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感 -- 给我打钱87405

共:💬188 🌺284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月兄,这个话题咱们讨论过多次了

            然而我本人对这个话题的兴趣在于“接下来会怎么样”。我现在很担心,新冠扮演的角色,类似于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我指的是1966年之后的事。另外,我还是要反复强调的是,在上世纪中叶,出现了全球性的文化大革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迪克是1928年生人,一个中国人,出生于1928年,那么在1950年,他在哪呢?他正好在朝鲜战场上打仗,并且也许就阵亡牺牲了。这些事都不是孤立的。

            别人的事我是管不了的,包括我的亲人们。我如今每天都在提醒自己,要做最坏的打算,思想上、物质上,得有足够的储备。即便如此,我仍然觉得不够。另一方面,我也不想下定论,匆忙下结论不是一个好习惯。总而言之,枕戈待旦。

            • 家园 这也是自己的焦点

              单纯从事实上或者说做一个科学预测,想来大家都没什么问题。但科学是科学,现实是现实。如果不能把握背后的价值或者说意识形态,能够从价值层面做出预测,并且能够身体力行,转化为现实,那么和蒙查查依然没有区别,只能“顺应”历史进程。

              换句话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必须引入价值判断,而且必须分出高低,与现实联系。尽管这可能意味着一辈子都很难过。但是我们不能像现在这样,事实混淆成价值。或者把价值的潜能当作事实。

              不知之前是否表达过,在说这些的时候其实“感觉”很无力(我认为应该无力),因为一再重复的,不过是再基本不过的常识。就算曾经走偏,也总会明白过来的。问题应该反过来,是那些看上去我们知道,实际上一叶障目,连门都没入的事情。不管科学还是生活本身。

              后面的删掉。

              • 家园 引力出现了异常

                这个引力,就是我们全人类沉重的历史。

                《星际穿越》是有所指的,同《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一样,加了一层科幻包装。

                枯萎病正在蔓延,这是事实,不论你是否承认。马克思跟老布兰德教授一样,“把两只手捆在背后工作”,心中满是绝望。

    • 家园 我读历史的习惯跟别人不一样

      印象中第一次读历史是初中暑假,闲得没事做,把《中国通史》一气给读完了,五大本(好像是)。那会就是当”故事会“来看。

      可能是由于”吃得太撑“,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摸过历史书。

      08年金融危机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刺激“,我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基本 上处于一无所知的程度,用大白话来说,就是SB一个。这让我感到欣慰,毕竟真正的SB就是不知道自己是SB,能真正认识到自己是SB,当然是件好事。自此之后,我对”经济“开始着迷。逐步发现”经济“这个东西一个人一个说法,我回忆起来中学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毕竟是要背熟了去考试的,又回忆起来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于是开始大量阅读各种史书,自然科学发展史、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货币史、军事史、工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史、服饰史、造车船史……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步”发明“出一种读法:那就是只读一截,然后自己来推演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偏差很大,说明我的脑子里装的就是浆糊。哈哈哈,自然,一开始,偏差就是很大的,用胡思乱想、胡猜乱凑来形容丝毫不过分。我再一次认识到自己有多么的SB。但是读多了之后吧,就有一点长进了,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数感、语感这样的史感,也能猜到一点,猜对一二。这种读法很有意思。

      另外,我这个人跟木头似的,用某些人的话来说,”冷血动物“,读这些历史,很少有”唏嘘感慨“,到了秋天,叶子就会落地,有什么好感慨的呢?

      两条归结起来,我读历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烧脑“,”烧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个人的现实问题。我对于”历史的真相“从来就不感冒,人活着是向前看,向前走。不是我吹,我有些朋友隔阵就来找我,希望我能”扯上一段“,这样他们好借机烧一下脑,不烧觉得不自在。

      补充一条。有次我外甥跟我聊起读书的事,我跟他说:”阅读量不过亿就不要去跟别人讲你读过书,那只会自取其辱;历史,我个人的感受是,过了3亿,会有一个飞跃感。我讲的是正儿八经的历史书。光是正儿八经这四个字,我就无法教给你,非你自己去完成不可。“接着我给他算了一笔账,一个礼拜20万字,一年1000万字,十年1亿。结果是他直接被我”劝退“了。哈哈哈,叶公好龙。

      通宝推:ziyun2015,
      • 家园 关于阅读文字量的补充说明

        我认为,如果每个字都有重量,那么总的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字是越来越轻。换言之,如果把前期当成“两仪”,到了今天就成了“六十四卦”,32倍。为什么这么讲呢?比如文言文,作为一个现代人,读晚清的书,跟读先秦时期的书,难度完全不同。晚清的书我们 不需要词典。难度的不同在于,越是往后,量越是大,相对的易消化,越是往前,量越是小,然而越是需要反复的琢磨。

        所以,对于一名现代人而言,阅读量不能破亿,确实不要跟人吹嘘你读过书,那很容易被人打脸的。这就好比说,在70年代你有存款1000元,相当有钱了,搁今天,你也跟人吹嘘我有1000元存款我家底厚?

        体裁的问题,就不在这里说了,诗歌跟小说能一个样吗?流行歌曲跟交响曲能一个样吗?我在这里只讲一个总的变化,跟字量有关。

        另外,如果一个人觉得读书比较困难,大概有两种原因。

        一个就是我之前贴子里讲的,原始积累太少了。正如月之回忆河友所说,读到一定程度,一本书一百万字,其实你也就读了几万字。我经常一本书,从头到尾,只有一、两处我是划了圈的。这个划了圈的地方就是新鲜的,我有所收获的所在。可能会有人说,这么读那不是亏了吗?理论上讲是亏了,但是这个原始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边进行原始积累,一边得到新收获。这是就纯粹的语言而言。还有一个积累,关乎“学科”、“领域”,比如你之前对军事一点都没有积累,人家给你剖析淮海战役,你是不是觉着费劲呢?所以这里面有两个积累。

        再一个,就是“如果读书你不能从中不断的得到新鲜感,反而是你越读越觉得没什么区别”,那只能说“知识越多越反动”,你自己选择了“固化”,选择了“死亡”,自然是读不下去的。

        还有一个也说一下。如果说2000年前的人读古书,是要“展开”,那2000年后的今人读今书,主要是“收拢”,这俩方向正好是相反的。换言之,2000年前你读一本书,你要写N厚一摞读书心得,2000年后你读十本书,你写一页心得。就拿这个《中国共产党历史》来说罢,它是180万字,然后我又查了很多资料,“连骨带肉”怎么也得有300万字了,三个月。我再写读书心得,其实要精炼的写,不会超过5000字,在西西河贴出的东西,比较随意,没那么讲究。另外就是我从10.1开始发贴,也有一个逐步“浓缩”的过程。最后搁我自己脑子 里的,不会超过500字。为啥?可以带着走啊!所以我写的读书心得,全部都是写完即焚的。我有个朋友把我写的读书心得收集了起来,这事我后来才知道,我说你收集这个干嘛呢?没用。最终是你要浓缩,搁自己脑袋里。所以,阅读跟写作是不分家的,光读不写,那也是不行的。

        • 家园 说多了总是像成功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习惯之后,效率无比,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无他,熟悉而已。

          做事也一样,有些人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左右的判断,参与的决策……可能不比一天二十万字差到哪去。说白了,就是考虑的多。许多人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积累超乎想象。

          但这里还有一个严重问题,是多数人做不到的原因。即没经过充分训练,受制于表达本身……不管语言还是行动。虽然这更多是神经类型的影响。

          所以总是特别羡慕所谓“素质教育”或者“国外环境”,有条件满足各种形式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以前国内文化工业不行,现在却有起色了。表达要像呼吸一样自然,才能够充分的再现那种生活和存在。

          最后,自己其实是不学无术的代表。因为还没读多少字,反而是揪着几个点反复展开和重复。就这,都有几十万了。要算上忘记的,至少要翻几倍。

          点看全图

          (所以才特别明白欧化中文,因为是自己的核心问题。源于小学语文没学好。)

          • 家园 讨厌的是傲慢,并不是成功

            现在有一种傲慢经济学,挺流行的。比如我闺女去剪头发,所谓的发型师上来就跟她讲“你不懂,你得听我的”,我闺女转身就走了。

            这个东西,还是涉及到语言问题。张三相对李四有经验,那张三说话不也差不多吗?“这个事吧,你经验还不够,事情是这样这样的……”

            大善即大奸,很多事表面看起来很相似,需要不断的辨析才行。我的经验还是那个:不急于下结论。也可以理解为“后发制人”,那就是“我先假设你善,如果发现假设错了,那就再改。”

            如今有的人,反应过度,有走极端的风险。

            有一句话说得挺好: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 家园 哈哈

              问题是这话不说也不行。说了容易被人当借口,不说容易出问题。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得不陷入事前事后,毫无意义的解释里。而且问题还不是解释能说完的,因为实在太复杂。全说的时间姑且不提,所有人的脸都没有了。

              从这个角度讲,才真的感觉出人与人是无法理解的。不是不能,是不可以。

              (这里单纯指生活对话,不是说文本交流。)

              类似的,还见过双方以成功或傲慢为借口,掩盖傲慢或成功的。以至于让人觉得……这完全是成功学太过泛滥。有些人明知道无意义,还一再重复,一丢丢关键都不说。有些人明明说完了,不需要重复,却被人当作小气。站在中间都不知道说些什么,说什么都肯定会被两边打的。

              • 哈哈
                家园 这种事出现得多了,只能证明我们正在步入老年人社会

                什么叫老年人?就是自认为穿了鞋的人。

                自认为穿了鞋的人一般来说,是反动的,或者说,正在走向反动。

                老年人不会承认自己反动的,相反,他们会以爱的名义去干涉年轻人。

                被干涉得多了,年轻人就会出现所谓的“逆反”。

                年轻人积累的经验越多,同时,被老年人干涉得越多,就越发“逆反”。

                “逆反”过度看起来就会跟老年人一样,所谓的形左实右,其实不然。

                年轻人只是“左”,老年人是真右。

                如今一些年轻人“不想说话”,这只是一种反抗的手段。

                我真正想说的是,年轻人最需要注意的是,将来自己不要变成老年人,变成自己当初最讨厌的那种人。

      • 家园 你这显然是夸大其词,吓唬那些没怎么好好读书的人。

        你所谓一星期20万字,如果是小说类那倒是有可能。

        但是即便是通史之类的,那怕是白话版,一星期20万字,根本做不到。

        除非翻书算读书,那你开心就好。

        真人里面,我知道一个是夏鼐,一个是顾颉刚,那是有这个水平。

        不过人那是真聪明,也真勤奋,不但读的快,写的也快。

        而你这显然是夸大其词,吓唬那些没怎么好好读书的人。

        • 家园 这里应该说的是积累素材

          1

          当初欧阳泰的《丹药与枪炮》囫囵吞枣,几个钟头就读完了。现在还能翻翻、搜索引用些说法。但要说真的读透了,很难。就此判断,不深入研究,一星期应该不是问题。

          自己把阅读分为两种,事实型和探索型。事实型就是陈述性阅读,把内容当作陈述。探索性可以分为还原与溯源。还原,包括重构也就是探索内容是怎么来的,不只停留在文本给出的方法。溯源则是探索背后的意识体系,通过对内容和词汇的把握,熟悉整个论域。准确的说,探索是以一通百,而陈述是积少成多。

          说白了也就是读史和读经的区别。读史上来要把所有内容当作陈述,熟悉之后,才能够比证推例。所谓的“首先要整体把握”。读经相反,往往要训诂考证、明晰源流,试图还原思维。又或者继而参照当下解读。

          两者当然不是泾渭分明的,但对于非专业、非考证来说,积累事实远比通晓源流重要得多。尤其是历史,一不小心就把历史当新闻了。

          2

          文言文二十万字……一星期,需要高中语文及格。对于毕业多年的,有点难度。

          如果是说白话。实际上看的多了,大致套路熟悉了,材料掌握的多了,自己就能把他要说的填进去,然后一带而过。一本二三十万的书,真正要看的或许只有一两万字。连我这种不学无术的都能如此。

          感觉这里真正的问题是,对读书的定义不同。

          就个人了解的情况看,每日一本专著或者一年一两千的都是常态。典型就是先秦史论坛的子居,还有就是会在豆瓣上出没的老师,也包括图书分享群的管理。知识积累没什么难的,现在的专著能有一点点突破就很难得了。当然,自己还是望其项背。要知道,我都是直接看开头结尾,结尾看不懂才去看论证过程,看书相当于只看论文的摘要。

          至于小说,中学时候,大家普遍看小说,二十万字的,可能一个中午就看完了。除非古文引用的多。

          3

          考虑到现在写作普遍有问题,二十万字真的不算什么。看见自己乱七八糟的文字了吗?大概就这个样子。整理一下,至少减少七成字数。

          此处可以引用一番:

          历史学学术论文的文字表现力差的问题,如今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尤其是人数众多的博士生们的学位论文。各路导师聚在一起,抱怨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学生越来越难带,而难的突出方面,就是文字能力差到无可奈何的地步。这样的情形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并且开始想方设法,探讨如何解决提高之道。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说并非史学界独有,不过史学界的表现可能更为突出,或者说,史学天然具有文字表达力强的内在需求,因而对目前的状况更有强烈痛感。——桑兵:如何提升史学论文的文字表现力

          其实这篇论文欧化中文也很严重。非常严重。

          类似的,许多国外著作,尤其通俗类,也这样大水泛滥。

          结论自然是二十万不算什么。(不讨论引用占的字数。)

          4

          万事开头难,或许这里说的是了解最基本的概念,熟悉最基本的材料。一个星期二十万字的确很难。

          • 家园 "文言文二十万字一星期需要高中语文及格",你上过高中和大学吗

            "文言文二十万字一星期需要高中语文及格",你上过高中和大学吗?

            史记,全书130卷,总字数为533505

            你一个星期,看完三分之一多的史记,只需要你高中毕业,语文及格?

            呵呵,最近河里真是人才辈出啊。

            高中那点文言文,根本就不够看史记的,必须看详细注释的版本。

            上完大学文字专业,看史记才够。

            如果从没看过史记,三个星期看完史记,就算大学本科毕业那也是神速。

            吹这种牛逼的都是没看过正经文言文的书籍,也就是看过高中那些文言文的文章,就以为文言文的书籍也是这么简单。

            高中课本里的文言文那都是人精心挑选,比较简单好理解的,所以给高中生看,还得加上一堆注释。

            而且哪怕史记这样的文言文,精彩的篇章也是少数,大部分的篇章是非常枯燥的,现代人根本看不下去,因为你没有看过正经的文言文的书籍,所以你就敢信口开河。

            当年韩寒吹牛他高中看完了管锥编,方舟子就把管锥编第一页截屏发出来,问他你确定你看过管锥编?

            是个正常人看了这个截屏就知道韩寒在撒谎。

            我把史记开头的部分发给你,让你体会一下文言文的书籍本尊长什么样,大概四百字,我就不跟你计较学历了,你试试看。

            我不认为这个很难,问题是这样的文字你一个星期看二十万字?呵呵。

            ----------------------------------------------------------------

            五帝本纪第一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 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 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 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 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 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 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 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 德振兵,治五气, 五种,抚万民, 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 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 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 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 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 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 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 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 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 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 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 日推筴。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 淳化鸟兽蟲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 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 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