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四三方案十三套大化肥中最小的故事 -- patrouille

共:💬125 🌺1088 🌵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四三方案十三套大化肥中最小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689202&page=0

    作者是化肥厂子弟,

    这也许不像嫦娥飞天,原子弹爆炸那样惊天动地,但是时代洪流中,每一朵浪花都是值得纪念的。

    一般中国人不懂四三方案的重要性,也没有经历过建设过程,所以总以为建设化肥厂似乎很容易。

    四三方案简单说就是1973年,教员团队看到国际形势好转,判断这是工业技术大规模引进的大好时机,于是拿出国家积累多年的43亿美元外汇,进口了大量的化工设备进行工业升级。

    这是苏联援建156套项目之后中国工业第二次技术大爆炸,其中我出生的工厂就是这其中十三套大化肥之一,而父母就是工厂最初的建设者。

    在一年GDP1440亿的年代,基本上掏光了全国外汇储备来建设这些大项目,如此眼光和魄力从来就不是稻派的风格,更与抗美援朝、两弹一星、对印反击的决策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不是说在四三方案之前,中国人造不了化肥,而是说那时候国内工业水平达不到,只能生产小型的合成氨设备,小化肥设备合成氨年产量最多也就是十来万吨,安全性,能耗,成本都跟大化肥不可同日而语。

    大化肥设备合成氨三十万吨起步,需要几千人通力配合才能完成开车运行任务(现在全部自动化了,也要几百人)。

    光是设备安装,就是是三年多时间。

    而同步的工人培训,也要一两年时间。

    那时候,我妈是在合成车间,光是去全国各地培训就用了半年多,背仪表训练又是半年多,这样才成了中国大化肥设备第一代的女操作员。

    而最可怕的是,当时由于国内没有人真的特别理解设备,各种小状况都可能填上人命。

    有一次,厂里有个高压容器出了状况,由于抢修有风险,当时的厂长就直接把整个领导班子搬到现场,然后语重心长地嘱咐一线工人:没事,如果出了问题,我们整个班子给你撑腰。

    这哪里是撑腰,纯粹就是陪葬!

    后来还好抢修顺利,设备一直运转了几十年都没问题。

    这种大化肥投资巨大,但是只要启动,产量就源源不绝。

    只有检修的时候,设备才会停车。

    这和电脑启动的原理差不多,但是却是我父亲最忙的时候。

    很多设备管道都必须要人钻进去一点点检查,因为只要一点点小问题造成停车,就是几千万元的巨大损失。

    我父亲从我记事起,每次检修就累得像熊一样,直到后来下岗。

    后来,厂里的设备一再升级,每次投资都是十亿计。小时候我们厂里创了56万吨的历史记录,我们班还编了一台舞蹈庆祝,现在据说已经一两百万吨了。

    这样说吧,大型化肥厂是集合制造业,管理制度,熟练工人和极强责任感才能拥有的国之重器。

    绝对不是想有就能有的。

    作者说,这个厂投资就是3个亿,同时立项的几十个项目中,基本上算是最小的。当时为了省钱,加上国际卖家也没那么多,其实整套设备就是万国货,有的是二手甚至报废设备,各国工程师只解决自己的设备,剩下的都要自己解决。

    实际上就是国外陈旧过时的设备,买回来自己重新组装。现在越南、印度如果有明了工业化路径的英明领导,其实也可以自己搞。钢铁厂什么的,上个世纪中国苏联都给援助过,现在中资给建设的就是发电厂、化工厂了。

    我们这个工厂其实一直以来都很少盈利,大部分时间都是亏本销售,多次都进入了被关停的边缘。

    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尿素无论是质量还是成本都不如进口尿素有优势。如果按照市场规律,这个厂早就关闭了。

    事实上确实有很多小化肥甚至大化肥都消失掉了。

    但是化肥自由就是粮食安全。尿素是粮食的粮食,一公斤尿素可以增产稻谷4到5公斤,而如果依赖进口,无异于将粮食安全拱手让人。……80年代起,随着十三套大化肥的陆续投产,中国人再也没有饿过肚子。

    伟人已经在四十年前把他该做的都做了,保证了中国人民吃饱。

    四十年后,我们又遇到了新问题,2020年,中国净进口大豆8073万吨,粮食14262万吨,猪肉439.22万吨,食用植物油983万吨等等这些进口量,可相当于8亿亩耕地的生产量。保证中国人民吃好,这需要一个新的战略方案。

    通宝推:时间的影子,五峰,唐家山,红山,MaverickZ,天马行空,西安笨老虎,桥上,秦波仁者,呆头呆脑,
    • 家园 四三方案就是回到八大路线...

      文革批的就是八大路线...强调阶级斗争...自力更生...

      林彪死了以后...主席又纠正回来的...随后一系列的动作...给改开开了大门...

      通宝推:北纬42度,
    • 家园 包括这贴,所有骂前三十年的,都基于一个颠倒黑白的设定

      这个设定,就是西方世界,对中国是和平友爱公正公平任中国予取予求,同时中国是一个富得流油人才鼎盛的国家。

      • 家园 恰恰相反

        一帮人故意忽略的事实就是经济极为困难的60年代前期从西方买到了不少东西,再困难能难过60年代前期???

        • 家园 能不能介绍下规模呢?
          • 家园 60年代项目加起来一共1亿3000多万美元,现汇付3000万

            剩下9000多万延期几年支付。

            还有些别的仪器仪表样机计算机之类的进口,总共3.3亿美元。规模和四三方案没法比。

            • 家园 所以不进行数量比较,老是用“不少”“较多”来含糊其辞,是耍

              就是耍流氓。

              • 家园 不仅仅是数量问题,技术引进以后还是要消化吸收的

                众所周知,由于工业基础技术水平太低的关系,国内很长时间一直是以侯德榜的碳化法合成气流程制碳酸氢铵工艺为主,虽然氮肥有质量差成本高问题,但一步步的积累扩张达到了年产上千万吨。

                在国内各技术部门的联合努力下,从1965年开始制造尿素合成塔,起初为双套筒的结构,1968年开始制造Ф800mm内衬 Cr - Mn - Ni (A4)双相不锈钢小型尿素合成塔,生产能力为80吨/天。1970年后全国建有33个这样的尿素厂,全部由国内自行设计和制造。

                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的技术积累和特种钢工艺的突破,1973年“四三方案”不能自建配套设备的话,至少要多花50亿美元。

                希望某些大谈引进的人士能穿越回去,送个几十亿美元给当年的TG去用用。

                通宝推:老老狐狸,天马行空,西安笨老虎,
                • 家园 莫名其妙,早点技术引进后来配套岂不更容易

                  小步快跑难道不比闭门造车效率高?

                  另外老兄说的是小化肥,Ф800mm就是0.8米直径,四三方案大化肥的尿素合成塔都是原装进口,比如泸州天化四三方案引进的尿素合成塔是日本神户制钢生产,还有德国莱茵制钢生产的。这些大化肥合成塔是直径2.8米,比老兄那个0.8米的先进好多。就好比俺说60年代日本有新干线,您就拿出个蒸汽机车证明中国那时明明也有火车。。。

              • 家园 又开始扯规模,钱不够进口一套也行啊

                问的是为啥文革前期技术引进全停了,钱不够完全可以少量进口,绝对就不是钱的事儿!到底谁在耍流氓呢?

                • 家园 你还真会胡说八道鬼扯淡,60年代的引进被华丽地无视了

                  60年代引进了不止一套。

                  从西方国家引进化肥生产成套技术设备以及作为散件进口的一些关键设备和材料,普遍应用于中国大中型化肥厂的建设中。

                  其中,成套设备和专利技术主要用于甘肃、四川、天津等地的各大型化肥厂(年产量5万吨以上)。具体建设、设备安装、运行调试、国产化仿制技术攻关工作由一机部、化工部等部门负责协调组织并由项目建设地进行协助。经过1~3年的建设,这些化肥厂都开始量产,为发展中国的化肥工业做出了贡献;那些受到技术培训的人员成为化肥生产建设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衢州、吴泾、广州、太原、淮南、兰州、大连、吉林、开封等一批大中型化肥生产企业相继建立起来。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中国建成投产的大中型化肥厂共28家。到1965年底,中国化肥年产能在1960年水平的基础上增长了约4.26倍,达到了172.6万吨。

                  如果没有60年代这些技术引进以及自研打下的底子,没有60年代对于压缩机、大型压力容器、大直径耐腐蚀高温高压管道及以上各项设备所需钢材等设备的自研。43方案如果不能自己配套的话,引进花费的金额极有可能超过历史上的一倍以上。

                  新中国自成立起,就一直在进口化肥,到了60年代,随着大庆的开发,自己不用进口石油了,总算有点钱开始进口成套设备了。70年代的引进更是靠石油出口攒的钱。

                  还是那句话,嫌当年引进不够的,造个时光机给当年的TG送几十亿美金过去,不要在河里胡说八道,造谣生事。

                  没引进个大头鬼。真不怕闪了舌头。

    • 家园 这里其实还有个细节大家都忽略了

      "当时为了省钱,加上国际卖家也没那么多,其实整套设备就是万国货,有的是二手甚至报废设备,各国工程师只解决自己的设备,剩下的都要自己解决。"

      这其实是常态,欧美淘汰的设备卖到第三世界还是能赚大钱。

      当年搞4G部署的时候同步改造2g/3g,拆下来的老的2g/3g设备就是要卖到第三世界的。

      • 家园 这个一直这么干,后来可能更多

        西方国家后来经济转型,很多旧设备拆下来卖到中国,有些中国人就专门做这个生意。我在原来公司的业务往来中认识一位姓栾的高人。他2000年左右的时候把德国鲁尔区某城市的一家钢铁厂和啤酒厂拆到国内,钢铁厂卖给沙钢了。

    • 家园 被文革耽误了

      纵向来看,59年引进法国电力机车,62年从英国引进中型化肥生产线(川化),63年引进日本维尼纶生产线(北京维尼纶),64年引进西德大功率内燃机车就已经说明国外技术封锁已经很松。

      横向来看,从60年代开始社会主义国家纷纷从西方批量引进大化肥生产线,普遍没遇到什么困难。苏联60年代花了4亿美元买生产线,70年代初又花了10亿美元。罗马尼亚购买的第一个大化肥生产线也在70年投产。而四三方案的大化肥投产拖到了77年以后。就算出于政治考虑不从美国买设备,完全可以从英国买,上面提到的川化和罗马尼亚的大化肥都是英国技术。

      国内成品油65年就实现自给,这之后就可以开始考虑大力发展化肥化纤工业,更何况因为中国煤便宜,合成氨一直以来的主要原料是煤(占比大约2/3)。

      这么来看大化肥引进起码被文革耽误5年。

      估计又要被投草了,这年头在河里批评文革太难了,哪怕全是摆事实讲道理也不行。。。

      通宝推:野芹,响水湾,醉寺,笑看风雨,外俗内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