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爱情神话》(B for Busy),今年最好的国产片 -- 普鲁托

共:💬61 🌺173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老本上海人吧,我问个问题

        这是方言电影,可电影的对白有时突然冒出一句普通话。

        是这句普通话的词汇/内容没法用上海话吗?不知道你看的时候注意过这个问题没有,还是电影有bug ?

        我在民族地区碰到过类似情况,巴郎一嘴民族语言,突然冒出一句普通话。我问咋回事,他说他们的话里没这词😂😂

        • 家园 这个说来话长

          大概13,14年前,上海曾开展过轰轰烈烈的“只讲普通话”运动,当时我儿子在上海读小学(他读了1-3年级),结果就是他明明是上海小孩,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上海话(当然听得懂上海话)。这跟后来广州人民起来闹事是一样的,老百姓不干了,当时上海政府觉悟得早,赶紧回头“抢救上海闲话”,天天在电视里办节目,由老娘舅(林栋甫)出题目考小年轻。我回上海时看过这类节目,他的题目难不倒我,但至少一半题目小年轻答不出。

          电影里李小姐44岁,老白大概48岁吧,倒推15年,他也就33岁,电视抢答题,他一半回答不出是正常的。所以他急起来用普通话是很普遍的,我倒没注意他说了哪句普通话。

          老乌和老白私下议论老白的那些女友时,老乌用了个词“老X皮”,这是非常粗鄙的切口,“长富巨”这些地方出来的男孩,即便在很私密的男生圈子里,也不会用这个词形容女性,当然我们从中学就知道这个词。徐峥和周野芒肯定事先对过台词,所以我现在有点怀疑他们是上海哪块地方长大的。上海有地段分界,你也可以说是地域歧视,但“上只角”不屑于向“下只角”看齐,也未必是坏事。

          这个电影,回避宏大叙事,也回避深刻的社会审视,我们看到的是土味的“泰坦尼克号”,那种略颓废地等待沉没。讲白了,上海土著,混肯定混得比“沪漂”好一点,但也没有上升机会,内卷失败的老白,也就是颓着,看起来还不如《男人四十》里的国文老师,至少还多一点对社会和文化的贡献。

          • 家园 徐峥和周家父子曾是上海话剧团的吧

            徐峥当年说话也曾是压着嗓子一股译制片味道

          • 家园 老菜皮?
            • 家园 老菜梆子

              北方话里老菜梆子的意思,沪语里对于中年以上混社会女人的蔑称。相当粗鄙,上只角人士熟知但不会公开使用。

    • 家园 这片子虽搞笑,但三观有些问题

      简单的介绍就是一个中老年暖男围绕着一堆渣男渣女转,最后选了个最不渣的那么一个故事。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可能片方为了搞笑和戳头,硬是东拼西凑把日常生活中的糟点人物烩一盘上桌菜吧。然而现实是物以类聚的,暖男不可能有一群深交的渣男女,所以倒不如说本剧是渣男女们心里期望的救赎吧。人总给自己那么设置几条底线的,但突破底线那一刻,就不是原来的自己了。想从良回头不是不可以,但恐怕连自己也不敢打包票保证自己不再越那条底线吧,所以别人拿有色眼镜看你,也是人之常情了。

      片子给俺印象最深的是女主一家三口住着筒子楼,却要穿一万多块的鞋子。如果一线城市的阶级税是这么重的话,俺是绝不同意孩子将来去漂的。因为根本难以立足,都是被吃干抹净做干电池的命啊。

      • 家园 你所谓的同子楼,每平方十万,还不是所有权。
      • 家园 此片属于高级黑

        这个来自山西的90后女导演眼光确实毒辣,毕业后下沉上海上只角6年,用像手术刀一样的电影手法和来进行解剖,横陈在观众面前的,是某个上海人圈子的不求甚解装腔作势且还要以精神贵族自居而背后一地鸡毛的狼狈生活状态。

        点睛的桥段就是在老乌自述了所谓的意大利爱情故事把大家都圈进去之后,直接自己戳穿自己编的故事,以及最后在老乌追思会上面对老白播放原版费里尼的爱情神话电影,包括老白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表现出来的无精打采的不理解状态。

        对意大利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一脉相承,有这个科班出身的90后导演在中国上海实现了。

        通宝推:物是人非,
        • 家园 同感。

          我也是上海人,自认要面子又自私自利,自视很高却能力低下。在市中心弄堂里穿梭的同年,老虎灶大饼油条下的小家子气,在北方生活了四年后,觉得还是喜欢北方人性格里的磊落和大气,就是坏也坏的透透亮亮的。

        • 家园 片中有个桥段

          看不太懂,就是老乌死后,有个欧洲的房产代理公司找到老白,说老乌那套房子是由他们永久免费借给老乌直到去世,从1990年开始至今,老白问你们背后是谁,代理尬笑,老白说不方便透露是吗,代理说是的,然后镜头又给到墙上一副女人画像的特写(画像是否是索菲亚罗兰?)然后下一个画面,老白和李小姐对话,老白说搞清楚了,索菲亚罗兰的故事是假的。

          这里安排这段,是想说故事其实是真的,还是说是假的?(也就是说一夜情是真的,但女方不是索菲亚罗兰但却是某个富婆,所以才为老乌免费提供住处)

          这一段没看懂。

      • 家园 那双皮鞋到底值多少,我一直有些疑惑

        因为皮匠也可能走眼。不过,他对爱情的分析我倒是赞同:什么都看得太透的男人不会有什么乐趣,自然不讨女人喜欢。

        李小姐法国公司代理,广告制片人,薪金不低。电影没多交代她那英国丈夫的情况,听她妈的口气,估计是李小姐倒贴那种。所以,李小姐没攒下多少积蓄。

        但是啊,上海土著比打工仔的优势就是有套老房子,哪怕是筒子楼:永康路185号,在徐汇区,靠近复旦五官科医院,每坪10万起。

        李小姐如果不打算买房,又不需要租房,她的收入要穿一万的皮鞋、挎十万的包包,应该承受得起。

        =====

        这电影展现了很多细节,没有指向、结论和说教,靠观众自己脑补。这是好电影所在。

        • 家园 如果攒个2、300万可以买起房,自然不会穿1万6的鞋子,

          问题在于靠自己房子是买不起的,所以就享受生活了。因为就算不穿1万6的鞋子,一样要住筒子楼,为啥不买个喜欢?

          • 家园 但问题在于穿1万6的鞋子图啥

            要图舒适和漂亮,千来块足够可以了,还不是为了圈子里的认同罢了。都住筒子楼了,还要活得这么憋气去挤圈子,不就是为了生存和上升空间吧。为了生存和上升空间去纳这么高的阶级税,你说这么个一线城市对大多数漂的人来说有什么值得留恋呢。虽然残酷,但对年轻人来说梦越早醒越好。

            • 家园 飘2河友想当然了。有关大牌的品质,我在《中国人真有钱》里提过

              真有钱(7)

              以入门级大牌Gucci为例,其价格大约是中档货色的20倍,然而其质量差别则远远不到20倍,可能是5倍、甚至是3、4倍

              论舒适和漂亮,大牌和中产品牌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其与价格的差距不是线性关系。至于值还是不值,看消费者是谁。

              假定李小姐月薪3-5万,在上海,这个收入的单身妈妈买房是想都不要想的。如果不买房,又有自家的筒子楼、不用交房租的话,这个收入的生活又是十分宽裕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李小姐是买普通品牌、把钱攒下来贬值好呢(参见一下过去40年的通胀速度)?还是买大牌、穿得舒服点好呢?

              人的衣物中,以鞋对舒适度的要求最高;鞋子中,以女人的高跟鞋对舒适度要求最高;女人的高跟鞋中,以细高跟对设计和做功的要求最高。女人一定要穿细高跟的话,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然是越贵越好。

              咱俩的分歧在于,何谓“力所能及”?

              你认为:只要住筒子楼,买大牌就不属于“力所能及”;

              我脚得:收入不差,但买不起房,承受范围内买大牌,属于“力所能及”。

              ------

              国内的问题是这些入门级大牌卖得太贵了、而且绝不打折。同样的商品在米国1000刀以下,促销的时候5、6折,换季的时候2、3折,最终价格并不吓人,所以很多大陆第一代华人女性喜欢穿大牌只是因为大牌更加舒服和漂亮。

              =====

              至于:

              你说这么个一线城市对大多数漂的人来说有什么值得留恋呢

              一线城市,对出身于3、4线,甚至2线城市的年轻人不友好,这个和穿大牌没有关系吧。主要的鸿沟还是房价和房租吧。

              • 家园 咱们的分歧不只是在收入方面 -- 有补充

                在一线城市,年收入50W以下的话,要想买房基本是要被榨干净一辈子的,俺想这点你没异议吧。

                而除了住房外,还有医疗和教育两座大山,以女主这么个上有老下用小的,孩子在读名校,老人剧里没有介绍情况,假定为普通居民医保吧,如此算来她那份开支恐怕也不会小的。

                一线城市的车位问题,没几十万想来也很能搞定吧。女主又没有车,表明她的收入并不能在一线城市做到有车族。

                再与老人同住也表明生活是比较紧的。在这种情况下买一万多的鞋子,那么她的一身行头衣服包包什么的也不会便宜到哪儿去了,如果有多套的话,恐怕月光啃老是正常现象吧。所以鞋匠开始才会警告男主,女主与他不是一路人。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再说说鞋子吧 -- 补充帖

                除非镀金上钻,一双鞋用料成本顶格也就200元,就算再加私人定制2000人工吧,去卖一万五,多暴利呀,以中国人的趋利性,你认为会让老外独占市场?别说那些一模一样的高仿品了,就算是国产的奢侈品牌也同样能做到那个舒适度吧。

                所以要买一万五的鞋子,几十万的包包都是穿给圈子里的人看的。这个《三十而已》里也有表现,或许老兄去国日久了,不那么接地气了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