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推荐】九边:都在聊人口下跌,考虑过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吗? -- 多余6569

共:💬123 🌺469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推荐】九边:都在聊人口下跌,考虑过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吗?

    【摘录】

    为啥中国整个古代科技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因为根本没必要发展,有啥问题直接堆人就可以了,形成了路径依赖,甚至大运河这种国家命脉,也是用人工一节节拉到北方,以至于后来效率更好的海运不被朝廷采纳,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嘛。但是采不采纳都没用,很快人家坚船利炮打上门,不改也得改了。

    西方没这么多人,所以一直尝试用机械代替人力,慢慢发展出来了后来的技术革命。

    西方和东方有个大分野,东方一直太过依赖堆人力,因为人多嘛,真的是手里有个锤子,看啥都是钉子,对任何能提升效率的工具都是抵触态度,碰上问题第一想到的就是砸人力,所以漫漫千年里,技术进步基本为0。

    .

    文末我再总结下。

    1、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天才和人才依旧太少,明显是太多人被埋没了,与其操心人口出生率,还不如专心研究下怎么提高单人素质,发掘天才,提高每个人的收入和劳动生产率才是关键。

    2、我们已经走过了那个靠人口又多又便宜发展工业的时代,接下来就是尖端领域的对抗,需要的不再是大量人口,而是对人口的精细培养,培养出自己的大神,并且把大神留下来,让他们去突破。

    3、技术进步会降低对人力的需求,可能在未来引发大规模失业。这是一条非常纠结的路,但是不走又不行,咱们不走美国也会走,到时候彻底碾压我们,钱他们赚,苦咱们吃。

    4、随着技术进步,新一代的年轻人完全可以做到“一个顶俩”,或者“一个顶十”,要相信技术进步。

    【原文链接: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676606&s=fwzwyzzwzbt】

    关键词(Tags): #人口问题通宝推:赵美成,
    • 家园 技术进步带来资源扩张需求。资源扩张会带来更大的就业机会

      资源不能扩张,才会内卷。而资源扩张,需要拥有技术差,比如英国打大清。而技术差,需要技术进步。这就是一个闭环。

      资源不能扩张,不仅技术进步导致内卷,人口膨胀一样内卷。比如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技术不进步,会受到国际上,技术进步力量集团,资源扩张需求的压迫,一样内卷,比如80年代被邓断绝了科技投入的国企下岗、产生三农问题的农业。还比如民国黄金十年,《多收了三五斗》中丰收的农民、小地主。

      所以,还是通过技术进步向外资源扩张吧

      通宝推:秦波仁者,
    • 家园 【整理】一个帖子,很应景,大时代下的普通人

      https://www.toutiao.com/w/a1723019581096963/

      引用:

      02年的时候我家企业已经经营十年了,那年第一次做到产值破2000w吧。我那时候还小,利润具体数记不清了,一年总计43个人,240多万,工资条是我给我妈填的,我为了二十块零用钱算钱算到十二点,印象老深刻了。那时候的钱真的是好赚,我们厂的技术工非常吃香,十里八村的姑娘都求着找对象,谁敢说他们不体面?

      现在不一样了,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带来了巨大的转变。先进的设备,只需要一个操作工,培训一星期就能上岗。不需要手艺多好的师傅,经验的作用也没那么大,大部分人都能做,所以,地位也就那样了……

    • 家园 多余的人养着呗

      美国现在制造业就业人数占16%,服务业占84%,这84%里很大一部分就是养人的。欧洲更是搞高福利社会,干脆直接养人,连装样子工作都省了。或者缩短每天工作时间,匀出更多就业岗位。说白了就是,养着。

      未来,AI技术进步将淘汰95%的简单技术就业岗位,总人口99%的人都没事干了。说实话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现在很多人不信,觉得那是几百年以后的事,其实很快的,最快的话估计20年后就会到来。

      那个时代,社会将分化为两个阶层,5%是掌握复杂技术的精英阶层,95%是福利供养的平民阶层。这种社会可以叫做福利社会主义。平民阶层的生活可能和现在的工业社会差不多,但精英阶层生活会和现在完全不同,会享受到很多高科技的福利,比如基因技术延寿300年且永葆青春。

    • 家园 现在第三世界多生人口都要被浪费掉了

      过去几十年债务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过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大周期在往下走。工业国内卷,穷国人直接饿死。像印度之类的国家就不用指望什么“人口红利”之类的了。

    • 家园 中国科技不落后,新技术带来新行业

      对你的命题证伪很容易,至少四点。

      第一点,不能拿中国和西方来比,好比你妈不能总拿你跟西城区所有孩子比,说你写字不如张三,算术不如李四,体育不如王五,干活不如赵六e,所以NI就一废物(打比方,别举报我)。而要一国对一国比,问5000年文明史一路比下来,哪国能一贯比中国牛逼?

      第二点,中国整个古代的科技发展一点没停滞,而是连续发展的,只在清朝有一些缓慢,没有发生工业文明那样的短时间飞跃,但工业革命之前的农业革命,其科技的飞跃和对文明的推动一点不逊色于后来的工业革命:人类通过仔细观察、定向培育和大规模种植一些野草,使之成为人工的六谷,养活了几何数量倍的人口,改变了人类到处游牧渔猎,靠天吃饭,居无定所的原始生存状况,使人类走向定居,就极大促进了文明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刺激了无数与之有关的科技发展,比如天文、立法、地理、水文水利、城市建设、文字发明和使用,国家文明的一系列发展等等,无数的变化都比工业文明带来的变化和进步要深远得多。而中国引领了从粗放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无数技术革命和享受了无数的成果,很多中国人千百年前就掌握的农业技术,直到工业革命之前,中国以西的多数国家都不具备。比如公知余秋雨当年跑到中东考察那里所谓人类文明的摇篮,可一看他们种地,撒上种子就不管了,靠天吃饭,粗放管理,比中国差远了,很是惊诧。清朝末年被打跑的回乱分子到俄罗斯中亚地区定居,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和蔬菜技术带了过去,立刻远近闻名,被沙皇如视珍馐,日子过得比当地人滋润多了,人口也从一千多人在短短一百多年迅速膨胀到十几万人。

      工业革命本身没有在中国爆发首先是个概率问题,怎么可能老是你:HOW OLD ARE YOU?其次是战争压力,欧洲当时受到来自中东穆斯林的军事压力远远大于中国面临的压力,所以才有大航海和大贸易,于是激活了技术革命的进程,偶然因素很大,和人口少没有什么关系,否则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早登月了(这是证伪的第三点)。

      第四点,技术革命长期来说不会带来失业,短期可能会,但长期说会刺激很多过去没有的行业。比如说上次的农业革命爆发以后,人不需要放牧打猎,种草就能吃饱,那多数放牧打猎的人干什么去?一段时间肯定是有过徘徊和失落的,但后来发现有无数的新工作能做:耕田、种地、积肥、搞水利、盖房子、做农具,做家具、建村庄,建城市,很多行业因为农业和由此造成的人类定居而蓬勃兴起,人不但没失业,而且出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干,关键看谁能看到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兴行业,做新革命的弄潮儿。

      通宝推:混沌之源,牧云郎,empire2007,rentg,柴门夜归,
      • 家园 中国不能工业化是必然。工业化就是工匠认字。汉字学习成本是天堑
        • 家园 反而不是,很多工匠是家传的

          而且汉字也远比想象的简单。传统蒙学两年可以把新式小学六年级的全学完,还学得更好。而且生活常识该有的都有了。看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也看得出来,大规模工程也不需要那么高的认字水平。技术骨干掌握就够了。

          顺便再说下古代所谓文盲率,实际上至今没有定论,现在采用的一般是清末的地区考察,然而清末是历史上的变态,无法作为常态讨论。所用的标准也是纯粹的识字率,而不是基础识字率或者知识的掌握。在现代教育体系之前,这个指标的意义很难确定。只可以作为受正规教育(参与科举那种)水平低的一种表现。但在社会上、在工作上,在为人上很难确定。就像现在有些中等或者高等专业学历的人有更强的技术能力一样。

          甚至繁简也是如此,看看台湾,根本没有简化,用的注音,但一样发展工业化,成为亚洲四小龙。

          • 家园 所以他是工匠,而不是工人。工人是通过标准化的文字和图纸

            汉字的难点,认写是其次,或者是繁简是次要,与读音相结合才是难点。而繁简之间的难度对比,仅仅2-3倍。而传统汉字听读的学习难度,是英语的50倍。但同时,带来的好处,是汉语的词汇量,是英语的5的N次方,这个N,是发音音节的个数。

            你认为现在的扫盲成果,是从德国开始的国民普及教育,通过国家集中力量投入,通过集成化、规模化,降低成本的结果。

            而德国只所以开创国民教育,是因为英国工业化在前,德国结合英国工业化的实际要工人识字,但德语无法象英语一样通过人们低廉的投入,自我学习,就以达到扫盲的目的。只有国家才有的巨大资源投资,集中规模才能降低的成本。

            德国和英语工业化所需教育的不同,导致两国小学老师的地位天差地别。英国的小学老师没有地位,因为英语的扫盲太简单。而德国人说,德国的强大,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就被决定了 。

            • 家园 我就问句,50倍这数哪里来的???
            • 家园 我说的是欧洲工匠,不是中国工匠

              下面说中国可能被误解了。其实到现在,“文盲”操作机器也不是问题,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量机器并没有中文操作说明。问题在于培训,在于成熟的经验能够继续下去。前面说只有技术骨干才需要读写说的是就这些。

            • 家园 同意你的观点,但是英语德语学习的例子错误

              广从语言的读写来说,德语比英语更容易扫盲。德语说写一致,只要掌握了德语的发音规则,就会读写,当然粗人写的东西也粗糙,但是不影响理解。但是英语可能受法语的影响比较多,好多词语的书写和发音背离严重,说的不能直接写下来。举几个例子,血,英语是blood,德语是Blut,英国人一定要学了blood这个词之后才制度它的发音,然后把它和血这个词联系起来,而德国人看到Blut就根据发音规则知道它的读音,然后进一步把它和血这个词联系起来。

              德语的挑战主要是各地方言区别很大,大家根据自己的发音写的字五花八门。所以德语区实行统一的正字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 家园 包括德语在内的拉丁语,他们的难点在于他们有音调法则

                汉语的难点本质上,也是音调法则引起的。

                不同的是,汉语的音调直接一步到位,直接作用到单个的音节。

                而拉丁语的音调,是作用于句子,是句读中的音调,这就要命了。

                这种半调子的语言,在发出方是没有问题的,就是在交谈,在你书写时,是正确的。而在接受方,在你学习时,在你读取别人的文字时,句调的不同让整个句子的意思完全相反,从而破坏了思维的连续性,让学习的人、读取文字的人,思维支离破碎。

                而英语是最简化的拉丁语,简化到句调法则,只剩下疑问句,同时倒装格式完全可以取代这句调法则,无视句调法则,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英语的学习比传统拉丁语,更有效率,但他的代价是,英语的信息量不足,牛顿写专著都用拉丁语,不用英语。

                而汉语直接到单个音节,信息量比拉丁语更大,同时还能保证学习时思维的连续性。

                汉语的麻烦是,汉语是发音是二维的,汉字的组成是二维的,西方字母文字也是二维,英语发音是一维的。只有汉语拼音,他是三维的。

                相对于汉字和英文的二维,汉语拼音的三维,拉丁文,我称之为2维半。

                通宝推:秦波仁者,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