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国历史教授/老师的问题 -- erha

共:💬129 🌺59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月兄也看到我回桥上兄的那一篇,清华的理工男说得很清楚

                            没有釭锏做不成车,尽管考工记里没有记载釭锏。

                            顺便说一下,考工记传说是周公所制周礼的一篇?不过失传了,再次出现是东汉帮着王莽篡汉的刘歆,也就是一个大儒“整理”出来的版本。关于车轴,写了三句很正确的废话:“制作车轴有三项要求:一要光洁好看,二要经久耐用,三要利于旋转。”不好意思,其实在相关章节中,都是这种儒家文科生的正确的废话,还老是三三成句。

                            关于月兄说没有出土青铜的釭锏,我的确想找关于商周车马的挖掘报告,特别是关于金属器件的,但是一篇都没有找到。所以也不知道是没有,还是那些历史专业的人都只注意“车饰”什么的。其次除了这篇清华理工男的文章,我也找不到一篇关于商周马车的机械、材料、性能、模拟实验的文章。

                            关于细小问题,虽然没有具体的尺寸数据,不过也可以讨论两句:商周出土的马车,都是贵族王公的殉葬品,在墓主人生前也只是用于“拉人”,载重不大。而清代民国的马车或者牛车,是要拉货的,估计载货比较重(千斤以上?),因此铁锏做得大些,符合逻辑。

                            再者,关于商周的车辆(可能也包括尚未发现的夏代的车辆),目前考古挖掘仅仅有殉葬的古族王公的、显示地位/讲求舒适的马车,而运载比如粮食、商品的车辆似乎还没有出现。而这些更可能是牛车,一匹牛的车辆结构很可能和两匹马的车辆结构有不同。至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二号还是三号坑中的战车,与上述王公贵族的车辆有没有什么不同,现在也没有看到。说到这儿,不知月兄是否知道那几个铜车马,是否有详细的构件、分析报告?

                            最后再请教,目前出土的商周马车,木质构件是不是都化成了土了?

                      • 家园 之前发过一本书

                        中国古代车舆马具P85就是

                        点看全图

                        因为在两端,实际上也有承重的作用。主要是减少边缘磨损。当然实际上效果不好。

                        另外,伏兔是稳固轴体,减震用的,显然不能用于承重。就是木槽里的半圆而已。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

                        问题在于……有些车轴体的约束-连接件主要是皮带和伏兔,比如秦始皇陵车。故而承重磨损的一方面是伏兔,一方面是轮毂和轴的连接处。但有些车是没有伏兔的,而且釭锏的磨损依旧。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我小时见过硬木轴

          据说铝刚出现时比金贵,铁刚出现时应该也比金贵。

        • 家园 应该有个发展过程

          桥上学长有考古证据的。值得信服。

          但从理论上说,尽管很多木头种类的物理性质非常好,长久来看终究不如金属制品。可靠性能金属出现后必然取代非金属。考古证据应该能表明这个时代进步。

          • 家园 问题是木轴

            一直用到现在,前几个月看到的驴车还是木轴呢……取代不好说,但是用于加强是肯定的。看古代,总是会寻求更好的木材。

            明清时期,制车技术仍有一定发展。遍及城乡的运载车辆以畜力挽车,多用一或二骡挽行,因此统称“骡车”、因有乘人、载物之别,又有“大、小”之分。乘人的小车,装有棚子、围子,形如轿子,因此习惯上又称之为“轿车”载物的骡车则称“大车”或“敞车”,其车身上不立棚,无车围和其他装饰。

            轿车都是木制,制作材料有柳木、榆木、槐木、桦木等,主要由辕、身、梢、篷、轴、轮几大部件组成车辕为两根圆头方身的长木,后连车身、车梢,构成整车的“龙骨”。在车辕前架有一辣脚长凳,名“车蹬子”,平时架在辕前,乘者上下车时,便取下做垫脚用。车辕前横置一根方形木棍,停车时,用以支撑车辕,以减轻牲畜的负重。车厢上的棚架,上有卷篷,呈竖长方体,上有穹窿顶篷。车篷均用竹蔑编制,外面裱糊一层布,布上再涂一层桐油,可防雨淋。车梢尾部较宽,可放置行李箱笼。木车轴位于车厢中部的重心上。车辋是用硬质木破成扇形木板、开榫拼接而成,中心以硬木为毂,一般用16根木辐连接毂与辋而制成车轮。轮的拼接处用大铁钩钉牢。轮框和辋的触地滚动部分都密钉大型蘑菇头铁钉。讲究的车还配有许多金属饰件,如后梢横木上的“填瓦”,车厢套围子的“暗钉”“帘钩”,车辕头的“包件”等。车棚一般由木格组成,包一层称为“车围子”的布围,才能遮风挡雨。——《中国机械史通史卷上》P211

            • 家园 呵呵,月兄查到“木车轴”就心满意足了,这是不是可以算是文科

              思维?

              • 家园 我觉得你可能没注意过

                上次我发过《中国古代车舆马具》,还有《载驰载驱》。那里说木头的更多。这里引用这篇,主要是说整车结构都是木头。车轴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且是一直到明清。用来做证自己的所见罢了。

                至于文科思维什么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再有,这里说的本来就是木车轴,不说车轴,说什么?

                况且前文也说了,“但是用于加强是肯定的”这是说金属的运用。其实(在)桥上兄的帖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然后“取代不好说”,是说金属车轴取代木车轴。难道意思不是很清楚吗?

          • 家园 期待桥上兄的”考古证据“

            不过,”考古证据“大多并不能直接说明什么。

            比如,商代的青铜礼器发现了很多,但是青铜的工具被发现的很少。再比如甲骨文发现几十万片,其他器物上的文字却几乎没有。这也不能说明:商代青铜只是用来做礼器的;也不能说明商代文字的用途只是用来占卜。

            用社会生活经验,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商代青铜工具已经非常发达,比如制造一辆车,相关的青铜斧、据、凿、刨、锉,钉、锤等等,一个都不会少,而且这些都不可能用石器、骨器能替代。但是为什么发现得少甚至于几乎没有呢?那是因为礼器被用于厚葬、深埋于地下。而工具则在劳作中磨损、消耗、锈蚀、重铸,因此能被考古发现的很少很少。

            文字也是一样,商代的文字已经相当成熟,不是有语言学家从后来的文字演化,可以推断出甲骨文之前应该有数千年的文字起源、演化,才能达到刻在甲骨上那种程度。

            因此,简单依靠考古证据研究历史,不加入现实社会生活的体验,就会得出可笑的结论。

            • 家园 低估木头种类差异

              低估木头的性能,也会归类为最后一句的

              我也发散下,轴的润滑,假设用的动物油脂,有没有专门的字形容呢

              考古发现殉葬的车马阵还是有些的,金属轴若是存在,考古的不会一无所知。对于车轮车轴的描述,金属的不是轴,也不是轮毂,而是叫做“軎wei”的东西,左右防止轮彀在轴向上移动。这个方向上虽然有摩擦,压力却是很少的。承受车重且摩擦的,发生在轴和轮毂之间,两者都是木质,似乎从未发现过金属的、金属衬层的。显然两者之间过盈配合。轮毂具有较大轴向长度,限制轮子在轴上的章动。毂相当于一个大木头圆柱,往往需要外面箍金属部件,防止沿着木纹解体,叫做輨。

              軎套在轴上,通过一个“安全销”固定,叫做辖。汉朝故事里某个大人物招待宾朋,就把对方车上的辖取走丢到井里,表达好客……丢到井里太夸张,就找人专门拿着,鲁智深鲁提辖,就专门负责保管客人的辖,提着……

              出土 的軎、辖、輨等等,都很多,我是没有听说过金属的轴或是毂或是衬层。这个情况下你不能把金属轴承作为unknown known

              不过为什么没有金属部件直接承受摩擦,到是个好问题。我说一个:光洁度、自润滑性。

              对了,这个轴是固定的,毂是转动的,和汽车不一样,和自行车一样。宾虚里面车轴上有转动的枪尖,在中国上面是不会有的。中国的軎上也延长出来了枪尖,但是不转。

              通宝推:桥上,燕人,
              • 家园 谢e兄参与,关于木头的性能,不知兄是否看了这篇贴?

                “红梁国学 松原市红梁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理 历史领域创作者”

                https://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fP_ZHiuinH0J: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96659031915757835/+&cd=13&hl=zh-CN&ct=clnk&gl=ca&client=safari

                这篇贴中提了两种木头,一种是““促榆树”的木头材料制成,这种木头产自东北地区,木质坚硬,是绝好的木头轴承材料。其次还有蚬木做的轴承,现如今蚬木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做砧板的好材料,但是在古代却是做轴承的上好材料,其优点就是不弯曲,不开裂,耐水耐腐,硬如钢铁。”

                蚬木属常绿大乔木,分布于中国广西和云南部分海拔700至900米热带石灰岩山地季雨林。

                明显地,这个“ 历史领域创作者”似乎没有考虑3000-4000年前黄河流域有没有这两种木头。或者作者也认为那时候可以从东北、广西热带云林输入到中原这两种木头?牛(先不说马)能否千里驮运?

                至于“軎wei”在网页上比比皆是,大概是因为有花纹、宜做古董收藏吧。

                • 家园 这就超过我知识范围了 -- 有补充

                  例如“榆木疙瘩”,只知道很硬,见过擀面杖,但是生活中见过的榆树都不大、还不直,是不是车轴的来源就不敢说了。

                  我的意思是,既然金属的軎、輨出土很多(不限于收藏很多),为什么伴生的金属轴、轴承衬套没什么报导呢,只能推断真的没有、应用中不需要吧。

                  和埃及战车相比,中国古车轮子直径很大,轴摩擦面上线速度就相应更小,这也是应用中需求不大的一个侧面原因吧

                  承认我的无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071307

                  真的有金属的轴承,不过这个和轮毂的轴向长度相比显然更短,我再瞎猜一下,猜测是主要针对章动产生的时候轮毂两端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承认我的无知 -- 补充帖

                  承认我的无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071307

                  原本想的是轴和轮毂之间的套管,长的一根管子或是分段多截,三者之间有间隙,把摩擦线速度分散开,这样的想象显然是不对的

                  真的有金属的轴承,不过这个和轮毂的轴向长度相比显然更短,我再瞎猜一下,猜测是主要针对章动产生的时候应力更大的轮毂两端的

                  不过对于釭的梯形截面还是不理解。两者是不是对应的金属之间的摩擦的呢

                  为什么锏后来成为了杆状兵器的名称了呢

                • 见前补充 4663821
    • 家园 历史、法学、新闻都是公知重灾区

      普遍都是水浅王八多的地方

    • 家园 这不是问题

      一般的说,历史老师教授是最了解过去世界的人。

      所谓历史,不就是人类过去的事件么。对于这些事件除了口传,就是记录、就是书本了。

      如果说历史老师要走出书斋的话,唯一该去的地方就是古迹。通过考古印证书本记录的历史。

      至于工业什么的,工业才几百年啊。和人类几千、上万年的历史比,算不了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