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 Swell

共:💬181 🌺785 🌵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少鬼扯。我没有回复你,不屑。
                      • 家园 虽然有点此地无银的意思

                        看到你发帖说有人要封你的口。

                        可能是因为你这个帖是给我的回帖,所以系统也短信通知我你的这个帖也被举报了。

                        虽然有点此地无银的意思,俺还是声明一下,俺没有举报你的这个回帖。

                        下河以来俺还没举报过。

        • 家园 水利的情况比较复杂。

          我只说自己知道的情况。

          在我所在的农村,辽南地区,包产到户前大集体时期确实修了很多水利设施。简陋一些的有储水池,俗称‘大口井’,就是空地挖一个大坑,面积几千平米不等,深度两三米,利用自然降雨储水,有的大口井还会修延伸到田地的水渠。大的工程也有,我们县城附近就有一个高度二十多米、跨度几千米的架空渡槽,应该是从附近的大型水库往较远的农田引水用的。在大集体时代,遇到严重的干旱季节,会进行引水灌溉作业。

          包产到户后,这些引水设施大多荒废不用了,几年后破陋不堪。不过呢随着技术发展,如果遇到旱灾,村镇也会指导使用水泵和水带引水灌溉。灌溉的问题并不突出。

          另外说一下粮食产量。个人觉得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是:种子,化肥。在大集体时代,由于技术的原因,种子的升级换代比较缓慢,最好的年份,玉米穗的长度和颗粒深度也不够令人满意,口感是很好的。包产到户后对种子普遍更重视,我们这里每个屯里都有几个农户自己研究杂交育种,种站也能买到新的品种,我至今对玉米杂交育种还很有印象。后来农户也不自己研究杂交种子了,直接买就行了。说到化肥,一直到1990年以前,我家的田地的肥料主要是我和哥哥们寒假到处‘捡粪’积攒的,化肥用量很少,也贵。之后化肥的施肥量逐渐增加了。所以说产量的增加是一个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相关农业技术发展很重要。

          左右派之争放在农业方面,恐怕很难有一个清晰的结论。改开前的城乡致命剪刀差,改开后的苛捐杂税,都是农民不堪回首的过去。农民比较广泛认可的是,废除农业税及建立新农保开始,农民才逐渐过上较舒心的日子。

          通宝推:青菜园子,朴石,flycloud,flycloud,阴霾信仰,菜根谭,高地,qq97,假日归客,
          • 家园 同样有‘捡粪“经历,握个手

            不光要捡粪,还要把河塘抽干,塘底的淤泥运上来肥田,为了塘里的淤泥免不了先抽水捉鱼,捉完鱼分鱼,晒咸鱼过年吃,这个时节也该推磨做汤圆面、做豆腐了.......

            要我说这剪刀叉:不过是土共得了江山,他当然要住在城里骑在人民头上过好日子,跟满人,元人得江山后过人上人日子没啥本质不同。只是老当家人在世不准他们那么干,毛大爷一走新当家人就顺水推舟真情流露了。

            分田是瓦解已经学会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农民之重要一步,自耕农变佃农,工人变工奴......

          • 家园 我们那里78-79年已经用上化肥了

            山东鲁西南,属于贫困地区。在我79年上小学之前,还帮母亲下地干活,记得最深刻的就是施肥,好像是点豆子,母亲在前面挖坑,我在后面往坑里撒化肥。当然家里茅坑里的粪便是要用的,我还经常去外面捡羊屎蛋什么的,但那些根本解决不了施肥问题,还是要靠化肥的。去县城上小学后就只有暑假春假秋假回家干活了,慢慢的全家搬到县城后脱离农活,这些还是记得的。

            通宝推:陈王奋起,朴石,
          • 家园 我想再请教一下

            你知不道包产到户前后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怎样的?

            我只知道公社算工分,包产到户之后,只有上缴一部分产出,剩下都是自己的,但详细的细节我不清楚。

            这个是解答到底农民积极性有没有大的改变的一个关键因素。

            也请 @假日归客 与 @柴门夜归 说说吧

            • 家园 您别客气,您说请教,我就不敢吭气了

              您看这样行不行,快过年了,我要回老家的,您列个提纲,细一点儿,我回老家向几位长辈作个一手的了解,现在他们年纪也大了。

              • 家园 有劳柴门兄

                今晚陪老爸喝两杯,老爸老妈又在回忆当年农村的生活,忽然想起柴门兄的帖子,再不回贴就快过年了!

                先说说事情的起源吧

                其实,就是有些河友声称包产到户的问题:

                1. 包产到户不是粮食增产的原因

                2. 包产到户不是当年农民吃饱饭的原因

                3. 导致水利失修

                听到这些说法之后,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毕竟当年潮州乡下不少亲戚的生活得到改善,固然是拜改开所赐,但也从来没听他们抱怨过包产到户这件事。那么到底包产到户是好是坏呢?

                当然,好坏是价值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难以衡量,我就简单粗暴,选一个粮食产量来衡量。理由简单,要吃饱饭,肯定产量要上去,又或者同样产量,减少缴粮。如果是产量上升,不外乎就是技术(设备,化肥与种子)与人的问题。

                根据上述的思路,如果柴门兄回乡方便,还请帮忙问一下一些问题:

                包产到户前的问题:

                1. 农民的收入,包括现金与粮食,尤其是到年尾的结余,农民的伙食怎样?

                2. 需要缴多少粮?平均可以剩下多少?自留地可以有多大?一般的产出是什么?允许有多少时间用在自留地上?

                3. 农业生产是怎么安排工作的?尤其是公共设施,例如水利方面的工作

                4. 我记得你和假日归客两位的乡下都没有什么机械设备,但附近的乡里不知道有没有,是否了解这些设备的所有权,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等信息?

                5. 至于农民的迁移,肯定是没啥到城里机会了,但如果附近有效益较好的公社,能否转去那边?

                6. 化肥,种子是如何安排的?

                包产到户之后的问题:

                1. 每户可以承包多少地?

                2. 粮食的平均以及总产量的变化?

                3. 化肥与种子的安排有何不同?

                4. 劳动力的安排有何变化?毕竟有人外出打工,明显务农人数肯定会下降,会不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会不会影响缴粮?

                5. 上缴的粮食总量是否减少了?国家采购价格的变化?

                6. 水利出了问题的话,乡里如何配合?

                7. 除了种粮食,农民会如何选择其他农作物?

                今晚太晚了,先想到这些,如果有问题,下次接着补充。

                最后说下这件事的意义,从大的方面讲,可以总结历史,但其实轮不到我们来总结,我相信相关的研究论文已经汗牛充栋。从小一点的方面看,也许可以用来反映西西河这个论坛的特点:实事求是。我们踏踏实实的研究一个问题,做调查,不迷信书本上的数字,未来西西河可能因为坚持这点而名闻天下也说不定。

                通宝推:朴石,柴门夜归,
                • 家园 吨谷田就出在潮汕啊

                  潮州男人耕田如绣花,吨谷田就出在潮汕啊!那里不具有代表性哦!

                • 家园 插个队。 -- 有补充

                  一,关于包产到户:

                  1. 包产到户不是粮食增产的原因。

                  2. 包产到户是当年农民吃饱饭的原因。

                  3. 导致水利失修,道路失修,以及农村科技,农村机械化推进等倒退。整个农村科技能力严重退化。

                  二, 包产到户前的问题:答案都是动态的,很多东西不是一成不变,依年依时。

                  1. 农民的收入,包括现金与粮食,尤其是到年尾的结余,农民的伙食怎样?

                  生产队的收入,依年份不同而工分值不同,同时还要考虑生产队,大队的收入,单个劳动力算,我知道的有时十多块,有时三四十块都有,年。工分是按劳动力,所以劳动力多的家庭,自然就是收入高。但社员在生产队的收入,不单公资,还包括食物。重点当然是口粮,是按人口分的,当然会分级别。然后还会有分鱼分肉之类,这个就有点多变了,比如我们生产队,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两个大节按人口分鱼——这个传统倒是一直坚持到90年代,伤病牛,摔死牛大家有肉吃,按人口分,一般不分完,留部分内部卖,队员自己拿钱买。还有其他玉米花生油糖之类的,反正有什么都分点。

                  好像这么说有点烦?

                  2. 需要缴多少粮?平均可以剩下多少?自留地可以有多大?一般的产出是什么?允许有多少时间用在自留地上?

                  缴粮问题,其实后期口粮留多少,已经可以说是自主安排了。规定公粮(税)购粮(卖)跟承包后是一样的,具体可能有误:我们那是公粮70,购粮是有指标的,具体不知。制种田(农科所让种的)不用交。当年粮食销售只有两个渠道:卖粮站,墟日上街散卖,生产队墟日散卖,不现实,所以还得卖粮站换成钱。我们生产队后期是劳动力200,非劳动力是100还是150?一年。所以孩子多劳动力少的,会困难,会超支。红薯玉米花生油之类的就没什么印象了。

                  自留地,我家有四块一共是半亩左右。反正生产队收工不上开夜工就是自己的时间。那时总是要干到九点多十点的。种什么自便,主流是种菜,花生,玉米。种西瓜的也有。

                  3. 农业生产是怎么安排工作的?尤其是公共设施,例如水利方面的工作

                  工作按排,差不多是全年无休。家里长辈,说起生产队,量大的感慨,就是干得辛苦。不管什么天气,不管什么日子,总有活干,曾经差点整个生产队妇女除一人在家生孩子,其余全灭(包括我)。除了生产队的,还有大队,还有公社,还有县。修路,修水利,是说得最多的。特别让人怕的是,修路修水利,绝大多数是秋收之后,大冬天的干。又冷又落又大风,十分艰苦。

                  这里要补充点:生产队除了种田(包括稻,玉米,黄豆,花生,红薯等),还有副业的。大队有个榨油厂,有山林,有果场。我们生产队有两个石灰窑,一个砖瓦窑,炭窑。有种植甘蔗,黄姜等纯经济作物。有些队养牛,养猪,养鸭,可以说是各有所长吧。

                  4. 我记得你和假日归客两位的乡下都没有什么机械设备,但附近的乡里不知道有没有,是否了解这些设备的所有权,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等信息?

                  以我那为例,基本上每个生产队,一台手扶拖拉机,一台水泵,一台脱粒机。大队有一台中(型)拖(拉机),就有人民币那个女驾驶员那种,我们儿时的游乐场和火药枪用铜管的重要来源。前三者使用率高,中拖使用率不高(罪过罪过)。是了,中拖驾驶员挺帅气的,所以自我保护能力不足。至于运行成本,就是油,电。故障不多,基本上就是自己修理。我小学就会修单车,就是家里有一些简单工具。最喜欢的就是有一把塞尺,当时觉得很好玩。

                  5. 至于农民的迁移,肯定是没啥到城里机会了,但如果附近有效益较好的公社,能否转去那边?

                  这个你恰恰错了。要迁户口,最大的机会反而是迁城镇:招工呀。人家有钱就想转过去?也行,嫁过去,嫁过去绝对能给入户,女的嫁过去,男的也同样是嫁过去,一般叫招郎婿,招郎入室,上门,就是所谓入赘。招工,当兵,是当时农转非的主要途径,曾经有段时间,退午是包分配的,好像是78年取消?

                  6. 化肥,种子是如何安排的?

                  化肥。算了吧。当然也不是全无,后期还是有氨水,供应了一年,后面就分田了,分小组,几年之后才到户。主要肥料就是生产队自己的肥料厂:厕所,牛栏。分小组后就有化肥了,氮肥是碳胺,刺眼刺鼻,钾肥是红色的,经常感觉湿湿的样子,磷肥是灰色的。氮肥磷肥都是结块的,要敲散,然后三个混在一起用。慢慢后来有尿素和复合肥。苏联尿素又便宜又好。

                  三,包产到户之后的问题:

                  1. 每户可以承包多少地?

                  我们生产队一亩二分田,五分地,按人头,不分男女老幼。

                  2. 粮食的平均以及总产量的变化?

                  以水稻为例,分小组当年是没什么增长的,然后慢慢增加,由生产队的八百多增到将近1000,一造。家父每次都念念不忘千斤亩,真实现达到的,也许就两次吧,估算是1000零几十斤。基本上960是顶峰,杂交。籼优一般600多700,种来自己吃。糯米种个一两分自用,产量更低。

                  3. 化肥与种子的安排有何不同?

                  这个不确定。当时种子一般自留或相互交流,杂交种得买,制种田的产出必须交农所。对了,这里补充一下:制种一般亩产400来斤,但效益最好,贵。化肥是买,应该是自定,不过也不可能多买。生产队肥厂分到小组,然后小组解散时就变个人的了,认购吧,算是,牛是卖了分钱,我们的是一个很温顺的水牛,母的,角向下长。我好像在河里说过,有一次骑牛,仿骑兵,驾驾驾的猛拍牛屁股,帅不到十秒。

                  4. 劳动力的安排有何变化?毕竟有人外出打工,明显务农人数肯定会下降,会不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会不会影响缴粮?

                  初期没影响。外出打工,基本上是85年后才慢慢的变普遍,初期主要搞种殖和副业。因为只是种自己的就好了,所以劳动力是富余的。其实生产队时就富余。

                  5. 上缴的粮食总量是否减少了?国家采购价格的变化?

                  上交的就公粮70,购粮150还是200?生产队是是圩日有饭吃,分组后晚晚可以煮饭,白天还是白粥红薯。价格方面应该是上升了。关键是时间自主,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趁圩卖东西。所以钱粮都相对宽松了。要说宽松多少,其实也就主要是有饭吃。

                  6. 水利出了问题的话,乡里如何配合?

                  没人管。水利会都解散了。刚分一两年,大队还组织清主渠清瘀,越来越组织不起来。至于田间渠机耕路,阿弥陀佛了。

                  7. 除了种粮食,农民会如何选择其他农作物?

                  这个原则上自由选。我们那主要是甘蔗(三四年后糖厂就倒了),黄姜(中药,三四年后(供销社)收购组又没了),养鱼(我村传统),豆腐,养鸡鸭鹅牛猪,蚕桑。各施各法,各马各扎,各庙各有各菩萨。

                  再补嘴:农村的发展和国家发展是一致的,总体上是一直向上。如同历史上每次新朝建立一样,初期为了由乱入治,对人口流动管控严格,到了后期,其实也已经宽松得很。不能拿五十年代来形容六十年代,不能用六十年代来形容七十年代,不能用七十年代来形成八十年代,类推。我国发展一直都是十分快。文革有没有影响生产?我们是没有,就是政治学习,开会,批斗,烦,不满。本身干活就累死了。

                  以上是我的记忆,有错不奇怪,作存照吧,这些记忆会越来越模糊。很多事,其实没说。中国有很多个世界。

                  家母对分田前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没那么辛苦了。就冲这一个辛苦,我都会强烈反对前三十年没发展的说法。最辛苦就是冬天修路修水利!

                  通宝推:云山,桥上,月之回忆,陈王奋起,四方城,朴石,qq97,阴霾信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一个:农用膜 -- 补充帖

                  大前天跟三表哥说着春节的天气,我说印象中最早就初十就浸谷种,天寒地冻的。他说初十算什么,最早一年是初二,天气太冷,浸不出芽,得烧柴熏房子。那时又没有农膜,秧苗很容易冻死。处理方法是撒草木灰,草木灰溶水时发热。但是草木灰过头了,太咸,又会弄死秧。直到后来有了农用膜,才解决了育秧问题。他这么说,我倒是真记起了以前经常要补秧。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天气预报。除了秧,他还提到个例子,有一年推广一个矮脚种,打花较迟,刚好碰到寒露风,减产超一半,那你一个人只分了50斤谷。

                  三表哥50年代初,初中学历,当过兵,当过支部书记,现在按流行的说法是新乡贤。

                  通宝推:天马行空,桥上,
                  • 家园 口头宝退

                    说得详尽可信。

                    总体感觉,1.贵乡比辽宁富庶多了。2.分田短期有利,长期未必。3.农民真辛苦。真应该是世界的主人(话事权的权重)。

                    【家父每次都念念不忘千斤亩,真实现达到的,也许就两次吧,估算是1000零几十斤】

                    尊翁是个伟大有自豪感的职业者。

                • 见前补充 4698658
                    • 家园 70年代农业革命的三大要素

                      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上海郊区的农民就是靠大棚把一年的蔬菜生长周期扩大了好几倍,那些农民比城市工人收入还高。

                    • 家园 这个插队回答得很完整

                      看到懒厨河友的疑问,本来想回复一下,看到兄弟的回复,觉得没必要狗尾貂续了。

                      生产队我年龄很小,回忆非常凌乱,错误很多,我父亲是生产队会计,我多次和他核对,纠正了一些记忆。

                      生产队时期做事效率不高,确实如此,但当时大家基本上没有闲的时候,农忙时大家都干农活,农闲时修路修水利,很少真正闲的时候,这是我小时候的记忆。实际上,我村的水利基本上是生产队时期修的,路在修了三分之二之后,在分单干之后,有十几年几乎没修过,就凭这一点,我都认为在生产队时期尽管大家付出很多,但是成果是很显著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