件

              • 家园 你忘了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点

                最重要的是人。

                人缺了积极性,再好的水利化肥种子全部没用。

                • 家园 按你的意思

                  邓的分田包户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吗?中国农民单干有二三千历史,可是历史上大规模饥荒时有发生。同时记得老老狐狸曾经贴过新中国历年粮食产量统计数据貌似也不支持你的论点

                  • 家园 从结果看是能

                    农民单干确实有二三千历史,但不要忘了,两三千的历史里面,没有工业化,而且战乱频频,所以有积极性也没用。

                    分田包户是改开的一部分,配套的招商引资,把相当一部分农民吸引到工厂去,这么做,比较优势的好处就显示出来了:留下种田的,都是比较擅长农务的,他们比人民公社的年代更容易通过务农获利。

                    这个就是我经常说的,给农民多一个选择,潜力就发挥出来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