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感 -- 给我打钱87405

共:💬188 🌺284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就像什么什么斯基

                公文、典籍有些名字长到不可思议……没缩写得累死。就像看俄国书,就没记住过人名😅。还好人家自己有缩写。比如经书敕文。

                真正难的还是有些汉字虽然意思没什么变化,但背后的意识完全不同,而且还没注释。这也是为什么自己总说小学明义理。不过只要不是研究思想史宗教史的,倒也没什么影响。

                研究中古的还有一个天坑,就是异文。近乎绝学。

            • 家园 有这功夫在这隔空论战,自己去试一下不就行了?

              坚持一个礼拜、一个月天天读书,你可以看一下嘛。

            • 家园 这恰好证明了预设不同

              说的是中古以后,而且也包括类书、志书、起居注、 穿戴注之类。前者带注释,后者……看你想怎么看了。

              而且要注意,只是“知道”。深入是之后的事情。

              如果真的要说,道德经才五千字,但集释有多少字?一本基础读物,比如《纲鉴易知录》有多少字?

              所以问题就像上面说的,是定义不同。

              何况可没说能看“整篇古文”,说了自己是看“摘要”的那种。能二十万字,说的是白话文。如果是EPUB,阅读软件会有统计。(上个回复顺序是乱的,而且废话比较多,等换电脑已经没法修改了。)

              ---

              那么,这种能看吗?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这只是身边顺手的。

              简单说,现在大家把文言文看的太严肃了,总拿秦汉当例子。

              • 家园 "二十万字说的是白话文",那这有什么好吹的?

                "二十万字说的是白话文",那这有什么好吹的?

                不跟你较真的时候你勇气十足,

                "文言文二十万字……一星期,需要高中语文及格。对于毕业多年的,有点难度。"

                跟你一较真你立马泄气,

                "能二十万字,说的是白话文。"

                最近河里来的这批人水平不行啊,一个星期才看二十万白话文,呵呵。

                "而且要注意,只是“知道”。深入是之后的事情。"

                我很想知道你的"知道"是什么水平?

                刚才我贴出来的那段史记,里面我有差不多十五个词我不知道什么意思,你一定"知道"的,呵呵。

                至于你自己贴出来的这三张图片,我感兴趣的是那些词是你"不知道"的,呵呵,这可是你自己贴出来的,你能告诉大家伙吗?你"不知道"的词是多少个?十五个?五十个?还是一百五十个?

                如果你这三张图片你"不知道"的词有一百五十个,平均一张图片里有五十个词你"不知道",那么按你的标准,你对这三段文字是算"知道"还是算"不知道"呢?

                没有旧学基础的人,是不可能"知道"文言文的。

                高中学的那点文言文那叫蜻蜓点水,选择的标准之一就是生怕吓着你们,呵呵。

                • 家园 二十万字白话文我说的是几小时,你说一星期都做不到。

                  一、

                  原帖因为顺序错乱,可能直接看看不懂。摘选重写一下你就明白了。

                  1

                  欧阳泰的《丹药与枪炮》,二十七万字,当初囫囵吞枣,几个钟头就读完了。现在都还能引用说法。但要说真的读透了,很难。所以判断,不深入研究,一星期不是问题。

                  2

                  至于小说,中学时候大家都会看小说。二十万字的,可能一个中午就看完了。除非古文引用的多。

                  对应你帖子中的白话文和小说。

                  二、

                  二十万字一星期,说的的确是文言文。没说我文言文看需要看一星期,因为最多看两天就去看别的了。我说明的是,一星期并不难。并且举证具体的文言文来说明。要知道,这还没贴地方志,尤其是人物志呢,那完全就是看故事。宋史的列传也行,但枯燥的多。

                  类书选编或者分散着看,二十万字很容易达到。但前提是有个索引。

                  对应你帖子中的文言文。

                  三、补充一下,其他的没必要再说了。

                  第一帖是顺序颠倒,但后面的帖子不至于看不出来。除非不太了解志书、类书是什么,但类书好歹贴出来了吧?

                  至于不认识的字,且不谈书里的注释、译文,必备的词典就不考虑了?你可能不太清楚熟悉之后的查证效率。无非是Mdict多词典加汉文博士本地构型,就算有150个不认识,很快也就查完了。需要说说常用词典和工具组吗?

                  文言文还算好的。中古宗教史类白话文读起来比这些文言文还费劲,因为往往有大量引证梳理,繁体、引用,还带小语种。又要求对整体背景的了解,政治史、文化史、地区史,乃至各类经书。以至于这类著作都是神仙打架,读起来加倍艰难。但熟悉了不还是照样读?

                  • 家园 补充基本工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实际上一般用第一张图的就够了。网上的最多用教育部异体字和国学大师的字形查字(极难的字,需要遍历)。后者关停之后,偶尔用字海。

                    懒得转APNG了。以𧱓这个字为例,只需要鼠标挪到右下角,弹出Lily启动器(个人习惯),点击汉文博士,选择构型,找到之后复制到GoldenDict检索,如果没有就百度或者去字典网站。连看完,十几秒而已。再仔细看看也就半分钟。

                    难道文言文就全是这样的字?上个帖子第三张图来自宋史,有几个不认识的?

                    这还没提整句看不懂直接百度呢。真的是不了解数字时代的查证效率。

                    有些字词或者故事,有了基础知识打底,猜也能猜出来。

                    何况之前也说了

                    万事开头难,或许这里说的是了解最基本的概念,熟悉最基本的材料。一个星期二十万字的确很难。

                    ---

                    图片总是被缩放……

          • 家园 我微信一共就两个群

            一个是家人群,一个读书群。对了,还有一个家长群,但我长期不看,接近于不存在,老师经常质问我为什么不回话,我说我基本不玩手机。老师自然不信,当然我也没说真话。😁😁😁

            我所在的这个读书群,我在里面是垫底的,“长辈们”——读书的长辈——经常教导我,要读“大部头”,否则你永远看不到全貌。啥叫“大部头”,起码也得五卷起吧,一本两本的书没意思。他们三天两头在我这“凡尔赛”,就他们所读的各种“大部头”进行讨论,我完全是听都听不懂。我是有心无力啊——其实还是懒,几年读不了一套“大部头”。明年打算读一套。

            • 家园 二十四史不过五千万字

              这个月才开始正式用微信。

              有些大部头是真的读不来。不是因为人家说得不对,而是因为说的太对,近乎废话。不仅觉得无趣,还会让你糊涂。因为脑子太快了。结果就是,到关键时候,自己掉线,没能把握到精髓所在。比如某著名德国学者,最后是在别人引用的话里才明白其厉害之处,尽管那也不过是一些常识。但有些常识,一般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这也可能是因为自己记忆结构是建置生成型的。源于健忘。

              其实所谓读史的把握整体,只不过是某个角落出现的两个小字,不要过了一百行就不认识了。

              大部头不够凡尔赛,上上辈的历史学者还会感慨无书可读。经史两藏,大部分都读过,今人(几乎)根本没这个能力。反倒是制造同等规模的文字方面,能力不小。参见层出不穷注解的和句读。上一辈的学者,像胡宝国,一生也不过二十多万字。放今天……

              我说的读书群是资源互助,PDF为主。自己读的书可能还不如人家扫的多。自己处理过的,可能还不如人家书评写得多。

          • 家园 这篇商讨“文字表现力”的论文,自己也没好到哪去。

            历史学学术论文的文字表现力差的问题,如今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博士生们的学位论文。各路导师聚在一起,抱怨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学生越来越难带,而难的突出方面,就是文字能力差到无可奈何的地步。这样的情形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并且开始想方设法,探讨如何解决提高之道。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说并非史学界独有,不过史学界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或者说,史学天然具有文字表达力强的内在需求,因而对目前的状况更有强烈痛感。

            比如

            名化 历史学学术论文的文字表现力差(的问题)

            名化 如今几[近](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复数 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博士生(们)的学位论文

            矛盾 抱怨最多的话题(之一)

            重复 而(难的)突出方面

            名化 就是文字能力差到无可奈何(的地步)

            重复 这[已经](样的情形)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

            冗余 并(且)开始想方设法,探讨如何解决(提高之道)

            重复 (诸如)此类(的)问题

            冗余 不过史学界(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

            名化+结构 [文字表达力是史学天然内在的需求](史学天然具有文字表达力强的内在需求)

            结构 [对现状的痛感更为强烈](因而对目前的状况更有强烈痛感。)

            为了押韵、强调,适当用用也没什么,但是大面积的性度力……只能说有口语表现力吧。

            历史学论文的表现力,如今差到令人发指。尤其是众多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各路导师齐聚,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越来越难带。特别是写作能力令人无可奈何。这已经引起各方面关注,开始想方设法寻求出路。这个问题应该非史学界独有,不过史学界可能更突出。或者说,文字表达力是史学天然、内在的需求,对现状的痛感更为强烈。

            单纯调整欧化部分,193字缩减为133字。三分之一没了。但这样改也没好到哪去,所以根据语义重构才是最合适的。自己对此无能为力。

        • 家园 西西河任何一个ID都知道,一礼拜20万字说easy并不过分

          然而,要每个礼拜都如此,那就难了。

          同理,一个男人跟一个女人腻在一起一个礼拜,这并不难,实际上很容易,但要每个礼拜都是这样,很难。

          人,都是喜新厌旧的,能每天坚持看书的或者跑步的或者做饭或者谈恋爱的,他一定是从中发现了“新”,既然每天都有新的内容,为什么要换来换去呢?反过来,不能从中发现“新”,自然就要换。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人都是持之以恒的,只不过,怎么个喜新厌旧法,因人而异。

          • 家园 你们这批人写东西都是一个模式,东扯西拉。

            你们这批人写东西都是一个模式,东扯西拉。

            到西西河来吹你特能读书,那你真是来对了地方。

            • 家园 哈哈,你的自证相当完美

              “你们这些人都……”,好一个“都”!

              所以,你不只是“不相信一个礼拜能20万字”,你是吃饭吃乏味了,睡觉睡乏味了,泡论坛泡乏味了,整个世界都让你感到乏味,包括你自己。

              原因就在于你“懂”,正因为 你将自己置于一个“懂”的状态,所有的事对你而言,就不会 有任何变化了,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新鲜感,于是,你,枯萎了。

              然而,这种状态让你十分不适,于是 你到处寻找新鲜感,可是,很多时候,你得到的却是失望……这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

              你不会活。

              • 家园 你有多少阅历,读没读过书,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你有多少阅历,读没读过书,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你们这批人", 不是"你们这些人".

                你跑到西西河来装读书人有什么意义?我真没看出来。

                你就是为了让大家伙知道你没读过多少书?呵呵。

                你居然还装模作样的秀自己的读书经验,还要教导人家怎么读书,你真是来对了地方。

      • 家园 一个礼拜20万字,这也太快了吧

        根据 这个https://www.sohu.com/a/239845798_501366

        史记52万字, 整个25史一共2733,8304个字。

        • 家园 王蒙说他一个礼拜能读七本书 -- 有补充

          不过,貌似好像“读速”最高的是钱钟书。据说当年他的同学为了考他,要他说出某书在图书馆的哪个位置,他闭着眼睛就说出来了。同学们自然甘拜下风。

          我读书是真“读”,读出声,默读容易走神。一分钟200到300字,一个小时约2万字。默读比读出声要快,但我已经是老头了,很容易分心的,所以要读出声。

          所以,一个礼拜读20万字,相当于每天拿2小时出来读书,坚持10年,就能破亿。能坚持10年,就能坚持一辈子。😁

          另外,“读速”是累进的,读得越多,后面越快,因为很多语句都是成套的,一目十行不是神话。有人不相信,是因为他积累得不够多。

          当然,还有一个“习惯”问题,读书对我来说,原本就是娱乐方式之一,换言之,张三出门看个电影,前后怎么也得花3个小时,3个小时我已经读了五、六万字了……

          光读不行,还得写。我有长期写作的习惯,所谓写作就是写读书心得,并且我写完就扔了,并不保存——存在“脑子”里,因为写的目的是为了理顺,理顺了就可以存在脑子里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可能会有人说,那你这一天花在读书上面的时间怎么也有3小时了吧 -- 补充帖

          是的。我还要走路呐,每天一万步,1个半小时到2小时。

          问:“那你还有时间娱乐吗?”

          答:“我这就是娱乐啊。读书花2到3小时,走路2小时,先读后走,走路的时候还可以消化所读的内容,再回家就洗了睡了,我的日子是这么过的。”

          问:“那,没有女人喜欢你吧?”

          答:“我本来就不招女人喜欢,因为 不招女人喜欢,所以被迫去读书走路,哈哈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